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散文|紛飛的雪:念念不忘終成絕響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週末、節日期間, 每天推送文學作品, 我們每週將在留言中評選出1位讀者, 贈送簽名文學作品集1本。

有時, 文學會幫我們尋求更好的自己。 你的守候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不見不散……

上周最佳留言讀者:鄭英傑。 請將聯繫方式發送郵箱415630831@qq.com

塵世時光:念念不忘終成絕響

作者 | 紛飛的雪

妙語時相奪, 微吟只自哦。

吹塤來獨晚, 此日恨如何。

深冬。 長春南湖公園白樺林深處。

黃昏時分, 雪停了。 一道殘陽緩緩地投射在灰白灰白的樹杆上, 泛起層層斑駁的光影。 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者, 從湖心中央的拱橋走向白樺林。 風漸起, 吹起他褶皺的長衫。

他不顧地上積滿白雪與塵土的枯葉, 席地而坐, 從懷裡掏出一隻外形橢圓近似孔雀蛋的樂器,

放在唇邊, 吹。

老者吹奏的樂器, 叫做塤。 其聲幽深悲淒, 哀婉綿遠。 那嗚咽之音, 仿若從遙遠的山谷飄來, 又像是滿腔的愁緒無處可訴。

每次, 他只吹一支曲, 從不更換曲目。 那首塤曲, 是他今生愛情的憑證。 那塤, 像極了他, 古雅沉鬱, 白髮滿頭, 風霜滿身。 走在二十一世紀朗朗風中, 他仍戴著民國時期的禮帽, 穿著民國時期的長衫, 樸拙抱素, 與這個繁華的世界格格不入。

每年秋冬的這個時間, 只要不下雨, 他定會去白樺林吹塤。 即便是在冬日的雪天, 他也從不缺席。 一年復一年, 一日復一日, 連他自己都忘了已堅持了多少天。 他自顧自地吹著, 渾然不覺在他的四周已站了不少聽塤的人。

他是我的三叔, 愛塤愛到癡迷。 塤, 是他命中的死扣,

無人可解, 無人能結。 堂姐大婚的那一年, 我隨母親趕赴長春。 母親問及三叔的生活, 堂姐說道:爹退休後, 被學校返聘, 教了幾年古文, 前年就不再去學校了。 我將爹從白城接到長春一起生活。 也不知道是在什麼時候, 他翻出以前的一件樂器, 常常吹, 吹得人心直發毛……

母親說, 靜兒啊, 你是不懂, 你爹他是在想你娘了。

堂姐又說, 三叔的書房中, 有一個櫃子, 上面幾層的木格子裡, 藏著他從各地尋來的塤。 下面幾層放著各種塤曲的琴譜, 大多是他的手跡。 堂姐和我們說完這些, 又提及, 這幾年, 三叔的性子越來越孤僻, 他書房裡的那個櫃子, 是他的寶貝, 旁人是靠近不了的。 平日裡, 也不讓我們進他的書房。

我看到三叔書房的木門上掛著一把舊式的長門鎖。

鎖是銅制的, 鎖上有暗紋, 掛在暗紅色的木門上, 極為精緻古樸。 門上的鎖, 把時光拉遠, 讓我想起木心先生的《從前慢》中的詩句。 這門上的鎖及閘內的塤, 像是有一股子的磁性, 吸走了我的魂魄。 它們所散發而出的氣息, 古意且老舊, 令我迷戀至極。

那個下午, 我站在那兒看了好久, 不舍離去。 我用手去觸摸那把鎖, 觸到的直抵內心的寒。

婚宴的前一日, 天氣異常的冷, 屋外白雪茫茫。 那日下午, 母親有事找三叔相商, 可三叔卻不見了蹤影。 母親看了一眼窗外的雪, 很是擔心。 可堂姐卻說, 爹一定是去南湖公園的白樺林吹塤了, 一兩個時辰自會回來。

聽聞三叔是去白樺林吹塤了, 我便纏著堂姐, 讓她帶我去找三叔。 堂姐笑著說,你是想去白樺林吧,那可不成,你這個打南方來的小妮子,哪能受得了北方的天寒地凍,我可不敢帶你去,把你凍成了雪人那可咋辦。

堂姐硬是不允。最後,我只好纏著堂兄雲生,趁著母親忙碌,拉著雲生與我一同前往白樺林。冬日的南湖公園人跡稀少,園中的一景一物在白雪中顯得極其素淨。我和雲生一直走一直走,踩著積雪,進了公園的門,發現了白樺林,卻不見三叔,也未曾聽見塤聲。

雲生說,妮子,我們還是回去吧,越走感覺越冷。你瞧公園裡哪有人影,三叔肯定不在這裡,再說萬一出不來怎麼辦?我笑雲生一個大男人居然比我還膽小,硬是拖著他朝白樺林深處走去。

嗚——嗚嗚——嗚,一陣陣嗚咽聲,不知從哪兒飄過來。是塤音,我感覺那聲音,離我越來越近了。那一定是三叔在吹塤。

我不再走了。走了那麼多路,我的鞋子濕了,我的襪子也濕了。一朵兩朵的雪花,順著我的發落到我的後頸,與我的肌膚相碰,瞬間讓我有了一種涼意入體的感覺。那種體感,不是冷,站在零下二十幾度的土地上,我感覺不到冷。雲生在一邊,搓著雙手,嘴裡一直喊著,真冷啊,這是啥鬼天氣,真冷。

噓——我打斷了雲生。我看到了三叔。就在前面十幾米遠的白樺樹下,坐著一位身穿深灰色長衫,頭戴黑色禮帽的老者。他是我的三叔,他的唇,對著塤,吹。

他就那樣吹著,雙目望著遠處。在他四周,白雪落,枯葉飛,他將自己塵封在這白樺林中。他是孤獨的。情到深處人孤獨,他的孤獨自是無人能懂。張愛玲曾說,孤獨的人有自己的泥沼。三叔的泥沼,是心中依然存活的愛。

他是寂寞的。那種形銷骨立的寂寞。他的寂寞全在一曲塤音裡。那塤音裹挾起塵世的滄桑,遁入青野。他的眼裡有淚,飽滿生動的淚。可是,那麼多年裡,那淚一直隱忍著,始終沒有掉下來。

靜靜的白樺林上空飄著白的雪,塤音迴旋在林子裡,像是要與白雪合二為一。我聽得入了迷。站在雪中,我只想對天長哭,為世間所有夭折的愛情送終,為人間所有的恩怨情仇樹起一道白幡。

我的心空了,被這塤音吹得只剩下了一縷悲愴。

一生只愛塤

那是一隻高約7.8釐米,用細泥燒制的深灰色的塤。塤身上凹凸不齊,看上去極為粗糙。當我發現它時,它被放置在展廳中央一個四方形的玻璃櫥中。我看著它,它也看著我。隨後,它木然地望著一張張陌生的臉,像是在找尋當年失散的主人。

三叔說,妮子,你看這只古塤,是燒制後泥土的顏色。

我問道,三叔,它怎麼長得那麼醜呀,像電影裡死人的頭顱。

三叔說,妮子,你別嫌它生得醜,也別看它那麼小,只有一個吹孔,但它的通透與飽滿卻是其它樂器不能比的。塤出於泥土,人類的先祖女媧也是它的生母。從某種意義上說,塤是我們人類久別重逢的親人。

四周一下子靜了下來,有塤音傳來。三叔聽著,神情中多了幾縷傷感。他說,每一隻塤的身上,都有一段歷史,都有一段故事。

是的,我也聽到了。在二百四十八年前的某個深夜,在伏爾加河草原邊的古牆下,一位蒙古將士吹響的塤音。

那是西元1771年,已在伏爾加河下游的草原生活一個半世紀的蒙古土爾扈特部族,因無法忍受沙俄帝國的種族滅絕政策,決定舉部遷徙。

族長渥巴錫召集了全體族人大會。一次總動員,點燃了土爾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回歸故國的火焰。最終,這次大遷徙,歷時近半年,行程萬里路,土爾扈特人十幾萬將士浴血奮戰,經歷無數次的兇險,他們戰勝了沙俄、哈薩克等軍隊一次次的圍追堵截,克服了難以想像的艱辛,犧牲了八萬多族人的生命,終於回到了故國。

那是臨行前的某個黃昏。草原上,落日沉沉,蒼涼且淒荒。一位蒙古男兒靜立于古牆邊,向著故土的方向,寒風之中,吹起一首塤曲《鴻雁》。

第二天一早,他將護送一大批老弱婦孺和草糧馬匹,先行踏上回歸之路。自小闊別故國的他,已將異鄉當故鄉,是族長一番痛徹心扉的講述,才讓他知道,原來他的國,是在遙遠的蒙古草原。他雖思鄉心切,卻難舍相戀多年,即將成親的沙俄姑娘。

一輪殘月,將他的身影拉長。塤音嗚咽,吹落下了多少遺憾。他在等心愛的姑娘。他要帶她走。他一遍遍地告訴自己,他一定要帶她一起離開。他等待的姑娘遲遲沒有到來。他的唇,對著塤上端的圓孔,繼續吹。他盼著姑娘聽到他的塤音,快快到來。

一個長長的尾音,將他滿腔的別情離緒一併吹了出來。

她來了。從伏爾加河草原的對岸,跋山涉水,急急趕來。終於,在天亮之前來到了他的身邊。她聽到了心上人悲淒的塤音,好生悲傷。可她不能背叛心中至高無上的沙皇,臨行前,她的父兄將一把匕首交給她,要她趁機殺了他。如果她跟他走,那麼,他就會死在兇殘的族人手裡。她要他活著,能平安地去到任何一個他想去的地方。

風吹散了他的發,他已站在城牆之下,足足吹了一整夜,還有不到一個時辰,他就將回到戰營,披上戰袍,向著故國的方向出發。他的眼睛始終望著前方,期盼有一個身影飄然而至。

巴雅爾拉湖……她喊他。他轉身,看到她滿身的風塵,看到她眼中有淚,他欣喜若狂,上前將她緊緊摟在懷中。

“當——啷”一聲,他手中的塤掉在地上,碎成七零八落的殘片。

她撲入他的懷中,用冰涼的唇吻他的額,他的眼,用手撫摸他的臉,極盡溫柔。嫁給他,為他生兒生女,和他生生世世守在一起,是她心中一個小小的夢。可這個夢,馬上就要破滅了。

她笑著,趁他不備,從鞋幫裡拔出一把匕首,紮進了自己的胸口。赤紅的血,染紅了她的裙衫。

巴雅爾拉湖……巴雅爾拉湖——她的聲音被風聲覆蓋,越來越弱,越來越輕。

她死了。那個早晨,伏爾加河上不見初升的旭日。霞光傷心地隱去。風在嗚咽,她在他懷中沉沉睡去。他淒厲的悲嚎一陣高過一陣,如同那個長長的尾音,不絕於耳。

將近半年的苦戰,終於告捷。他帶著無上的戰功和滿身的傷痕回到故國。不久,被清朝皇帝乾隆授封為部落盟長,過著錦衣玉食的日子。此後,他再也沒有吹塤。於他,塤已碎,音已絕,和他心愛的姑娘一起長眠在伏爾加河草原。

一個月之後,他隨部落族長進宮面聖,因舊傷復發且縱酒過度,猝死在殘月籠罩的清宮長廊。

那是一對深棕色的古塤。塤身繪著一朵並蒂合歡。在北京新街口樂器一條街的某家店鋪內,在鋪著紅絲絨的黑色大理石托座上,我一眼就看到了它們。這家樂器店還出售琴譜和唱片,唱機裡播放的是古塤名曲《寒江殘雪》。

我走不了啦。腳底像是被萬能膠水粘住,只能停在它們面前,一動不動。我的眼睛出賣了我的心。我對它們的喜愛之意被聰明的店主發現了。店主取來這對塤,擺在我眼前,供我細看。

店主說,懂塤的人都知道,賣塤賣的不是材質,而是做工手藝。有些塤買回去是不能吹的,只能用來觀賞。我店裡的這對塤,成色好,做工細,音色准,是十孔音,G調F調的各一對,能觀賞也能吹奏,還送你底座和唱片。

我問了價錢。他開價確實較高,我遲疑了一下離開了。但最後,逛遍了整條樂器街,還是沒有發現比這對塤更讓我中意的。

我將它們帶回了上海,放在書桌上。我常常出神地看著它們,溫柔地撫摸它們。有時,它們會發出嗡嗡,嗯嗯的聲音回應我。或許,它們中間的一只是我的前世,另一只是我前世的戀人。今生,它穿越千年的時光來尋我,又或者是在等我去尋它。它們是我久別重逢的親人,是我遺落在前塵的愛情。

我曾學著三叔,將塤放在唇邊吹,但終究是曲不成曲,調不成調。我要把這一對塤送給我的三叔,在他今年生日時。

一日深夜,我在書房寫字。找來一張塤曲集聽。聽到一首曲子,一時間在我的眼前,它們有了生命的跡象,它們有了愛的思想。它們擁抱親吻,說著別離之苦相思之情。一曲終了,它們飛走了,隨著那塤音飛遠,飛到西元980年的北宋。

一縷濕潤的風,從誰的塤音中飄來,驚落了開在天波府花園中的合歡花。

那年的四郎,正是翩翩少年。四郎眉目清秀,長身玉立。他癡迷於塤,便請坊間的師傅制了一對塤,將其中一隻相贈四娘,作為定情信物。一日晨起,他對著新婚的妻子說道,待我閒時,教你吹塤可好?我要為你作一首塤曲,好吹給你聽。四娘靠著四郎的肩膀,心底便盛開了一朵一朵的合歡。

四郎道:塤在,我在。塤碎,我亡。那塤音,在愛人心中,吹出的音亦不是悲苦的。相反,像是他們之間的愛情,沉靜濃厚。他坐於廊下吹著,她立于合歡樹下聽著,偶爾四目相視,愛意湧動,那光景,便是靜好且安穩的。不久,四娘也學會了吹塤,兩人便站在合歡樹下合奏。

是一起又一起的戰事,讓塤音有了別離之痛和相思之苦。金沙灘戰事在即。四娘輕聲相囑:你要小心為好,要平安回來,我會等你。四郎報以微笑,在他的笑容裡,有愛的微瀾向四處漫延。

四郎上馬,隨即又回頭,望著美若仙子的四娘,眼中無限深情。他報以四娘微笑,一望再望,像是要把四娘的模樣一點點地畫下來,存放在心底。四娘還站在原地,拿出夫君贈予她的塤,吹。長相思。

數日之後,出征的楊家兒郎回來了。是四具未寒還沾著血跡的屍身。蓋著白布,躺在板車上。天波府邸門前,等郎歸來的楊家媳婦們素顏白衣,哭得撕心裂肺。只有四娘,不喊不哭,在屍車前尋找。

沒有她的四郎。她知道,一定不會有。她的四郎不會死。

她木然地走到五娘身前,問道:只有他們兩個回來嗎?

五娘無語。

楊家七個兒郎,大郎二郎三郎七郎皆慘死戰場。四郎不知去向,眼下活著回來的只有五郎六郎。四娘走到六郎前,問:你四哥呢?六郎抬眼看她,看到的是四娘眼中不露聲色但又令人窒息的絕望。

你四哥呢?她又問。六郎將懷中沾血的塤拿了出來。手顫抖著,放在四娘同樣顫抖的手中。六郎說,沒有四哥,只有這個。

塤身的那朵並蒂合歡花開了一道裂痕,暗紅的血滲透進去。四娘哭,那是她四郎的血啊。四娘拿著那只塤,穿過天波府重重長廊,當年與四郎共度晨昏的畫面一次次地浮現。那晚,一輪殘月清寒無比,照在空寂的庭院,四娘坐在長廊上,吹塤。一曲《長相思》從日暮吹到日出,又從日出吹至日暮。

那繪著合歡花的古塤,就是她的四郎,就是她的愛。

她堅信四郎沒有死。她說,四郎,天涯海角,海角天涯,今生今世我都要尋你回來。四郎確實沒有死。他受了重傷,掉落懸崖後失憶,被蕭天后招入遼國大營做了駙馬。

他穿著貂裘,帶著錦帽,眼前烽火濃濃,耳邊戰鼓聲聲。他頭痛欲裂,在似曾相識的肅殺中,北宋楊家府邸的種種往事,都在金沙灘的那場血戰之後灰飛煙滅。他打不開記憶之門,但心裡卻常常被一個身影,一種聲音填得沒了一點空隙。

又逢宋遼大戰,四郎隨遼軍出征。城下殺氣騰騰。而在南邊的城頭上,四娘一襲盛裝,站在那兒,吹塤。任憑城下狼煙四起,風沙漫天。那支塤曲是當年四郎教她的,只是時過境遷,當年的四郎又身在何處?

塤音衝破層層硝煙,蝕骨的曲聲傳遞著沉沉的相思飄到了遼國的軍營裡。遼軍撤退時,城下的四郎聽到了,但他卻不知這塤音從何處傳來,亦不知是誰在吹。那幽幽的塤音,像是一首招魂曲,要把他給招了去。他想回應,卻找不到方向。

城頭,四娘吹著塤。她的身邊,時不時會有利箭飛來,她不躲閃,把一曲《長相思》吹了又吹。北邊城下,四郎聽著,想要去找尋,卻被一波波人潮推著,他離塤音越來越遠,他離四娘越來越遠。

一日在街市,四娘拿起一枚銅鏡,鏡面上出現了四郎的身影。幾乎是在同時,另一頭的四郎拿著街邊小攤上一隻塤,放在唇邊,吹。他發現自己竟然會吹塤,吹著吹著,他的心莫名地痛了,按著塤孔的手指也痛,他的唇也痛。遍體的痛,令他淚水泛湧。最後他無法再吹下去……他把塤從唇邊移開,付了銀子,回到馬車前,回到另一個女子的身邊。

我們回家了好不好,你教我吹塤……和他輕言細語的是遼國公主,是他新娶的女子。他隨公主上了馬車。在四娘趕到前的數秒鐘,他垂下了車簾,他再一次將四娘阻隔在世界之外。

四娘跌跌撞撞,左看右尋,明明四周全是四郎的目光,明明聽到了四郎吹的塤音,卻尋不到四郎的身影。難道是幻覺嗎?不,她知道,有一種塤音,今生今世只屬於她和四郎。

塤音又響了起來,蕩開人群,在空氣中迴旋著發自靈魂的嗚咽。

這不是那日在城下聽到的塤曲嗎?怎會與自己吹的是同一首曲?

《長相思》的塤音飄來,四郎的心又痛了起來。馬車載著他和遼國公主,一路飛奔,出了汴京城。空蕩蕩的城門口,空蕩蕩地只剩下四娘,仍在吹著憂傷的《長相思》。

她和四郎的愛情在歷史的轉角一次次地改道。

有一年春節,三叔回老家過年。某日下午,我纏著他給我講講塤的故事。其實我是想讓他吹塤給我聽,但我卻不敢和他提起。

三叔和我坐在村口的那棵大樟樹下,他從楚漢之爭開始,一直說到項羽虞姬的少年往事和烏江邊的生死別。在他別有韻味的講述中,我總是聽著別人的故事,傷著自己的心。

兩千多年前的那場楚漢之爭,一曲在楚國民間廣為流傳的《羅敷姐》傳至關東軍營。那小曲,似娘親的呼喊,似妻兒的耳語,令將士的心門失守。一時間,那兵敗之痛,那別離之苦,那思鄉之情,被音韻輕輕地帶了出來。漫漫長夜裡,關東八千士兵心無所依,最後紛紛丟盔棄甲,連夜而逃。

在楚國鼎盛時期,項家和虞家都是貴族,兩家世代交好,項羽和虞姬自小一起長大。所以,歷史上所說的虞姬對項羽有著很深的影響,這是很有道理的。

項羽自小是個頑劣的人,不愛讀書,不愛音律,只愛習武。但那虞姬,卻是個精通音律的女子,虞姬最愛吹奏的樂器是塤……

三叔說到這兒時,我打斷了他,問道:那虞姬也會吹塤啊!三叔說,是的,那虞姬,常常吹塤給項羽聽,項羽雖是不喜也不懂這些淒婉之音,但他也常常看著眼前的美人出神。妮子,你不知道,那虞姬,常去古陶作坊裡看人做塤,還偷偷地學人做塤。

楚國的塤,多為陶塤,也就是用土和水相和成泥,逐步燒制而成的。那時的虞姬常去村裡的一間作坊看人做塤。做塤的過程十分複雜,從一把土開始,要經過摔,揉、捏、塑等工序。揉摔,是為了去除雜質和氣泡,隨後在陶輪上拉成塤坯,再將塤坯放在炕上晾乾,直到不沾手,才能開孔定音。最後,要經過窯火燒制才能做出一隻塤。開孔和燒制也是很講究的……三叔記不得其中的細節了,就不給你講了。你若有興趣,可去找相關的書籍看。

古書上曾有記載,說塤乃立秋之音,妮子,你知道古人為何這麼說嗎?

我已然聽得雲裡霧裡了,直搖頭。

三叔又說,那是因為在古代,那些做塤的工匠們會在立秋之日取來土和水,調和成泥。然後,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沉腐,泥性會更好。有些細心的有經驗的工匠,會在當年把土和好,留到來年再做。

虞姬慢慢學會了做塤,偷偷地做了一隻塤。那就是後來,虞姬隨項羽出征時一直帶在身邊的那只。

可憐啊,自古紅顏命薄。項羽英雄末路時,亦是美人香消玉殞時。三叔一聲長歎,我曉得他自然是對千年前的那個絕世美人心生了憐惜。他取出塤,吹起一曲《楚歌》。

塤在哭訴,那是土的魂魄。那是被烈火焚燒之後發出的悲呼,又或是一代霸王踏遍河山的馬蹄聲。嗚嗚嗚,噠噠噠,兩種聲音彼此交錯,重疊,混沌無比,蒼涼無比。

我呆呆地望瞭望身邊的三叔,已然無力再去思想。隨著那塤曲,穿越至兩千年之前的楚地,目睹了一場淒美的別離。

那是西元前202年,一個憂傷沉寂的夜。

烏江之畔,楚歌四起。黃草染著白霜,塤音鳴著淒涼,千叢蘆荻蕭蕭,一場別離似出鞘的刀,如上弦的箭,再也無法回頭。

她穿著他最喜歡的紅羅裙,在妝台前描眉畫唇,抹上一層胭脂,但隨即,又被淚水弄得蒼白。他推門而入,雙眉緊鎖,仰頭長歎,自知兵孤糧絕,命數已盡。他將帶領兵士與漢軍進行最後的拼殺,卻不知如何安置深愛的女子,幾次三番,欲言又止。夫妻多年,他們早已是心意相通之人。即便是他不說,她自然也是懂得他眉間深鎖的心事。

她取出塤,問道,大王,你可還曾記得當年我為你吹的曲子?

他搖頭,一聲長歎。他不知,那時的她,多想在離別之前再為他吹一曲塤。而他哪還有心思聽她吹曲。他接過她端來的酒,和著淚一飲而下。

酒後,他唱起一曲《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她淒然起舞,羅裙舞出一地殷紅。回應一曲《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她從他的腰間拔出佩劍,在項上一抹,緩緩倒下。他見狀,撫屍痛哭。

一隻白色的古塤,從她的袖中掉了出來,噹啷,噹啷,當——啷,啷……一直落到營帳外的地上。慘白的月光照在塤身上,風吹來,像是一曲挽歌,發出銷蝕的絕響。

萬念俱灰的項羽持劍沖出營帳,將地上的塤踩得粉碎。他帶著所剩不多的將士與漢軍廝殺。最後,他被逼至烏江,自覺愧對虞姬,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便拔劍自刎,了斷殘生。

吹塤易老,老這個字,也與塤一樣,古遠清絕。聽塤傷心,心這個字,也與塤這般,沉鬱深厚。塤曲,在如今,是少有人會沉下心來去聽去懂它的,更少有人去吹了。現代人多愛節奏歡快的流行音樂,對這種古老的,音色哀慟的樂器,往往不為所動。

三叔書房陳列櫃上的那些塤,至今我都無緣一見。這些年,他確實蒼老了許多,有時和他通電話,往往能說上一個多小時。去年,堂姐隨夫君去國外陪讀,三叔又搬回了白城家中居住。他在電話中,常和我嘮叨著多年未歸的江南老家。他說,你爺你奶一定是怪我常年不在身邊,想讓我早點去地下陪他們了……每每這時,我不知如何去回應他的話,只好將話題岔開。

祖父祖母共生育了七個子女,三叔年少時離家,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並與同學白曉燕結婚,在北方度過了大半生的時光。雖曾“粗繒大布裹生涯”,卻是徐家兒女中最“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一個。三叔外表俊雅,多年專心研習古典文學、中國歷史,加之對音樂的喜愛,特別是他的衣著,還保持著舊時的裝束,因此,在氣質上往往給人以古雅高冷之感。

三叔是這個薄涼塵世少有的長情之人。已去世數十載的三嬸,是他最為珍視的女人。三嬸于他,不是之一而是唯一。三嬸去世後,每日三餐,三叔都會在身邊留好位置,這個位置是固定的。他會在餐桌上擺一副碗筷。數十載,日日如此,餐餐如此,即便是在堂姐的婚宴上,他身邊的位置也依然為三嬸留著。

那只塤,和他們愛情歲月裡所有的舊物一起,被三叔存于箱底。直到他們的女兒大學畢業,有了愛人,有了自己的家,三叔才把它取出來。待他步入人生的暮年,那塤便成了他情感的依附。他愛著塤,那是因為在他眼中,塤和曉燕是一體的。他看著塤,就像看著曉燕。他吹著塤,就像在和曉燕輕言細語。

那是一隻極為普通的塤,在三叔回老家的那一年,我曾小心翼翼地將它捧在掌心,如神物般注視。三叔很小氣,生怕我把塤摔了,也不讓我多看。但我還是看到塤身上並排刻著的兩個字,一個是三叔名字中的“霖”,另一個是三嬸名字中的“燕”。這兩個字和塤一起,維繫著三叔和曉燕一生一世的愛情。

後來,我才曉得,那只塤是當年他們同在長春大學讀書時,曉燕送他的生日禮物。三叔一直吹的那首塤曲《知音》,也是曉燕的最愛。當年,他們常去南湖公園的白樺林裡約會,在白樺樹葉上寫下愛的誓言。那片白樺林是他們愛情的聖境,在那裡,三叔為她讀詩吹塤,與她共賞秋葉冬雪……

我生來對古舊之物懷有傾慕之意。那年在長春,得知原來三叔也與我這般愛著塤,便心生歡喜。但我對塤的喜愛只是喜愛,我只會聽不會吹,不像三叔能將一首一首的塤曲吹得迴腸盪氣,教人潸然淚下。

三叔對塤有著從內至外的懂,對塤的癡迷已深入他的骨髓中。有時,聽著塤曲,我會想,三叔與塤,塤與三叔亦是一體的。塤是他前世的戀人,是他今生久別重逢的愛人。

多年之後,我聽著塤曲,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在那一年的雪天,在北方的白樺林裡,出現在我眼前的那一幕雪中吹塤圖。塤的嗚咽之音,不偏不倚,擊中了我的靈魂。

李叔同在他的《晚晴集》中寫道:世界是個回音穀,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塤的世界也是一個回音穀,只不過是,塵世間所有的念念不忘到最後終將成為絕響。

塤,是歷史未曾道出的最痛的隱語。那是大地發出的嗚咽,是從泥土中飄出的蒼涼。內心孤獨的人才會去吹塤,而真正的孤獨往往是不可言說的,只能意會。就像塤,它的孤獨是望萬壑之空寂,對蒼山之無言。就像塤音,它發出的嗚咽之聲,是孤獨的,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呼喚。就像三叔,在曠無人煙的寂寥中,孤獨地吹著塤。

在那片同樣寂寥的白樺林中,除了嗚嗚咽咽的塤音,萬物中更多的聲音,都已囊入深雪堅硬的冰殼裡。塤有多孤獨,白樺林有多孤獨,三叔就有多孤獨。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傾聽——

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

塤音響起來了。一聲一聲又一聲。從遠古的半坡,傳至楚漢邊界,隨即沉浮于唐風宋雨中。那塤聲,穿越烽火狼煙的戰場,迴旋于高聳的古牆城門,流連於大清的月光下,最後飄入我的耳朵,它讓我黯然神傷,它讓我坐立不安,它讓我魂不守舍。在孤雁最後的一聲鳴叫中,我淚流滿面。

紛飛的雪

紛飛的雪首本散文集即將出版

當當|亞馬遜|京東|天貓|新華書店上架銷售。

書稿風格偏文藝,主寫塵世生活,舊時光題材。

內附黑白手繪插畫。

【近期好文推薦】

暮雪之城(ID:mxuezc)

一路走來,感謝有您!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期編審:陳典宏

校 對:王 豪

南部戰區投稿郵箱:415630831@qq.com

堂姐笑著說,你是想去白樺林吧,那可不成,你這個打南方來的小妮子,哪能受得了北方的天寒地凍,我可不敢帶你去,把你凍成了雪人那可咋辦。

堂姐硬是不允。最後,我只好纏著堂兄雲生,趁著母親忙碌,拉著雲生與我一同前往白樺林。冬日的南湖公園人跡稀少,園中的一景一物在白雪中顯得極其素淨。我和雲生一直走一直走,踩著積雪,進了公園的門,發現了白樺林,卻不見三叔,也未曾聽見塤聲。

雲生說,妮子,我們還是回去吧,越走感覺越冷。你瞧公園裡哪有人影,三叔肯定不在這裡,再說萬一出不來怎麼辦?我笑雲生一個大男人居然比我還膽小,硬是拖著他朝白樺林深處走去。

嗚——嗚嗚——嗚,一陣陣嗚咽聲,不知從哪兒飄過來。是塤音,我感覺那聲音,離我越來越近了。那一定是三叔在吹塤。

我不再走了。走了那麼多路,我的鞋子濕了,我的襪子也濕了。一朵兩朵的雪花,順著我的發落到我的後頸,與我的肌膚相碰,瞬間讓我有了一種涼意入體的感覺。那種體感,不是冷,站在零下二十幾度的土地上,我感覺不到冷。雲生在一邊,搓著雙手,嘴裡一直喊著,真冷啊,這是啥鬼天氣,真冷。

噓——我打斷了雲生。我看到了三叔。就在前面十幾米遠的白樺樹下,坐著一位身穿深灰色長衫,頭戴黑色禮帽的老者。他是我的三叔,他的唇,對著塤,吹。

他就那樣吹著,雙目望著遠處。在他四周,白雪落,枯葉飛,他將自己塵封在這白樺林中。他是孤獨的。情到深處人孤獨,他的孤獨自是無人能懂。張愛玲曾說,孤獨的人有自己的泥沼。三叔的泥沼,是心中依然存活的愛。

他是寂寞的。那種形銷骨立的寂寞。他的寂寞全在一曲塤音裡。那塤音裹挾起塵世的滄桑,遁入青野。他的眼裡有淚,飽滿生動的淚。可是,那麼多年裡,那淚一直隱忍著,始終沒有掉下來。

靜靜的白樺林上空飄著白的雪,塤音迴旋在林子裡,像是要與白雪合二為一。我聽得入了迷。站在雪中,我只想對天長哭,為世間所有夭折的愛情送終,為人間所有的恩怨情仇樹起一道白幡。

我的心空了,被這塤音吹得只剩下了一縷悲愴。

一生只愛塤

那是一隻高約7.8釐米,用細泥燒制的深灰色的塤。塤身上凹凸不齊,看上去極為粗糙。當我發現它時,它被放置在展廳中央一個四方形的玻璃櫥中。我看著它,它也看著我。隨後,它木然地望著一張張陌生的臉,像是在找尋當年失散的主人。

三叔說,妮子,你看這只古塤,是燒制後泥土的顏色。

我問道,三叔,它怎麼長得那麼醜呀,像電影裡死人的頭顱。

三叔說,妮子,你別嫌它生得醜,也別看它那麼小,只有一個吹孔,但它的通透與飽滿卻是其它樂器不能比的。塤出於泥土,人類的先祖女媧也是它的生母。從某種意義上說,塤是我們人類久別重逢的親人。

四周一下子靜了下來,有塤音傳來。三叔聽著,神情中多了幾縷傷感。他說,每一隻塤的身上,都有一段歷史,都有一段故事。

是的,我也聽到了。在二百四十八年前的某個深夜,在伏爾加河草原邊的古牆下,一位蒙古將士吹響的塤音。

那是西元1771年,已在伏爾加河下游的草原生活一個半世紀的蒙古土爾扈特部族,因無法忍受沙俄帝國的種族滅絕政策,決定舉部遷徙。

族長渥巴錫召集了全體族人大會。一次總動員,點燃了土爾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回歸故國的火焰。最終,這次大遷徙,歷時近半年,行程萬里路,土爾扈特人十幾萬將士浴血奮戰,經歷無數次的兇險,他們戰勝了沙俄、哈薩克等軍隊一次次的圍追堵截,克服了難以想像的艱辛,犧牲了八萬多族人的生命,終於回到了故國。

那是臨行前的某個黃昏。草原上,落日沉沉,蒼涼且淒荒。一位蒙古男兒靜立于古牆邊,向著故土的方向,寒風之中,吹起一首塤曲《鴻雁》。

第二天一早,他將護送一大批老弱婦孺和草糧馬匹,先行踏上回歸之路。自小闊別故國的他,已將異鄉當故鄉,是族長一番痛徹心扉的講述,才讓他知道,原來他的國,是在遙遠的蒙古草原。他雖思鄉心切,卻難舍相戀多年,即將成親的沙俄姑娘。

一輪殘月,將他的身影拉長。塤音嗚咽,吹落下了多少遺憾。他在等心愛的姑娘。他要帶她走。他一遍遍地告訴自己,他一定要帶她一起離開。他等待的姑娘遲遲沒有到來。他的唇,對著塤上端的圓孔,繼續吹。他盼著姑娘聽到他的塤音,快快到來。

一個長長的尾音,將他滿腔的別情離緒一併吹了出來。

她來了。從伏爾加河草原的對岸,跋山涉水,急急趕來。終於,在天亮之前來到了他的身邊。她聽到了心上人悲淒的塤音,好生悲傷。可她不能背叛心中至高無上的沙皇,臨行前,她的父兄將一把匕首交給她,要她趁機殺了他。如果她跟他走,那麼,他就會死在兇殘的族人手裡。她要他活著,能平安地去到任何一個他想去的地方。

風吹散了他的發,他已站在城牆之下,足足吹了一整夜,還有不到一個時辰,他就將回到戰營,披上戰袍,向著故國的方向出發。他的眼睛始終望著前方,期盼有一個身影飄然而至。

巴雅爾拉湖……她喊他。他轉身,看到她滿身的風塵,看到她眼中有淚,他欣喜若狂,上前將她緊緊摟在懷中。

“當——啷”一聲,他手中的塤掉在地上,碎成七零八落的殘片。

她撲入他的懷中,用冰涼的唇吻他的額,他的眼,用手撫摸他的臉,極盡溫柔。嫁給他,為他生兒生女,和他生生世世守在一起,是她心中一個小小的夢。可這個夢,馬上就要破滅了。

她笑著,趁他不備,從鞋幫裡拔出一把匕首,紮進了自己的胸口。赤紅的血,染紅了她的裙衫。

巴雅爾拉湖……巴雅爾拉湖——她的聲音被風聲覆蓋,越來越弱,越來越輕。

她死了。那個早晨,伏爾加河上不見初升的旭日。霞光傷心地隱去。風在嗚咽,她在他懷中沉沉睡去。他淒厲的悲嚎一陣高過一陣,如同那個長長的尾音,不絕於耳。

將近半年的苦戰,終於告捷。他帶著無上的戰功和滿身的傷痕回到故國。不久,被清朝皇帝乾隆授封為部落盟長,過著錦衣玉食的日子。此後,他再也沒有吹塤。於他,塤已碎,音已絕,和他心愛的姑娘一起長眠在伏爾加河草原。

一個月之後,他隨部落族長進宮面聖,因舊傷復發且縱酒過度,猝死在殘月籠罩的清宮長廊。

那是一對深棕色的古塤。塤身繪著一朵並蒂合歡。在北京新街口樂器一條街的某家店鋪內,在鋪著紅絲絨的黑色大理石托座上,我一眼就看到了它們。這家樂器店還出售琴譜和唱片,唱機裡播放的是古塤名曲《寒江殘雪》。

我走不了啦。腳底像是被萬能膠水粘住,只能停在它們面前,一動不動。我的眼睛出賣了我的心。我對它們的喜愛之意被聰明的店主發現了。店主取來這對塤,擺在我眼前,供我細看。

店主說,懂塤的人都知道,賣塤賣的不是材質,而是做工手藝。有些塤買回去是不能吹的,只能用來觀賞。我店裡的這對塤,成色好,做工細,音色准,是十孔音,G調F調的各一對,能觀賞也能吹奏,還送你底座和唱片。

我問了價錢。他開價確實較高,我遲疑了一下離開了。但最後,逛遍了整條樂器街,還是沒有發現比這對塤更讓我中意的。

我將它們帶回了上海,放在書桌上。我常常出神地看著它們,溫柔地撫摸它們。有時,它們會發出嗡嗡,嗯嗯的聲音回應我。或許,它們中間的一只是我的前世,另一只是我前世的戀人。今生,它穿越千年的時光來尋我,又或者是在等我去尋它。它們是我久別重逢的親人,是我遺落在前塵的愛情。

我曾學著三叔,將塤放在唇邊吹,但終究是曲不成曲,調不成調。我要把這一對塤送給我的三叔,在他今年生日時。

一日深夜,我在書房寫字。找來一張塤曲集聽。聽到一首曲子,一時間在我的眼前,它們有了生命的跡象,它們有了愛的思想。它們擁抱親吻,說著別離之苦相思之情。一曲終了,它們飛走了,隨著那塤音飛遠,飛到西元980年的北宋。

一縷濕潤的風,從誰的塤音中飄來,驚落了開在天波府花園中的合歡花。

那年的四郎,正是翩翩少年。四郎眉目清秀,長身玉立。他癡迷於塤,便請坊間的師傅制了一對塤,將其中一隻相贈四娘,作為定情信物。一日晨起,他對著新婚的妻子說道,待我閒時,教你吹塤可好?我要為你作一首塤曲,好吹給你聽。四娘靠著四郎的肩膀,心底便盛開了一朵一朵的合歡。

四郎道:塤在,我在。塤碎,我亡。那塤音,在愛人心中,吹出的音亦不是悲苦的。相反,像是他們之間的愛情,沉靜濃厚。他坐於廊下吹著,她立于合歡樹下聽著,偶爾四目相視,愛意湧動,那光景,便是靜好且安穩的。不久,四娘也學會了吹塤,兩人便站在合歡樹下合奏。

是一起又一起的戰事,讓塤音有了別離之痛和相思之苦。金沙灘戰事在即。四娘輕聲相囑:你要小心為好,要平安回來,我會等你。四郎報以微笑,在他的笑容裡,有愛的微瀾向四處漫延。

四郎上馬,隨即又回頭,望著美若仙子的四娘,眼中無限深情。他報以四娘微笑,一望再望,像是要把四娘的模樣一點點地畫下來,存放在心底。四娘還站在原地,拿出夫君贈予她的塤,吹。長相思。

數日之後,出征的楊家兒郎回來了。是四具未寒還沾著血跡的屍身。蓋著白布,躺在板車上。天波府邸門前,等郎歸來的楊家媳婦們素顏白衣,哭得撕心裂肺。只有四娘,不喊不哭,在屍車前尋找。

沒有她的四郎。她知道,一定不會有。她的四郎不會死。

她木然地走到五娘身前,問道:只有他們兩個回來嗎?

五娘無語。

楊家七個兒郎,大郎二郎三郎七郎皆慘死戰場。四郎不知去向,眼下活著回來的只有五郎六郎。四娘走到六郎前,問:你四哥呢?六郎抬眼看她,看到的是四娘眼中不露聲色但又令人窒息的絕望。

你四哥呢?她又問。六郎將懷中沾血的塤拿了出來。手顫抖著,放在四娘同樣顫抖的手中。六郎說,沒有四哥,只有這個。

塤身的那朵並蒂合歡花開了一道裂痕,暗紅的血滲透進去。四娘哭,那是她四郎的血啊。四娘拿著那只塤,穿過天波府重重長廊,當年與四郎共度晨昏的畫面一次次地浮現。那晚,一輪殘月清寒無比,照在空寂的庭院,四娘坐在長廊上,吹塤。一曲《長相思》從日暮吹到日出,又從日出吹至日暮。

那繪著合歡花的古塤,就是她的四郎,就是她的愛。

她堅信四郎沒有死。她說,四郎,天涯海角,海角天涯,今生今世我都要尋你回來。四郎確實沒有死。他受了重傷,掉落懸崖後失憶,被蕭天后招入遼國大營做了駙馬。

他穿著貂裘,帶著錦帽,眼前烽火濃濃,耳邊戰鼓聲聲。他頭痛欲裂,在似曾相識的肅殺中,北宋楊家府邸的種種往事,都在金沙灘的那場血戰之後灰飛煙滅。他打不開記憶之門,但心裡卻常常被一個身影,一種聲音填得沒了一點空隙。

又逢宋遼大戰,四郎隨遼軍出征。城下殺氣騰騰。而在南邊的城頭上,四娘一襲盛裝,站在那兒,吹塤。任憑城下狼煙四起,風沙漫天。那支塤曲是當年四郎教她的,只是時過境遷,當年的四郎又身在何處?

塤音衝破層層硝煙,蝕骨的曲聲傳遞著沉沉的相思飄到了遼國的軍營裡。遼軍撤退時,城下的四郎聽到了,但他卻不知這塤音從何處傳來,亦不知是誰在吹。那幽幽的塤音,像是一首招魂曲,要把他給招了去。他想回應,卻找不到方向。

城頭,四娘吹著塤。她的身邊,時不時會有利箭飛來,她不躲閃,把一曲《長相思》吹了又吹。北邊城下,四郎聽著,想要去找尋,卻被一波波人潮推著,他離塤音越來越遠,他離四娘越來越遠。

一日在街市,四娘拿起一枚銅鏡,鏡面上出現了四郎的身影。幾乎是在同時,另一頭的四郎拿著街邊小攤上一隻塤,放在唇邊,吹。他發現自己竟然會吹塤,吹著吹著,他的心莫名地痛了,按著塤孔的手指也痛,他的唇也痛。遍體的痛,令他淚水泛湧。最後他無法再吹下去……他把塤從唇邊移開,付了銀子,回到馬車前,回到另一個女子的身邊。

我們回家了好不好,你教我吹塤……和他輕言細語的是遼國公主,是他新娶的女子。他隨公主上了馬車。在四娘趕到前的數秒鐘,他垂下了車簾,他再一次將四娘阻隔在世界之外。

四娘跌跌撞撞,左看右尋,明明四周全是四郎的目光,明明聽到了四郎吹的塤音,卻尋不到四郎的身影。難道是幻覺嗎?不,她知道,有一種塤音,今生今世只屬於她和四郎。

塤音又響了起來,蕩開人群,在空氣中迴旋著發自靈魂的嗚咽。

這不是那日在城下聽到的塤曲嗎?怎會與自己吹的是同一首曲?

《長相思》的塤音飄來,四郎的心又痛了起來。馬車載著他和遼國公主,一路飛奔,出了汴京城。空蕩蕩的城門口,空蕩蕩地只剩下四娘,仍在吹著憂傷的《長相思》。

她和四郎的愛情在歷史的轉角一次次地改道。

有一年春節,三叔回老家過年。某日下午,我纏著他給我講講塤的故事。其實我是想讓他吹塤給我聽,但我卻不敢和他提起。

三叔和我坐在村口的那棵大樟樹下,他從楚漢之爭開始,一直說到項羽虞姬的少年往事和烏江邊的生死別。在他別有韻味的講述中,我總是聽著別人的故事,傷著自己的心。

兩千多年前的那場楚漢之爭,一曲在楚國民間廣為流傳的《羅敷姐》傳至關東軍營。那小曲,似娘親的呼喊,似妻兒的耳語,令將士的心門失守。一時間,那兵敗之痛,那別離之苦,那思鄉之情,被音韻輕輕地帶了出來。漫漫長夜裡,關東八千士兵心無所依,最後紛紛丟盔棄甲,連夜而逃。

在楚國鼎盛時期,項家和虞家都是貴族,兩家世代交好,項羽和虞姬自小一起長大。所以,歷史上所說的虞姬對項羽有著很深的影響,這是很有道理的。

項羽自小是個頑劣的人,不愛讀書,不愛音律,只愛習武。但那虞姬,卻是個精通音律的女子,虞姬最愛吹奏的樂器是塤……

三叔說到這兒時,我打斷了他,問道:那虞姬也會吹塤啊!三叔說,是的,那虞姬,常常吹塤給項羽聽,項羽雖是不喜也不懂這些淒婉之音,但他也常常看著眼前的美人出神。妮子,你不知道,那虞姬,常去古陶作坊裡看人做塤,還偷偷地學人做塤。

楚國的塤,多為陶塤,也就是用土和水相和成泥,逐步燒制而成的。那時的虞姬常去村裡的一間作坊看人做塤。做塤的過程十分複雜,從一把土開始,要經過摔,揉、捏、塑等工序。揉摔,是為了去除雜質和氣泡,隨後在陶輪上拉成塤坯,再將塤坯放在炕上晾乾,直到不沾手,才能開孔定音。最後,要經過窯火燒制才能做出一隻塤。開孔和燒制也是很講究的……三叔記不得其中的細節了,就不給你講了。你若有興趣,可去找相關的書籍看。

古書上曾有記載,說塤乃立秋之音,妮子,你知道古人為何這麼說嗎?

我已然聽得雲裡霧裡了,直搖頭。

三叔又說,那是因為在古代,那些做塤的工匠們會在立秋之日取來土和水,調和成泥。然後,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沉腐,泥性會更好。有些細心的有經驗的工匠,會在當年把土和好,留到來年再做。

虞姬慢慢學會了做塤,偷偷地做了一隻塤。那就是後來,虞姬隨項羽出征時一直帶在身邊的那只。

可憐啊,自古紅顏命薄。項羽英雄末路時,亦是美人香消玉殞時。三叔一聲長歎,我曉得他自然是對千年前的那個絕世美人心生了憐惜。他取出塤,吹起一曲《楚歌》。

塤在哭訴,那是土的魂魄。那是被烈火焚燒之後發出的悲呼,又或是一代霸王踏遍河山的馬蹄聲。嗚嗚嗚,噠噠噠,兩種聲音彼此交錯,重疊,混沌無比,蒼涼無比。

我呆呆地望瞭望身邊的三叔,已然無力再去思想。隨著那塤曲,穿越至兩千年之前的楚地,目睹了一場淒美的別離。

那是西元前202年,一個憂傷沉寂的夜。

烏江之畔,楚歌四起。黃草染著白霜,塤音鳴著淒涼,千叢蘆荻蕭蕭,一場別離似出鞘的刀,如上弦的箭,再也無法回頭。

她穿著他最喜歡的紅羅裙,在妝台前描眉畫唇,抹上一層胭脂,但隨即,又被淚水弄得蒼白。他推門而入,雙眉緊鎖,仰頭長歎,自知兵孤糧絕,命數已盡。他將帶領兵士與漢軍進行最後的拼殺,卻不知如何安置深愛的女子,幾次三番,欲言又止。夫妻多年,他們早已是心意相通之人。即便是他不說,她自然也是懂得他眉間深鎖的心事。

她取出塤,問道,大王,你可還曾記得當年我為你吹的曲子?

他搖頭,一聲長歎。他不知,那時的她,多想在離別之前再為他吹一曲塤。而他哪還有心思聽她吹曲。他接過她端來的酒,和著淚一飲而下。

酒後,他唱起一曲《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她淒然起舞,羅裙舞出一地殷紅。回應一曲《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她從他的腰間拔出佩劍,在項上一抹,緩緩倒下。他見狀,撫屍痛哭。

一隻白色的古塤,從她的袖中掉了出來,噹啷,噹啷,當——啷,啷……一直落到營帳外的地上。慘白的月光照在塤身上,風吹來,像是一曲挽歌,發出銷蝕的絕響。

萬念俱灰的項羽持劍沖出營帳,將地上的塤踩得粉碎。他帶著所剩不多的將士與漢軍廝殺。最後,他被逼至烏江,自覺愧對虞姬,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便拔劍自刎,了斷殘生。

吹塤易老,老這個字,也與塤一樣,古遠清絕。聽塤傷心,心這個字,也與塤這般,沉鬱深厚。塤曲,在如今,是少有人會沉下心來去聽去懂它的,更少有人去吹了。現代人多愛節奏歡快的流行音樂,對這種古老的,音色哀慟的樂器,往往不為所動。

三叔書房陳列櫃上的那些塤,至今我都無緣一見。這些年,他確實蒼老了許多,有時和他通電話,往往能說上一個多小時。去年,堂姐隨夫君去國外陪讀,三叔又搬回了白城家中居住。他在電話中,常和我嘮叨著多年未歸的江南老家。他說,你爺你奶一定是怪我常年不在身邊,想讓我早點去地下陪他們了……每每這時,我不知如何去回應他的話,只好將話題岔開。

祖父祖母共生育了七個子女,三叔年少時離家,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並與同學白曉燕結婚,在北方度過了大半生的時光。雖曾“粗繒大布裹生涯”,卻是徐家兒女中最“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一個。三叔外表俊雅,多年專心研習古典文學、中國歷史,加之對音樂的喜愛,特別是他的衣著,還保持著舊時的裝束,因此,在氣質上往往給人以古雅高冷之感。

三叔是這個薄涼塵世少有的長情之人。已去世數十載的三嬸,是他最為珍視的女人。三嬸于他,不是之一而是唯一。三嬸去世後,每日三餐,三叔都會在身邊留好位置,這個位置是固定的。他會在餐桌上擺一副碗筷。數十載,日日如此,餐餐如此,即便是在堂姐的婚宴上,他身邊的位置也依然為三嬸留著。

那只塤,和他們愛情歲月裡所有的舊物一起,被三叔存于箱底。直到他們的女兒大學畢業,有了愛人,有了自己的家,三叔才把它取出來。待他步入人生的暮年,那塤便成了他情感的依附。他愛著塤,那是因為在他眼中,塤和曉燕是一體的。他看著塤,就像看著曉燕。他吹著塤,就像在和曉燕輕言細語。

那是一隻極為普通的塤,在三叔回老家的那一年,我曾小心翼翼地將它捧在掌心,如神物般注視。三叔很小氣,生怕我把塤摔了,也不讓我多看。但我還是看到塤身上並排刻著的兩個字,一個是三叔名字中的“霖”,另一個是三嬸名字中的“燕”。這兩個字和塤一起,維繫著三叔和曉燕一生一世的愛情。

後來,我才曉得,那只塤是當年他們同在長春大學讀書時,曉燕送他的生日禮物。三叔一直吹的那首塤曲《知音》,也是曉燕的最愛。當年,他們常去南湖公園的白樺林裡約會,在白樺樹葉上寫下愛的誓言。那片白樺林是他們愛情的聖境,在那裡,三叔為她讀詩吹塤,與她共賞秋葉冬雪……

我生來對古舊之物懷有傾慕之意。那年在長春,得知原來三叔也與我這般愛著塤,便心生歡喜。但我對塤的喜愛只是喜愛,我只會聽不會吹,不像三叔能將一首一首的塤曲吹得迴腸盪氣,教人潸然淚下。

三叔對塤有著從內至外的懂,對塤的癡迷已深入他的骨髓中。有時,聽著塤曲,我會想,三叔與塤,塤與三叔亦是一體的。塤是他前世的戀人,是他今生久別重逢的愛人。

多年之後,我聽著塤曲,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在那一年的雪天,在北方的白樺林裡,出現在我眼前的那一幕雪中吹塤圖。塤的嗚咽之音,不偏不倚,擊中了我的靈魂。

李叔同在他的《晚晴集》中寫道:世界是個回音穀,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塤的世界也是一個回音穀,只不過是,塵世間所有的念念不忘到最後終將成為絕響。

塤,是歷史未曾道出的最痛的隱語。那是大地發出的嗚咽,是從泥土中飄出的蒼涼。內心孤獨的人才會去吹塤,而真正的孤獨往往是不可言說的,只能意會。就像塤,它的孤獨是望萬壑之空寂,對蒼山之無言。就像塤音,它發出的嗚咽之聲,是孤獨的,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呼喚。就像三叔,在曠無人煙的寂寥中,孤獨地吹著塤。

在那片同樣寂寥的白樺林中,除了嗚嗚咽咽的塤音,萬物中更多的聲音,都已囊入深雪堅硬的冰殼裡。塤有多孤獨,白樺林有多孤獨,三叔就有多孤獨。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傾聽——

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嗚……

塤音響起來了。一聲一聲又一聲。從遠古的半坡,傳至楚漢邊界,隨即沉浮于唐風宋雨中。那塤聲,穿越烽火狼煙的戰場,迴旋于高聳的古牆城門,流連於大清的月光下,最後飄入我的耳朵,它讓我黯然神傷,它讓我坐立不安,它讓我魂不守舍。在孤雁最後的一聲鳴叫中,我淚流滿面。

紛飛的雪

紛飛的雪首本散文集即將出版

當當|亞馬遜|京東|天貓|新華書店上架銷售。

書稿風格偏文藝,主寫塵世生活,舊時光題材。

內附黑白手繪插畫。

【近期好文推薦】

暮雪之城(ID:mxuezc)

一路走來,感謝有您!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期編審:陳典宏

校 對:王 豪

南部戰區投稿郵箱:415630831@qq.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