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艾方資管掌門人蔣鍇複盤“量化騎士”的瘋魔生活

聰投會客室

從一年前更名為“聰明投資者”,

我們就希望聚焦於人。

資本市場距離人性很近。

投資人成長的經歷, 思考的邏輯,

有熠熠生輝之處, 也有血淚教訓。

他們, 見證這個時代。

我們, 認真記錄他們,

記錄我們正在經歷的歷史。

“聰投會客室”系列將陸續推出,

邀你一起見證這個偉大的時代。

私募機構上海艾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艾方資管)的掌門人蔣鍇刷卡打開了平時嚴禁對外的交易室。

很震撼的一幕:7、8個人並排或面對面坐著, 每人面前6、7個電腦屏, 架得高高的, 堆在一個連在一起的長桌上, 策略師們有點錯愕看了一眼不速之客的我們,

各自低頭做著手上的事。

聽說, 他們平時忙到懶得外出吃飯, 整個公司以叫外賣解決吃飯問題。 但他們有自己的小快樂, 中午在充滿外賣味道的辦公室裡, 打兩把德州, 贏的人再叫點外賣小食和大家分享。

從早晨9點上班,

經常工作到晚上10點、11點, 甚至到夜裡1點。 日復一日, 他們討論開發新策略, 寫程式碼。 根據程式指令下單, 每年股票換手率30、40倍, 快節奏地參與市場交易。

想起《對沖基金風雲錄》裡面的一段:“在成功投資家的排行榜上沒有哈姆雷特的位置, 因為他們的表現不是以任何人性化的標準來衡量的, 而是完全反映在硬性的量化標準上。 成者為王, 敗者為寇。 ”

若以成敗論英雄, 從過往十多年的業績來看, 現年36歲的蔣鍇已有小成。

根據協力廠商資料, 艾方資管旗下第一個產品艾方多策略對沖套利1期成立於2014年5月16日, 截至2017年3月24日, 累計收益率112.35%, 最大回撤4.90%, 年化收益率30.6%。

據報導, 蔣鍇在2012年創業之初就有產品, 但產品做的有限合夥架構,

未納入統計。 如果以那個時期連續計算, 2012年成立至今, 其費後累計收益率160%。

艾方資管的眾多產品, 是在2015年股災之前的高位發行的, 現在全部賺錢。 其中, 較高淨值產品平均最大回撤4%。 其5000點之上成立的對沖基金產品, 平均最大回撤為1%。

去年, 艾方的選股模型跑贏滬深300指數近20%, 跑贏中證500指數近40%。

蔣鍇懂技術, 又是職業的投資人。 他是南京大學電腦科學學士, Tufts University(美國塔夫茨大學)電腦科學碩士。

畢業後, 蔣鍇在華爾街從事多年的絕對收益投資, 先後在韋氏資產管理公司和德意志銀行紐約自營部擔任投資經理, 管理的資產總額達10億美金, 涉及全球多個主要證券市場。

2008年, 蔣鍇回國, 任職於東方證券, 組建了東方證券的另類投資業務, 負責包括套利交易、對沖交易、數量化策略在內的絕對收益自營投資。

2012年, 蔣鍇“下海”創辦艾方資管。 因為行事低調, 艾方資管大部分資金來自機構, 個人投資者對他所知不多。

在和我們的訪談中, 蔣鍇對證券市場政策如數家珍, 過往政策調整的具體時間、變動影響, 不用翻資料, 一口氣說下來, 清清楚楚。

蔣鍇對自己的評價是, 自信和樂觀、很堅持。 見過蔣鍇本尊的人, 稱其彬彬有禮, 情商較高, 對他的評價是一個“騎士”。

“我爸媽從小還是蠻信任我, 所以我從小比較有主見。 其實我爸媽對我帶來最大的幫助, 我覺得就是培養了我的這種自信心, 因為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人, 就會比較容易有信心。 ”

他說到每一次自己做“另類”職業選擇的時候,

父母不理解, 卻無條件的支持, 眼裡有點潤;說到陪妻子在澳大利亞度假時, 自己一路忙著交易, 跟妻子一路吵的無奈, 一臉愧疚。

他跟妻子說, 現在女兒還小, 等將來女兒做選擇的時候, 哪怕自己不理解, 也要像自己的父母一樣, 給她多一些支持, 讓她放手去做。

近日, “聰明投資者”走進艾方資管, 和蔣鍇面對面。

以下是“聰明投資者”和蔣鍇的對話, 除了市場看法, 還有他對自己生活狀態的描述。 從中可見, 對沖基金管理人如何像刺蝟不知疲倦地尋找橡果那樣, 不知疲倦地尋找投資機會。

“蠻牛逼的時刻”

聰明投資者:艾方如何設定和調整每個策略的權重?

蔣鍇:策略的權重是動態在變的,包括策略組合。

有些前兩三年用著不錯的策略,現在慢慢的也在調整。

比如說2014年、2015年,我們做分級基金套利做的特別多,但現在分級基金受限了,我們自然調低了權重。

2014年的時候,期指套利我們也做了,現在權重也調低了。

這兩年的大趨勢是降低無風險套利的比重,增加風險套利的比重,比如說α策略、CTA策略的比重肯定是在增加。

這跟整個市場環境有關係,因為無風險套利越來越難做了。

另外,我們對於一些新方向、新領域還是比較敏感的,一直保持密切關注。

2015年2月份50ETF期權上市的第一天,第一個交易是我們做的,

到現在我們占到全市場1%到2%的持倉量,

全市場的啊~~~

我跟同事說,

你們應該記住職業生涯的這個時刻,

某個品種占到全中國持倉量的1%到2%,

聽起來是蠻牛逼的。

這在將來很難,因為參與者會越來越多。

策略大調整的一年

聰明投資者:你怎麼看事件驅動策略?很多量化機構今年做地比較痛苦。

蔣鍇:實話實說,事件驅動策略,今年沒有往年好做了。

以前,事件驅動模型在每年的4季度和1季度都非常賺錢。

比如說高送轉、年報這些,跟整個資本市場的時間節奏有關係。

今年監管和市場規則變化,一些事件的內在邏輯發生了變化。

比如說定增,它更多是抓取超額收益的機會,但以後基本上定增沒有折價發行這一說了,股價表現出來的特徵也會發生變化。

我們基於定增的事件驅動模型有4個,4個模型現在全要調。

聰明投資者:去年做定增行情的虧損概率也是挺高的,很多項目都出現了虧損。

蔣鍇:是的,我分享一個統計資料。

在我們4個模型裡面,有一個模型是買跌破定增價的股票。

傳統認為,跌破定增價越多就越安全。

比如兩個股票,一個跌破定增價10%,一個跌破50%,肯定找跌破50%的那個。

事實證明,不是這樣的。

邏輯可能是:

第一,跌破定增價更多的,可能股票本身就是爛;

第二,已經跌了這麼多,差個10%、15%,可以想辦法救一救,跌50%怎麼救的上來?可能機構就不救了。

我們從結果來看,

跌破定增價的股票作為一個整體,比其他股票確實表現要好。

但並不是說跌破定增價越多,表現就越好,

這裡面有很多細節工作可以做。

“今年蠻樂觀的”

聰明投資者:今年證券市場有諸多制度調整,對量化基金的收益會有多大影響?

蔣鍇:我對今年的市場做量化還是蠻樂觀的,主要在兩個方面:

第一,今年我感覺流動性有點起來了。

最近這幾周,兩市成交額有五千億,是個比較好的信號。

成交額上升,往往伴隨著賺錢效應,不管這錢你能不能賺的到,至少盤面上看很熱鬧,每天都有東西在賺錢。

只要有賺錢效應,自然會有人進來玩,只要有人玩,我們在裡面一定是能夠賺到錢的。

第二,金融創新現在又慢慢走上正軌了,最近有非常明顯的信號:

首先,最近股指期貨鬆綁。

其二,證監會批准了鄭商所和大商所兩個商品期貨的期權,豆粕期貨和白糖期貨的期權,期權就會從50TF期權拓展到3個品種了。

其三,證監會剛剛批復中金所開始進行兩年期國債期貨的模擬,這是一個信號,意味著將來要推這個品種。

這一類事件密集發生,代表劉士余主席認為市場已經比較穩定了,金融創新還要往前推。

如果市場能夠更加活躍和健康,量化基金自然而然就會有交易機會。

辯駁“巴菲特百萬賭局”

聰明投資者:巴菲特曾在2005年立下100萬美元賭局:

以10年為期,對沖基金的表現能否跑贏指數基金?

結果,對沖基金輸了這場賭局。你怎麼看?

蔣鍇:巴菲特這個命題本身就有問題,為什麼?

首先,ETF(交易所交易基金,是一種跟蹤指數的基金)是一個相對收益產品,對沖基金是絕對收益產品。

如果這一輪是經濟上漲的大週期,相對收益產品的收益一定是很高的。

但如果不是這個十年,往前再推十年,可能就不一樣了,所以起始點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衡量收益率的時候,對沖基金自我考核標準主要是看回撤率,而不是看收益率,指數基金看的是收益率。

如果拿夏普比率(即每承受一單位的總風險,會產生多少超額報酬)比一比,可能過去十年對沖基金會更高一點。

如果非要比收益率,我給你做個量化多頭產品:

量化模型選股不對沖,100%滿倉。

我相信,無論是1年期、3年期還是10年期,

在任何時間維度,量化產品有90%以上把握會跑贏指數基金(微微一笑)。

無非就是,我原來做對沖,現在不對沖了,跟你放在同一個維度去衡量。

拿絕對收益跟相對收益比,肯定是吃虧的。

其實,因為中國市場的有效性比較差,即便我在裡邊做套利,可能都比指數跑的好。

“阿爾法狗”們比拼什麼?

聰明投資者:在艾方的投資決策裡,機器和人的因素是多少?

蔣鍇:機器把大部分的決定做完了,模型跟程式的東西,占到80%以上。

20%會有我們的主觀判斷,包括什麼時候用什麼策略,多少倉位,什麼時候止損,會有主觀的東西。

我們現在努力把人的成份儘量降低,我們發現,人的主觀判斷還是比不上機器。

一般來說,主觀的東西相對可持續性差一點。

聰明投資者:以後大家會不會都用機器來投資,量化機構之間展開“阿爾法狗”大戰。

蔣鍇:有可能。

聰明投資者:“阿爾法狗”們比拼的是什麼?

蔣鍇:可能還是人。

我覺得,阿爾法狗很難在投資模型上完全打敗人類。

雖然號稱說圍棋可能的變化,比全宇宙所有的原子數量還多,但它還是有限的,數量是已知的。

圍棋下哪步最終可以贏,這是確定的,是固定線路,只是你能不能找的到。

投資的路徑是未知的,

會有很多的超出預期的事情,

阿爾法狗不一定會預測出來。

這種肯定就是人在發揮優勢的事情。

招聘的成本:每人120個小時

聰明投資者:公司投研團隊的穩定性如何?

蔣鍇:我們從2013年公司成立到現在沒有員工離職,不光是投研。

聰明投資者:是什麼吸引員工,完全不流失呢?

蔣鍇:首先,選人很重要。

我們之後的人,幾乎都是通過熟悉的朋友介紹,或是之前認識很久了,互相瞭解的。

通過招聘網站招來的,公司從成立到現在只有一個。

應屆生現在基本上沒有,有一些可能經驗不是很長的,我們認為是准應屆生。

面試的時候,我們一方面是看能力,還有很重要的,是看性格跟團隊合不合拍。

所以我們面試就比別人要複雜,招一個人的成本非常高。

有一組數據:從去年7月份到11月份,我面試了60、70個人。

每次不是我一個人面,平均每個求職者我們至少平均有五個人面。

每個人花一個小時,就是5個小時,70個人面就是350個小時。

結果,我們招了2、3個人,攤到每個人身上,得花120個小時。

這120個小時得多少錢?

所以,我們投入了成本,但是這些成本我們覺得有價值。

我們每來一個新的同事,希望儘量多的現在的同事跟他接觸,告訴我,覺得他合不合適。

其次,公司給大家提供的平臺也很重要。

在這個平臺上面,他的工作有沒有得到信任和認可,你有沒有給他發揮的空間,能不能成長。

第三個可能才是激勵機制。

瘋魔的工作節奏

聰明投資者:你的各個策略在不斷調整或者優化,需要花很大精力吧?

蔣鍇:對,我們每週都要看,不見得每週調,確實精力消耗很大。

以前我們開投研會是一週一次,現在一周平均至少兩次。

以前基本上從4、5點鐘開,到6、7點就結束了。

現在開到晚上10、11點,晚的開到12點、1點,基本上沒有地鐵了。

聰明投資者:你每天在工作上的花的時間是多少?

蔣鍇:我每天從早上7點多鐘睜眼到晚上1、2點睡覺,基本上都這樣。

量化投資是個體力活,你付出多少時間,一定是跟你的回報是成正比的。

你可能覺得我說話不大利索,上火,舌頭上起了很大的泡,長期熬夜就會有這個問題。

確實要思考的事情非常多,我相信不光是我們公司,很多優秀的同行一定是同樣的問題。

行業一直在發生變化,有很多賺錢的機會,

這裡面都要大量的思考,感覺閑不下來。

這當然是個好事,有事做總是比沒事兒做要好。

聰明投資者:你會給自己休假嗎?

蔣鍇:休的比較少,休也休不好。

2012年、2013年我沒休過假。

2014年年底,公司創業之後第一次休假,我和太太一起到澳大利亞。

呆了好像7天時間,一路吵,她覺得根本不是來休假的。

我們從布里斯班去黃金海岸,我說早上坐9點鐘的高鐵去。

她說為什麼要那麼早,我說早去早玩。

其實,我算好了中國的開盤時間,乘早晨9點的高鐵,到了那邊還沒開盤。

我說我們趕緊吃點早飯,趕緊找個咖啡廳,我要交易。

人家去那個黃金海岸都穿著很休閒,我那時候背著個電腦包,電腦、ipad都有。

加上手機,可以構建多屏系統,正好交易。

吃完早飯之後我就不走了,讓太太先去海灘沙灘走一走,待會兒再找我。

等她再找我,就到吃中午飯時間了,吃了午飯我繼續交易。

一直等到中國時間收盤了,我才陪她去沙灘上走走,太陽都落山了。

我們去大堡礁的時候,從凱恩斯到堡礁,一般坐兩個小時船。

我不確定船上有沒有wifi信號,但是堡礁上有信號。

我跟太太說,我請你直升機飛過去,只要15分鐘就能飛過去。

她說你今天倒大方,我說我對你好一點。

實際上,這樣我只要一飛到堡礁上,就可以開始看盤。

然後我說你自己玩,我開始看盤。

在堡礁上,我趁中午休息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下水玩一會兒。

之後趕緊上來再看盤,看完盤之後就飛走了,基本是這個狀態。

2015年,我休了一次假回美國去紐約。

選航班的時候,我希望選在週末,非交易時段。

回來航班要保證飛機上有wifi。

我要確保,只要是中國的交易時間,我的手機可以被聯繫到。

很多熟悉的朋友問我,你覺得我應該買公募還是私募。

我說站到我自己的角度,我肯定買私募,因為私募把這個東西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

對我們自己來說,私募就只有一次機會,

要麼成功,要麼失敗,不會有第二次機會。

無時不在的危機感

聰明投資者:你為什麼不能再多找幾個基金經理,分擔一下?

蔣鍇:中國的量化基金現在沒有到美國那種程度。

美國已經有非常大的平臺,它的基礎設施、IT的投入,不是有些公司短期內能具備的。

國內做時間長的量化基金,也就幾年時間。

裡面有積累,但是壁壘並沒有高到讓新來者進不來。

如果員工在你們公司摸索了一段時間,他完全可以出去複製。

換句話說,如果你開個私募,自己不做投資,指望底下有很多基金經理長期幫你打工做投資,這是不現實的。

我老婆問我,你什麼時候可以不用這麼辛苦,每天偶爾見見客戶就行了,我說這不可能。

因為公司老闆自己不做投資,其實你對公司是沒有掌控力的。

團隊成員對你的認可度也會下降,這也是一個公司凝聚力的問題。

聰明投資者:創業以來有沒有碰到什麼特別困難的事情?

蔣鍇:挺多的。

我每一步都稍早了一點點,所以總有一兩年比較痛苦。

2008年我回國到東方證券,後來等了兩年股指期貨;

2011年底我自己出來創業,覺得量化私募的大爆發開始了,又等了兩年,行業真正是2013年和2014年發展起來的。

一開始,業績還不錯,但是規模小,行業沒起來,感覺入不敷出。

我賣過兩套房子,但不能把所有的房都賣掉,去睡大街。

感謝家人,給了很大的支持。

2014年5月份,我們和另外一家機構同時在某券商發了一支產品。

到2014年的10月份,我們的產品5個月賺了7%,他們賺了15%。

同一天發行,在同一個管道,可想我們的壓力有多大。

客戶各種質疑,甚至會罵客戶經理,你看那個產品多好,你讓我買艾方。

我們都是一年封閉期的產品,到一年封閉期的結束,他們的淨值是1.07,我們的淨值是1.96。

在這個過程中,投資是反人性的。

最近也是,之前12月份、1月份的時候,量化策略普遍都不好,都在回撤,量化選股也不好,CTA也不好。

我們團隊建議把所有回撤的策略都停掉。

但是我們這時候理性的去分析,這些策略失效,是因為這個策略以後永遠的無效了,還是只是市場的環境的變化,長期還是有效的。

我們做了兩個判斷,量化選股策略的的比重提高,CTA的比重降下來了。

CTA策略的比重,原來就不高,降到更低。

這個調整看起來是非常明智的,因為從今年的1月底開始,量化選股策略的超額效益非常顯著,

我們的產品淨值線都創新高了。

市場上一些CTA配比比較高的多策略產品,回撤之後,淨值還在底下,沒有起來。

創業真是挺鍛煉人的一件事,我們成立在行業相對比較低迷的時候,經過很多困難。

但這可能讓我們比很多的同行走的更遠,因為我們知道困難的時候是什麼樣。

如果我們成立在一個順風順水的時候,將來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會手足無措。

困難的情況我們都經歷過,將來出現困難我們也不怕,我們有信心可以走過去的。

為人子、為人父的選擇

聰明投資者:你會用什麼詞來評價自己?

蔣鍇:我覺得我還是一個比較自信和樂觀的人,很堅持,從不放棄。

聰明投資者:你有什麼愛好?

蔣鍇:更多的可能是看文獻,大量的枯燥的文獻,裡面有大量的資料公式。

我常常會打個比方,如果一個單身的量化基金經理跟一個股票經理在酒吧裡同時看到一個女孩子,女孩肯定不會跟量化的基金經理聊天。

因為股票基金經理可以天南海北的侃,某個上市公司董事長如何如何,聽起來很吸引人,我們的生活很枯燥,講大資料量化,沒有人願意聽。

我很多愛好,可能不是你們作為採訪角度想要瞭解的。

比如,我喜歡跟朋友吃飯聊天,讓自己瞭解很多不同的東西。

另外,我比較喜歡攝影跟旅遊,不過現在放棄了很多。

我和同事都比較喜歡看美劇,那種間諜,推理,科幻類型的。

推薦看《西部世界》,《越獄》也挺好,《紙牌屋》已經很熱門了,《國土安全》還有比較輕鬆一點的,之前看過《億萬》。

聰明投資者:你父母敢買你的產品嗎?

蔣鍇:他們的錢都買了我們的產品。

我爸媽從小蠻信任我的。

我當時在美國找工作的時候,沒有選擇去IT公司實習,而是去對沖基金實習。

本來按部就班的話,我應該去諾基亞這樣幾萬人的公司,當然現在不行了,十幾年前看著很強。

他們覺得,你為什麼要冒險去對沖基金。

我當時去的那家對沖基金,才8個人,看著像不靠譜的皮包公司。

但我覺得這東西挺好玩的,就跟他們說了說,父母就說,你覺得可以,那就去試試。

那時候,中國留學生去美國留學,經濟條件沒有那麼好,我們靠的都是全額獎學金。

如果我找了一個好的工作,對於整個家庭的影響還是蠻大的。

但父母尊重我的決定。

後來,我在波士頓那家對沖基金做成公司骨幹了,開始辦綠卡。

我突然就跳槽,到紐約去了,父母不能理解。

我說沒事兒,紐約公司也跟我講好了,入職前一周就開始安排律師幫我辦綠卡。

可是,綠卡辦到一半,我就回國了,父母又覺得很不能理解。

我的每一步,包括創業,從他們的成長經歷來看,都挺不能理解的。

在美國好好的,為什麼要折騰?

綠卡還沒拿到,為什麼要回國?

外企幹的好好的,為什麼要去國企?

在國企多穩定,為什麼又要出來做私募?

父母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他們選擇相信和支持。

我剛創業的時候,因為做量化有很多的投入,公司一開始的收入遠遠不能覆蓋公司成本,我先後賣掉兩套房子,父母都無條件的支持。

我還蠻感動的。

現在我女兒還小,在給我女兒教育的時候,我跟太太說,我們要多鼓勵她。

等女兒大了,做的一些選擇,

可能我們不能完全理解,

但在堅持大是大非的原則上,我們應該給她多一些支援,

尤其對於女孩子來說,要培養她多一些自信。

聰明投資者:你想過將來管理很大規模的情景嗎?

蔣鍇:想像過,不怕您笑話,剛成立私募的時候,我的目標是,五年可以管到5個億。

當時看已經是很大了,那時候量化私募規模都很小。

我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波士頓那家私募基金公司管理規模是三億美金。

我走的時候,管理12億美金。

我跟我老婆說,我的終極目標就像當時一樣,管三億美金。

結果,這個目標很快在2015年上半年就實現了。

我就在想,很多時候你做好準備,機會的出現會超出你的預料。

我們可以做的,

就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

儘量做到極致,做到最好,等到風來。

附艾方資管基本資訊

投資策略:主要是二級市場的套利交易和對沖策略等低風險的絕對收益策略。

交易方式:部分策略採取程式化方式自動交易,部分策略由模型生成投資建議,經基金經理和交易員判斷後手動下單。

產品數量:21只。

管理規模:30多億。

回撤率:

多策略對沖套利類產品:2015年6-7月份“股災”期間,最大回撤4.9%;2016年1月“熔斷”期間,最大回撤約為0.5%;

多策略靈活對沖類產品:2015年“股災”期間,最大回撤10.36%;2016年“熔斷”期間產品最大回撤,0.13%。

“蠻牛逼的時刻”

聰明投資者:艾方如何設定和調整每個策略的權重?

蔣鍇:策略的權重是動態在變的,包括策略組合。

有些前兩三年用著不錯的策略,現在慢慢的也在調整。

比如說2014年、2015年,我們做分級基金套利做的特別多,但現在分級基金受限了,我們自然調低了權重。

2014年的時候,期指套利我們也做了,現在權重也調低了。

這兩年的大趨勢是降低無風險套利的比重,增加風險套利的比重,比如說α策略、CTA策略的比重肯定是在增加。

這跟整個市場環境有關係,因為無風險套利越來越難做了。

另外,我們對於一些新方向、新領域還是比較敏感的,一直保持密切關注。

2015年2月份50ETF期權上市的第一天,第一個交易是我們做的,

到現在我們占到全市場1%到2%的持倉量,

全市場的啊~~~

我跟同事說,

你們應該記住職業生涯的這個時刻,

某個品種占到全中國持倉量的1%到2%,

聽起來是蠻牛逼的。

這在將來很難,因為參與者會越來越多。

策略大調整的一年

聰明投資者:你怎麼看事件驅動策略?很多量化機構今年做地比較痛苦。

蔣鍇:實話實說,事件驅動策略,今年沒有往年好做了。

以前,事件驅動模型在每年的4季度和1季度都非常賺錢。

比如說高送轉、年報這些,跟整個資本市場的時間節奏有關係。

今年監管和市場規則變化,一些事件的內在邏輯發生了變化。

比如說定增,它更多是抓取超額收益的機會,但以後基本上定增沒有折價發行這一說了,股價表現出來的特徵也會發生變化。

我們基於定增的事件驅動模型有4個,4個模型現在全要調。

聰明投資者:去年做定增行情的虧損概率也是挺高的,很多項目都出現了虧損。

蔣鍇:是的,我分享一個統計資料。

在我們4個模型裡面,有一個模型是買跌破定增價的股票。

傳統認為,跌破定增價越多就越安全。

比如兩個股票,一個跌破定增價10%,一個跌破50%,肯定找跌破50%的那個。

事實證明,不是這樣的。

邏輯可能是:

第一,跌破定增價更多的,可能股票本身就是爛;

第二,已經跌了這麼多,差個10%、15%,可以想辦法救一救,跌50%怎麼救的上來?可能機構就不救了。

我們從結果來看,

跌破定增價的股票作為一個整體,比其他股票確實表現要好。

但並不是說跌破定增價越多,表現就越好,

這裡面有很多細節工作可以做。

“今年蠻樂觀的”

聰明投資者:今年證券市場有諸多制度調整,對量化基金的收益會有多大影響?

蔣鍇:我對今年的市場做量化還是蠻樂觀的,主要在兩個方面:

第一,今年我感覺流動性有點起來了。

最近這幾周,兩市成交額有五千億,是個比較好的信號。

成交額上升,往往伴隨著賺錢效應,不管這錢你能不能賺的到,至少盤面上看很熱鬧,每天都有東西在賺錢。

只要有賺錢效應,自然會有人進來玩,只要有人玩,我們在裡面一定是能夠賺到錢的。

第二,金融創新現在又慢慢走上正軌了,最近有非常明顯的信號:

首先,最近股指期貨鬆綁。

其二,證監會批准了鄭商所和大商所兩個商品期貨的期權,豆粕期貨和白糖期貨的期權,期權就會從50TF期權拓展到3個品種了。

其三,證監會剛剛批復中金所開始進行兩年期國債期貨的模擬,這是一個信號,意味著將來要推這個品種。

這一類事件密集發生,代表劉士余主席認為市場已經比較穩定了,金融創新還要往前推。

如果市場能夠更加活躍和健康,量化基金自然而然就會有交易機會。

辯駁“巴菲特百萬賭局”

聰明投資者:巴菲特曾在2005年立下100萬美元賭局:

以10年為期,對沖基金的表現能否跑贏指數基金?

結果,對沖基金輸了這場賭局。你怎麼看?

蔣鍇:巴菲特這個命題本身就有問題,為什麼?

首先,ETF(交易所交易基金,是一種跟蹤指數的基金)是一個相對收益產品,對沖基金是絕對收益產品。

如果這一輪是經濟上漲的大週期,相對收益產品的收益一定是很高的。

但如果不是這個十年,往前再推十年,可能就不一樣了,所以起始點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衡量收益率的時候,對沖基金自我考核標準主要是看回撤率,而不是看收益率,指數基金看的是收益率。

如果拿夏普比率(即每承受一單位的總風險,會產生多少超額報酬)比一比,可能過去十年對沖基金會更高一點。

如果非要比收益率,我給你做個量化多頭產品:

量化模型選股不對沖,100%滿倉。

我相信,無論是1年期、3年期還是10年期,

在任何時間維度,量化產品有90%以上把握會跑贏指數基金(微微一笑)。

無非就是,我原來做對沖,現在不對沖了,跟你放在同一個維度去衡量。

拿絕對收益跟相對收益比,肯定是吃虧的。

其實,因為中國市場的有效性比較差,即便我在裡邊做套利,可能都比指數跑的好。

“阿爾法狗”們比拼什麼?

聰明投資者:在艾方的投資決策裡,機器和人的因素是多少?

蔣鍇:機器把大部分的決定做完了,模型跟程式的東西,占到80%以上。

20%會有我們的主觀判斷,包括什麼時候用什麼策略,多少倉位,什麼時候止損,會有主觀的東西。

我們現在努力把人的成份儘量降低,我們發現,人的主觀判斷還是比不上機器。

一般來說,主觀的東西相對可持續性差一點。

聰明投資者:以後大家會不會都用機器來投資,量化機構之間展開“阿爾法狗”大戰。

蔣鍇:有可能。

聰明投資者:“阿爾法狗”們比拼的是什麼?

蔣鍇:可能還是人。

我覺得,阿爾法狗很難在投資模型上完全打敗人類。

雖然號稱說圍棋可能的變化,比全宇宙所有的原子數量還多,但它還是有限的,數量是已知的。

圍棋下哪步最終可以贏,這是確定的,是固定線路,只是你能不能找的到。

投資的路徑是未知的,

會有很多的超出預期的事情,

阿爾法狗不一定會預測出來。

這種肯定就是人在發揮優勢的事情。

招聘的成本:每人120個小時

聰明投資者:公司投研團隊的穩定性如何?

蔣鍇:我們從2013年公司成立到現在沒有員工離職,不光是投研。

聰明投資者:是什麼吸引員工,完全不流失呢?

蔣鍇:首先,選人很重要。

我們之後的人,幾乎都是通過熟悉的朋友介紹,或是之前認識很久了,互相瞭解的。

通過招聘網站招來的,公司從成立到現在只有一個。

應屆生現在基本上沒有,有一些可能經驗不是很長的,我們認為是准應屆生。

面試的時候,我們一方面是看能力,還有很重要的,是看性格跟團隊合不合拍。

所以我們面試就比別人要複雜,招一個人的成本非常高。

有一組數據:從去年7月份到11月份,我面試了60、70個人。

每次不是我一個人面,平均每個求職者我們至少平均有五個人面。

每個人花一個小時,就是5個小時,70個人面就是350個小時。

結果,我們招了2、3個人,攤到每個人身上,得花120個小時。

這120個小時得多少錢?

所以,我們投入了成本,但是這些成本我們覺得有價值。

我們每來一個新的同事,希望儘量多的現在的同事跟他接觸,告訴我,覺得他合不合適。

其次,公司給大家提供的平臺也很重要。

在這個平臺上面,他的工作有沒有得到信任和認可,你有沒有給他發揮的空間,能不能成長。

第三個可能才是激勵機制。

瘋魔的工作節奏

聰明投資者:你的各個策略在不斷調整或者優化,需要花很大精力吧?

蔣鍇:對,我們每週都要看,不見得每週調,確實精力消耗很大。

以前我們開投研會是一週一次,現在一周平均至少兩次。

以前基本上從4、5點鐘開,到6、7點就結束了。

現在開到晚上10、11點,晚的開到12點、1點,基本上沒有地鐵了。

聰明投資者:你每天在工作上的花的時間是多少?

蔣鍇:我每天從早上7點多鐘睜眼到晚上1、2點睡覺,基本上都這樣。

量化投資是個體力活,你付出多少時間,一定是跟你的回報是成正比的。

你可能覺得我說話不大利索,上火,舌頭上起了很大的泡,長期熬夜就會有這個問題。

確實要思考的事情非常多,我相信不光是我們公司,很多優秀的同行一定是同樣的問題。

行業一直在發生變化,有很多賺錢的機會,

這裡面都要大量的思考,感覺閑不下來。

這當然是個好事,有事做總是比沒事兒做要好。

聰明投資者:你會給自己休假嗎?

蔣鍇:休的比較少,休也休不好。

2012年、2013年我沒休過假。

2014年年底,公司創業之後第一次休假,我和太太一起到澳大利亞。

呆了好像7天時間,一路吵,她覺得根本不是來休假的。

我們從布里斯班去黃金海岸,我說早上坐9點鐘的高鐵去。

她說為什麼要那麼早,我說早去早玩。

其實,我算好了中國的開盤時間,乘早晨9點的高鐵,到了那邊還沒開盤。

我說我們趕緊吃點早飯,趕緊找個咖啡廳,我要交易。

人家去那個黃金海岸都穿著很休閒,我那時候背著個電腦包,電腦、ipad都有。

加上手機,可以構建多屏系統,正好交易。

吃完早飯之後我就不走了,讓太太先去海灘沙灘走一走,待會兒再找我。

等她再找我,就到吃中午飯時間了,吃了午飯我繼續交易。

一直等到中國時間收盤了,我才陪她去沙灘上走走,太陽都落山了。

我們去大堡礁的時候,從凱恩斯到堡礁,一般坐兩個小時船。

我不確定船上有沒有wifi信號,但是堡礁上有信號。

我跟太太說,我請你直升機飛過去,只要15分鐘就能飛過去。

她說你今天倒大方,我說我對你好一點。

實際上,這樣我只要一飛到堡礁上,就可以開始看盤。

然後我說你自己玩,我開始看盤。

在堡礁上,我趁中午休息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下水玩一會兒。

之後趕緊上來再看盤,看完盤之後就飛走了,基本是這個狀態。

2015年,我休了一次假回美國去紐約。

選航班的時候,我希望選在週末,非交易時段。

回來航班要保證飛機上有wifi。

我要確保,只要是中國的交易時間,我的手機可以被聯繫到。

很多熟悉的朋友問我,你覺得我應該買公募還是私募。

我說站到我自己的角度,我肯定買私募,因為私募把這個東西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

對我們自己來說,私募就只有一次機會,

要麼成功,要麼失敗,不會有第二次機會。

無時不在的危機感

聰明投資者:你為什麼不能再多找幾個基金經理,分擔一下?

蔣鍇:中國的量化基金現在沒有到美國那種程度。

美國已經有非常大的平臺,它的基礎設施、IT的投入,不是有些公司短期內能具備的。

國內做時間長的量化基金,也就幾年時間。

裡面有積累,但是壁壘並沒有高到讓新來者進不來。

如果員工在你們公司摸索了一段時間,他完全可以出去複製。

換句話說,如果你開個私募,自己不做投資,指望底下有很多基金經理長期幫你打工做投資,這是不現實的。

我老婆問我,你什麼時候可以不用這麼辛苦,每天偶爾見見客戶就行了,我說這不可能。

因為公司老闆自己不做投資,其實你對公司是沒有掌控力的。

團隊成員對你的認可度也會下降,這也是一個公司凝聚力的問題。

聰明投資者:創業以來有沒有碰到什麼特別困難的事情?

蔣鍇:挺多的。

我每一步都稍早了一點點,所以總有一兩年比較痛苦。

2008年我回國到東方證券,後來等了兩年股指期貨;

2011年底我自己出來創業,覺得量化私募的大爆發開始了,又等了兩年,行業真正是2013年和2014年發展起來的。

一開始,業績還不錯,但是規模小,行業沒起來,感覺入不敷出。

我賣過兩套房子,但不能把所有的房都賣掉,去睡大街。

感謝家人,給了很大的支持。

2014年5月份,我們和另外一家機構同時在某券商發了一支產品。

到2014年的10月份,我們的產品5個月賺了7%,他們賺了15%。

同一天發行,在同一個管道,可想我們的壓力有多大。

客戶各種質疑,甚至會罵客戶經理,你看那個產品多好,你讓我買艾方。

我們都是一年封閉期的產品,到一年封閉期的結束,他們的淨值是1.07,我們的淨值是1.96。

在這個過程中,投資是反人性的。

最近也是,之前12月份、1月份的時候,量化策略普遍都不好,都在回撤,量化選股也不好,CTA也不好。

我們團隊建議把所有回撤的策略都停掉。

但是我們這時候理性的去分析,這些策略失效,是因為這個策略以後永遠的無效了,還是只是市場的環境的變化,長期還是有效的。

我們做了兩個判斷,量化選股策略的的比重提高,CTA的比重降下來了。

CTA策略的比重,原來就不高,降到更低。

這個調整看起來是非常明智的,因為從今年的1月底開始,量化選股策略的超額效益非常顯著,

我們的產品淨值線都創新高了。

市場上一些CTA配比比較高的多策略產品,回撤之後,淨值還在底下,沒有起來。

創業真是挺鍛煉人的一件事,我們成立在行業相對比較低迷的時候,經過很多困難。

但這可能讓我們比很多的同行走的更遠,因為我們知道困難的時候是什麼樣。

如果我們成立在一個順風順水的時候,將來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會手足無措。

困難的情況我們都經歷過,將來出現困難我們也不怕,我們有信心可以走過去的。

為人子、為人父的選擇

聰明投資者:你會用什麼詞來評價自己?

蔣鍇:我覺得我還是一個比較自信和樂觀的人,很堅持,從不放棄。

聰明投資者:你有什麼愛好?

蔣鍇:更多的可能是看文獻,大量的枯燥的文獻,裡面有大量的資料公式。

我常常會打個比方,如果一個單身的量化基金經理跟一個股票經理在酒吧裡同時看到一個女孩子,女孩肯定不會跟量化的基金經理聊天。

因為股票基金經理可以天南海北的侃,某個上市公司董事長如何如何,聽起來很吸引人,我們的生活很枯燥,講大資料量化,沒有人願意聽。

我很多愛好,可能不是你們作為採訪角度想要瞭解的。

比如,我喜歡跟朋友吃飯聊天,讓自己瞭解很多不同的東西。

另外,我比較喜歡攝影跟旅遊,不過現在放棄了很多。

我和同事都比較喜歡看美劇,那種間諜,推理,科幻類型的。

推薦看《西部世界》,《越獄》也挺好,《紙牌屋》已經很熱門了,《國土安全》還有比較輕鬆一點的,之前看過《億萬》。

聰明投資者:你父母敢買你的產品嗎?

蔣鍇:他們的錢都買了我們的產品。

我爸媽從小蠻信任我的。

我當時在美國找工作的時候,沒有選擇去IT公司實習,而是去對沖基金實習。

本來按部就班的話,我應該去諾基亞這樣幾萬人的公司,當然現在不行了,十幾年前看著很強。

他們覺得,你為什麼要冒險去對沖基金。

我當時去的那家對沖基金,才8個人,看著像不靠譜的皮包公司。

但我覺得這東西挺好玩的,就跟他們說了說,父母就說,你覺得可以,那就去試試。

那時候,中國留學生去美國留學,經濟條件沒有那麼好,我們靠的都是全額獎學金。

如果我找了一個好的工作,對於整個家庭的影響還是蠻大的。

但父母尊重我的決定。

後來,我在波士頓那家對沖基金做成公司骨幹了,開始辦綠卡。

我突然就跳槽,到紐約去了,父母不能理解。

我說沒事兒,紐約公司也跟我講好了,入職前一周就開始安排律師幫我辦綠卡。

可是,綠卡辦到一半,我就回國了,父母又覺得很不能理解。

我的每一步,包括創業,從他們的成長經歷來看,都挺不能理解的。

在美國好好的,為什麼要折騰?

綠卡還沒拿到,為什麼要回國?

外企幹的好好的,為什麼要去國企?

在國企多穩定,為什麼又要出來做私募?

父母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他們選擇相信和支持。

我剛創業的時候,因為做量化有很多的投入,公司一開始的收入遠遠不能覆蓋公司成本,我先後賣掉兩套房子,父母都無條件的支持。

我還蠻感動的。

現在我女兒還小,在給我女兒教育的時候,我跟太太說,我們要多鼓勵她。

等女兒大了,做的一些選擇,

可能我們不能完全理解,

但在堅持大是大非的原則上,我們應該給她多一些支援,

尤其對於女孩子來說,要培養她多一些自信。

聰明投資者:你想過將來管理很大規模的情景嗎?

蔣鍇:想像過,不怕您笑話,剛成立私募的時候,我的目標是,五年可以管到5個億。

當時看已經是很大了,那時候量化私募規模都很小。

我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波士頓那家私募基金公司管理規模是三億美金。

我走的時候,管理12億美金。

我跟我老婆說,我的終極目標就像當時一樣,管三億美金。

結果,這個目標很快在2015年上半年就實現了。

我就在想,很多時候你做好準備,機會的出現會超出你的預料。

我們可以做的,

就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

儘量做到極致,做到最好,等到風來。

附艾方資管基本資訊

投資策略:主要是二級市場的套利交易和對沖策略等低風險的絕對收益策略。

交易方式:部分策略採取程式化方式自動交易,部分策略由模型生成投資建議,經基金經理和交易員判斷後手動下單。

產品數量:21只。

管理規模:30多億。

回撤率:

多策略對沖套利類產品:2015年6-7月份“股災”期間,最大回撤4.9%;2016年1月“熔斷”期間,最大回撤約為0.5%;

多策略靈活對沖類產品:2015年“股災”期間,最大回撤10.36%;2016年“熔斷”期間產品最大回撤,0.13%。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