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每天瞭解一個人——莊周 全是套路

莊子, 姓莊, 名周, 字子休, 宋國蒙人, 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 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 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 是繼老子之後, 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莊子的想像力極為豐富, 語言運用自如, 靈活多變, 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 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 哲學的文學”。

1、莊周夢蝶

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 飄飄蕩蕩, 十分輕鬆愜意。 他這時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莊周。 過一會兒, 他醒來了, 對自己還是莊周感到十分驚奇疑惑。 他認真的想了又想, 不知道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 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莊周與蝴蝶一定是有分別的。 這便稱之為物我合一吧。

2、材與非材

莊子在山中行走, 看見一棵樹長得很美很高大, 枝葉很茂盛, 伐木者停在那棵樹旁卻不伐它。 莊子問他這是什麼原因, 伐木者回答說:“這棵樹沒有什麼用處。 ”莊子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 結果得以終其天年了。 ”莊子出了山, 來到縣邑, 住在老朋友的家裡。 老朋友很高興, 準備酒肉, 叫童僕殺一隻鵝款待他。 童僕請示道:“一隻鵝會叫, 一隻鵝不會叫, 請問殺哪只?”主人的父親說:“殺那只不會叫的。 ”

第二天, 弟子向莊子問道:“昨天山裡的樹因為不成材而得以終其天年, 現在這位主人的鵝卻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死, 先生您將在成材與不成材這兩者間處於哪一邊呢?”莊子笑著說道:“我將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 成材與不成材之間, 似乎是合適的位置, 其實不然, 所以還是免不了遭到禍害。 如果遵循道德行事, 就不是這樣了:既沒有美譽, 也沒有毀辱, 時而為龍, 時而為蛇, 隨時勢而變化, 而不肯專為一物;時而上, 時而下, 以順應自然為準則, 在萬物的原始狀態中漫遊,

主宰萬物而不被萬物所役使, 那麼怎麼會遭到災禍呢?這就是神農、黃帝所取法的處世原則。

至於萬物之情, 人倫相傳之道, 就不是這樣了。 成功了就會毀壞, 強大了就會衰微, 鋒利了就會缺損, 尊貴了就會受到傾覆, 直了就會彎曲, 聚合了就會分散, 受到愛惜就會被廢棄,智謀多了就會受人算計,不賢德就會受人欺辱。怎麼可以偏執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3、涸轍之鮒

戰國時期,宋國莊周家貧,一次向他的朋友監河侯借糧食時,朋友推說等收了租再借給他,他講了一個車痕溝裡水快幹的鯽魚向他求助,他對鯽魚說到吳國越國去給你借水的故事。說完就頭也不回地走了。

莊周家裡貧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有一次,莊周家裡斷糧了,無奈之下,他到監河侯那裡去借糧米。監河侯聽了,故作大方地說:“好啊”,沒有問題!不過,等我收了租地的租錢,才能借給你三百斤糧食,可以嗎?”莊周聽了很生氣,但他也不願意直接戳穿對方的謊話,就講了一個故事。

“昨天我在路上走,在路上聽見救命聲。我四處張望,原來是車轍裡的一條鮒魚。鮒魚見了我,邊忙大聲喊道:”老先生,我問它:“鮒魚啊!你怎麼啦?’它說:‘我從東海被沖到這裡。您能給我一桶水,救救我嗎?

’我慷慨地點頭答應道:”好啊!:我去南方勸說吳王和越王,引來西江水救你,可以嗎?那裡是水鄉澤國,水多得不得了。

鮒魚聽了,非常生氣地說:你這是什麼話!我失去了正常生活的環境。我只要有一桶水就可以救活我,而你卻要到南方之後,放西江的水來救我。您要是這麼說,到那時,你恐怕只有到幹魚店裡來找我!’莊周講完這個故事,頭也不回地走了。

受到愛惜就會被廢棄,智謀多了就會受人算計,不賢德就會受人欺辱。怎麼可以偏執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3、涸轍之鮒

戰國時期,宋國莊周家貧,一次向他的朋友監河侯借糧食時,朋友推說等收了租再借給他,他講了一個車痕溝裡水快幹的鯽魚向他求助,他對鯽魚說到吳國越國去給你借水的故事。說完就頭也不回地走了。

莊周家裡貧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有一次,莊周家裡斷糧了,無奈之下,他到監河侯那裡去借糧米。監河侯聽了,故作大方地說:“好啊”,沒有問題!不過,等我收了租地的租錢,才能借給你三百斤糧食,可以嗎?”莊周聽了很生氣,但他也不願意直接戳穿對方的謊話,就講了一個故事。

“昨天我在路上走,在路上聽見救命聲。我四處張望,原來是車轍裡的一條鮒魚。鮒魚見了我,邊忙大聲喊道:”老先生,我問它:“鮒魚啊!你怎麼啦?’它說:‘我從東海被沖到這裡。您能給我一桶水,救救我嗎?

’我慷慨地點頭答應道:”好啊!:我去南方勸說吳王和越王,引來西江水救你,可以嗎?那裡是水鄉澤國,水多得不得了。

鮒魚聽了,非常生氣地說:你這是什麼話!我失去了正常生活的環境。我只要有一桶水就可以救活我,而你卻要到南方之後,放西江的水來救我。您要是這麼說,到那時,你恐怕只有到幹魚店裡來找我!’莊周講完這個故事,頭也不回地走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