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水墨傳情,西泠雨——經典連環畫《秋瑾》賞析

秋風秋雨愁煞人......

詩不是秋瑾的, 卻讓人聯想到秋瑾。 1907年7月13日秋瑾被捕, 7月15日犧牲, 在不到兩天的時間裡, 秋瑾三次過堂, 她沒有寫下任何供詞,

揮毫只寫了這七個字......這七個字是她臨行前的心情寫照, 是一種壯志未酬的遺憾, 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悲切, 是一種以死明志的悲憤......

其實她可以躲過這一劫的。 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中失敗犧牲, 其弟徐偉(另一說是紹興坤士胡道南)供出了秋瑾。 7月10日, 秋瑾得知消息, 但她卻沒有逃避, 一人獨坐在大通學堂內, 從容被捕直至犧牲。

無法知道她當時的心情, 這樣的舉動流露的是一種絕望, 也許徐錫麟的犧牲給她太大的打擊, 促使她做出以死喚醒民眾的決定, 她始終記得自己加入“同盟會”時許下的諾言:“危局如斯敢惜身?願將生命作犧牲。 ”堅信“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 ”她為此付諸於實踐。

在大通學堂內, 她不忍離去或許還因為大通學堂是她籌資建的,

籌資來源於婆家, 為了這筆籌資, 她曾揚言威脅要殺人, 籌資來源的艱辛只有她知。 或者還因為想到了丈夫和兒女, 為了革命, 她與他們斷絕了關係, 她不情願這樣做, 卻不願連累家人, 當做出這樣的犧牲後卻仍將要面對失敗時, 她選擇了死來回避自己的抉擇。

秋瑾是個奇女子, 她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並且不畏艱險去實現它, 這正是人生的意義。 在她的身上, 我們看到了一種民族精神, 在家國危難時, 需要這樣挺身而出以死喚醒民眾的人, 社會才有希望。

西泠橋畔, 冷雨落時, 傷秋瑾。

連環畫《秋瑾》出版於1981年, 是中國畫大師吳山明與劉國輝合作的水墨畫作品。 筆意酣暢淋漓, 虛實並舉,

用筆抑揚錯致, 剛柔相濟。 整部連環畫作品集婉約與灑脫一體, 畫面簡練而飽含神韻, 頓挫而不失情趣, 通過色塊與水漬的運用, 強烈地表現出秋瑾傳奇的一生, 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秋瑾祖籍浙江紹興, 1877年生於福建福州(一說廈門)。 少時聰慧, 喜書文, 善刀馬。

私塾先生的懇求、父親的沉吟、秋瑾的孤傲盡表現在畫面中。 近景的實與遠景的虛構出畫面的層次感。

奔放的筆意準確地勾勒出人物形態, 潑灑的墨意渲染出水墨的意味。

秋瑾成婚後隨夫入京, 為避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戰亂又回到了故鄉。

畫面表現一種旅途的意境, 山水迷蒙。

河山如缺,秋瑾心底的憂切在舉目遠眺時。

1903年,秋瑾隨夫再次來到北京,她感受到了民族危機,決定自費留學日本,獻身救國事業。1904年衝破家庭束縛成行。

在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上,通過水墨豐富了人物表情,運用水墨的濃淡調配出一種光影感覺,人物表情更細膩如真。

秋瑾到了日本後,投身于愛國救亡運動,加入“天地會”。

畫面意境深遠,將水墨畫的高、靈、秀、澄表現得意味深長,意猶不盡,以畫面襯托出人的心境。

在日本留學期間,秋瑾的愛國意識進一步提高,更堅定了救國信念。

以景渲情,以物明志。水墨畫的意象是回味。

1906年,秋瑾回到國內,加入“光復會”,組織光復軍,積極組織愛國運動,準備推翻滿清政權。

1907年7月,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殺,秋瑾身份暴露。

畫面表現出了殘酷鬥爭的氛圍,也刻畫出革命者的大無畏形象。

秋瑾於1907年7月13日被捕,兩天后就義。

傳統與現代的運用,表現秋瑾就義前的從容鎮定,給讀者幾分傷情的感受。

對於繪畫,我並不懂,所寫的只是自己表面上的感觀,與喜歡這本連環畫的朋友分享。

圖文:停雲閱(連趣網貴賓)

河山如缺,秋瑾心底的憂切在舉目遠眺時。

1903年,秋瑾隨夫再次來到北京,她感受到了民族危機,決定自費留學日本,獻身救國事業。1904年衝破家庭束縛成行。

在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上,通過水墨豐富了人物表情,運用水墨的濃淡調配出一種光影感覺,人物表情更細膩如真。

秋瑾到了日本後,投身于愛國救亡運動,加入“天地會”。

畫面意境深遠,將水墨畫的高、靈、秀、澄表現得意味深長,意猶不盡,以畫面襯托出人的心境。

在日本留學期間,秋瑾的愛國意識進一步提高,更堅定了救國信念。

以景渲情,以物明志。水墨畫的意象是回味。

1906年,秋瑾回到國內,加入“光復會”,組織光復軍,積極組織愛國運動,準備推翻滿清政權。

1907年7月,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殺,秋瑾身份暴露。

畫面表現出了殘酷鬥爭的氛圍,也刻畫出革命者的大無畏形象。

秋瑾於1907年7月13日被捕,兩天后就義。

傳統與現代的運用,表現秋瑾就義前的從容鎮定,給讀者幾分傷情的感受。

對於繪畫,我並不懂,所寫的只是自己表面上的感觀,與喜歡這本連環畫的朋友分享。

圖文:停雲閱(連趣網貴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