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補貼政策頻出 充電樁好大一個“坑”

有靠補貼生存的企業, 但沒有靠補貼成功的企業。 在充電樁市場起步階段, 需必要的補貼政策, 但一如前兩年的眾創空間,若只依賴補貼而不自發探索穩定的盈利模式, 這類企業終將被市場淘汰。

本刊記者 彭洋

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 作為其重要配套設施之一的充電樁建設也進入高速發展期。 今年上半年以來, 全國多個城市均先後調整、落地了關於充電樁建設的補貼政策, 眾多充電樁企業也紛紛加速擴張, 依託政策紅利搶佔市場。

然而在這可以預見的政策紅利期到來之時, 有部分企業對補貼並不“感冒”, 且高喊“補貼取消越早越好”。 面對補貼, 為何企業的反映如此冷熱不均?

補貼催生的“春天”

今年5月, 成都市發佈《關於組織申報成都市2017年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市級補貼的通知》。

通知指出, 在符合規劃、安全、消防的前提下, 現有加油站、加氣站增建、改建經營性充電設施,

給予建設投資(不含土地費用)20%、最高200萬元的補貼。

7月底, 深圳印發《深圳市2017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 在去年的基礎上, 充電樁補貼提高一倍。

其中新建直流充電設備的補貼標準從原有的300元/千瓦提升到600元/千瓦, 交流充電設備補貼從150元/千瓦提升到300元/千瓦。

除成都、深圳兩地, 國內已有30多個城市調整、落地了充電樁的補貼政策, 其中, 安徽省、江蘇宿遷等按照充電樁功率進行補貼, 上海、溫州等按照實際投資額的20%或30%進行補助。

與此同時, 各地關於充電樁的發展規劃也相繼出臺。 據《北京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專項規劃(2016-2020)》, 在2020年前, 北京將建設電動汽車充電樁約43.5萬個, 保障6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

到2020年, 城市核心區、通州新城、亦莊、延慶冬奧區域等重點區域充電服務半徑將小於0.9公里。

上海和深圳也出臺了中長期規劃:今年上海市新能源充電設施規模將達到10.3萬個;至2020年, 上海市新能源車輛充電樁規模至少達到21.1萬個。

而深圳規劃, 在“十三五”期間建設投運13800個充電樁, 以滿足深圳市規劃和社會用樁的需求。

國家能源局在《2017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提出, 2017年內計畫建成充電樁90萬個。 其中, 公共充電樁10萬個, 私人充電樁80萬個。

可以預見, 在未來幾年裡, 有規劃月臺補貼助力的充電樁市場將迎來一個爆發期。

事實上, 充電樁市場建設的提速已經開始顯現。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統計顯示,

截至2017年6月, 全國範圍內各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類充電樁171609個, 相比2015年底的4.9萬個翻了3倍以上。

因此, 部分充電樁企業也開始享受到政策紅利帶來的好處, 近期許繼電氣、易事特、特銳德、國電南瑞等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企業相繼發佈2017年上半年業績報告。

許繼電氣上半年年報顯示,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2.57億元, 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2.38%;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6億元, 同比增長46.45%。

易事特2017年半年報顯示, 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4.52億元, 同比增長50.68%;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17億元, 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06.32%。 特銳德則實現營業收入為26.19億元, 同比增長12.43%;實現歸屬上市公司淨利潤為1.02億元, 同比增長7.61%。

有業內人士預計, 從建設滯後到“適度超前”,

未來3年充電樁產業將迎來大發展, 市場規模可達千億級。

不想吃“蛋糕”的人

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 在相關機構大力補貼充電樁建設的另一面, 是眾多充電樁企業的盈利難題。

首先從使用頻率上, 目前充電樁的使用率尚不能支撐企業盈利。

“據我們接觸到的一些地方政府統計, (充電樁)使用率都在個位數以下, ”星星充電華北大區總經理王常青說, 星星充電華北大區的使用率資料也只有20%左右, 企業無法實現盈利。

在他看來, 充電樁使用率普遍偏低是由於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不足、燃油車佔用充電車位現象嚴重、私人充電樁較多等多方面因素導致的。

其次, 除了充電收費外, 很多充電樁運營商的運營模式偏重於收取充電服務費, 但這項收入相較于高額的前期投入來說,是杯水車薪,很難讓企業實現盈利。

“目前國內四大主流運營商(國家電網、普天新能源、萬幫新能源、特來電)的充電量大約在2億度,充電服務費算0.8元/度,一年的充電服務費收入也僅有1億多元,但這些運營商的投入卻超過了數十億以上,”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綜合部主任張帆說,僅國家電網在2016年的總投入就高達60多億元,僅靠電費收入是不可能盈利的。

也許正是由於大多數充電樁企業缺乏足夠的造血能力,才會出現各地對行業如此大力度的補貼。

不過行業也總有“另類”出現,比如富電集團。2015年1月,富電集團進入北京充電樁市場,在北京華貿中心地面停車場運營一座充電站。

彼時富電集團的盈利策略也跟其它企業一樣,主要盈利來源就是充電費用中除去電費的充電服務費,此外還通過分時租賃、洗車、招商廣告、車友活動等增值服務來增加收入。

但其董事長龐雷在運營過程中很快發現這樣的盈利模式很難奏效,開始了跨界探路。

2016年4月8日,吉利控股集團副總裁劉金良在北京宣佈,北京富電新能源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將成為吉利帝豪EV在北京的獨家總經銷商,也是吉利未來所有電動汽車進入北京市場的唯一通道。

兩家公司認為,以“車樁合作”為核心的銷售管道可以有效化解消費者使用過程中的首要痛點,於是富電就這樣與吉利在新能源汽車運營上同步展開了雙向探索。

“其實我們一開始只想佔領市場,沒想到還盈利了。”龐雷說,合作至2016年底,富電共賣出了3665輛新能源汽車,實現銷售收入38560萬元,占公司銷售收入的77.76%,“今年底我們應該能完成8000輛的銷售目標,明年銷售額達到30~40個億也應該沒問題。”

富電集團的“另類”探索不僅解決了企業自身的造血能力,也贏得了政府高層的肯定。

今年7月,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不僅現場調研了富電集團的華貿中心充電站,還在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座談會上點了富電集團的名,

“通過今天的考察,我發現充電樁的商業模式有了新發展,富電搞了很多延伸服務,把充電設施作為其中一項,他們還參與了整車銷售、分時租賃等多種延伸業務,售車、租賃都是可以互相促進的,對於這些新的商業模式和理念,我們要積極探索。”

補貼並非“原罪”

雖然補貼與缺乏造血能力之間不能直接劃上等號,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目前國內大量充電站企業嚴重依賴補貼生存。

“行業最大的問題就是重建設、輕運營”,龐雷一語道破玄機,很多企業一味沖著拿補貼,在選址、運營上漫不經心,更有企業在價格低廉、幾乎沒有車流量的場地建造大量充電樁,如此盲目,必然導致無法盈利。

“補貼越早取消越好”,這是龐雷在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座談會上喊出的口號。

雖有一些“飽漢不知餓漢饑”之嫌,但從某些方面來說,這確實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行業發展。

其實早在2015年,充電樁市場就迎來了一次大規模爆發。

“2015年,上百家原本不是這個行業的企業跳了進來”,國電南瑞集團高級工程師倪峰回憶,一方面,很多企業意識到了行業的潛力,到處建立充電點,先占坑,希望隨著未來電動汽車的增多獲得更多的充電收益;另一方面,他們希望先在政府那裡掛個名號,以後行業有什麼新的發展機會,自己能參與。

大量入局者帶來的後果就是充電樁企業良莠不齊。聚電科技總經理賈雪峰說:“在充電樁展會上,人人都說自己有系統,但又說沒開放,實際上他們所謂的系統資料,比如充電樁位置資訊,都是互相借鑒抄襲的。其次,這套系統既不能聯網,也不能遠端操控。”

此外,一些品質不過關的充電樁產品也開始進入市場,劣幣驅逐良幣,許多區域運營服務商為了跑馬圈地,只顧產品數量而忽略品質,在市場競爭中大打價格戰。

後來甚至出現了“皮包公司”:由有深厚地方關係的人註冊公司,找充電設備的供應商供貨,然後以較低的價格參與地方招標。

這樣的企業,由於“有關係”,往往在競標中勝出,但其報價頂多考慮了充電樁質保期內的成本,質保期以外的管理維護成本並未計算在內。

“原本在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這些企業可以逐漸被市場淘汰,但有了補貼後,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在政策的助推下,充電樁市場肯定還會迎來一個高速發展期,還會有更多企業入局,有多少企業能夠最後擺脫補貼依賴實現自身造血,還不好說。

需要指出的是,補貼並非“原罪”,其本意是在充電樁企業發展初期造血困難時給予必要的扶助。而且目前來看,取消補貼還不可行。

但要改變行業“重建設、輕運營”的頑疾,在補貼的方向上還有文章可做。“從此前各地的政策來看,補貼普遍集中在建設環節。

其實,補貼可以調整到運營環節,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些企業‘占坑’。”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所幸從隨後多地公佈的補貼政策來看,相關機構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補貼也開始向運營傾斜。

例如深圳就是將補貼範圍限定在了充電量上;而上海也及時作出了調整,規定對專用、公用充換電設施,給予運營度電補貼,公交、環衛等特定行業專用充換電設施補貼標準0.1元/千瓦時,補貼上限電量2000千瓦時/千瓦·年,其他為社會車輛服務的公用充換電設施補貼標準0.2元/千瓦時,補貼上限電量1000千瓦時/千瓦·年。

總體來說,充電樁行業的補貼政策現階段仍有其必要性,但充電樁企業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行業已經在由“重建設”階段向“重運營”階段過渡,誰能搶先探索出穩定的盈利模式,誰就可能在未來的市場混戰中站穩腳跟。

備註:若需《中國職業經理人》文本閱讀,請聯繫本社

張女士:023-65356251 手機:13896341447

推動建立中國職業經理人制度

推進建設中國特色職業經理人隊伍

推行建造中國職業經理人公共服務市場體系

推廣培育中國職業經理人新文化和社會生態環境

為職業經理人服務 為企業服務 為會員服務

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識別,訂閱更多精彩內容

中國職業經理人雜誌

Chinese Professional Manager

但這項收入相較于高額的前期投入來說,是杯水車薪,很難讓企業實現盈利。

“目前國內四大主流運營商(國家電網、普天新能源、萬幫新能源、特來電)的充電量大約在2億度,充電服務費算0.8元/度,一年的充電服務費收入也僅有1億多元,但這些運營商的投入卻超過了數十億以上,”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綜合部主任張帆說,僅國家電網在2016年的總投入就高達60多億元,僅靠電費收入是不可能盈利的。

也許正是由於大多數充電樁企業缺乏足夠的造血能力,才會出現各地對行業如此大力度的補貼。

不過行業也總有“另類”出現,比如富電集團。2015年1月,富電集團進入北京充電樁市場,在北京華貿中心地面停車場運營一座充電站。

彼時富電集團的盈利策略也跟其它企業一樣,主要盈利來源就是充電費用中除去電費的充電服務費,此外還通過分時租賃、洗車、招商廣告、車友活動等增值服務來增加收入。

但其董事長龐雷在運營過程中很快發現這樣的盈利模式很難奏效,開始了跨界探路。

2016年4月8日,吉利控股集團副總裁劉金良在北京宣佈,北京富電新能源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將成為吉利帝豪EV在北京的獨家總經銷商,也是吉利未來所有電動汽車進入北京市場的唯一通道。

兩家公司認為,以“車樁合作”為核心的銷售管道可以有效化解消費者使用過程中的首要痛點,於是富電就這樣與吉利在新能源汽車運營上同步展開了雙向探索。

“其實我們一開始只想佔領市場,沒想到還盈利了。”龐雷說,合作至2016年底,富電共賣出了3665輛新能源汽車,實現銷售收入38560萬元,占公司銷售收入的77.76%,“今年底我們應該能完成8000輛的銷售目標,明年銷售額達到30~40個億也應該沒問題。”

富電集團的“另類”探索不僅解決了企業自身的造血能力,也贏得了政府高層的肯定。

今年7月,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不僅現場調研了富電集團的華貿中心充電站,還在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座談會上點了富電集團的名,

“通過今天的考察,我發現充電樁的商業模式有了新發展,富電搞了很多延伸服務,把充電設施作為其中一項,他們還參與了整車銷售、分時租賃等多種延伸業務,售車、租賃都是可以互相促進的,對於這些新的商業模式和理念,我們要積極探索。”

補貼並非“原罪”

雖然補貼與缺乏造血能力之間不能直接劃上等號,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目前國內大量充電站企業嚴重依賴補貼生存。

“行業最大的問題就是重建設、輕運營”,龐雷一語道破玄機,很多企業一味沖著拿補貼,在選址、運營上漫不經心,更有企業在價格低廉、幾乎沒有車流量的場地建造大量充電樁,如此盲目,必然導致無法盈利。

“補貼越早取消越好”,這是龐雷在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座談會上喊出的口號。

雖有一些“飽漢不知餓漢饑”之嫌,但從某些方面來說,這確實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行業發展。

其實早在2015年,充電樁市場就迎來了一次大規模爆發。

“2015年,上百家原本不是這個行業的企業跳了進來”,國電南瑞集團高級工程師倪峰回憶,一方面,很多企業意識到了行業的潛力,到處建立充電點,先占坑,希望隨著未來電動汽車的增多獲得更多的充電收益;另一方面,他們希望先在政府那裡掛個名號,以後行業有什麼新的發展機會,自己能參與。

大量入局者帶來的後果就是充電樁企業良莠不齊。聚電科技總經理賈雪峰說:“在充電樁展會上,人人都說自己有系統,但又說沒開放,實際上他們所謂的系統資料,比如充電樁位置資訊,都是互相借鑒抄襲的。其次,這套系統既不能聯網,也不能遠端操控。”

此外,一些品質不過關的充電樁產品也開始進入市場,劣幣驅逐良幣,許多區域運營服務商為了跑馬圈地,只顧產品數量而忽略品質,在市場競爭中大打價格戰。

後來甚至出現了“皮包公司”:由有深厚地方關係的人註冊公司,找充電設備的供應商供貨,然後以較低的價格參與地方招標。

這樣的企業,由於“有關係”,往往在競標中勝出,但其報價頂多考慮了充電樁質保期內的成本,質保期以外的管理維護成本並未計算在內。

“原本在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這些企業可以逐漸被市場淘汰,但有了補貼後,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在政策的助推下,充電樁市場肯定還會迎來一個高速發展期,還會有更多企業入局,有多少企業能夠最後擺脫補貼依賴實現自身造血,還不好說。

需要指出的是,補貼並非“原罪”,其本意是在充電樁企業發展初期造血困難時給予必要的扶助。而且目前來看,取消補貼還不可行。

但要改變行業“重建設、輕運營”的頑疾,在補貼的方向上還有文章可做。“從此前各地的政策來看,補貼普遍集中在建設環節。

其實,補貼可以調整到運營環節,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些企業‘占坑’。”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所幸從隨後多地公佈的補貼政策來看,相關機構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補貼也開始向運營傾斜。

例如深圳就是將補貼範圍限定在了充電量上;而上海也及時作出了調整,規定對專用、公用充換電設施,給予運營度電補貼,公交、環衛等特定行業專用充換電設施補貼標準0.1元/千瓦時,補貼上限電量2000千瓦時/千瓦·年,其他為社會車輛服務的公用充換電設施補貼標準0.2元/千瓦時,補貼上限電量1000千瓦時/千瓦·年。

總體來說,充電樁行業的補貼政策現階段仍有其必要性,但充電樁企業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行業已經在由“重建設”階段向“重運營”階段過渡,誰能搶先探索出穩定的盈利模式,誰就可能在未來的市場混戰中站穩腳跟。

備註:若需《中國職業經理人》文本閱讀,請聯繫本社

張女士:023-65356251 手機:13896341447

推動建立中國職業經理人制度

推進建設中國特色職業經理人隊伍

推行建造中國職業經理人公共服務市場體系

推廣培育中國職業經理人新文化和社會生態環境

為職業經理人服務 為企業服務 為會員服務

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識別,訂閱更多精彩內容

中國職業經理人雜誌

Chinese Professional Manager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