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韓寒PK郭敬明這五年,詩和遠方戰勝鈔票和貂

作者|葉春池

編輯|李春暉

我們經常懷疑自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但也不得不承認人生是一場長跑。 在這點上, 韓寒和郭敬明, 這兩個最有代表性的青年符號, 仿佛是一代人的兩個極端, 在成功的價值坐標系上, 快慢參照。

而這樣的權力格局, 卻又隨著中國影市的拐點到來, 或者說整個社會階層、社會思潮的變遷, 從2016年開始發生逆轉。

此前, 韓寒發起的“ONE實驗室”團隊無奈解散, 大批文青為非虛構寫作悼念。 殊不知, 幾天之後, 他們的“文藝男神”又搖身一變, 成了估值20億的老闆。

韓寒的亭東影業完成新一輪3.1億元的融資, 成功讓僅僅成立兩年的電影公司估值高達20億。

而此時, 他的老對手, 命中註定相愛相殺的CP郭敬明卻還深陷在一場無厘頭的“性侵事件”。 在去年電影《爵跡》、電視劇《幻城》相繼折戟後, 今年的電視劇《夏至未至》也未如預期, 郭敬明已很久沒有在大眾面前露臉。

從新概念作文大賽, 到《後會無期》、《小時代》, 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導演的影片, 韓寒和郭敬明一路被對比過來。

他們是兩種價值觀的典型, 甚至是被賦予了並不相稱的重要性——對他們的支持誰、反對誰、或者不瞭解、不care, 都可以作為類似“挺中醫還是反中醫”的態度尺規。

韓寒是不是比郭敬明高級?喜歡韓寒的粉絲是不是就比喜歡郭敬明的有逼格?在長達十多年的battle中, 韓寒越來越靠近主流價值觀, 而郭敬明依然還是過於招搖的郭敬明。 韓寒的粉絲三教九流、各個年齡層的都有, 郭敬明的粉絲數十年如一日, 大多數為低齡中學生、喜歡幻想的女孩子。

當主流觀影群體從“小鎮青年”變成了“中產階級”, 有逼格的文藝片就成為新剛需。 在這場中國電影的審美消費升級中, 不論是韓寒還是郭敬明, 每一個“電影產品經理”, 都需要及時升級自己的策略。

當然, 我們也切不可把這“詩和遠方”的雞湯太當真。 賺“想賺錢的人”的錢, 最容易;同理, 給予嚮往“詩和遠方”者以產品化的“詩和遠方”,

也是我們時代的絕妙生意。

同是裝逼, 誰更高級?

韓寒和郭敬明能夠取悅一個時代的年輕人, 不是沒有理由的。 他們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一個擅長精神層面裝逼, 一個擅長物質層面裝逼。 本質上都是生活在別處, 人們都想扮演更好的自己。

多年走憤青路線的韓寒, 眼中誰都沒老子牛逼, 看不慣誰就諷刺誰, 寫書是為了文藝, 根本就沒想讓你們這些凡夫俗子看懂。 拍電影的水準一般吧, 但畢竟雞湯臺詞很適合觀影后發朋友圈。

郭敬明走炫富路線, 滿紙荒唐言, 一堆奢侈品。 他是另一種“中國夢”的代表, 大概有不少小女生對奢侈品的最初瞭解都來自郭敬明作品, 正如亦舒之於今天的大齡女青年。

《小時代》系列的炫富內容令大眾群體嗤之以鼻, 塑膠姐妹花的愛恨情仇也令成年人汗顏, 而其口碑和票房的倒掛情況, 又讓好事者疾呼青少年的價值觀扭曲。

如果說當下中國最缺的是共識,而韓粉和郭粉則折射出80後90後分裂的世界,也迎合了兩種不同的粉絲陣營:愛好文藝的小文青和喜歡浮誇的白日夢少女。

粉絲之間的攀比心理反而更強一些,就像喜歡搖滾的看不起流行的,喜歡流行的看不起農業重金屬的,喜歡農業重金屬的看不起跳廣場舞的,這個“階級矛盾”一直延續至今。

其實,無論是《後會無期》中的亭林小鎮,還是《小時代》的浮華上海,都是虛無的城堡,本質上都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離。

差別僅在於,韓寒其實比郭敬明來得更為討巧。一個絞盡腦汁要過人上人的高端生活,另一個拼了老命也要懷舊致敬。對比起來,後者的姿態當然更好看些。直面現實談欲望太赤裸,不如在懷舊中消解焦慮。

苟且尚不能成功,不如嚮往詩和遠方

韓寒曾對外承認,《小時代》直接導致了找他拍電影的人“變多了”。

2014年,郭敬明《小時代3》和韓寒的《後會無期》在暑期檔正面對決,最終《後會無期》獲得6.29億元,略勝於《小時代3》的5.21億元。

之後郭敬明接連受挫,不論是《小時代4》還是《爵跡》都遭到了市場的橫眉冷對,票房和口碑均不理想。

而韓寒的第二部電影《乘風破浪》票房破10億,口碑尚可,不論是在導演技巧還是畫面語言上,《乘風破浪》都優於《後會無期》,作為一名電影導演才真正受到認可。

儘管郭敬明對重工業電影的嘗試失敗,但硬糖君仍認為《小時代》系列的及時刹車是對的。這個系列的下滑曲線相當明顯,再也回不到曾經的輝煌代表著觀眾的成熟,大上海的夢幻泡泡已經沒法滿足長大了的粉絲的精神需求。

郭敬明及其作品的成功,在於他擁有這個時代要求我們的一切優點:努力、勵志、目的大於手段、尊重自我欲望、熱衷物質享受。

但郭敬明的失敗和局限也在這裡:他離時代太近了。

穿金戴銀、買貂買包,我們可能都有過那個階段,買完大牌標籤都不想摘。但一旦過了最開始有錢那個勁頭,人們內心的空洞就會越來越大。

特別是當我們發現即便已經“苟且”,也難以實現所求,很自然會把目光轉而投向詩和遠方的田野。這也就是為何《爵跡》敗了,《乘風破浪》卻站了起來。

雖然《乘風破浪》也不見得多有內涵,但它是商業片裡最文藝的,又是文藝片裡最商業的。喜劇、動作橋段一個不少,轉發朋友圈又很有逼格。

這也是韓寒非常聰明的地方。我商業、我賺錢,但我就是有逼格。

同樣是電影宣傳,郭敬明就只是堆砌出時下比較熱門的明星,炒炒塑膠花姐妹情,炫炫富。韓寒就不聲不響玩起了情懷,比如樸樹的《平凡之路》,適逢前女友周迅宣佈婚訊,新婚舊愛,十五年的紅塵紛擾,為了裝逼也得在朋友圈轉發一下,這波行銷便深入人心。

韓寒被動的變,郭敬明主動的不變

儘管業內都願意給予兩人應有的尊重,但在大眾層面,郭敬明如今的名聲算壞了,韓寒卻還算被稱為“文人”。岳父從少年天才到輟學開賽車再到憤世嫉俗提筆論戰,一路看似平平淡淡,淡泊名利,其實他早已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反觀郭小四,精心包裝,保持曝光,把野心寫在臉上,不為人所喜。

硬糖君有一種感覺,韓寒是一路被推著向前走,時代和形勢逼得他不得已一步步做出改變。郭敬明則是自己的推手,我想紅,我賺錢,我從一而終吸引年輕的粉絲,反正總有人在年輕著。

韓寒的被動性,反而使得他進入商業語境時容易獲得更多掌聲。即使他赤裸的擁抱商業社會,也沒有受到什麼聲討,反而覺得他更有情懷。人們好像不喜歡野心勃勃的姿態,儘管我們自己也想獲得更多。

郭敬明和韓寒是一對沒法分開的宿敵,儘管曾經涇渭分明的兩人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越來越像。主動也好,被動也罷,變也好,不變也好,這兩個當代中國青年精神演進史上的典型符號,正代表著中國電影觀眾的審美趣味流變,很大程度上未來也會繼續影響觀眾的審美追求。

非虛構的“one實驗室”關了,這簡直太合理了。儘管非虛構更有逼格,能提供更高的審美趣味,但並不符合當下的大眾需求。陽春白雪,曲高和寡,這是落後的物質生活水準和更高文化追求之間的矛盾,註定失敗。像韓寒這種比群眾高半度的,剛剛好在可望又可及的邊緣,文藝“輕奢品”,才算喜聞樂見。

我們總說市場變了,產品經理們趕緊調整啊。然而,就像韓寒十有八九拍不出《小時代》,郭敬明恐怕也很難製造《乘風破浪》。歸根結底,不是他們看准了時代,而是時代選擇了他們。

我們都只能做自己,然後等待幸運降臨。

如果說當下中國最缺的是共識,而韓粉和郭粉則折射出80後90後分裂的世界,也迎合了兩種不同的粉絲陣營:愛好文藝的小文青和喜歡浮誇的白日夢少女。

粉絲之間的攀比心理反而更強一些,就像喜歡搖滾的看不起流行的,喜歡流行的看不起農業重金屬的,喜歡農業重金屬的看不起跳廣場舞的,這個“階級矛盾”一直延續至今。

其實,無論是《後會無期》中的亭林小鎮,還是《小時代》的浮華上海,都是虛無的城堡,本質上都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離。

差別僅在於,韓寒其實比郭敬明來得更為討巧。一個絞盡腦汁要過人上人的高端生活,另一個拼了老命也要懷舊致敬。對比起來,後者的姿態當然更好看些。直面現實談欲望太赤裸,不如在懷舊中消解焦慮。

苟且尚不能成功,不如嚮往詩和遠方

韓寒曾對外承認,《小時代》直接導致了找他拍電影的人“變多了”。

2014年,郭敬明《小時代3》和韓寒的《後會無期》在暑期檔正面對決,最終《後會無期》獲得6.29億元,略勝於《小時代3》的5.21億元。

之後郭敬明接連受挫,不論是《小時代4》還是《爵跡》都遭到了市場的橫眉冷對,票房和口碑均不理想。

而韓寒的第二部電影《乘風破浪》票房破10億,口碑尚可,不論是在導演技巧還是畫面語言上,《乘風破浪》都優於《後會無期》,作為一名電影導演才真正受到認可。

儘管郭敬明對重工業電影的嘗試失敗,但硬糖君仍認為《小時代》系列的及時刹車是對的。這個系列的下滑曲線相當明顯,再也回不到曾經的輝煌代表著觀眾的成熟,大上海的夢幻泡泡已經沒法滿足長大了的粉絲的精神需求。

郭敬明及其作品的成功,在於他擁有這個時代要求我們的一切優點:努力、勵志、目的大於手段、尊重自我欲望、熱衷物質享受。

但郭敬明的失敗和局限也在這裡:他離時代太近了。

穿金戴銀、買貂買包,我們可能都有過那個階段,買完大牌標籤都不想摘。但一旦過了最開始有錢那個勁頭,人們內心的空洞就會越來越大。

特別是當我們發現即便已經“苟且”,也難以實現所求,很自然會把目光轉而投向詩和遠方的田野。這也就是為何《爵跡》敗了,《乘風破浪》卻站了起來。

雖然《乘風破浪》也不見得多有內涵,但它是商業片裡最文藝的,又是文藝片裡最商業的。喜劇、動作橋段一個不少,轉發朋友圈又很有逼格。

這也是韓寒非常聰明的地方。我商業、我賺錢,但我就是有逼格。

同樣是電影宣傳,郭敬明就只是堆砌出時下比較熱門的明星,炒炒塑膠花姐妹情,炫炫富。韓寒就不聲不響玩起了情懷,比如樸樹的《平凡之路》,適逢前女友周迅宣佈婚訊,新婚舊愛,十五年的紅塵紛擾,為了裝逼也得在朋友圈轉發一下,這波行銷便深入人心。

韓寒被動的變,郭敬明主動的不變

儘管業內都願意給予兩人應有的尊重,但在大眾層面,郭敬明如今的名聲算壞了,韓寒卻還算被稱為“文人”。岳父從少年天才到輟學開賽車再到憤世嫉俗提筆論戰,一路看似平平淡淡,淡泊名利,其實他早已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反觀郭小四,精心包裝,保持曝光,把野心寫在臉上,不為人所喜。

硬糖君有一種感覺,韓寒是一路被推著向前走,時代和形勢逼得他不得已一步步做出改變。郭敬明則是自己的推手,我想紅,我賺錢,我從一而終吸引年輕的粉絲,反正總有人在年輕著。

韓寒的被動性,反而使得他進入商業語境時容易獲得更多掌聲。即使他赤裸的擁抱商業社會,也沒有受到什麼聲討,反而覺得他更有情懷。人們好像不喜歡野心勃勃的姿態,儘管我們自己也想獲得更多。

郭敬明和韓寒是一對沒法分開的宿敵,儘管曾經涇渭分明的兩人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越來越像。主動也好,被動也罷,變也好,不變也好,這兩個當代中國青年精神演進史上的典型符號,正代表著中國電影觀眾的審美趣味流變,很大程度上未來也會繼續影響觀眾的審美追求。

非虛構的“one實驗室”關了,這簡直太合理了。儘管非虛構更有逼格,能提供更高的審美趣味,但並不符合當下的大眾需求。陽春白雪,曲高和寡,這是落後的物質生活水準和更高文化追求之間的矛盾,註定失敗。像韓寒這種比群眾高半度的,剛剛好在可望又可及的邊緣,文藝“輕奢品”,才算喜聞樂見。

我們總說市場變了,產品經理們趕緊調整啊。然而,就像韓寒十有八九拍不出《小時代》,郭敬明恐怕也很難製造《乘風破浪》。歸根結底,不是他們看准了時代,而是時代選擇了他們。

我們都只能做自己,然後等待幸運降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