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人是歷史上年齡最小的狀元,一生傳奇,六歲不能言,七歲可賦詩

在古代, 嶺南被北方人稱為"蠻夷之地", 自隋煬帝開創科舉制度開始, 二百五十年間, 從未出過科舉狀元, 直到851年, 年僅17歲莫宣卿赴京城參加廷試高中榜首, 從而成為嶺南第一個狀元, 也稱中國歷史最年輕的狀元。

莫宣卿, 生於834年, 廣東封川人, 出身貧寒, 身世頗帶有傳奇色彩。

相傳他父親莫讓仁,是個老實敦厚的農民, 靠養鴨為生。 在養鴨地方, 有一條大水溝, 鴨子經常在水溝裡洗澡, 莫讓仁在溝邊乘涼休息, 一直等到鴨子吃飽肚子、洗完澡, 日頭西斜, 才趕鴨子回家。

有一天, 莫讓仁發現水溝邊有三株黃茅草, 中間一株有水珠吸上又滴下, 滴下又吸上, 好生奇怪。 直到第三天, 他忍不住好奇, 用手剝開這株黃茅草, 不慎, 手指被劃破, 流血不止, 最後竟死在那裡。

當晚, 鴨子回家了, 莫讓仁沒有回家, 家人心生疑慮, 到處尋找, 次日才在他平時養鴨處找到一頂草帽和一件蓑衣,

人已早死了, 屍體卻被白蟻團團圍住。 由於家境極貧, 連棺材也買不起, 便由幾個兄弟就地挖個坑, 葬于水溝邊。

碰巧此地是風水先生相中的生龍口, 可惜莫氏兄弟不懂風水, 沒有把屍體對準獨木村, 而是對準荔枝村。 次日這位地師到來一看, 沒想到被人占了, 且位置偏差, 歎息說:“獨木不向向荔枝, 得了英雄失了屍。 ”

這句話後來成為莫宣卿中了狀元, 屍不還家的傳說。

由於生父莫讓仁死時, 莫宣卿尚未降生, 乃遺腹子, 後因為家境困難, 母親梁氏改嫁南豐的莫及芝, 他隨母在繼父家生活。

到六歲時, 莫宣卿尚不能言, 人們均視之為"白癡"。 七歲時, 有次受群童欺侮, 憤然在沙中寫下一首詩:“我本南山鳳, 豈同凡鳥群。 英俊天下有,

誰能佑聖君。 ”

人們這才發現他很聰明, 送他去讀書, 莫宣卿記性極好, 過目不忘。

入學後他又寫了一首自題詩:“少年立志早登科, 世上文章奈我何?賦讀五經猶恨少, 詩吟萬卷未為多。 江湖海闊為池硯, 出水高山作墨磨。 願意借瑗為白紙, 將來寫盡太平歌。 ”

莫宣卿稍大入鄉校, 師從于名士梁明甫。 12歲時即參加科舉考試並中秀才。 後在麒麟山側建一書屋, 曾賦詩:“書屋倚麒麟, 不同牛馬路。 床頭萬卷書, 溪上五龍渡。 井汲冽寒泉, 桂花香玉露。 茅簷無外物, 只見青雲護。 ”

“南方遠地產奇才, 突破天荒出草萊。 神鯉跳翻三尺浪, 皇都驚震一聲雷。 ”唐宣宗大中五年, 17歲的莫宣卿廷試第一, 被欽點為狀元, 唐宣宗甚為驚歎, 作此詩贊之。

而當時莫宣卿自己也作了一首《及第自詠》:“羽翼高飛到碧霄, 鵬程萬里豈知遙。 才吞王母千年藥, 便奪龍頭第一標。 腳下雲霞隨地起, 眼前塵土霎時銷。 萬金書寄南歸雁, 三級天門已一跳。 ”

莫宣卿考取狀元後, 被任為翰林書院修撰, 賜內閣中書大學士。 其後他還鄉省親,

因母親不願隨其北上定居, 遂上表陳情, 請求出任南方地方官。 可見其乃至孝之人。 宣宗感其孝心, 封其為台州別駕。

只是,令人惋惜的是, 莫宣卿榮歸故里, 奉母攜眷赴台州上任, 卻不幸病逝途中、

古代雖有不少名醫, 但醫療水準終究落後, 隨便得個病就能去世了, 如此才子,實在可惜!封開縣尚有狀元祠,是歷代莫氏後裔望祠祀祖的地方,也是歷朝地方官上香朝拜的場所。

唐刺史白鴻儒于此觀莫宣卿詩卷,興歎"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跡,如化工生物,不事妝點,而生氣宛然如在也";宋進士莫天佑發出"鳳昔臨封一僻隅,先生特起掃雲衢"之感觸;明知縣方尚祖也有"平橋橫跨祠前鎖,四野流霞萬樹霜"的概歎;清儀光中情難自禁:“大魁公肇始,文德此事新。”

如此才子,實在可惜!封開縣尚有狀元祠,是歷代莫氏後裔望祠祀祖的地方,也是歷朝地方官上香朝拜的場所。

唐刺史白鴻儒于此觀莫宣卿詩卷,興歎"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跡,如化工生物,不事妝點,而生氣宛然如在也";宋進士莫天佑發出"鳳昔臨封一僻隅,先生特起掃雲衢"之感觸;明知縣方尚祖也有"平橋橫跨祠前鎖,四野流霞萬樹霜"的概歎;清儀光中情難自禁:“大魁公肇始,文德此事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