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張強、董志淩、高群耀相繼辭職,影視公司下半場在何方?

10月秋風起, 影視行業又來了一輪人事調動和高管離職潮。

上月底, 有妖氣CEO周靖淇、有妖氣聯合創始人兼COO董志淩先後在社交平臺上宣佈辭職, 離開工作十年之久的有妖氣;

10月13日, 阿裡影業宣佈樊路遠接任俞永福擔任公司董事長兼CEO, 同時接任的職務還有提名委員會主席及薪酬委員會成員, 原董事會主席俞永福將繼續擔任阿裡影業執行董事, 從張強、俞永福到樊路遠, 阿裡影業一年之內出現了三次重大人事變動;

10月17日, 《綜藝》和Deadline等外媒報導, 大連萬達集團高級副總裁兼傳奇影業臨時CEO高群耀已從萬達集團和傳奇影業辭職,

現任萬達電影總裁曾茂軍出任傳奇影業臨時CEO;

……

影視行業, 高管離職潮雖已司空見慣, 大體分為主動離職和被動離職兩大類, 但具體細說起來, 離職的理由那就千千萬萬了。 不過, 作為公司的核心員工, 高管的離職也很容易讓企業“傷心動骨”。

這些曾經的創業英雄, 下半場又將走向何方?

十年夢想敗給了資本, 東山再起就能躲開麼?

有妖氣成立的第十年, 周靖淇和董志淩選擇了一起離開, 關於出走原因, 從兩位當事人的離別感言中可以參透一二, 資本與理想的矛盾。

周靖淇和董志淩相識於校園時期, 正當少年, 意氣風發, 一起探討創業。 董志淩也在周靖淇的邀約下, 開始了“北漂”創業生涯。

董志淩大學期間有做遊戲主題網站的經驗, 來到北京後, 他與周靖淇一起創建了“有妖氣”。 起初這個網站只是動漫交流的平臺, 周靖淇也會將自己收藏的國內外漫畫分享到網站上, 與粉絲們交流。

創業初期, 他們接觸了不少漫畫作者、動漫導演到專案合作方,

並發展為合作夥伴。 不過在業務經營中, 董志淩他們發現, 廣泛涉獵漫畫、動畫、電影、遊戲等各個領域, 不可能取得成功。

於是2007年, “有妖氣”團隊決定做漫畫, 但是這需要投資, 董志淩也在回憶中提到, 那會兒投資人對動漫行業基本都是拒絕的。 有時好不容易拉來了一個百萬投資, 最後又被放了鴿子。 “當時環境就是這樣, 別說融資1億, 就是100萬都很困難, 沒人相信。 ”

早期的“有妖氣”團隊

做漫畫平臺、做動畫甚至做電影這一路, “有妖氣”一直在飽受爭議的情況下堅持下來。

2014年, 《十萬個冷笑話》動畫電影上映, 斬獲1.2億元票房。 當時中國青少年動畫電影票房天花板是6000萬, “有妖氣”團隊手上只有500萬製作費, 這個成績也給予了團隊和合作夥伴的信心。

2015年, 奧飛動漫以9億估值收購了北京四月星空網路技術有限公司(有妖氣)。 看似行業間的整合, 不過奧飛動漫以玩具製造起家, 後期通過並購、入股等方式才切入到上游內容創作領域, 走的是通過衍生品領域打通動漫產品的收入鏈條, 偏低幼化動漫的邏輯。

“有妖氣”是一個全年齡動漫平臺, 需要的是具備泛娛樂開發能力的資本方, 而奧飛動漫此前在動漫影視方面的佈局均圍繞著低幼化動漫的發展路徑佈局, 收購“有妖氣”意味著要對自身的業務結構進行調整。

奧飛雖助推過《喜羊羊與灰太狼》這類成功商業案例, 但面向全年齡或成人動漫的變現途徑, 操作難度就加大了。 “有妖氣”在被收購前積累了超4萬部優質動漫IP, 這也是奧飛動漫收購它的重要原因, 但如奧飛影業CEO估算, 以1%的轉化率計算, 以每年4部的速度, 也要100年才能消化完, 又要保證熱門動漫IP不斷開發。

衍生產業鏈正是奧飛動漫的重要獲利途徑, 想要繼續開發這個產業連結, 就需要不斷開發優質的動漫作品, 而目前的“有妖氣”海量IP資源對奧飛來說有點難以消化,也很難保證高效、高品質的開發。

事實上,奧飛動漫的眼光也不可能單專注在有妖氣一個平臺, 收購有妖氣不久,它又花費5500萬元投資了韓國一家專注運營動漫形象全球化的相關業務公司。

儘管董志淩在採訪中一再強調,有妖氣一直在追求文化內涵與商業變現的平衡,也想努力挑戰別人沒做過的。但收購後的有妖氣,在周靖淇或者董志淩眼裡,或許不再那麼“純粹”。周靖淇在《浪客劍心》裡的寫下的詞句值得回味, “舊時代的過錯,讓我們創建一個新時代來償還。”

周靖淇在宣佈辭職的時候,也宣佈了新的征程——仙山映畫。他在朋友圈宣佈離職時,曾寫道,“十年一夢,我願一切皆幻,再睜眼,仍少年”。

看來,這個36歲的創業青年想重新開始一段征程,離開後的董志淩或許也將繼續從這裡起航。但相比十年前的他們來說,這一次多了人脈和資源,也可以少走十年前的彎路。

點評: 大部分人看來,“有妖氣”9億出售被低估了,而在這之前周靖淇也拒絕過天價邀請,但資本市場一向以業績說話,周靖淇、董志淩等雖離開了,但需要改掉的是過於“感性”思維,如董志淩所講,在文化內涵與商業變現找到一個平衡點。重視內容,也該重視起商業價值,還有多少個10年值得來消耗呢?

一年換三帥,阿裡影業的“生死存亡”

10月13日,阿裡影業再次放出公告,樊路遠擔任公司董事會主席並兼任首席執行官,同時接任的職務還有提名委員會主席及薪酬委員會成員,原董事會主席俞永福將繼續擔任阿裡影業執行董事。

相比其他影視公司,阿裡影業這一年來換帥頻率和人事變動頗為頻繁,從張強、俞永福到樊路遠,不到一年的時間換了三個CEO。作為阿裡大文娛一個比較重要的業務板塊,從其頻繁的人事調動可以看出,其在業務試水中出現了“偏差”。

俞永福在接受外界質疑採訪時也表示,“在我全面整合之前,我們放了不同的業務線試水,有些業務試水成功,有些走偏了。”俞永福表示, 阿裡大文娛應該是整個文娛產業升級,而不是你成為某一個品類的傳統意義上的公司。

阿裡大文娛俞永福

在接替張強成為阿裡影業CEO後,俞永福在上影節期間就宣佈了,要將阿裡影業打造成一家基礎設施公司,聲稱不與同行業內容公司產生競爭。 “我絕不希望阿裡大文娛再做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公司、傳統意義上的音樂公司、傳統意義上的演出公司。跟傳統市場搶生意,這個肯定不是阿裡一貫考慮問題的方法。”

上海電影節一結束,阿裡影業又接著發了一則公告,卸了CEO職務的張強又辭任了執行董事,也不再擔任董事會執行委員會成員。當時公告裡表明,張強的辭任,與阿裡影業董事會之間並無意見分歧。但依舊讓人無限感慨,一位馳騁電影沙場25年的行業老將徹底失去了在阿裡影業的話語權。

當時,藝恩合夥人兼副總裁侯濤在接受《首席娛樂官》(ID:yuleguan001)採訪時感慨萬千,“張強去職,壯志未酬,三年阿裡,今非昔比。”他認為, 關於張強選擇在這個時候辭職,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傳統電影人思維與互聯網思維相碰撞產生的結果。

原阿裡影業CEO、執行董事張強

中影集團出身的張強擔任阿裡影業CEO期間主要抓電影內容,從《圓夢巨人》、《擺渡人》可以看出,在電影資源上基本能對接一線資源大咖,不過內容上未形成優勢。到了俞永福之後,甚至“拋棄內容”開啟了“電影基礎設施”戰略計畫,直到樊路遠上任後,這個計畫依舊在實施。

阿裡影業在公告中表示, 鑒於公司戰略方向清晰明確,業務持續增長,而樊路遠出任首席執行官以來,展現出卓越的管理和領導能力,以及對推進新基礎設施建設的深入理解,俞永福決定辭任董事會主席。

樊路遠在輪崗支付寶崗位時,就展現了行事果斷、雷厲風行的工作風格。今年8月份,樊路遠被調到阿裡影業擔任CEO,他當時對外回應,“我是螞蟻金服唯一一個在沒輪崗的高管,正好到了輪崗期,沒有什麼從金融來影業的說法,這是集團的一盤棋。”

現任阿裡影業CEO樊路遠

僅僅兩個月,樊路遠就在這個崗位上如魚得水,獲得了俞永福的信任。俞永福在全員郵件中寫道:阿裡影業明確定位於電影新基礎設施建設,樊路遠在科技基礎設施相關業務有豐富的經驗及優秀戰績,他的到來一定會給阿裡影業的發展帶來加速度。

當然,對於業務整合中帶來的人員震盪,俞永福也在採訪中作出了回應, “公司肯定是發展遇到了問題和瓶頸在整合的,我從來不分新人、老人或者你的人、我的人,沒必要。”

接過帥印後的樊路遠又能帶領阿裡影業走向何方?

點評: 目前阿裡影業在互聯網宣發上做的比較出色,但淘票票一直是個比較燒錢的業務板塊。作為平臺型互聯網公司,從創立到大規模盈利,最少需要5年時間,娛樂寶、淘票票都是2014年成立的公司,燒錢階段最少要到2019年。娛樂寶業績沒起色,就看淘票票的發力了。

高群耀的離開,海外監管下的“犧牲品”?

沒想到,去年萬達給人的印象還是海外“買買買”的節奏,今年的萬達就在海外並購路上接連折戟了。

10月17日,《綜藝》和Deadline等多家外媒報導, 大連萬達集團高級副總裁兼傳奇影業臨時CEO高群耀已經確認將離開萬達集團和傳奇影業,職位暫時由現任萬達電影總裁曾茂軍接管。

高群耀

關於高群耀辭任一事,萬達集團未給出答案,不過有知情人士向媒體透露,高群耀的離職與近期政府加強海外資金監管控制有直接關係。從傳奇影業創始人湯瑪斯·圖爾、高群耀到曾茂軍,這個職位仿佛就是個“燙手山芋”。

萬達電影總裁曾茂軍

2016年萬達收購傳奇影業後,雖擴大了院線經營業務,但被給予厚望的傳奇影業並未在電影領域做出出色的成績,2016年投資的兩部大片《魔獸》、《長城》的票房表現都不如意。電影《魔獸》最終收穫4.3億美元票房,加上相關授權、衍生品的收入,萬達卻虧損1500萬美元,《長城》票房也因投資過大未收回成本。

不僅如此,去年萬達院線(現萬達電影)停牌收購萬達影視,連續兩年巨虧的傳奇影業拖累了母公司萬達影視的整體財務表現,最後收購被迫中止。

今年上半年,傳奇影業創始人湯瑪斯·圖爾和子公司傳奇東方CEO羅異就相繼離職。高群耀則在湯瑪斯·圖爾離任後,接過重任擔任了臨時CEO一職。不過從高群耀當初的任職聲明裡,重申了內容製作領域的重要性,不過目標依然定位在全球平臺。

王健林與傳奇影業創始人湯瑪斯·圖爾

高群耀1958年7月出生,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得工程力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85年赴美留學取得工程力學博士學位,被業內稱為“IT界和傳媒界風雲人物”;

1999年曾擔任微軟(中國)公司的總經理;

2015年4月,高群耀加入萬達集團,擔任萬達文化產業集團副總裁兼國際事業部首席執行官,任職期間主導了萬達收購傳奇影業的談判。

從高群耀的簡歷中可以得知,高群耀在萬達海外投資洽談和對接中的重要性,也是其立足于萬達的重要原因。 但隨著監管的嚴格,萬達在海外投資遇到阻力,王健林也向外表示了將業務轉向國內的決心。目前在萬達的處境對高群耀來說,比較尷尬。

今年過去了大半,萬達主投的幾個電影項目反響平平,票房不錯的《羞羞的鐵拳》、《戰狼2》等項目投資占比較少,很早公佈的《環太平洋2》電影專案遲遲沒有動靜。

今年7月份,萬達又以632億元的價格打包出售了76個酒店和13個文旅專案,主要目的也是為了萬達商業重回A股上市。

王健林與孫宏斌

有投資人分析過,若2018年8月底前未在A股上市,萬達將分別以每年8%和10%的單利向境內外投資人回購全部股權,同時2015年萬達發行的700億企業債也即將到期。另外,萬達的負債情況未對外公開,但其數目肯定不小。

今年6月22日,萬達電影宣佈停牌三個月,到了10月9日開市起又繼續停牌,且不超過2018年1月3日。

隨著高群耀的離去,傳奇影業與好萊塢的對接重任轉移到曾茂軍的身上。而今年9月底,曾茂軍曾赴洛杉磯與好萊塢高管舉行閉門會議,可見對於傳奇影業的業務,萬達依舊沒有放棄,持觀望態度中。

點評: 在“一帶一路”政策分析時,知名文化科技投資人曹海濤就跟《首席娛樂官》分析過,民營影視公司發展,一定要跟著國家政策和國營企業走。萬達海外收購受阻,就是吃了這方面的虧。

而目前的“有妖氣”海量IP資源對奧飛來說有點難以消化,也很難保證高效、高品質的開發。

事實上,奧飛動漫的眼光也不可能單專注在有妖氣一個平臺, 收購有妖氣不久,它又花費5500萬元投資了韓國一家專注運營動漫形象全球化的相關業務公司。

儘管董志淩在採訪中一再強調,有妖氣一直在追求文化內涵與商業變現的平衡,也想努力挑戰別人沒做過的。但收購後的有妖氣,在周靖淇或者董志淩眼裡,或許不再那麼“純粹”。周靖淇在《浪客劍心》裡的寫下的詞句值得回味, “舊時代的過錯,讓我們創建一個新時代來償還。”

周靖淇在宣佈辭職的時候,也宣佈了新的征程——仙山映畫。他在朋友圈宣佈離職時,曾寫道,“十年一夢,我願一切皆幻,再睜眼,仍少年”。

看來,這個36歲的創業青年想重新開始一段征程,離開後的董志淩或許也將繼續從這裡起航。但相比十年前的他們來說,這一次多了人脈和資源,也可以少走十年前的彎路。

點評: 大部分人看來,“有妖氣”9億出售被低估了,而在這之前周靖淇也拒絕過天價邀請,但資本市場一向以業績說話,周靖淇、董志淩等雖離開了,但需要改掉的是過於“感性”思維,如董志淩所講,在文化內涵與商業變現找到一個平衡點。重視內容,也該重視起商業價值,還有多少個10年值得來消耗呢?

一年換三帥,阿裡影業的“生死存亡”

10月13日,阿裡影業再次放出公告,樊路遠擔任公司董事會主席並兼任首席執行官,同時接任的職務還有提名委員會主席及薪酬委員會成員,原董事會主席俞永福將繼續擔任阿裡影業執行董事。

相比其他影視公司,阿裡影業這一年來換帥頻率和人事變動頗為頻繁,從張強、俞永福到樊路遠,不到一年的時間換了三個CEO。作為阿裡大文娛一個比較重要的業務板塊,從其頻繁的人事調動可以看出,其在業務試水中出現了“偏差”。

俞永福在接受外界質疑採訪時也表示,“在我全面整合之前,我們放了不同的業務線試水,有些業務試水成功,有些走偏了。”俞永福表示, 阿裡大文娛應該是整個文娛產業升級,而不是你成為某一個品類的傳統意義上的公司。

阿裡大文娛俞永福

在接替張強成為阿裡影業CEO後,俞永福在上影節期間就宣佈了,要將阿裡影業打造成一家基礎設施公司,聲稱不與同行業內容公司產生競爭。 “我絕不希望阿裡大文娛再做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公司、傳統意義上的音樂公司、傳統意義上的演出公司。跟傳統市場搶生意,這個肯定不是阿裡一貫考慮問題的方法。”

上海電影節一結束,阿裡影業又接著發了一則公告,卸了CEO職務的張強又辭任了執行董事,也不再擔任董事會執行委員會成員。當時公告裡表明,張強的辭任,與阿裡影業董事會之間並無意見分歧。但依舊讓人無限感慨,一位馳騁電影沙場25年的行業老將徹底失去了在阿裡影業的話語權。

當時,藝恩合夥人兼副總裁侯濤在接受《首席娛樂官》(ID:yuleguan001)採訪時感慨萬千,“張強去職,壯志未酬,三年阿裡,今非昔比。”他認為, 關於張強選擇在這個時候辭職,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傳統電影人思維與互聯網思維相碰撞產生的結果。

原阿裡影業CEO、執行董事張強

中影集團出身的張強擔任阿裡影業CEO期間主要抓電影內容,從《圓夢巨人》、《擺渡人》可以看出,在電影資源上基本能對接一線資源大咖,不過內容上未形成優勢。到了俞永福之後,甚至“拋棄內容”開啟了“電影基礎設施”戰略計畫,直到樊路遠上任後,這個計畫依舊在實施。

阿裡影業在公告中表示, 鑒於公司戰略方向清晰明確,業務持續增長,而樊路遠出任首席執行官以來,展現出卓越的管理和領導能力,以及對推進新基礎設施建設的深入理解,俞永福決定辭任董事會主席。

樊路遠在輪崗支付寶崗位時,就展現了行事果斷、雷厲風行的工作風格。今年8月份,樊路遠被調到阿裡影業擔任CEO,他當時對外回應,“我是螞蟻金服唯一一個在沒輪崗的高管,正好到了輪崗期,沒有什麼從金融來影業的說法,這是集團的一盤棋。”

現任阿裡影業CEO樊路遠

僅僅兩個月,樊路遠就在這個崗位上如魚得水,獲得了俞永福的信任。俞永福在全員郵件中寫道:阿裡影業明確定位於電影新基礎設施建設,樊路遠在科技基礎設施相關業務有豐富的經驗及優秀戰績,他的到來一定會給阿裡影業的發展帶來加速度。

當然,對於業務整合中帶來的人員震盪,俞永福也在採訪中作出了回應, “公司肯定是發展遇到了問題和瓶頸在整合的,我從來不分新人、老人或者你的人、我的人,沒必要。”

接過帥印後的樊路遠又能帶領阿裡影業走向何方?

點評: 目前阿裡影業在互聯網宣發上做的比較出色,但淘票票一直是個比較燒錢的業務板塊。作為平臺型互聯網公司,從創立到大規模盈利,最少需要5年時間,娛樂寶、淘票票都是2014年成立的公司,燒錢階段最少要到2019年。娛樂寶業績沒起色,就看淘票票的發力了。

高群耀的離開,海外監管下的“犧牲品”?

沒想到,去年萬達給人的印象還是海外“買買買”的節奏,今年的萬達就在海外並購路上接連折戟了。

10月17日,《綜藝》和Deadline等多家外媒報導, 大連萬達集團高級副總裁兼傳奇影業臨時CEO高群耀已經確認將離開萬達集團和傳奇影業,職位暫時由現任萬達電影總裁曾茂軍接管。

高群耀

關於高群耀辭任一事,萬達集團未給出答案,不過有知情人士向媒體透露,高群耀的離職與近期政府加強海外資金監管控制有直接關係。從傳奇影業創始人湯瑪斯·圖爾、高群耀到曾茂軍,這個職位仿佛就是個“燙手山芋”。

萬達電影總裁曾茂軍

2016年萬達收購傳奇影業後,雖擴大了院線經營業務,但被給予厚望的傳奇影業並未在電影領域做出出色的成績,2016年投資的兩部大片《魔獸》、《長城》的票房表現都不如意。電影《魔獸》最終收穫4.3億美元票房,加上相關授權、衍生品的收入,萬達卻虧損1500萬美元,《長城》票房也因投資過大未收回成本。

不僅如此,去年萬達院線(現萬達電影)停牌收購萬達影視,連續兩年巨虧的傳奇影業拖累了母公司萬達影視的整體財務表現,最後收購被迫中止。

今年上半年,傳奇影業創始人湯瑪斯·圖爾和子公司傳奇東方CEO羅異就相繼離職。高群耀則在湯瑪斯·圖爾離任後,接過重任擔任了臨時CEO一職。不過從高群耀當初的任職聲明裡,重申了內容製作領域的重要性,不過目標依然定位在全球平臺。

王健林與傳奇影業創始人湯瑪斯·圖爾

高群耀1958年7月出生,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得工程力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85年赴美留學取得工程力學博士學位,被業內稱為“IT界和傳媒界風雲人物”;

1999年曾擔任微軟(中國)公司的總經理;

2015年4月,高群耀加入萬達集團,擔任萬達文化產業集團副總裁兼國際事業部首席執行官,任職期間主導了萬達收購傳奇影業的談判。

從高群耀的簡歷中可以得知,高群耀在萬達海外投資洽談和對接中的重要性,也是其立足于萬達的重要原因。 但隨著監管的嚴格,萬達在海外投資遇到阻力,王健林也向外表示了將業務轉向國內的決心。目前在萬達的處境對高群耀來說,比較尷尬。

今年過去了大半,萬達主投的幾個電影項目反響平平,票房不錯的《羞羞的鐵拳》、《戰狼2》等項目投資占比較少,很早公佈的《環太平洋2》電影專案遲遲沒有動靜。

今年7月份,萬達又以632億元的價格打包出售了76個酒店和13個文旅專案,主要目的也是為了萬達商業重回A股上市。

王健林與孫宏斌

有投資人分析過,若2018年8月底前未在A股上市,萬達將分別以每年8%和10%的單利向境內外投資人回購全部股權,同時2015年萬達發行的700億企業債也即將到期。另外,萬達的負債情況未對外公開,但其數目肯定不小。

今年6月22日,萬達電影宣佈停牌三個月,到了10月9日開市起又繼續停牌,且不超過2018年1月3日。

隨著高群耀的離去,傳奇影業與好萊塢的對接重任轉移到曾茂軍的身上。而今年9月底,曾茂軍曾赴洛杉磯與好萊塢高管舉行閉門會議,可見對於傳奇影業的業務,萬達依舊沒有放棄,持觀望態度中。

點評: 在“一帶一路”政策分析時,知名文化科技投資人曹海濤就跟《首席娛樂官》分析過,民營影視公司發展,一定要跟著國家政策和國營企業走。萬達海外收購受阻,就是吃了這方面的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