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韓系電池工廠出現生存危機 擴產計畫全部擱淺

【電纜網訊】天津產權交易中心的掛牌公告顯示, 三星天津電池2016年淨利潤虧損0.85億元。 截至今年8月31日, 總資產為8.03億元, 總負債高達8.06億元, 所有者權益為-381.95萬元, 已經資不抵債。 這是繼三星SDI西安工廠暫停擴建、SKI北京廠關停、LG轉讓南京廠後, 今年年內又一家韓系電池工廠出現生存危機。 韓系電池工廠曾經雄心勃勃擬斥資數億在中國擴產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計畫已經全部擱淺。

韓系電池工廠出現生存危機 擴產計畫全部擱淺

早在今年年初, 三星SDI西安電池工廠——三星環新動力電池被爆出已暫停增加新生產線的計畫。 瞄準了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的機遇, 三星SDI原計劃到2020年斥資6億美元, 為西安工廠安裝更多電池生產線。 但該工廠自2015年9月開始運營起, 至今未能簽署任何重大供貨協議。 除了天津、西安開工率低外, 三星SDI擬新建的無錫工廠的建設也出現延期。

這意味著三星SDI在中國的電池業務正全面放緩。

三星在華相關負責人針對動力電池業務在華遇到的困境表示, 關於各電池生產基地當前的運營狀況仍需要核實, 目前無法發表意見。

另一起不利消息來自於手機領域, 在iPhone8上市首周, 即發生了兩起事故報導, 皆表現為電池出現鼓包現象, 最終導致機身膨脹、手機螢幕被撐開。 有消息稱蘋果三款新品的電池來自SDI與LG。 由於有Note7的不良“案底”存在, 這也讓三星SDI再次陷入外界對其的安全性質疑中。

在三星SDI天津工廠股權被拋售之前, 韓國另兩大電池製造商LG和SKI在中國的電池尤其是動力電池業務早已舉步維艱。 無法搭上中國新能源補貼政策的快車, 以及韓系電池巨頭急於壟斷市場的決策失誤,

讓韓系電池企業在中國已處於半出局狀態。

2016年動力電池領域政策地震, 至2017年4月, 即有消息傳出, LG在南京的合資公司“南京樂金化學新能源電池有限公司”生產線也基本已處於閒置狀態。 最新的消息定格在了2015年11月10日的“LG化學新能源電池工廠竣工”。

SKI在今年3月宣佈, 由於電池訂購量減少, 其在中國的法人企業北京電控愛思開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北京電控愛思開BESK)已在去年年底停止生產。 北京電控愛思開是SKI與北汽集團、北京電子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于2013年成立的合資公司, SKI所持股份占40%。 2014年6月的合資公司主要為北汽旗下新能源車型提供電池配套。

另外, 北汽新能源方面也確認了已與SKI結束供應關係的消息,

稱其目前的電池供應商已經切換為本土電池生產商國軒高科。 作為國內新能源領域的領軍車企, 北汽新能源顯然沒有時間坐等風向改變, 也無法冒此風險。 SKI相關負責人也對外確認:“該決定是由持股60%的中方企業作出的。 ”

與北汽一樣, 在過去兩年間, 多家本土車企都放棄了與韓系動力的合作, 而本土電池供應商的技術快速提升也使整車製造商順利完成了切換。

其實早在去年年中, 韓系電池的困境就已開始。 彼時, 由三元鋰電池事故頻發引發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監管力度陡然升級, 隨著7月動力電池“白名單”(工信部分批公佈的“動力電池企業目錄”)而出爐的, 是電池供應商資質直接與新能源補貼將掛鉤的消息。

由於前四批包含57家電池企業的“白名單”中, 沒有一家日韓系電池在華企業入圍, 12月發佈的第五批新能源推廣車型目錄, 更是在幾小時內更換兩個版本, 被撤下的正是裝配了LG、三星等外資電池的車型。 嗅到政策風險的整車廠商果斷切換供應商, 正準備強力瓜分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大蛋糕的韓系電池一夜間遭到拋棄。

以三星SDI和LG為首, 急於求成的韓系電池意欲以超低價壟斷市場, 惡意競爭直接斷送了其在中國獲取政府新能源補貼的可能性。 此外, 包括中國將提升本土動力電池技術提升至戰略高度、對外資動力電池的限制, 以及敏感的政策環境等在內的不利因素也始終圍繞著韓系電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