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從比較文學看《何必西廂》與《紅樓夢》的關係

(作者:姬健康)

《何必西廂》(“桐峰外史”刻印時改名《梅花夢》)刻本最早出現于清雍正年間, 這是學界公認的事實。 其最重要的證據是書首由康雍年間的蘇州文人王堯瞿(即“桐峰外史”)所撰寫的一篇序文。 現在筆者能見到的是根據清嘉慶庚申年(1800)“五桂堂藏板”春谷先生校定本為底本, 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梅花夢》校點本。 “五桂堂主人”春谷先生在“序一”中寫道:

《何必西廂》一書, 行世已久, 作者不著姓氏年月。 ......桐峰外史刻本, 迄今又數十年, 漫漶殘缺, 特為校正。

“桐峰外史”的主人王堯瞿在“序二”中記述了發現及刻印《何必西廂》的過程,

現簡錄如下:

余需次山左, 偶訪友不值。 見案上有《何必西廂》彈詞刻本, 竊怪標名之妄, 置不復覽。 ......今讀此書, 不知何物文人作此狡獪, 餘無可贊詞......辨之濟南書肆, 覓他部不可得。 想已刊而未遍行。 緣就友人藏本, 繕正付梓。 益以凡例二十條, 並識數語冠簡端, 用志嚮往雲。 雍正甲寅仲夏桐峰外史謹序

以上兩人的序言裡已清楚表明《何必西廂》“行世已久”, 雍正年間的王堯瞿偶而見之, 遍尋濟南書肆不得, 估計是“已刊而未遍行”, 遂自己校正後刻印, 並加上了“凡例二十條”。 這些白紙黑字的記載都證明了《何必西廂》刊行于雍正年間這一事實。 有人說這些序言都是造偽, 是出書人為了讓書籍有歷史悠久感而作假。 在我看來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 正象像有識之士所指出, 書的內容講述的是明朝正德年間事, 他為何不造偽造到嘉靖年去, 就是順康年也要比雍正年有陳年久遠感啊, 而作假六、七十年(雍正至嘉慶年之距離)有什麼意義嗎?這種論調顯然不值一駁。

有以下三條證據鏈將《何必西廂》最早刊行于雍正年間的定論串了起來:

1、《何必西廂》之書名本身也能證明它產生于雍正年間, 因為雍正十二年(1734)桐峰外史重印本(說明第一版還要早)是據其友人刻本刊印時將其改名為《梅花夢》的。 這事不能造偽吧?他也沒必要造偽。

2、“桐峰外史”即康雍時期蘇州文人王堯瞿, 不但有王自撰的雕版序文、防偽印章(翼雲)、所撰二十條“凡例”作證, 春谷先生校定時在序文中都加以承認。 這是最有力的證據鏈。

3、在春谷先生于嘉慶五年(1800)校定的五桂堂藏板版本之前四年的嘉慶元年丙辰年(1796), 曾有《何必西廂》丙辰本行世(此記載請見安徽大學2012蔡豔嫣碩士論文《彈詞小說<何必西廂>研究》之第三節“《何必西廂》的內容簡介、版本及傳播”)。

在這短短的四年中《何必西廂》刻本不可能在市面上湮沒殆盡, 春谷先生等一夥人怎敢欺世盜名、大肆造偽牟利?無論在邏輯和現實中都說不通。 這一點同樣可以反證嘉慶年間《何必西廂》被有意篡改造偽的認定是主觀臆測, 缺乏依據。

另外, 《何必西廂》裡出現的“紅樓夢”三字是不是春谷先生篡加的?要回答這個問題, 就必須先要瞭解“春谷先生”何許人也?對於制售假貨, 大家一致的看法是:篡加、造偽是為了將產品賣個好價錢。 春谷先生是何背景, 缺錢花嗎?經查閱, 春谷先生實名黃承吉, 生於一七七一年, 卒於一八四二年, 清代江蘇江都人, 字謙牧, 號春穀。 自幼聰慧, 博綜群籍。 與同裡江藩、焦循、李鐘泗友善,

以經義切磋相正, 時有“江、焦、黃、李”之說法。 嘉慶十年(1805)進士。 曆官廣西興安, 岑溪等縣知縣。 治經學宗漢儒, 兼通曆算, 能辨中西異同。 尤工詩古文。 有《夢陔堂文集》十卷, 詩集五十卷, 《周官析義》二十卷, 及《文說》、《讀毛詩記》、《經說》等著作行世, 事見《清史列傳》。 這樣一位著作等身、治經宗儒的飽學之士、也不缺錢的知縣, 我們有什麼理由為了一個虛無飄渺的“曹雪芹”就硬把春谷先生說成是造偽者?有什麼理由還說他串通了汪桂(實有其人, 清代文人)、“幽竹山人”、“門梅居士”、“敬亭山客”(此三人暫不知詳情)、章天育(實有其人, 嘉慶時文人)一起題詞、作偽, 團夥作案。 古人校書、出書不能否認有賺錢的生活動機, 但也不能否認有更多的人是為了喜愛某一部著作, 去推廣它、宣傳它、流傳於後世,並不是像今天的某些出版社,純粹為了錢連靈魂都可以出賣。

《何必西廂》是吳語彈詞腳本,創作形式比較獨特,有唱詞,有對話,有念白,還夾有議論。唱詞、念白需符合規定情景,而議論就沒有時空的限制,可以根據說書人的經歷想像自由發揮。全書共三十七回,“紅樓夢”三字出現在倒數末二回(第三十六回)的一段議論中。這一回主要說的是正月十七主人公張家擺筵唱戲,戲班是內衙教演的昆曲女伶,正好與《紅樓夢》一樣也是十二個女孩子,點戲的過程也與《紅樓夢》一般無二。所以作書人就議論道(全文照抄):

列位,看方才這一段說白,都是家常俗語,瑣瑣碎碎的敘眾人問答。好似《金瓶梅》、《紅樓夢》筆仗,不合演義彈詞體例。未免疑惑做書的人,雜亂無章。諸公不知,在下這部書,說是演義,又夾歌謠;說是彈詞,盡多議論;要合演義傳奇之筆,自家創一個從來未有的體例。原比不得三家村冬烘先生所做七字腔盲詞,只供販夫皂隸讀的。但是敘家長瑣事,及喁喁兒女語,要得近情入妙。比演義傳奇,更難著筆,若非有十分本領的才子,莫想道得隻字。世間傳作能有幾部?所以在下極力摹仿一段,豈敢妄比韓杜諸大家詩文無體不備,不過覺得這難著筆的還做得來。倒底可真個像《金瓶梅》、《紅樓夢》,在下自己不知,要請教列位的。(筆者注:古文原沒有書名號的。)

有人說“紅樓夢”三字不是書名,是特指一種夢。這種詭辯無須駁斥,讀一讀行文就一目了然。當然,更多的人認定這是校定人春谷先生所篡加,筆者認為:1、不能無端懷疑古人的品行,沒有可靠、有效證據就不能認定是後人篡加。2、所謂校定,一般是指將排版中的漏字、原版中磨損的字補上,還有就是將明顯的錯字糾正。在筆者手頭的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的版本上就是這樣,點校者將明顯漏掉的字用括弧()印上,而決不是隨意添加文字。原文中的“紅樓夢”三字如果說是漏字、磨損字的機率幾乎為零,因為不可能同時將不在一行上的同樣三個字漏掉或磨損掉。3、在王堯瞿所撰寫的“凡例”第八條有這樣一句話:“一人有一人聲,口笑貌絕不雷同。此全得《水滸》、《金瓶梅》筆法。”如果說是春谷先生所篡加,似乎添加上“水滸”更合理(有人會說是春谷先生將《水滸》改成《紅樓夢》,以增強吸引力,這也是無端猜測,極有可能當時《紅樓夢》還是鈔本,有幸一睹者少之又少,王堯瞿應在此例,所以他在《凡例》中不提《紅樓夢》,只能證明古代文人實事求是的品格)。總之,沒有合理的、有根據的解釋就不能隨意認定“紅樓夢”三字是後人添加。

以上是從《何必西廂》外在的東西上闡述篡加“紅樓夢”三字的不可能性,下面再談談書的內容寫了些什麼?有沒有《紅樓夢》的痕跡呢?如果有,問題就更大了。毫無疑問,根據中國紅學界一致認定的作者“曹雪芹”,他是在乾隆年間創作的《紅樓夢》,也就是說,《紅樓夢》是老大,《何必西廂》是老二,只有《何必西廂》抄襲(說得好聽點是“學習”)《紅樓夢》的份兒,絕沒有《紅樓夢》抄襲《何必西廂》的糗事發生。好吧,我們來讀一讀《何必西廂》吧,它到底寫了一些什麼?讀完全書,筆者當然覺得《何必西廂》與《紅樓夢》不在一個檔次上,沒法比,所以也就不再浪費時間介紹它所講述的內容了,但就它的遣詞造句、寫作特點、文化背景和創作思想作些對比、說明,看看發生了什麼。

首先,《何必西廂》借了《西廂記》張生、崔鶯鶯這個殼以外,引用最多的就是洪昇《長生殿》這個魂了,這一點作者自己都予以承認。在第三十三回“洞房春鬧元宵節彩轎燈迎不夜城”裡,講到三對新人新婚鬧元宵的熱鬧景象時就直寫到《長生殿》了:

你看這位姐姐失落金釵,那位奶奶擠掉繡履,好不可笑。比《長生殿》戲出上演的秦、韓、虢三位夫人,三月三日遊玩曲江的風景,分外挨擠,嘈雜。

這是直點。全書從頭至尾都借用了《長生殿》元素,引用的詞句和意境不勝枚舉,下面羅列一二:

刪鄭衛榮華蓬萊丰姿閬苑癡情情癡情根情種鍾情香塵香魂天香冤業魔障生嗔白首舊盟寶鏡蘭麝湘裙攛掇博得堪憐生察察瑤草琪花離恨天淩波仙子織女嫦娥弄玉地久天長

怪不得清人汪桂在書前《題詞(二)》裡由衷吟道(題詞中提到的唯一人物):

昉思洪叟同仙去,更聽霓裳演曲無。欲填闕陷破荒寒,國手能醫俗不難。

以此來誇讚作者的才能和故事意境,難道汪桂也悟出了其中門道?我們不妄測了,還是來看書中實實在在的文字吧。以下分三個方面來審視:

一,大量與《紅樓夢》相同的用詞

煉石補天三生石離恨天無稽歷劫頑石無稽狡獪閨閣裙衩鬚眉繁華韶華玉人參商機關強梁芳魂便宜通靈卿卿荒唐孽障冤孽夙緣癡呆癡情情根情種鍾情呆念經濟麝蘭環珮氤氳蒲柳邸抄射覆麒麟琉璃玳瑁淫詞豔曲也未可知(百度:出處:《紅樓夢》,可見也是無知妄說)也未可定何以克當金馬玉堂

用典:喧闐綸音琅玕鮫綃燃藜樗櫟詠絮才離魂同昌公主子建洛神蔡姬文君飛燕孟光青塚嬋娟知在梅旁在月旁

調侃語及粗話:好皮囊舊皮囊臭皮囊呆念頭癩頭龜(想一想《紅樓夢》第二十三回寶黛的拌嘴戲語)

我們再來讀一讀以下這些句子:

縱然生得好皮囊(《紅》);幾時另換好皮囊(《西》)

幻來親就臭皮囊(《紅》);任意拋臭皮囊(《西》)

教個癩頭黿(《紅》);個格(這個——筆者注)癩頭龜(《西》)

堪憐詠絮才(《紅》);可憐才才詠絮(《西》)

兩兩出嬋娟(《紅》);雙身化出兩嬋娟(《西》)

回風舞雪(《紅》);舞雪盤風(《西》)

《紅樓夢》裡的那塊頑石是能開口說話的,《何必西廂》先是:要想頑石點頭,可惜石不能言;後是:頑石聞聲也有靈。

《紅樓夢》開篇就是“甄士隱夢幻識通靈”,《何必西廂》就有“圓天方地性通靈”

另外,作者將《何必西廂》主人公張靈、秦鐘描寫成情癡情種,也常有“呆念頭”,連說話也刻意摹仿賈寶玉,試舉一例:

夫人道:“只怕你說謊。”秦鐘道:“甥兒在舅娘前,再不敢說謊的。”

讀一讀描寫寶玉說話的腔調,簡直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二,大量與《紅樓夢》相同的細節

主人公的出身:錢塘簪纓舊族,簪纓世代。

主人公也是緣定三生:想著那紅絲千丈三生石,切莫要錯注鴛鴦簿上名。

主人公也是“歷劫冤愆(原文)”:張靈崔瑩五百年前種下情根,曆過多少劫數。

女主角生前也是神仙:生前本在瑤宮住,謫下紅塵記夙因

男主角家也有一個張太君:倚門慈母(想一想《紅樓夢》第十六回史太君廊下佇立,脂批:與日暮倚廬仍悵望對景)。

賈府有戲班十二優伶,張府慶宴時也有十二女優。

書中多次寫與故事無關的“十二金釵”、“金陵十二樓”。

《紅樓夢》有一僧一道,書中也寫一僧一道。

《紅樓夢》有太虛幻境,書中寫女主人公因情生病時也稱:此病還防付太虛

《紅樓夢》提到青州流賊劫掠山左一帶,於是書中凡講到山東一帶強盜的作案地點皆稱“山左”。

賈寶玉住在“怡紅院”,書中主人公住“賽紅軒”。

賈迎春的住處叫“綴錦樓”,書中有“綴錦閣”。

再看第二女主角繡鶯要去山東找夫君,路線是:連宵趕到毗陵鄢(鄢疑為郡字——筆者注),瞬息丹陽半日臨。行行漸抵京江口(京江口即指古時潤州京口,今鎮江——筆者注)。毗陵、京口都是《紅樓夢》裡兩個真實的地名。

《紅樓夢》有“白玉為堂金作馬”,書中兩次寫“金馬玉堂”。

《紅樓夢》有害人的馬道婆,書中有惡人刁媒婆。

賈寶玉與秦鐘是叔侄兼好朋友關係;張靈與秦鐘是表兄弟兼好朋友關係。

大觀園有塊鑲嵌在壁座中的玻璃鏡子(在當時是非常珍罕的),書中有沒有呢?請看:插鏡臺高鐫白璧,盥巾盆潔鑄黃金。粉紅射目珊瑚樹,黛綠當窗翡翠屏。

賈寶玉佩有一塊舉世無雙的、由青埂峰下的頑石幻變成的通靈寶玉(《紅樓夢》描寫的“頑石”應當是獨一無二的,《何必西廂》居然也寫有“頑石”兩字),書中第二男主角的夫人送給其夫一快“玉連環”(似乎有“玉環”的含意——筆者注),並說:“此系先代遺留珍物”,後來再一次強調:“這是婿家世代珍藏物,刻刻隨身佩不離”。

賈寶玉曾說:“我豈不知閨閣中詩詞字跡是輕易往外傳誦不得的”,薛寶釵還趁機宣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書中女主角崔素瓊也有同樣的說法和思想:“女子閑吟,豈宜與外人唱和,這是使不得的。”“閨中字跡不可輕易落墨。”

賈寶玉、王熙鳳被巫蠱後奄奄一息,是由一僧一道前來施法獲救;書中崔素瓊也是命赴黃泉之際,來了一游方道士,自稱能醫諸般絕症,有起死回生之術,便施藥搭救。

《紅樓夢》與《何必西廂》的雷同之處,實難一一對比、述及,如張府的院宅描寫有明顯的摹仿《紅樓夢》痕跡,但顯得力不從心;點戲的細節、過程,也有攀附痕跡。

三,與《紅樓夢》人物起名的沿襲、相同性

林黛玉,寶玉送她一個表字“顰顰”;書中多次將“黛”、“顰”等字描寫到女主角崔瑩身上,如:因何顰蹙雙眉黛。

書中男主角名叫張靈,有一個李代桃僵、冒充他欲與女主角崔瑩成婚的富戶叫“臧淩”,這是用的“諧音法”,他有一個專替他出壞主意、幹壞事、拍馬屁的管家叫“詹奉承”,這與“詹光”一樣,用的還是“諧音法”,意為“專奉承”。

書中第二女主角叫吳幻娘,書中明確解釋,“吳”即“無”意,就是“無幻”,有與《紅樓夢》仙姑“警幻”靠近的嫌疑;幻娘的父親叫“吳人敵”(是一位將官),當然是“無人敵”的意思了。

以上這些起名都是用的“諧音法”,與《紅樓夢》諸多起名法完全相同。《何必西廂》,顧名思義,故事內容與《西廂記》不盡相同,但人名與《西廂記》有相沿襲的意思,但也不是完全一致。《何必西廂》的男主角叫張靈,女主角叫崔瑩,字素瓊。它的第二男主角、也是張靈最好的朋友叫什麼呢?叫“秦鐘”!朋友們看到這樣的名字一定驚奇,因為賈寶玉最好的朋友也叫“秦鐘”,這是不是《何必西廂》的作者有意從《紅樓夢》裡借屍還魂、沿襲下來的呢?我們先看一看書中對起這個名字是怎麼解釋的:

六書中有諧聲會意,秦字只當情字,吳字只當無字。......天下本是鍾情世界也,......人生本是泡影光陰,自然幻景馳駒,閃閃靡定。唯其他姓秦名鐘,才見得鍾情正在我輩世人無情不生無情,不死那裡離得了這個情字喲!聖賢仙佛皆情種,我輩情深不知癡。

可見“秦鐘”來源於“情種”。《紅樓夢》又是怎麼解釋“秦鐘”的呢?第七回秦鐘出場介紹他名字時脂硯齋就批道:“設雲情種。”毫無疑問,兩部書對秦鐘起名的意義是一致的。如果單獨來分析,兩部書起一樣的人名屬巧合,是“撞車”,但將兩部作品作全面分析,恐怕事情就不會這麼簡單,一定有一個誰先誰後、誰沿襲了誰的問題存在。張靈和崔瑩是沿襲了張珙和崔鶯鶯,秦鐘是沿襲了誰的呢?讓偉光正的“曹雪芹”屈尊沿襲了別人,曹學家和曹粉們是一千個不答應,一萬個不答應!

以上這些只是在遣詞造句、情節描寫、人物塑造等方面兩部作品有眾多相因襲的痕跡,這是比較文學的一個側面。最後我們再來看比較文學的另一個側重點,就是兩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創作思想有沒有趨同性或相承襲的地方呢?換句話說,即是不是一個文化與時代背景下的產物?用一個直觀的比喻:《豔陽天》不可能與《丁莊夢》是同一文化與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它們各自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和時代特徵。我們再來看整個乾隆時期及其以後的文化氛圍和思潮,除了胡適派紅學家將“乾隆時代作品”這頂帽子強加於《紅樓夢》這一特例之外,在文化特徵上幾乎找不出另一部與《紅樓夢》平行相攜的作品來。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會產生不同文化氣脈的作品,這是文學的鐵律,也是研究這一學科時區別於其它學科的最基本特點和規律,違背這一規律所得出的任何結論都會與事實相悖,甚至南轅北轍。胡適派紅學至今走不出死胡同這就是根本原因。在整個正統、死板的文化氛圍下的乾隆時代是不可能產生大肆宣揚“情本文化”的《紅樓夢》來的。

《何必西廂》的情況又是怎樣呢?學界及研究者是將《何必西廂》放置在清初這個大背景、大概念時期來考察的(可參見《彈詞小說<何必西廂>研究》之第二節“《何必西廂》的創作背景”)。因為王堯瞿刻印時已是“重印”,說明它產生的年代還要早,很可能在康熙末期和雍正初期,承襲“情本文化”顯得更加自然和可能。《何必西廂》一書的主旨是“彰善癉惡”,講因果報應,這是作者的一大花招,他在首回裡明確寫道:

這部書以情字為綱,以忠孝節義為目。(筆者注:什麼叫“綱”?過去有句名言叫“綱舉目張”,“綱”是主,“目”是次也。)

天下本是鍾情世界也。

於是乎,書中從頭至尾大寫“情種”、“情根”、“鍾情”、“情癡”,張靈對秦鐘更是大笑說:“因你這個情字就生出多少情來。你我總是情字中人,......算不盡新舊濃情多少數,明是我一生情字不能離。”作者此時乘興議論道:

才見得鍾情正在我輩世人無情不生無情,不死那裡離得了這個情字喲!聖賢仙佛皆情種,我輩情深不是癡。

作者所崇尚的“情本文化”暴露無遺。作者不但是這樣說的,故事內容也是圍繞著“情”字展開的。《何必西廂》與《紅樓夢》之間的文化傳承關係是顯而易見的,是同一種文化哺育下的產物,而乾隆時代是斷斷不可能產生這樣的文化產品的。另外,“梅花夢”三字所孕含的意義與“紅樓夢”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在末回總結道:

自然就做這一個大徹大悟的梅花夢。連這個情字都看成鏡花水月,不覺一笑而醒。別人是快樂正在入夢,他是快樂時已經出夢。知道他快樂光陰是假,便曉他淒涼覺悟是真,才算得天下第一個會醒夢的人。

《紅樓夢》無疑是中華文化史上的光輝巨作,創造了許多的第一,面對雍正年代就已刻行的《何必西廂》,《紅樓夢》能是乾隆年代的作品嗎?那些文化史上的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神話系統還能稱得上首創嗎?無論從文字到內容,《何必西廂》都無法與《紅樓夢》相提並論,前者必定是從《紅樓夢》一書中汲取營養、獲得靈感,只有將《紅樓夢》的行世放置於康熙時期才是符合邏輯、符合事實真相的。

從以上羅列、對比的兩部書從文字到思想的相近和雷同之處,我們能隨便說一句《何必西廂》所寫下的“紅樓夢”三字是後人偽造的嗎?要推翻一篇序文可能很容易,要推翻兩書中如此眾多的相同之處就不是一句託辭可以掩人耳目的了。現在我們要面臨一個彆扭又拗口的問題:你要說是《何必西廂》抄襲了《紅樓夢》,你就要將所有《何必西廂》刊行于雍正年間的證據推翻,將其放置於乾隆後期;沒有證據,你就得承認一個現實:《何必西廂》確實行世於《紅樓夢》之後,時間在雍正朝之前,是《何必西廂》的作者借鑒、因襲了《紅樓夢》的思想、詞源匯等元素。然則,此時期的“曹雪芹”還年幼無法執筆,你要說是他抄襲了《何必西廂》,胡適派紅學家們,你們認為“曹雪芹”是文抄公嗎?在這樣一個嚴肅又尷尬的問題面前,中國紅學界,所有關心中國文化發揚、光大、傳承的有識之士都要認真對待,而絕不能

像胡適派紅學那樣,對待不同聲音、不同觀點,採取駝鳥政策,一律不回答、不研究、不爭論,死守陣地,這不是開展學術研究、學術爭鳴、推動學術進步的正確態度。

————————————————————

校對:王華東 至真齋主 編輯:瀟湘夜雨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吳氏紅學,高端學術。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觀點、新視角,同一部紅樓夢,不一樣的文章。歡迎關注“吳氏紅學”頭條號,欣賞更多吳氏紅學精品文章!

去推廣它、宣傳它、流傳於後世,並不是像今天的某些出版社,純粹為了錢連靈魂都可以出賣。

《何必西廂》是吳語彈詞腳本,創作形式比較獨特,有唱詞,有對話,有念白,還夾有議論。唱詞、念白需符合規定情景,而議論就沒有時空的限制,可以根據說書人的經歷想像自由發揮。全書共三十七回,“紅樓夢”三字出現在倒數末二回(第三十六回)的一段議論中。這一回主要說的是正月十七主人公張家擺筵唱戲,戲班是內衙教演的昆曲女伶,正好與《紅樓夢》一樣也是十二個女孩子,點戲的過程也與《紅樓夢》一般無二。所以作書人就議論道(全文照抄):

列位,看方才這一段說白,都是家常俗語,瑣瑣碎碎的敘眾人問答。好似《金瓶梅》、《紅樓夢》筆仗,不合演義彈詞體例。未免疑惑做書的人,雜亂無章。諸公不知,在下這部書,說是演義,又夾歌謠;說是彈詞,盡多議論;要合演義傳奇之筆,自家創一個從來未有的體例。原比不得三家村冬烘先生所做七字腔盲詞,只供販夫皂隸讀的。但是敘家長瑣事,及喁喁兒女語,要得近情入妙。比演義傳奇,更難著筆,若非有十分本領的才子,莫想道得隻字。世間傳作能有幾部?所以在下極力摹仿一段,豈敢妄比韓杜諸大家詩文無體不備,不過覺得這難著筆的還做得來。倒底可真個像《金瓶梅》、《紅樓夢》,在下自己不知,要請教列位的。(筆者注:古文原沒有書名號的。)

有人說“紅樓夢”三字不是書名,是特指一種夢。這種詭辯無須駁斥,讀一讀行文就一目了然。當然,更多的人認定這是校定人春谷先生所篡加,筆者認為:1、不能無端懷疑古人的品行,沒有可靠、有效證據就不能認定是後人篡加。2、所謂校定,一般是指將排版中的漏字、原版中磨損的字補上,還有就是將明顯的錯字糾正。在筆者手頭的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的版本上就是這樣,點校者將明顯漏掉的字用括弧()印上,而決不是隨意添加文字。原文中的“紅樓夢”三字如果說是漏字、磨損字的機率幾乎為零,因為不可能同時將不在一行上的同樣三個字漏掉或磨損掉。3、在王堯瞿所撰寫的“凡例”第八條有這樣一句話:“一人有一人聲,口笑貌絕不雷同。此全得《水滸》、《金瓶梅》筆法。”如果說是春谷先生所篡加,似乎添加上“水滸”更合理(有人會說是春谷先生將《水滸》改成《紅樓夢》,以增強吸引力,這也是無端猜測,極有可能當時《紅樓夢》還是鈔本,有幸一睹者少之又少,王堯瞿應在此例,所以他在《凡例》中不提《紅樓夢》,只能證明古代文人實事求是的品格)。總之,沒有合理的、有根據的解釋就不能隨意認定“紅樓夢”三字是後人添加。

以上是從《何必西廂》外在的東西上闡述篡加“紅樓夢”三字的不可能性,下面再談談書的內容寫了些什麼?有沒有《紅樓夢》的痕跡呢?如果有,問題就更大了。毫無疑問,根據中國紅學界一致認定的作者“曹雪芹”,他是在乾隆年間創作的《紅樓夢》,也就是說,《紅樓夢》是老大,《何必西廂》是老二,只有《何必西廂》抄襲(說得好聽點是“學習”)《紅樓夢》的份兒,絕沒有《紅樓夢》抄襲《何必西廂》的糗事發生。好吧,我們來讀一讀《何必西廂》吧,它到底寫了一些什麼?讀完全書,筆者當然覺得《何必西廂》與《紅樓夢》不在一個檔次上,沒法比,所以也就不再浪費時間介紹它所講述的內容了,但就它的遣詞造句、寫作特點、文化背景和創作思想作些對比、說明,看看發生了什麼。

首先,《何必西廂》借了《西廂記》張生、崔鶯鶯這個殼以外,引用最多的就是洪昇《長生殿》這個魂了,這一點作者自己都予以承認。在第三十三回“洞房春鬧元宵節彩轎燈迎不夜城”裡,講到三對新人新婚鬧元宵的熱鬧景象時就直寫到《長生殿》了:

你看這位姐姐失落金釵,那位奶奶擠掉繡履,好不可笑。比《長生殿》戲出上演的秦、韓、虢三位夫人,三月三日遊玩曲江的風景,分外挨擠,嘈雜。

這是直點。全書從頭至尾都借用了《長生殿》元素,引用的詞句和意境不勝枚舉,下面羅列一二:

刪鄭衛榮華蓬萊丰姿閬苑癡情情癡情根情種鍾情香塵香魂天香冤業魔障生嗔白首舊盟寶鏡蘭麝湘裙攛掇博得堪憐生察察瑤草琪花離恨天淩波仙子織女嫦娥弄玉地久天長

怪不得清人汪桂在書前《題詞(二)》裡由衷吟道(題詞中提到的唯一人物):

昉思洪叟同仙去,更聽霓裳演曲無。欲填闕陷破荒寒,國手能醫俗不難。

以此來誇讚作者的才能和故事意境,難道汪桂也悟出了其中門道?我們不妄測了,還是來看書中實實在在的文字吧。以下分三個方面來審視:

一,大量與《紅樓夢》相同的用詞

煉石補天三生石離恨天無稽歷劫頑石無稽狡獪閨閣裙衩鬚眉繁華韶華玉人參商機關強梁芳魂便宜通靈卿卿荒唐孽障冤孽夙緣癡呆癡情情根情種鍾情呆念經濟麝蘭環珮氤氳蒲柳邸抄射覆麒麟琉璃玳瑁淫詞豔曲也未可知(百度:出處:《紅樓夢》,可見也是無知妄說)也未可定何以克當金馬玉堂

用典:喧闐綸音琅玕鮫綃燃藜樗櫟詠絮才離魂同昌公主子建洛神蔡姬文君飛燕孟光青塚嬋娟知在梅旁在月旁

調侃語及粗話:好皮囊舊皮囊臭皮囊呆念頭癩頭龜(想一想《紅樓夢》第二十三回寶黛的拌嘴戲語)

我們再來讀一讀以下這些句子:

縱然生得好皮囊(《紅》);幾時另換好皮囊(《西》)

幻來親就臭皮囊(《紅》);任意拋臭皮囊(《西》)

教個癩頭黿(《紅》);個格(這個——筆者注)癩頭龜(《西》)

堪憐詠絮才(《紅》);可憐才才詠絮(《西》)

兩兩出嬋娟(《紅》);雙身化出兩嬋娟(《西》)

回風舞雪(《紅》);舞雪盤風(《西》)

《紅樓夢》裡的那塊頑石是能開口說話的,《何必西廂》先是:要想頑石點頭,可惜石不能言;後是:頑石聞聲也有靈。

《紅樓夢》開篇就是“甄士隱夢幻識通靈”,《何必西廂》就有“圓天方地性通靈”

另外,作者將《何必西廂》主人公張靈、秦鐘描寫成情癡情種,也常有“呆念頭”,連說話也刻意摹仿賈寶玉,試舉一例:

夫人道:“只怕你說謊。”秦鐘道:“甥兒在舅娘前,再不敢說謊的。”

讀一讀描寫寶玉說話的腔調,簡直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二,大量與《紅樓夢》相同的細節

主人公的出身:錢塘簪纓舊族,簪纓世代。

主人公也是緣定三生:想著那紅絲千丈三生石,切莫要錯注鴛鴦簿上名。

主人公也是“歷劫冤愆(原文)”:張靈崔瑩五百年前種下情根,曆過多少劫數。

女主角生前也是神仙:生前本在瑤宮住,謫下紅塵記夙因

男主角家也有一個張太君:倚門慈母(想一想《紅樓夢》第十六回史太君廊下佇立,脂批:與日暮倚廬仍悵望對景)。

賈府有戲班十二優伶,張府慶宴時也有十二女優。

書中多次寫與故事無關的“十二金釵”、“金陵十二樓”。

《紅樓夢》有一僧一道,書中也寫一僧一道。

《紅樓夢》有太虛幻境,書中寫女主人公因情生病時也稱:此病還防付太虛

《紅樓夢》提到青州流賊劫掠山左一帶,於是書中凡講到山東一帶強盜的作案地點皆稱“山左”。

賈寶玉住在“怡紅院”,書中主人公住“賽紅軒”。

賈迎春的住處叫“綴錦樓”,書中有“綴錦閣”。

再看第二女主角繡鶯要去山東找夫君,路線是:連宵趕到毗陵鄢(鄢疑為郡字——筆者注),瞬息丹陽半日臨。行行漸抵京江口(京江口即指古時潤州京口,今鎮江——筆者注)。毗陵、京口都是《紅樓夢》裡兩個真實的地名。

《紅樓夢》有“白玉為堂金作馬”,書中兩次寫“金馬玉堂”。

《紅樓夢》有害人的馬道婆,書中有惡人刁媒婆。

賈寶玉與秦鐘是叔侄兼好朋友關係;張靈與秦鐘是表兄弟兼好朋友關係。

大觀園有塊鑲嵌在壁座中的玻璃鏡子(在當時是非常珍罕的),書中有沒有呢?請看:插鏡臺高鐫白璧,盥巾盆潔鑄黃金。粉紅射目珊瑚樹,黛綠當窗翡翠屏。

賈寶玉佩有一塊舉世無雙的、由青埂峰下的頑石幻變成的通靈寶玉(《紅樓夢》描寫的“頑石”應當是獨一無二的,《何必西廂》居然也寫有“頑石”兩字),書中第二男主角的夫人送給其夫一快“玉連環”(似乎有“玉環”的含意——筆者注),並說:“此系先代遺留珍物”,後來再一次強調:“這是婿家世代珍藏物,刻刻隨身佩不離”。

賈寶玉曾說:“我豈不知閨閣中詩詞字跡是輕易往外傳誦不得的”,薛寶釵還趁機宣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書中女主角崔素瓊也有同樣的說法和思想:“女子閑吟,豈宜與外人唱和,這是使不得的。”“閨中字跡不可輕易落墨。”

賈寶玉、王熙鳳被巫蠱後奄奄一息,是由一僧一道前來施法獲救;書中崔素瓊也是命赴黃泉之際,來了一游方道士,自稱能醫諸般絕症,有起死回生之術,便施藥搭救。

《紅樓夢》與《何必西廂》的雷同之處,實難一一對比、述及,如張府的院宅描寫有明顯的摹仿《紅樓夢》痕跡,但顯得力不從心;點戲的細節、過程,也有攀附痕跡。

三,與《紅樓夢》人物起名的沿襲、相同性

林黛玉,寶玉送她一個表字“顰顰”;書中多次將“黛”、“顰”等字描寫到女主角崔瑩身上,如:因何顰蹙雙眉黛。

書中男主角名叫張靈,有一個李代桃僵、冒充他欲與女主角崔瑩成婚的富戶叫“臧淩”,這是用的“諧音法”,他有一個專替他出壞主意、幹壞事、拍馬屁的管家叫“詹奉承”,這與“詹光”一樣,用的還是“諧音法”,意為“專奉承”。

書中第二女主角叫吳幻娘,書中明確解釋,“吳”即“無”意,就是“無幻”,有與《紅樓夢》仙姑“警幻”靠近的嫌疑;幻娘的父親叫“吳人敵”(是一位將官),當然是“無人敵”的意思了。

以上這些起名都是用的“諧音法”,與《紅樓夢》諸多起名法完全相同。《何必西廂》,顧名思義,故事內容與《西廂記》不盡相同,但人名與《西廂記》有相沿襲的意思,但也不是完全一致。《何必西廂》的男主角叫張靈,女主角叫崔瑩,字素瓊。它的第二男主角、也是張靈最好的朋友叫什麼呢?叫“秦鐘”!朋友們看到這樣的名字一定驚奇,因為賈寶玉最好的朋友也叫“秦鐘”,這是不是《何必西廂》的作者有意從《紅樓夢》裡借屍還魂、沿襲下來的呢?我們先看一看書中對起這個名字是怎麼解釋的:

六書中有諧聲會意,秦字只當情字,吳字只當無字。......天下本是鍾情世界也,......人生本是泡影光陰,自然幻景馳駒,閃閃靡定。唯其他姓秦名鐘,才見得鍾情正在我輩世人無情不生無情,不死那裡離得了這個情字喲!聖賢仙佛皆情種,我輩情深不知癡。

可見“秦鐘”來源於“情種”。《紅樓夢》又是怎麼解釋“秦鐘”的呢?第七回秦鐘出場介紹他名字時脂硯齋就批道:“設雲情種。”毫無疑問,兩部書對秦鐘起名的意義是一致的。如果單獨來分析,兩部書起一樣的人名屬巧合,是“撞車”,但將兩部作品作全面分析,恐怕事情就不會這麼簡單,一定有一個誰先誰後、誰沿襲了誰的問題存在。張靈和崔瑩是沿襲了張珙和崔鶯鶯,秦鐘是沿襲了誰的呢?讓偉光正的“曹雪芹”屈尊沿襲了別人,曹學家和曹粉們是一千個不答應,一萬個不答應!

以上這些只是在遣詞造句、情節描寫、人物塑造等方面兩部作品有眾多相因襲的痕跡,這是比較文學的一個側面。最後我們再來看比較文學的另一個側重點,就是兩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創作思想有沒有趨同性或相承襲的地方呢?換句話說,即是不是一個文化與時代背景下的產物?用一個直觀的比喻:《豔陽天》不可能與《丁莊夢》是同一文化與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它們各自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和時代特徵。我們再來看整個乾隆時期及其以後的文化氛圍和思潮,除了胡適派紅學家將“乾隆時代作品”這頂帽子強加於《紅樓夢》這一特例之外,在文化特徵上幾乎找不出另一部與《紅樓夢》平行相攜的作品來。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會產生不同文化氣脈的作品,這是文學的鐵律,也是研究這一學科時區別於其它學科的最基本特點和規律,違背這一規律所得出的任何結論都會與事實相悖,甚至南轅北轍。胡適派紅學至今走不出死胡同這就是根本原因。在整個正統、死板的文化氛圍下的乾隆時代是不可能產生大肆宣揚“情本文化”的《紅樓夢》來的。

《何必西廂》的情況又是怎樣呢?學界及研究者是將《何必西廂》放置在清初這個大背景、大概念時期來考察的(可參見《彈詞小說<何必西廂>研究》之第二節“《何必西廂》的創作背景”)。因為王堯瞿刻印時已是“重印”,說明它產生的年代還要早,很可能在康熙末期和雍正初期,承襲“情本文化”顯得更加自然和可能。《何必西廂》一書的主旨是“彰善癉惡”,講因果報應,這是作者的一大花招,他在首回裡明確寫道:

這部書以情字為綱,以忠孝節義為目。(筆者注:什麼叫“綱”?過去有句名言叫“綱舉目張”,“綱”是主,“目”是次也。)

天下本是鍾情世界也。

於是乎,書中從頭至尾大寫“情種”、“情根”、“鍾情”、“情癡”,張靈對秦鐘更是大笑說:“因你這個情字就生出多少情來。你我總是情字中人,......算不盡新舊濃情多少數,明是我一生情字不能離。”作者此時乘興議論道:

才見得鍾情正在我輩世人無情不生無情,不死那裡離得了這個情字喲!聖賢仙佛皆情種,我輩情深不是癡。

作者所崇尚的“情本文化”暴露無遺。作者不但是這樣說的,故事內容也是圍繞著“情”字展開的。《何必西廂》與《紅樓夢》之間的文化傳承關係是顯而易見的,是同一種文化哺育下的產物,而乾隆時代是斷斷不可能產生這樣的文化產品的。另外,“梅花夢”三字所孕含的意義與“紅樓夢”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在末回總結道:

自然就做這一個大徹大悟的梅花夢。連這個情字都看成鏡花水月,不覺一笑而醒。別人是快樂正在入夢,他是快樂時已經出夢。知道他快樂光陰是假,便曉他淒涼覺悟是真,才算得天下第一個會醒夢的人。

《紅樓夢》無疑是中華文化史上的光輝巨作,創造了許多的第一,面對雍正年代就已刻行的《何必西廂》,《紅樓夢》能是乾隆年代的作品嗎?那些文化史上的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神話系統還能稱得上首創嗎?無論從文字到內容,《何必西廂》都無法與《紅樓夢》相提並論,前者必定是從《紅樓夢》一書中汲取營養、獲得靈感,只有將《紅樓夢》的行世放置於康熙時期才是符合邏輯、符合事實真相的。

從以上羅列、對比的兩部書從文字到思想的相近和雷同之處,我們能隨便說一句《何必西廂》所寫下的“紅樓夢”三字是後人偽造的嗎?要推翻一篇序文可能很容易,要推翻兩書中如此眾多的相同之處就不是一句託辭可以掩人耳目的了。現在我們要面臨一個彆扭又拗口的問題:你要說是《何必西廂》抄襲了《紅樓夢》,你就要將所有《何必西廂》刊行于雍正年間的證據推翻,將其放置於乾隆後期;沒有證據,你就得承認一個現實:《何必西廂》確實行世於《紅樓夢》之後,時間在雍正朝之前,是《何必西廂》的作者借鑒、因襲了《紅樓夢》的思想、詞源匯等元素。然則,此時期的“曹雪芹”還年幼無法執筆,你要說是他抄襲了《何必西廂》,胡適派紅學家們,你們認為“曹雪芹”是文抄公嗎?在這樣一個嚴肅又尷尬的問題面前,中國紅學界,所有關心中國文化發揚、光大、傳承的有識之士都要認真對待,而絕不能

像胡適派紅學那樣,對待不同聲音、不同觀點,採取駝鳥政策,一律不回答、不研究、不爭論,死守陣地,這不是開展學術研究、學術爭鳴、推動學術進步的正確態度。

————————————————————

校對:王華東 至真齋主 編輯:瀟湘夜雨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吳氏紅學,高端學術。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觀點、新視角,同一部紅樓夢,不一樣的文章。歡迎關注“吳氏紅學”頭條號,欣賞更多吳氏紅學精品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