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太宗與印度戒日王:英雄惜英雄的古代中印王者之交

唐太宗李世民所開創的貞觀時代, 是中國最為輝煌的歷史時代之一, 也是中國古代史上中外友好交流的黃金時代。 正是在這個時代, 中國和印度有了正式外交上的交往。

唐朝初期, 正逢印度戒日王朝時代。 戒日王屍羅逸多的統治時期是印度歷史上的一個光輝的時代。 戒日王依靠六萬龐大的象軍部隊, “勒兵戰無前, 象不馳鞍, 士不釋甲”以征伐四方, 終於統一了北印度。 而此時的戒日王就已經聽說了在遙遠的東方, 有一個同樣強大的國家的存在;在這個強大的國家裡也出現了一位偉大的人物。

他對這個國家充滿了神往、好奇和疑問, 遲遲得不到解答。 這個時候, 一個名叫玄奘的和尚出現了, 他迫不及待的要召見這位遠方來的沙門。

兩國交往, 一般都由民間交流開始。 中印的民間交流, 在漢朝時候就已經存在了。 到了唐朝, 推動中印兩國政府間直接交往的正是如今婦孺皆知的唐僧玄奘。

玄奘西遊到達印度, 一路宣講大乘佛教教義, 名聲播于四方。 玄奘來到戒日王的宮廷, 受到隆重禮遇。 關於兩人的對話, 在正史《新唐書》中有明確記載, 在玄奘回國後撰寫的回憶錄《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則更為詳細:

戒日王問:“高僧從哪國來?來此何為?”

唐僧答:“從東土大唐而來, 以求取佛法。 ”這句話在《西遊記》中無數次出現。

戒日王又問:“聽說你們摩訶震旦有個秦王聖人(古印度人稱中國為“摩訶震旦”), 少而靈鑒長而神武。 ......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 平定海內。 ......鹹歌。 關於他的偉大傳說在我們這裡流傳很久了。 對於他的盛德的讚譽, 是真的嗎?請你為我講講他的為人。 ”玄奘大略的為戒日王講述了唐太宗的神武,

平禍亂, 定四海, 天下賓服的情況。 戒日王聽聞大喜, 終於一解心中疑惑且甚是尊敬, 說:“我要向東面而致禮於他!”

西元641年即貞觀十五年, 戒日王與玄奘會晤後不久, 就派遣了使者向大唐進發, 並遞交了國書。 唐太宗李世民接見來使, 為能在萬里之外有這麼一個知音而感到高興, 也命令雲騎尉梁懷璥持節出使印度, 答禮戒日王。 戒日王屍羅逸多既驚且喜, 問國人:“自古以來有中國使者到我們國家的先例嗎?”國人皆答:“沒有!"於是, 出城迎接使者, 把詔書舉到頭頂以拜之。

隨後戒日王第二次派使者入唐朝拜, 唐太宗也再派衛尉丞李義表去傳達旨意。 這次出使, 唐朝使者受到戒日王朝大臣的郊迎, 整個國都曲女城的人都前來圍觀、道路上焚香。 然後, 戒日王率領群臣用面朝東面的禮節接受了詔書, 並獻上火珠、鬱金香和菩提樹做為禮物。 這次出使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王玄策做為副使隨行。

貞觀二十二年即西元648年, 唐太宗派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做為正使,

蔣師仁為副使第三次出使印度。 這次出使不太順利, 還沒走到印度, 戒日王屍羅逸多就死了。 戒日王沒有兒子, 死後國家大亂, 又四分五裂起來。 大臣阿羅順那發動叛亂, 自立為王, 發兵在半道上截殺王玄策的使團。 使團總共不過幾十人, 除王玄策和蔣師仁逃出外, 其餘皆被殺死, 並搶劫了沿途各國進貢的禮物。 王玄策本為中印友好而來, 卻逢此大難, 憤怒不已, 一個人跑到唐朝屬國吐蕃借兵復仇。 最後借得吐蕃兵一千, 尼泊爾兵七千, 發兵征討阿羅那順。 大戰三日, 斬首三千, 溺水而死上萬人, 阿羅那順逃走。 不久, 阿羅那順收散兵再戰王玄策, 這次輸的更慘, 連自己都搭進去了, 副使蔣師仁活捉了他。 王玄策、蔣師仁隨後率軍再擊破其國, 俘虜王妃、王子以及男女一萬二千人,58座城池投降。曾援助阿羅順那的東天竺國國王屍鳩摩,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

這就是所謂的“一人滅一國”的典故。其實,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一事件,“一人滅一國”的說法是有些誇大的。因為戒日王死後,印度已四分五裂,阿羅順那只是繼承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小朝廷而已。王玄策在攻殺了阿羅順那之後,天竺迦沒路國也進獻了奇珍禮物以及地圖,並請求賜予老子像及《道德經》。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文化向中國以外傳播最遠的記載。由結果來看,道教顯然未能在印度生根發芽。

其後,唐高宗時期,五大天竺國都曾來朝拜。

唐玄宗時期,中天竺國先後三次派遣使者入唐;南天竺國來使一次,進獻五色鸚鵡等,請求唐軍幫助其討伐大食、吐蕃,並請求唐帝為其國家的軍隊賜名。唐玄宗賜其軍隊名為懷德軍,並以錦袍、金帶、魚帶等賜其使者。

再其後,兩國的高僧往來密切,研習佛法、宣揚佛教,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互為影響。這一切也要得益于唐太宗李世民和戒日王屍羅逸多這一對英雄惜英雄式的交流所打下的基礎,雖然中間出現了王玄策和阿羅那順的一段不愉快的經歷。但從歷史大局來看,它並沒有對中印交流產生太大的負面影響。

俘虜王妃、王子以及男女一萬二千人,58座城池投降。曾援助阿羅順那的東天竺國國王屍鳩摩,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

這就是所謂的“一人滅一國”的典故。其實,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一事件,“一人滅一國”的說法是有些誇大的。因為戒日王死後,印度已四分五裂,阿羅順那只是繼承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小朝廷而已。王玄策在攻殺了阿羅順那之後,天竺迦沒路國也進獻了奇珍禮物以及地圖,並請求賜予老子像及《道德經》。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文化向中國以外傳播最遠的記載。由結果來看,道教顯然未能在印度生根發芽。

其後,唐高宗時期,五大天竺國都曾來朝拜。

唐玄宗時期,中天竺國先後三次派遣使者入唐;南天竺國來使一次,進獻五色鸚鵡等,請求唐軍幫助其討伐大食、吐蕃,並請求唐帝為其國家的軍隊賜名。唐玄宗賜其軍隊名為懷德軍,並以錦袍、金帶、魚帶等賜其使者。

再其後,兩國的高僧往來密切,研習佛法、宣揚佛教,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互為影響。這一切也要得益于唐太宗李世民和戒日王屍羅逸多這一對英雄惜英雄式的交流所打下的基礎,雖然中間出現了王玄策和阿羅那順的一段不愉快的經歷。但從歷史大局來看,它並沒有對中印交流產生太大的負面影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