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外國車企敗走中國:先行者不一定是最後的贏家

資料圖

中新經緯用戶端10月23日電 據財富中文網22日刊文, 中國是一個規模足夠大的市場, 擁有大量本國資源是中國企業的優勢。

眾多國外企業認為, 率先進入中國就能佔據更多的本土資源, 但事實證明, 先行者不一定就是最後的贏家。

文章稱, 福特在中國的發展故事具有啟發性, 而菲亞特的經歷則更具警示性。

南京菲亞特:還未開始就註定的失敗

據瞭解, 1996年, 義大利汽車公司菲亞特與南京汽車集團(南汽)成立合資公司, 雙方各持股50%, 菲亞特由此進入中國。 之後6年中, 在中國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市場, 這家合資公司只生產了4種車型的汽車, 2002-2006年, 該公司年均銷售額只有2.5-3.5萬輛。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 上汽通用僅2006年就售出了41.3萬輛汽車。

文章認為, 菲亞特在中國的失敗主要是因為選擇了錯誤的合作夥伴以及經營管理不善。 南汽主要生產卡車, 能為其提供的實質性幫助少之又少,

加之, 這家合資企業在經營管理方面也存在問題, 首席執行官更迭頻繁。

2007年, 這家合資企業倒閉, 菲亞特退出。 之後, 南汽併入上汽。

與南汽“分手”後, 菲亞特2010年加入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汽集團)。 2012年開始銷售汽車, 並更名為菲亞特克萊斯勒。 但問題仍沒有得到解決, 2013年, 其在中國的汽車銷量是13萬輛。 但2014年底, 與菲亞特和本田都有合資企業的廣汽集團宣佈淨利潤下降了46%。

長安福特:不急於生產汽車

2001年, 福特通過與長安汽車建立合資企業進入中國。 最開始, 福特只是組裝汽車, 並非生產汽車。 2005年, 馬自達加入, 收購這家合資公司15%的股份, 公司更名為長安福特馬自達汽車公司, 主要在重慶和南京生產。

但大張旗鼓的合併並未給汽車銷量帶來改觀。 2006年, 這家合資公司年汽車銷量僅有12.6萬輛;2010年, 福特依舊沒有在中國市場找到方向。

而在過去的5年間, 福特的處境開始發生變化。 2012年12月, 合資企業長安福特馬自達分拆申請獲得中國政府批准。 與馬自達“分手”後, 2013年重新命名的長安福特銷售業績為93.5萬輛, 比上年增長49%。

在進入中國16年後, 長安福特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經驗一:進入中國市場永遠不會太遲

早到肯定有優勢, 不過在一些行業裡, 進入中國市場永遠不會太遲。 直到2005年, 福特才開始在中國大規模生產汽車, 其2005年銷量為61萬輛。

經驗二:不一定要從一線城市進入中國

福特沒有選擇一線或沿海城市的主要汽車集團作為合作夥伴,

它沒有去北上廣, 而是深入內陸, 選擇了重慶。

深入內陸, 或多或少可以避開一線及沿海城市的激烈競爭, 越來越多的製造商開始進入內陸地區, 就是為了回避一線地區不斷增長的勞動力成本。

經驗三:在當地形成規模化經營是關鍵

福特在中國的投資都是大手筆, 福特及其合資夥伴預計將在中國市場投放49億美元, 用於正在建設的4家裝配廠和3家動力傳動廠。

逐漸在當地形成規模化經營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能力, 放眼長遠是制勝法寶。 (中新經緯APP)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 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