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邯鄲:60年前《人民畫報》封面,直觸心底的記錄者!

老照片是歷史永恆的凝固

1963年, 《人民畫報》年度封面人物竺可楨

《人民畫報》是中國國家畫報, 1946年8月1日創刊於河北省邯鄲市, 由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人民畫報社編輯出版‘。

1948年5月, 《晉察冀畫報》與《人民畫報》合併, 是新中國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綜合性攝影畫報。

本輯選錄了1954年-1956年《人民畫報》封面照片, 一起去感受60年前的時代變遷。

1954年第9期封面:討論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

1954年6月14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 6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在全國展開討論憲法活動, 這場討論很快遍及全國城鄉。

1954年第9期《人民畫報》封面就是北京中央民族學院的少數民族學生正在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草案。

1954年第10期:新中國工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 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

1954年第8期:合作社的打穀場。

土地改革完成後, 中央人民政府把農民引向農業合作化的道路, 到1954年8月, 全國已有10萬個農業生產合作社,

加上互助組, 組織起來的農戶已占全國總戶數的60%。

這幅1954年第8期《人民畫報》的封面照是河北省張玉璞農業生產合作社第三生產隊的打穀場, 一派忙碌景象。

1954年第12期:金兆陛正在和隊員們研究怎樣節約木材。

1955年第1期:天津第一橡膠廠的職員李淑華和她一胎所生的三個孩子。

1955年第2期:一個冰上運動愛好者家庭。

這張1955年第2期《人民畫報》的封面是記者張吉年到哈爾濱採訪時拍攝的一個冰上運動愛好者家庭。

那個年代,沒有電視、沒有網路,冬季,不怕冷的孩子們最大的樂趣就是去冰上玩耍,與大自然親近。

1955年第3期:在和平、幸福的大道上前進。

1955年第4期:春耕開始了,新媳婦在娘家過完春節回家參加生產。

1955年第5期:礦工。

1955年第6期:祖國的花朵。

1955年第7期:“我們歌唱友誼”

中國青年給第五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的獻禮之一。

1955年第8期:南京農學院農機系學生陳麗聰在國營安徽方邱湖農場做駕駛聯合收割機的實習。

通過這種實踐活動使學生們對所學知識有了新的認識。

1955年第9期:采標本。

1955年第10期封面:建國6周年大閱兵。

1955年第11期:蘇聯織綢女工庫德里亞謝娃、石油工人齊爾科夫和中國棉紡織廠擋車女工黃寶妹、石油工人郭雲生在觀看蘇聯青年贈給中國青年的煉油廠模型。

1955年第12期:豐收的喜悅——在1955年,全國農村合作社運動達到高峰,高速發展導致了許多問題,不少地方出現了新建社散夥和社員退社現象。

這幅名為“豐收的喜悅”刊登在了1955年《人民畫報》12月份的封面上3年後,比合作社更進一步的人民公社運動在全國廣泛開展。

1956年第1期:京劇《穆柯寨》,

五十年前,《人民畫報》的老前輩、攝影家吳寅伯先生曾拍攝過一系列關於中國戲劇的珍貴影像。其中,由張春孝和謝銳青主演的中國戲曲學校的經典劇碼之一《穆柯寨》,成為《人民畫報》1956年1月號的封面。

這是中央民族歌舞團各民族歌唱演員正在演唱《歌唱偉大的祖國》,這張照片刊登在《人民畫報》1956年第2期封面上。

1956年第3期:華北農業研究所研究員。

1956年第4期:找礦苗。

1956年第5期:“五一節”青年們在歡樂的日期裡。

1956年第6期封面:合作社裡的少數民族姑娘

《人民畫報》1956年第6期封面就是記者吳寅伯採訪的雲南省文山縣已成立了的某農業生產合作社社員拉祜族姑娘蕭淑和佧佤族姑娘高朝珍。

1956年第7期封面:革命聖地延安。

1956年第7期《人民畫報》封面是畫報社記者敖恩洪拍攝的一幅延安的照片,這是50年代中期延安寶塔山的面貌。

1956年第8期:泛舟。

1956年第9期:赫哲族老獵手。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他們世代居住在盛產各種魚類的三江平原,以捕魚、狩獵為業,歷史上曾因穿魚皮衣服而被稱為"魚皮部落"。

《人民畫報》1956年第9期發表了一篇題為《在烏蘇里江邊上》的文章,介紹了這個當年還鮮為人知的民族。

當時赫哲人在政府的幫助下走出深山開始定居生活,有了溫暖的家;村裡也建起了小學校;除了漁獵,他們還學會了耕作,吃上了自己種的白米飯。於是,赫哲族老獵手畢代奎便成為這一期封面的主角。

1956年第11期:白石山人。

1956年11月,國畫大師齊白石登上了人民畫報封面,這一年也是齊白石聲譽的巔峰。1953年,他被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56年又獲得了國際和平獎。

據說1956年著名畫家張大千拜訪畢卡索,未見其原作,只見到一捆捆他臨摹齊白石的畫作。翌年9月,齊白石離世,享年93歲。

轉自 罕見老照片

1955年第2期:一個冰上運動愛好者家庭。

這張1955年第2期《人民畫報》的封面是記者張吉年到哈爾濱採訪時拍攝的一個冰上運動愛好者家庭。

那個年代,沒有電視、沒有網路,冬季,不怕冷的孩子們最大的樂趣就是去冰上玩耍,與大自然親近。

1955年第3期:在和平、幸福的大道上前進。

1955年第4期:春耕開始了,新媳婦在娘家過完春節回家參加生產。

1955年第5期:礦工。

1955年第6期:祖國的花朵。

1955年第7期:“我們歌唱友誼”

中國青年給第五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的獻禮之一。

1955年第8期:南京農學院農機系學生陳麗聰在國營安徽方邱湖農場做駕駛聯合收割機的實習。

通過這種實踐活動使學生們對所學知識有了新的認識。

1955年第9期:采標本。

1955年第10期封面:建國6周年大閱兵。

1955年第11期:蘇聯織綢女工庫德里亞謝娃、石油工人齊爾科夫和中國棉紡織廠擋車女工黃寶妹、石油工人郭雲生在觀看蘇聯青年贈給中國青年的煉油廠模型。

1955年第12期:豐收的喜悅——在1955年,全國農村合作社運動達到高峰,高速發展導致了許多問題,不少地方出現了新建社散夥和社員退社現象。

這幅名為“豐收的喜悅”刊登在了1955年《人民畫報》12月份的封面上3年後,比合作社更進一步的人民公社運動在全國廣泛開展。

1956年第1期:京劇《穆柯寨》,

五十年前,《人民畫報》的老前輩、攝影家吳寅伯先生曾拍攝過一系列關於中國戲劇的珍貴影像。其中,由張春孝和謝銳青主演的中國戲曲學校的經典劇碼之一《穆柯寨》,成為《人民畫報》1956年1月號的封面。

這是中央民族歌舞團各民族歌唱演員正在演唱《歌唱偉大的祖國》,這張照片刊登在《人民畫報》1956年第2期封面上。

1956年第3期:華北農業研究所研究員。

1956年第4期:找礦苗。

1956年第5期:“五一節”青年們在歡樂的日期裡。

1956年第6期封面:合作社裡的少數民族姑娘

《人民畫報》1956年第6期封面就是記者吳寅伯採訪的雲南省文山縣已成立了的某農業生產合作社社員拉祜族姑娘蕭淑和佧佤族姑娘高朝珍。

1956年第7期封面:革命聖地延安。

1956年第7期《人民畫報》封面是畫報社記者敖恩洪拍攝的一幅延安的照片,這是50年代中期延安寶塔山的面貌。

1956年第8期:泛舟。

1956年第9期:赫哲族老獵手。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他們世代居住在盛產各種魚類的三江平原,以捕魚、狩獵為業,歷史上曾因穿魚皮衣服而被稱為"魚皮部落"。

《人民畫報》1956年第9期發表了一篇題為《在烏蘇里江邊上》的文章,介紹了這個當年還鮮為人知的民族。

當時赫哲人在政府的幫助下走出深山開始定居生活,有了溫暖的家;村裡也建起了小學校;除了漁獵,他們還學會了耕作,吃上了自己種的白米飯。於是,赫哲族老獵手畢代奎便成為這一期封面的主角。

1956年第11期:白石山人。

1956年11月,國畫大師齊白石登上了人民畫報封面,這一年也是齊白石聲譽的巔峰。1953年,他被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56年又獲得了國際和平獎。

據說1956年著名畫家張大千拜訪畢卡索,未見其原作,只見到一捆捆他臨摹齊白石的畫作。翌年9月,齊白石離世,享年93歲。

轉自 罕見老照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