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元/明 佚名 西湖清趣圖卷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元/明 佚名 西湖清趣圖卷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西湖清趣圖卷一

西湖清趣圖卷二

西湖清趣圖卷三

西湖清趣圖卷四

西湖清趣圖卷五

西湖清趣圖卷六

西湖清趣圖卷七

西湖清趣圖卷八

西湖清趣圖卷九

解讀:西湖清趣圖卷【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首, 長96.9 釐米。 上題 “西湖清趣”四個篆字, 落款為“吏部郎中兼翰林侍書程南雲書”, 有“廣平程氏”四字方印。 程南雲(1388-1458), 字清軒, 號遠齋, 江西南城人, 落款印章所稱廣平, 指程姓郡望, 並非籍貫。 程南雲好書畫, 尤精篆隸, 永樂(1403-1424)間以能書征, 修《永樂大典》, 累官太常卿。

引首1

引首2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簡筆示意草圖, 長76.2 釐米, 無款識、印章。 置於引首之後、畫作主體之前, 頗似巨幅長卷的平面導示圖, 簡單描出斷橋、處士橋、蘇堤六橋及雷峰塔等標誌性景觀。 細審之, 此處描繪的雷峰塔是七層寶塔, 與後面主體部分的五層雷峰塔, 並不一致。 因此, 推測此圖或為後人增補, 與後面的畫卷非出於同一時期。 有學者認為草圖中“城中城”是清代旗營, 據此對畫作主體作一刀切的判斷, 值得商榷。

引首3-簡筆示意草圖1

簡筆示意草圖2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卷軸主體, 長1581.1 釐米, 共十四接。 圍繞西湖為中心, 自錢塘門開始, 經斷橋、孤山、蘇堤、南山路等地, 逆時針繞湖一周, 最後仍至錢塘門結束。 畫面無款識印章, 但繪畫者在酒店旗幡或橋樑等位置留下多處楷書題記, 如在錢塘門酒庫旗幡上題寫“揀打諸庫上等高酒”, 明顯屬南宋臨安城的風貌特徵。 類似文字儘管有限, 卻提供了寶貴的資訊。

簡筆示意草圖3-局部1-錢塘門

局部2

局部3

局部4

局部5

局部6

局部7-斷橋與橋上持皂傘的遊人

局部8

局部9

局部10

局部11

局部12

局部13

局部14

局部15

局部16-嶽墳

局部17-小新堤

局部18

局部19

局部20

局部21

局部22

局部23

局部24

局部25

局部26-雷峰塔

局部27-澄水閘

局部28-錢湖門

局部29-清波門

局部30-城內望樓

局部31-湧金門(豐豫門)及豐樂樓

局部32-鑷子井水口

局部33

局部34-相國井水口

局部35

局部36-楊家府水口和激賞庫水口

局部37-小方井水口

局部38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是篇近1500字的跋識,共45行,長141.3釐米。落款署名題跋作者是“樊榭山民厲鶚”,時在雍正五年(1727)九月六日,其下蓋有兩款方印,分別為“厲鶚私印”和“太鴻”,最後又有一印,刻“志在山水之間”。厲鶚(1692-1752)是清代杭州籍的文學名家,字太鴻,號樊榭,博學多識,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詩紀事》、《南宋院畫錄》。該跋資訊豐富,擇其要者,有如下幾點:

一是揭明該畫收藏者是廣陵(揚州)的王承武,“承”字最初誤作“繩”字,故被圈去,以旁注形式更正。雍正四年(1726)八月,厲鶚與朋友到王家借觀《西湖清趣圖》。其實,前面提到的引首處,就有兩方印文,分別是“心榖堂珍藏”和“心榖王氏珍玩”。弗利爾藝術館判斷這可能是王承武的私人收藏印。

二是推測該畫出於南宋畫院名手,“惜不書名,上有嶽墳,當是孝宗以後人”,甚至疑為李嵩的作品。李嵩(1166-1243)是著名的宮廷畫師,錢塘人。厲鶚《南宋院畫錄》卷五《陸深李嵩西湖圖跋》謂:“此卷購得之長安,當是《西湖圖》。第有蘇堤而無嶽墳,豈思陵(高宗)時畫耶?或雲李嵩手筆,然無題識可考。”可見,以嶽墳之有無,推斷南宋西湖圖的創作年代,倒很契合厲鶚的思維習慣。

三是應王承武之請,結合《武林舊事》、《夢粱錄》等文獻,對繪畫中涉及的園亭寺觀,一一作了考證標識。

考厲鶚生平遊歷,與揚州結緣頗深,雍正四年確曾到過揚州。值得注意的是,跋語儘管推斷該畫出於南宋畫院名家,但厲鶚編著《南宋院畫錄》收錄李唐以下南宋院畫畫家96人,卻並未提及《西湖清趣圖》,看似自相矛盾。其實《南宋院畫錄》作於康熙六十年(1721)冬,而《西湖清趣圖》題跋成于雍正五年(1727),前著未及收錄後來的見聞,似亦不足深怪。

據弗利爾藝術館的介紹,《西湖清趣圖》系1911年從一位叫程寬(音)的中國人處購得,1931年由一名叫木下與吉的日本人在弗利爾藝術館作了裝裱。目前,藝術館鑒定該畫為14世紀元末明初的作品,但同時承認,卷軸主體部分描繪的是南宋西湖的圖景。

依照常理,既然《西湖清趣圖》是反映南宋西湖的寫實長卷,最大的可能自然是當時人摹寫之實景,或者至少是後人臨摹南宋西湖圖的仿作。須知“畫鬼容易畫人難”,隨著城市山水寺觀園亭的變遷,後世畫家如何能夠如此真切地再現南宋西湖?至於說明清畫家故意偽造這幅近16米的長卷,更與情理不通,因為寫實長卷中城樓、園林、亭台、寺觀、橋路無數,顧此失彼,有可能露出的任何破綻,均會使其原形畢露。

有鑑於此,我們需要通過圖像與文本的互證,逐步考察畫卷。如果能找到確鑿的材料,證明圖畫中的內容完全不符合南宋實際,哪怕只有一條實證,就足以推翻《西湖清趣圖》是南宋畫作的立論。但事實上,我們至今未能找到這樣的鐵證,反而有更多的細節,不斷證實《西湖清趣圖》與南宋舊事的契合。

跋1·1

跋1·2

Colophons: (1) – Li E 厲鶚 (1692–1752)

右《西湖圖》一卷,廣陵王君[*繩]承武所藏也。觀其千樓萬閣,界畫向背不爽分別,如喻浩《木經》折算法。固已奇絕,而山水、花柳、舟輿、人物種種工緻。此南宋畫院名手進禦作,惜不書名,上有嶽墳,當是孝宗以後人,疑李嵩也。丙午秋八月,予與程君松門、顧君嵎東訪王君借觀。王君以余杭人,宜知南宋事,問曰 : 「圖中衣冠而遊行者,必有一人持繖隨其後,何也?」。余偶記葉紹翁《四朝聞見錄》 雲:太學諸生,向用青蓋,台臣鄭昭先奏禁勿用,諸生皆以「皂絹為短簷繖,如都下買冰擔上所用」,此故事也。圖中有插繖於小架上者,即買冰擔之類。王君喜其確據,因請於予曰 : 「畫,信乎南宋矣。園亭寺觀,求一一標舉其名,使觀者有所考,則更善也」。予諾之,以揣歸未果。今年秋,王君請益堅,乃為本《武林舊事》、《夢粱錄》諸書詳述如左。

前作圓相,後引而長之,自錢塘門起,至錢塘門止。出錢塘門為錢塘酒庫、楊和王水閣、賈府上船亭,有大小舟泊焉。次為錢塘門上船亭、望湖樓、昭慶寺、秀邸新園、謝府園。次為石函橋,有閘泄水入下湖。次為放生亭、德生堂、泳飛亭。堂臨湖,水中有木圍界之。

接德生堂上段為裡湖北山路。有花竹者曰水月園。柳間小寺曰兜率院。次為大吳園、小吳園、大石佛院。院之旁曰十三間樓,數之果然。上為保叔塔、崇壽院。次為壽星院。松竹中高臺曰江湖偉觀。次為多寶院、普安院、智果院、治平寺、瑪瑙院、玉清宮。葛嶺臨湖者曰楊駙馬挹秀園、劉鄜王秀野園、賈平章養樂園、史衛王半春園、小隱園。賈氏賜第曰集芳禦園。樓臺花木參錯交暎,可以彷彿其盛。

接德生堂下段為孤山路,有斷橋,萬柳如雲。次曰涵碧橋。次曰處士橋。牆內為孤山,松林中為四面堂,畫法果[*曰]四面。牆外古樹二株對立甚奇,為陳朝柏。沿牆而轉有大宮殿,朱碧爛然,曰西太乙宮,曰四聖延祥觀。次曰西令橋,裡外湖交通之處。孤山路至此止矣。

接西令橋而西,山下曰永壽寺、喜鵲寺、招賢寺、廣化院。竹中有高閣,白公竹閣也。次為顯明院,再西為棲霞嶺下岳王墳、褒忠演福院。西令橋傍臨湖者為趙氏快活園、賈平章水竹院落。

接岳墳而南曰蘇堤。第一橋曰跨虹。第二橋曰東浦橋。傍有小新堤,亦植花柳,從此以通靈、竺二橋,路中樹旛竿曰水仙王廟,龍王也。第三橋曰壓堤。第四橋曰望山,路中有三賢堂,記白樂天、林和靖、蘇東坡。第五橋曰鎖瀾,路中有先賢堂。第六橋曰暎波,自南數之,暎波為第一也。

接六橋而南曰南山路,為南屏興教寺,牆內有小石幢。次曰惠照寺,齋宮為望祭,路中七陵處,兩旁有小屋,共六行。臨湖曰翠芳禦園,正對南屏山。次大寺巍然曰淨慈光孝禪寺。寺之對為甘園,內侍甘昇築亭館,半在水中。有蟠松蒼然,弁陽翁詩所謂『園林幾換東風主,留得庭前禦愛松』者,是也。又為上清宮、淨相院、普寧寺、雲濤觀。上為雷峰塔。過塔為韓侂胄南園、張循王真珠園。有橋標『澄水閘』三字曰長橋。過橋為楊府上船亭。

接長橋為沿城路。山下城門曰錢湖門。次曰清波門。兩門之間,臨湖一帶亭台花柳最盛處曰聚景禦園,內有柳浪、學士二橋。園之旁曰顯應觀、靈芝寺。次曰湧金門。門外曰豐樂樓,有秋千、梭門,花木、亭榭,宋時春遊最盛。樓之北曰柳洲,有五龍王廟、柳洲寺。寺外為上船亭。次為楊郡[*五]王養魚莊,水中木圍[*者]外,繫數十小舟,有人垂釣者,是也。次為環碧園,亦屬楊府。次為張循王迎光樓。次為劉內侍園。次臨水開窗者為玉蓮堂,龍舟爭標之所。次為菩提寺,有花柳橋亭者曰玉壺禦園。至錢塘門止。

趙宋時湖山繁麗,約略盡於此圖。畫者雖不題目其名勝,而每經一佳處,必留蹤跡,使人可尋討而得,真所謂良工心苦也。王君其寶藏之。時皇清雍正五年歲在丁未秋九月六日,樊榭山民厲鶚記。

*注 : [繩]、[曰]、[五]、[者],四字被點去。

Signature: 樊榭山民厲鶚

Date: 皇清雍正五年歲在丁未秋九月六日

Seals: (2)

Li E siyin『厲鶚私印』

Taihong『太鴻』

局部3

局部4

局部5

局部6

局部7-斷橋與橋上持皂傘的遊人

局部8

局部9

局部10

局部11

局部12

局部13

局部14

局部15

局部16-嶽墳

局部17-小新堤

局部18

局部19

局部20

局部21

局部22

局部23

局部24

局部25

局部26-雷峰塔

局部27-澄水閘

局部28-錢湖門

局部29-清波門

局部30-城內望樓

局部31-湧金門(豐豫門)及豐樂樓

局部32-鑷子井水口

局部33

局部34-相國井水口

局部35

局部36-楊家府水口和激賞庫水口

局部37-小方井水口

局部38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是篇近1500字的跋識,共45行,長141.3釐米。落款署名題跋作者是“樊榭山民厲鶚”,時在雍正五年(1727)九月六日,其下蓋有兩款方印,分別為“厲鶚私印”和“太鴻”,最後又有一印,刻“志在山水之間”。厲鶚(1692-1752)是清代杭州籍的文學名家,字太鴻,號樊榭,博學多識,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詩紀事》、《南宋院畫錄》。該跋資訊豐富,擇其要者,有如下幾點:

一是揭明該畫收藏者是廣陵(揚州)的王承武,“承”字最初誤作“繩”字,故被圈去,以旁注形式更正。雍正四年(1726)八月,厲鶚與朋友到王家借觀《西湖清趣圖》。其實,前面提到的引首處,就有兩方印文,分別是“心榖堂珍藏”和“心榖王氏珍玩”。弗利爾藝術館判斷這可能是王承武的私人收藏印。

二是推測該畫出於南宋畫院名手,“惜不書名,上有嶽墳,當是孝宗以後人”,甚至疑為李嵩的作品。李嵩(1166-1243)是著名的宮廷畫師,錢塘人。厲鶚《南宋院畫錄》卷五《陸深李嵩西湖圖跋》謂:“此卷購得之長安,當是《西湖圖》。第有蘇堤而無嶽墳,豈思陵(高宗)時畫耶?或雲李嵩手筆,然無題識可考。”可見,以嶽墳之有無,推斷南宋西湖圖的創作年代,倒很契合厲鶚的思維習慣。

三是應王承武之請,結合《武林舊事》、《夢粱錄》等文獻,對繪畫中涉及的園亭寺觀,一一作了考證標識。

考厲鶚生平遊歷,與揚州結緣頗深,雍正四年確曾到過揚州。值得注意的是,跋語儘管推斷該畫出於南宋畫院名家,但厲鶚編著《南宋院畫錄》收錄李唐以下南宋院畫畫家96人,卻並未提及《西湖清趣圖》,看似自相矛盾。其實《南宋院畫錄》作於康熙六十年(1721)冬,而《西湖清趣圖》題跋成于雍正五年(1727),前著未及收錄後來的見聞,似亦不足深怪。

據弗利爾藝術館的介紹,《西湖清趣圖》系1911年從一位叫程寬(音)的中國人處購得,1931年由一名叫木下與吉的日本人在弗利爾藝術館作了裝裱。目前,藝術館鑒定該畫為14世紀元末明初的作品,但同時承認,卷軸主體部分描繪的是南宋西湖的圖景。

依照常理,既然《西湖清趣圖》是反映南宋西湖的寫實長卷,最大的可能自然是當時人摹寫之實景,或者至少是後人臨摹南宋西湖圖的仿作。須知“畫鬼容易畫人難”,隨著城市山水寺觀園亭的變遷,後世畫家如何能夠如此真切地再現南宋西湖?至於說明清畫家故意偽造這幅近16米的長卷,更與情理不通,因為寫實長卷中城樓、園林、亭台、寺觀、橋路無數,顧此失彼,有可能露出的任何破綻,均會使其原形畢露。

有鑑於此,我們需要通過圖像與文本的互證,逐步考察畫卷。如果能找到確鑿的材料,證明圖畫中的內容完全不符合南宋實際,哪怕只有一條實證,就足以推翻《西湖清趣圖》是南宋畫作的立論。但事實上,我們至今未能找到這樣的鐵證,反而有更多的細節,不斷證實《西湖清趣圖》與南宋舊事的契合。

跋1·1

跋1·2

Colophons: (1) – Li E 厲鶚 (1692–1752)

右《西湖圖》一卷,廣陵王君[*繩]承武所藏也。觀其千樓萬閣,界畫向背不爽分別,如喻浩《木經》折算法。固已奇絕,而山水、花柳、舟輿、人物種種工緻。此南宋畫院名手進禦作,惜不書名,上有嶽墳,當是孝宗以後人,疑李嵩也。丙午秋八月,予與程君松門、顧君嵎東訪王君借觀。王君以余杭人,宜知南宋事,問曰 : 「圖中衣冠而遊行者,必有一人持繖隨其後,何也?」。余偶記葉紹翁《四朝聞見錄》 雲:太學諸生,向用青蓋,台臣鄭昭先奏禁勿用,諸生皆以「皂絹為短簷繖,如都下買冰擔上所用」,此故事也。圖中有插繖於小架上者,即買冰擔之類。王君喜其確據,因請於予曰 : 「畫,信乎南宋矣。園亭寺觀,求一一標舉其名,使觀者有所考,則更善也」。予諾之,以揣歸未果。今年秋,王君請益堅,乃為本《武林舊事》、《夢粱錄》諸書詳述如左。

前作圓相,後引而長之,自錢塘門起,至錢塘門止。出錢塘門為錢塘酒庫、楊和王水閣、賈府上船亭,有大小舟泊焉。次為錢塘門上船亭、望湖樓、昭慶寺、秀邸新園、謝府園。次為石函橋,有閘泄水入下湖。次為放生亭、德生堂、泳飛亭。堂臨湖,水中有木圍界之。

接德生堂上段為裡湖北山路。有花竹者曰水月園。柳間小寺曰兜率院。次為大吳園、小吳園、大石佛院。院之旁曰十三間樓,數之果然。上為保叔塔、崇壽院。次為壽星院。松竹中高臺曰江湖偉觀。次為多寶院、普安院、智果院、治平寺、瑪瑙院、玉清宮。葛嶺臨湖者曰楊駙馬挹秀園、劉鄜王秀野園、賈平章養樂園、史衛王半春園、小隱園。賈氏賜第曰集芳禦園。樓臺花木參錯交暎,可以彷彿其盛。

接德生堂下段為孤山路,有斷橋,萬柳如雲。次曰涵碧橋。次曰處士橋。牆內為孤山,松林中為四面堂,畫法果[*曰]四面。牆外古樹二株對立甚奇,為陳朝柏。沿牆而轉有大宮殿,朱碧爛然,曰西太乙宮,曰四聖延祥觀。次曰西令橋,裡外湖交通之處。孤山路至此止矣。

接西令橋而西,山下曰永壽寺、喜鵲寺、招賢寺、廣化院。竹中有高閣,白公竹閣也。次為顯明院,再西為棲霞嶺下岳王墳、褒忠演福院。西令橋傍臨湖者為趙氏快活園、賈平章水竹院落。

接岳墳而南曰蘇堤。第一橋曰跨虹。第二橋曰東浦橋。傍有小新堤,亦植花柳,從此以通靈、竺二橋,路中樹旛竿曰水仙王廟,龍王也。第三橋曰壓堤。第四橋曰望山,路中有三賢堂,記白樂天、林和靖、蘇東坡。第五橋曰鎖瀾,路中有先賢堂。第六橋曰暎波,自南數之,暎波為第一也。

接六橋而南曰南山路,為南屏興教寺,牆內有小石幢。次曰惠照寺,齋宮為望祭,路中七陵處,兩旁有小屋,共六行。臨湖曰翠芳禦園,正對南屏山。次大寺巍然曰淨慈光孝禪寺。寺之對為甘園,內侍甘昇築亭館,半在水中。有蟠松蒼然,弁陽翁詩所謂『園林幾換東風主,留得庭前禦愛松』者,是也。又為上清宮、淨相院、普寧寺、雲濤觀。上為雷峰塔。過塔為韓侂胄南園、張循王真珠園。有橋標『澄水閘』三字曰長橋。過橋為楊府上船亭。

接長橋為沿城路。山下城門曰錢湖門。次曰清波門。兩門之間,臨湖一帶亭台花柳最盛處曰聚景禦園,內有柳浪、學士二橋。園之旁曰顯應觀、靈芝寺。次曰湧金門。門外曰豐樂樓,有秋千、梭門,花木、亭榭,宋時春遊最盛。樓之北曰柳洲,有五龍王廟、柳洲寺。寺外為上船亭。次為楊郡[*五]王養魚莊,水中木圍[*者]外,繫數十小舟,有人垂釣者,是也。次為環碧園,亦屬楊府。次為張循王迎光樓。次為劉內侍園。次臨水開窗者為玉蓮堂,龍舟爭標之所。次為菩提寺,有花柳橋亭者曰玉壺禦園。至錢塘門止。

趙宋時湖山繁麗,約略盡於此圖。畫者雖不題目其名勝,而每經一佳處,必留蹤跡,使人可尋討而得,真所謂良工心苦也。王君其寶藏之。時皇清雍正五年歲在丁未秋九月六日,樊榭山民厲鶚記。

*注 : [繩]、[曰]、[五]、[者],四字被點去。

Signature: 樊榭山民厲鶚

Date: 皇清雍正五年歲在丁未秋九月六日

Seals: (2)

Li E siyin『厲鶚私印』

Taihong『太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