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話大唐:唐太宗東征高麗屢戰屢勝,為何後來猶豫不決無功而返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皇帝, 也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 他一生親自參加大大小小的戰役無數, 平定隴西薛仁杲、擊敗宋金剛、虎牢關大捷、重創劉黑闥, 這一幕幕輝煌的戰績分外閃耀, 連毛主席都曾評價李世民是最會打仗的皇帝。 但是在李世民的六次親征中, 有一次的結局並不完美, 相信大家已經猜到了, 那就是東征高麗的戰役。 這次親征雖然重創高麗, 但是沒能一舉將其殲滅, 最終不克而還。

事實上, 在東征高麗的初期, 李世民的軍隊佔據了很大優勢。 那是在貞觀十九年,

西元645年。 當時的大唐國力強盛, 李世民手下擁有卓越的文臣武將無數, 區區高麗小國佔據遼東地區, 桀驁不馴, 還欺負友邦新羅, 李世民遂決定親自御駕東征, 還帶上了大將李世勣、長孫無忌, 志在必得。

以當時大唐的實力, 這場戰爭本應沒什麼懸念的。

戰爭開始後, 大唐軍隊一路高歌猛進, 先後攻克了遼東(今遼寧遼陽)和白岩城(今遼陽東北), 下一個目標直指安市城。 這時候, 高麗降將高延壽、高惠真向李世民獻計, 不如先進攻烏骨城(今遼寧丹東境內), 然後一鼓作氣直接進攻平壤。

結果這個主意直接被長孫無忌否決,

隨後唐軍堅持進攻安市城。 沒想到這座小城的防守異常堅固, 唐軍竟然數月都沒能攻克。 最終李世民下令班師回朝, 大唐軍隊沒能殲滅高麗。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分析, 大唐軍隊實力占優、開局很順, 為什麼最終無功而返?從戰術、選將、作戰態度甚至當時的氣候條件等多方面, 古往今來的史書上都剖析過各種各樣的原因。 但是今天史海君想分析的不是這些, 透過現象究其本質, 史海君認為用一句話足以概括東征失利的根本原因:天子討而不伐。

這場戰爭的轉捩點相信大家早已看出, 那就是攻打安市城。 這一座小小的城池拖延了唐軍數月之久, 使得唐軍戰機盡誤, 還被困於城下, 班師回朝實屬無奈之舉。 如果當時聽從了高延壽、高惠真的建議, 直接進攻烏骨城再直取平壤, 那麼歷史很有可能將被改寫。

現在問題來了, 長孫無忌為何極力反對進攻烏骨城?以他的遠見卓識, 一定知道攻打堅固的安市城並沒有什麼好處, 但是卻依然堅持, 更奇怪的是,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當時也沒有對長孫無忌提出任何反對意見, 說明他也贊同攻打安市城, 難道他們的腦袋都短路了嗎?顯然不是。

其實, 一切都是從唐太宗的安危考慮的。 通過烏骨城直取平壤, 的確是一條妙計, 但是這條計謀唯一的缺點就是要冒更大的風險。 如果是普通將領,一定樂於冒這樣的險,但是別忘了這次是御駕親征,唐太宗身在軍中絕不能有任何閃失,所以長孫無忌只能步步為營,選擇最穩妥的辦法,而唐太宗自己肯定也不願意冒這樣的險。

“玉器和瓷器”的道理大家都懂,我們可以把唐太宗看成是玉器,把高麗看作是瓷器。唐太宗如果有個三長兩短,整個大唐的江山都會陷入動盪,而區區高麗小國,今天收復和明天收復又有多大區別呢?所以唐太宗的臣子們是不會讓他去冒這種險的,因為划不來,玉器與瓷器硬碰硬,玉器的損失可就大的多了。這樣的戰爭,大唐是輸得起的,對國家安危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天子討而不伐,今天史海君想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苻堅如果不親自率軍攻打東晉,也不會在大敗後使得鮮卑人趁虛而入;竇建德如果不親自領兵營救洛陽,也不至於丟了性命最終全軍覆沒。一場戰爭如果連君主都賠了進去,那剩下的人只能是作鳥獸散了。

你何時看見將軍沖在隊伍的最前面?為將者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更不用說貴為皇帝的李世民了。這樣看來,長孫無忌堅持選擇進攻安市城,實在是老成持重顧全大局之舉,畢竟唐太宗的安危是排在第一位的,至於高麗,讓它再苟延殘喘幾年又何妨?

以上純屬史海君的個人觀點,歷史需要辯證看待,真理越辯越明。大家有不同的意見,歡迎一起討論。更多精彩盡在“史海大觀”。

如果是普通將領,一定樂於冒這樣的險,但是別忘了這次是御駕親征,唐太宗身在軍中絕不能有任何閃失,所以長孫無忌只能步步為營,選擇最穩妥的辦法,而唐太宗自己肯定也不願意冒這樣的險。

“玉器和瓷器”的道理大家都懂,我們可以把唐太宗看成是玉器,把高麗看作是瓷器。唐太宗如果有個三長兩短,整個大唐的江山都會陷入動盪,而區區高麗小國,今天收復和明天收復又有多大區別呢?所以唐太宗的臣子們是不會讓他去冒這種險的,因為划不來,玉器與瓷器硬碰硬,玉器的損失可就大的多了。這樣的戰爭,大唐是輸得起的,對國家安危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天子討而不伐,今天史海君想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苻堅如果不親自率軍攻打東晉,也不會在大敗後使得鮮卑人趁虛而入;竇建德如果不親自領兵營救洛陽,也不至於丟了性命最終全軍覆沒。一場戰爭如果連君主都賠了進去,那剩下的人只能是作鳥獸散了。

你何時看見將軍沖在隊伍的最前面?為將者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更不用說貴為皇帝的李世民了。這樣看來,長孫無忌堅持選擇進攻安市城,實在是老成持重顧全大局之舉,畢竟唐太宗的安危是排在第一位的,至於高麗,讓它再苟延殘喘幾年又何妨?

以上純屬史海君的個人觀點,歷史需要辯證看待,真理越辯越明。大家有不同的意見,歡迎一起討論。更多精彩盡在“史海大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