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陝西民間剪紙技藝與審美

錢錫仁 陝西剪紙質樸簡單, 自然稚拙, 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尤其是人物剪紙。 三秦大地在人物剪紙技藝和審美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徵, 卻都反映著對美好生活的祈望和祝福, 它在空間、色彩、造型的獨特創造也使其成為中華民間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陝西由在思想、文化、習俗方面有著各自特色的陝南、關中、陝北三個地區組成, 陝西各地區歷來對養育兒女有著與其它地方不同的傳統觀念和教育方法, 例如對於女孩子的教育特別強調“巧”字, 陝西民間常把剪紙作為女子必須學會的一項巧活。 基於這種觀念, 陝西的女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剪紙這份巧活, 經過長期的技巧練習, 陝西的女子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均展現在剪紙這塊天地裡。 大量的陝西民間剪紙藝術作品, 尤其是其中的人物題材, 向人們展現了陝西的民間生活,

以及思想和審美的共同取向, 也正是這些元素使得人物剪紙藝術作品蘊含著無限的生命力。 陝西民間人物剪紙, 這項最接地氣的巧活, 根植於民間, 因此帶著陝西這塊土地的獨有芳香, 凸顯出獨特的粗獷、簡略、寫意的藝術風格, 它是民間大眾審美和剪紙創作者個人審美的集合體。 陝西民間人物剪紙雖有著共同的粗獷豪放的藝術特色, 但又由於陝西地理區域和創作者的個人特色, 形成了剪紙園地中百花齊放的技藝和風格特點, 體現著各自地域的審美取向。

一、陝西民間人物剪紙分佈及其風格

中國傳統中, 女子的養育特別強調手巧, 具體表現在“女紅”, 又有稱“女事”、“女工”、“女攻”。 《史記·貨殖列傳》第六十九有這樣一段記載:太公望封于營丘, 當地人少, 土地貧瘠, “於是太公勸其女功, 極技巧, 通漁鹽, 則人物歸之, ”封地逐漸強大起來。 [1]在南方, 女子繡工非常出色, 北方女子的剪紙活則相當了得。 尤其是陝西一帶的女子從小就被教育要學會剪紙活(當地稱為鉸花), 陝西古老的民歌《送兒女饃饃》中就有這樣的歌詞:“雙雙兒女雙雙棗,

雙雙兒女滿炕跑。 坐下一板凳, 站起一格陣兒。 養女子, 要巧的, 石榴牡丹冒鉸的;養小子, 要好的, 穿藍衫, 帶頂子。 ”(冒鉸意, 為不用打稿就能剪出形象來。 )[2] 正是由於陝西民間對女子手巧的重視, 才使陝西剪紙藝術的繁盛。 這些生活在民間的藝術家們用進行日常勞作的雙手剪出人物、花卉等各種題材的剪紙作品, 其中人物剪紙形式多樣、風格各異、技藝高超, 給大眾帶來了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滿足。 儘管這些剪紙創作者大多為生活於貧困農村的婦女, 沒有文化, 忙碌於田間、鍋邊, 不知道什麼是藝術, 更沒有受過專業的美術訓練, 但她們在剪紙創作實踐中卻坦坦蕩蕩說出大眾以及個人內心中所潛在的最為原真的情感,
道出她們內心中最為樸實的美, 以人物剪紙為例, 或可以看出其中所表達的道理和創作者個人所思所想。

(一)陝南地區

陝南地區包括漢中、安康、商洛等地。 這一地區人物剪紙的風格雖保持著陝西民間人物剪紙整體的粗獷特徵, 但較陝西其他地區為精細, 多表現鬼神、喪葬內容, 尤其是漢中地區的人物剪紙巫術氣息較為濃厚。

代表人物有:漢中的蘭雲英(1929——)、邊鳳蘭(1950——)等人;安康的羅崇珍(1926——2012);商洛的李鳳仙(1937——)等。 其中蘭雲英、羅崇珍、李鳳仙人物造型上拙氣較重, 刀法上有著陝南地區傳統人物剪紙細緻的特點。 而邊鳳蘭這位當代陝西剪紙藝術家, 更多地吸收了中國繪畫的特點, 融合當下人們的審美觀,她的人物剪紙人物造型較為準確,一改過去的拙氣,線條表現流暢。

(二)關中地區

關中地區地處八百里秦川,經濟較為發達,包括旬邑、西安、咸陽、渭南、寶雞、周至等地。該地區人物剪紙技藝、風格形式多樣:有的是單色剪紙技法;有的是利用色紙剪拼貼技巧,或以色紙、白布等材料剪成圖形進行拼貼,再以色描技法;有的為染紙技巧,即以紙剪出形象,後用色彩暈染;還有紙塑剪紙技藝,這種技藝不是十分流行。由於關中地區戲劇尤其是皮影戲較為發達,故該地區有的人物剪紙技藝中有著皮影戲的造型特徵。該地區傳統人物剪紙線條較粗,但發展至今,線條趨向細緻,人物造型也趨於精准,這也是陝西當下民間人物剪紙的一個趨向。

代表人物有:旬邑的庫淑蘭(1920——2004)、周至的路曉春(1947——)、渭南的展秀蘭(1912——?)、寶雞的張桃芳(1927——2006)、銅川的越秀蘭等。其中庫淑蘭的人物剪紙具有十分強烈的個性,她的剪紙多用分剪拼貼剪紙技法,即用不同色紙剪出物象的各個部分,然後由物象大部分至各個細節部分分層拼貼出整個形象,其剪紙色彩豐富,以藍、紅、黃相配,人物造型大眼彎眉,極具個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剪花娘子》。此外周至的路曉春(1947——)的剪紙體現了陝西關中地區當代人物剪紙風格,她吸收皮影戲人物造型的特徵加以變化,用暈染法作色,色彩較為大膽。

(三)陝北地區

陝北地處黃土高原,包括安塞、延安、延川、榆林、綏德等地,以及宜川、洛川、富縣、黃陵、宜君、定邊等地。由於地理上的較為封閉,因而保留下了更多的原始氣息,具有陝西人物剪紙的地方特色。該地區人物剪紙人物造型較為粗簡,人物外形線條概括無細節表現,具有寫意的特徵,同時在粗簡中又有細緻的表現。剪紙手法多樣,有的單色,有的襯色,有的用拼、剪、貼的方法。紋樣裝飾有的較為簡略,有的較為細緻。人物題材以鬼神、戲劇人物居多。代表人物:安塞的高金愛(1922——2011)、胡鳳蓮(1930——1987)、曹佃祥(1921——1988)、王西安(1953——)、李秀芳(1940——)等;黃陵的楊喜仙(1919——?)、許潤絨(1960——);洛川有王蘭畔(1920——1996)、楊梅英(1941——)等;富縣有張林召(嫁到富縣,籍貫黃陵)(1913——1986)、段金梅(1932——)等;延安的劉蘭英(1928——2013)等;延川高鳳蓮(1936——)、郭如林(1962——)等。曹佃祥、高金愛等剪紙藝術家還被授予“剪紙藝術大師”稱號。其中張林召的人物剪紙個性鮮明,其人物塑造簡略,人物臉部表現獨特,臉部五官採取多角度表現的手法,人物表情亦十分豐富。段金梅的人物剪紙造型概括,陰陽剪法並用,體現了陝北地區人物剪紙的特點。李秀芳以安塞腰鼓為題材的人物剪紙亦獨具特色,人物造型簡略,但用較為誇張的手法表現出人物動態,線條流暢有動感。高鳳蓮突出人物臉部的裝飾效果,簡化身體外形,輪廓簡化而概括。曹佃祥的擅線、面結合,陰陽剪法互用,粗獷中呈現一些精細的特點。

二、陝西民間人物剪紙藝術的技藝特徵及其審美表現

剪紙技藝來源於雕花鏤空的技術,其基本形式有剪、刻,以及剪刻相加的形式。剪紙技藝的用刀方法主要是以陰、陽剪刻為主,另外在剪刻之後染以色彩,使畫面更加豐富多彩,此外還有剪刻之後加以拼貼的方法,剪紙技藝發展到今天,手法上也有了一些創新,如多種材料的運用等。剪紙藝術家多為民間勞作者,如陝西剪紙藝術家多為農村婦女,男子從事這一藝術的很少,人物剪紙是這些藝術家剪紙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題材。

陝西民間人物剪紙藝術家主要是採用剪刀直接剪,與用剪刀直接剪紙的技法相對應的是刻紙方法,陝西女子在人物剪紙中很少用刻紙的方法,只有少數男性運用,此法主要在南方被運用,如浙江的樂清剪紙。刀刻的方法便於成批製作,畫面極為工整細膩,樂清人物剪紙就是工整細緻的代表。

一把剪刀,不起草稿,陝西這些大多沒有文化的農村婦女們,用她們的細心和巧手剪出了風格獨具的陝西民間人物剪紙藝術。有的剪紙上還帶著泥土,如庫淑蘭的拼貼剪紙,據稱在粘貼時還有泥巴在上面。張林召的剪紙是粗簡、豪放與寫意的代表,可以看到紙上明顯留著剪刀剪出的痕跡。陝西民間人物剪紙藝術發展至今天,又有了新的發展,當下的陝西民間剪紙藝術家有的具有了較高文化水準,她們吸收、融合當下的審美觀以及中國繪畫的元素,將這些元素融進人物剪紙創作中,使作品人物造型、動態呈現出較為準確的新特徵,構圖也較為講究,剪出的線條更為流暢、細緻,少了傳統人物剪紙的拙氣和粗簡,40、50年代以後出生的藝術家尤為突出地表現了這些特點。

(一)空間的合理運用

傳統的陝西人物剪紙藝術家在進行剪紙創作時,所剪形象均在腦子裡。曾有人問剪紙的大娘剪紙時怎麼不打稿子,她們回答說所剪之物就在紙上,這也正說明她們在大量的剪紙實踐中,已經形成了習慣成自然的藝術定勢,她們已經能夠自然而然地進行空間構圖創作,恰如大娘們所唱的剪紙歌謠“剪過頭,倒轉剪。剪上頭,看下頭。”[3] 此可謂成竹在胸。

合理運用空間,使得畫面有的飽滿,有的簡疏,如劉蘭英人物剪紙構圖飽滿,人物多為直立或坐姿,從其作品《祈子》(圖1)可窺一般。在她的剪紙中,人物佔據了畫面絕大部分,空餘之處還以各種植物或動物加以裝飾。同時注意了線面結合,這使得畫面並不顯得擁塞。如果說劉蘭英是滿構圖的代表,那麼張林召就是簡疏的傑出者,她的人物剪紙簡化裝飾背景,而致力於人物的豐滿構成,其作品《蕩秋千》(圖2)運用線面結合方法,用陽剪法剪出粗線條代表秋千繩,用陰剪法剪出人物外形以及簡單的人物服飾,形成塊面和粗線條對比,人物形體飽滿,形成豐滿的視覺效果,畫面簡單卻不顯得空曠。

(二)陰、陽剪刀法的交相呼應

陝西民間剪紙藝術家非常注重陰、陽刀法運用,這些土生土長的農村婦女並不知道專業的線面結合藝術表現方法,但均不自覺地運用了這種藝術方法,但在她們樸素的意識中,認為這樣好看就行。她們徒手用或大或小的剪刀直接剪出的線條與紋樣刀感味很濃,如張林召的人物剪紙,就是用平常生活所用的大剪刀剪出外形,再以小剪刀剪出紋樣細節,或滯、或流,剪刀口轉折方直,有的還留下剪刀剪紙留下的缺口,具有簡、粗、拙之美,刀味十分明顯。在人物塑造上,她們或以陰剪刀法剪出人物臉部,以陽剪刀法剪出人物的衣褶及紋樣裝飾;或者反之以陽剪手法剪出人物臉部,以陰剪手法表現衣紋和裝飾紋樣;或者均採用陰剪刀法。這種陰、陽兩種剪法形成線面的對比,使得畫面豐富飽滿,如段金梅,其剪紙以工細著稱,以陰剪的方法剪出人物外形,人物臉部或以陰剪法剪出頭髮和眉鼻眼,再以陽剪法剪出人物衣褶,線面結合生動;或以陽剪法剪出人物的五官,再以陰剪法剪出人物衣褶裝飾(圖3、4)。還有安塞曹佃祥的《撚線女》作品也是陰陽剪法的傑出作品,以陰剪方法剪出人物臉部和褲子,以陽剪的方法剪出頭髮、眼睛和衣紋,畫面陰、陽剪法交相呼應,畫面豐富多彩。

(三)巧用色彩

陝西人物剪紙有單色剪紙,也有分色剪紙。分色剪紙先分各色剪出圖像的各個部分,然後再拼貼,亦稱拼貼剪紙。也有染色剪紙,還有其他套色等巧用色彩的方法。染色剪紙主要以寶雞隴縣著稱,多為男性製作,先採用陰、陽刻的方法,然後在刻出的花樣上染色。周至地區的剪紙製作者採用點彩方法進行染色,其中周至的路曉春所作染紙很有特點,作品《戲劇人物》採用點染方法染出人物各部,剪法線條流暢,人物造型與張林召等人有所不同,而具有較濃的現代氣息。

陝西分色剪紙的代表人物是庫淑蘭。她在人物剪紙創作中先剪出人物、植物和動物大的輪廓,再分別剪出人物、植物和動物的各個細部,然後將這些細部逐層粘貼至人物、植物、動物的大外形拼貼而成。其色彩裝飾意味極強,如她的作品《剪花娘子》(圖5)色彩以藍色、紅色、黑色為主,巧妙地運用冷暖色調進行配置,並有色彩的過渡,使得色彩的冷暖、明暗,既對比強烈又和諧統一。有人曾問庫淑蘭有關色彩的搭配,問:“大娘,您在配色上有什麼講究?”“沒講究,為主的色配成上色,其他的配成下色子嘛!”“那麼,什麼是上色,什麼又是下色子呢?”“放在一搭,鮮亮的是上色,不鮮亮的不就成了下色子嘛。”“大娘,您剪的男人,為啥都穿的是花衣裳呢?”她哈哈一笑說:“好看呀!剪下花草是讓人看了高興哩麼,黒糊糊的有啥看頭!”[4] 儘管這位大字不識一個、生活艱辛的農村婦女並不知道她所做的剪紙是一門藝術,但從她的剪紙作品中卻可以感覺到色彩對比與和諧之美。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稱自己是“剪花娘子”的庫淑蘭,既是一位剪紙藝術家,又是一位民歌手,她用自編的民歌和徒手剪出的剪紙作品,道出對生活、民謠、色彩獨到認識和對平常生活的禮贊。

(四)寫意化的人物造型

1. 臉部的刻畫

陝西人物剪紙藝術有的人物臉部寫實,有的卻表現得十分誇張,它們都有拙樸的特點。庫淑蘭的人物造型秀美而拙,彎彎眉、柳葉眉超過眼角,杏仁大眼,大鼻,紅唇,臉型大而圓,頭戴花冠或鳳冠,飄飄若仙女,但又非人們習慣所見的絕世美人,是現實與理想的結合(圖5)。張林召的人物臉部表現出人物的兩個面,而且表情豐富,如《案八仙》(圖6),加上人物動態簡單、誇張的表現,更顯出拙氣。延川高鳳蓮人物剪紙的眼睛的剪法很有特點,據稱她是將男人眼睛剪成牡丹形,女人眼睛剪成蓮花形(圖7)。

2. 變化的人物體態動勢

陝西民間人物剪紙人物造型風格多樣,有的十分誇張、簡單概括,有的又粗中顯出優美體態,變化多樣,稚拙素樸,具有寫意的特徵。如果說劉蘭英的人物體態方正,有拙的特徵(圖1),那麼安塞的李秀芳的作品則表現出流動感,她的《腰鼓》將人物擊打腰鼓的動態表現出來,人物動勢顯得暢快淋漓,有現代的特徵(圖8),另外高鳳蓮的人物體態十分概括簡化(圖7)。比較高鳳蓮、李秀芳,郭如林的人物剪紙(圖11)或可以看到人物體態動勢特點的發展變化,即由粗獷、寫意至精細工整,人物造型圓潤、飽滿一定程度上說明陝西人物剪紙發展到今天,正從粗簡進階到流暢。

三、人物剪紙表達的祈望與審美

陝西民間人物剪紙藝術之所以有如此精彩的美,來源於民眾和製作者個人的祈望,即表達了民眾和個人的美好願望。剪紙藝術來自土民間,散發著土地的芳香,它是由世代耕種土地、樸實無華的勞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創作出來的。他們製作出各種形式的剪紙,將其作為一種符號,祈求能得到各種力量消災避禍,表達他們的祝福。陝西的民間人物剪紙是一種符號,其中有的作為神靈的媒介,有的是勞作者的寫照,均傳達著創作者的祈望。

(一)祈望

陝西剪紙藝人力圖通過人物剪紙祈求消災避禍、多子多福,他們將神靈以及所謂的替身娃娃作為創作對象。唐代詩人杜甫詩《彭衙行》載:“故人有孫宰,高義薄曾雲。延客已曛黑,張燈啟重門。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記述詩人至德二年(757年)因戰亂,在彭衙(今陝西白水東北)得到好友孫縣令的幫助的事件。當詩人被邀請到孫縣令家中時,縣令剪了個剪紙為詩人招魂(可能就是剪了個人形作為替身),以安撫詩人。這說明陝西一帶在唐代就有用人物剪紙招魂,猶如替身娃娃的功用。替身娃娃包括招魂娃娃、送病娃娃等等,陝西有個古老的習俗,小孩子生病昏迷不醒,認為是魂丟了,於是剪個替身娃娃,也稱“招魂娃娃”,將其掛在門前,可以把孩子的靈魂召回來。人物剪紙也被廣泛地運用祈求多子多福,通常還用具有寓意性的植物、動物裝飾人物,如劉蘭英作的祈子剪紙。此外,抓髻娃娃也是這類剪紙(圖 9)。

每遇喜慶,陝西民眾喜愛以剪紙裝飾,表達美好祝福,如庫淑蘭的《江娃拉馬梅香》表達了對美好愛情的祝福。陳書亮先生曾這樣記錄陝北老大娘剪紙:“如要富,剪銅鑼。剪花朵,不怕餓。剪只羊仔過延河。”[5] 唐代李商隱作有《人日即事》詩:“文王喻複今朝是,子晉吹笙此日同。舜格有苗旬太遠,周稱流火月難窮。鏤金作勝傳荊俗,翦彩為人起晉風。獨想道衡詩思苦,離家恨得二年中。”記述了這一古老傳統的流傳。

(二)反映生活

陝西人物剪紙很多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包括日常生活勞作、娛樂等,如戲劇人物,許多剪紙製作者本身就是一個戲迷,如張林召就是一位,她剪了許多戲劇剪紙(圖 10)。反映現實勞作的剪紙亦有許多,剪紙製作者本身就是鍋邊、地頭的勞作者,她們將日常熟知的場景通過剪紙反映出來,如《蒸饃饃》描繪的生活場景。

結語

陝西民間人物剪紙藝術是接地氣的藝術形式,反映民俗、民風。剪紙藝術深深根植于百姓的生活中,陝西民間人物剪紙作為一種符號傳達著創作者和民眾百姓的思想,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認識和對美好生活的祈望。它的藝術取向質樸簡單,自然稚拙,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但它在保持傳統的拙氣、粗獷和寫意藝術風格的同時,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呈現出新的工整細緻的時代審美要求和特色(圖11)。

融合當下人們的審美觀,她的人物剪紙人物造型較為準確,一改過去的拙氣,線條表現流暢。

(二)關中地區

關中地區地處八百里秦川,經濟較為發達,包括旬邑、西安、咸陽、渭南、寶雞、周至等地。該地區人物剪紙技藝、風格形式多樣:有的是單色剪紙技法;有的是利用色紙剪拼貼技巧,或以色紙、白布等材料剪成圖形進行拼貼,再以色描技法;有的為染紙技巧,即以紙剪出形象,後用色彩暈染;還有紙塑剪紙技藝,這種技藝不是十分流行。由於關中地區戲劇尤其是皮影戲較為發達,故該地區有的人物剪紙技藝中有著皮影戲的造型特徵。該地區傳統人物剪紙線條較粗,但發展至今,線條趨向細緻,人物造型也趨於精准,這也是陝西當下民間人物剪紙的一個趨向。

代表人物有:旬邑的庫淑蘭(1920——2004)、周至的路曉春(1947——)、渭南的展秀蘭(1912——?)、寶雞的張桃芳(1927——2006)、銅川的越秀蘭等。其中庫淑蘭的人物剪紙具有十分強烈的個性,她的剪紙多用分剪拼貼剪紙技法,即用不同色紙剪出物象的各個部分,然後由物象大部分至各個細節部分分層拼貼出整個形象,其剪紙色彩豐富,以藍、紅、黃相配,人物造型大眼彎眉,極具個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剪花娘子》。此外周至的路曉春(1947——)的剪紙體現了陝西關中地區當代人物剪紙風格,她吸收皮影戲人物造型的特徵加以變化,用暈染法作色,色彩較為大膽。

(三)陝北地區

陝北地處黃土高原,包括安塞、延安、延川、榆林、綏德等地,以及宜川、洛川、富縣、黃陵、宜君、定邊等地。由於地理上的較為封閉,因而保留下了更多的原始氣息,具有陝西人物剪紙的地方特色。該地區人物剪紙人物造型較為粗簡,人物外形線條概括無細節表現,具有寫意的特徵,同時在粗簡中又有細緻的表現。剪紙手法多樣,有的單色,有的襯色,有的用拼、剪、貼的方法。紋樣裝飾有的較為簡略,有的較為細緻。人物題材以鬼神、戲劇人物居多。代表人物:安塞的高金愛(1922——2011)、胡鳳蓮(1930——1987)、曹佃祥(1921——1988)、王西安(1953——)、李秀芳(1940——)等;黃陵的楊喜仙(1919——?)、許潤絨(1960——);洛川有王蘭畔(1920——1996)、楊梅英(1941——)等;富縣有張林召(嫁到富縣,籍貫黃陵)(1913——1986)、段金梅(1932——)等;延安的劉蘭英(1928——2013)等;延川高鳳蓮(1936——)、郭如林(1962——)等。曹佃祥、高金愛等剪紙藝術家還被授予“剪紙藝術大師”稱號。其中張林召的人物剪紙個性鮮明,其人物塑造簡略,人物臉部表現獨特,臉部五官採取多角度表現的手法,人物表情亦十分豐富。段金梅的人物剪紙造型概括,陰陽剪法並用,體現了陝北地區人物剪紙的特點。李秀芳以安塞腰鼓為題材的人物剪紙亦獨具特色,人物造型簡略,但用較為誇張的手法表現出人物動態,線條流暢有動感。高鳳蓮突出人物臉部的裝飾效果,簡化身體外形,輪廓簡化而概括。曹佃祥的擅線、面結合,陰陽剪法互用,粗獷中呈現一些精細的特點。

二、陝西民間人物剪紙藝術的技藝特徵及其審美表現

剪紙技藝來源於雕花鏤空的技術,其基本形式有剪、刻,以及剪刻相加的形式。剪紙技藝的用刀方法主要是以陰、陽剪刻為主,另外在剪刻之後染以色彩,使畫面更加豐富多彩,此外還有剪刻之後加以拼貼的方法,剪紙技藝發展到今天,手法上也有了一些創新,如多種材料的運用等。剪紙藝術家多為民間勞作者,如陝西剪紙藝術家多為農村婦女,男子從事這一藝術的很少,人物剪紙是這些藝術家剪紙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題材。

陝西民間人物剪紙藝術家主要是採用剪刀直接剪,與用剪刀直接剪紙的技法相對應的是刻紙方法,陝西女子在人物剪紙中很少用刻紙的方法,只有少數男性運用,此法主要在南方被運用,如浙江的樂清剪紙。刀刻的方法便於成批製作,畫面極為工整細膩,樂清人物剪紙就是工整細緻的代表。

一把剪刀,不起草稿,陝西這些大多沒有文化的農村婦女們,用她們的細心和巧手剪出了風格獨具的陝西民間人物剪紙藝術。有的剪紙上還帶著泥土,如庫淑蘭的拼貼剪紙,據稱在粘貼時還有泥巴在上面。張林召的剪紙是粗簡、豪放與寫意的代表,可以看到紙上明顯留著剪刀剪出的痕跡。陝西民間人物剪紙藝術發展至今天,又有了新的發展,當下的陝西民間剪紙藝術家有的具有了較高文化水準,她們吸收、融合當下的審美觀以及中國繪畫的元素,將這些元素融進人物剪紙創作中,使作品人物造型、動態呈現出較為準確的新特徵,構圖也較為講究,剪出的線條更為流暢、細緻,少了傳統人物剪紙的拙氣和粗簡,40、50年代以後出生的藝術家尤為突出地表現了這些特點。

(一)空間的合理運用

傳統的陝西人物剪紙藝術家在進行剪紙創作時,所剪形象均在腦子裡。曾有人問剪紙的大娘剪紙時怎麼不打稿子,她們回答說所剪之物就在紙上,這也正說明她們在大量的剪紙實踐中,已經形成了習慣成自然的藝術定勢,她們已經能夠自然而然地進行空間構圖創作,恰如大娘們所唱的剪紙歌謠“剪過頭,倒轉剪。剪上頭,看下頭。”[3] 此可謂成竹在胸。

合理運用空間,使得畫面有的飽滿,有的簡疏,如劉蘭英人物剪紙構圖飽滿,人物多為直立或坐姿,從其作品《祈子》(圖1)可窺一般。在她的剪紙中,人物佔據了畫面絕大部分,空餘之處還以各種植物或動物加以裝飾。同時注意了線面結合,這使得畫面並不顯得擁塞。如果說劉蘭英是滿構圖的代表,那麼張林召就是簡疏的傑出者,她的人物剪紙簡化裝飾背景,而致力於人物的豐滿構成,其作品《蕩秋千》(圖2)運用線面結合方法,用陽剪法剪出粗線條代表秋千繩,用陰剪法剪出人物外形以及簡單的人物服飾,形成塊面和粗線條對比,人物形體飽滿,形成豐滿的視覺效果,畫面簡單卻不顯得空曠。

(二)陰、陽剪刀法的交相呼應

陝西民間剪紙藝術家非常注重陰、陽刀法運用,這些土生土長的農村婦女並不知道專業的線面結合藝術表現方法,但均不自覺地運用了這種藝術方法,但在她們樸素的意識中,認為這樣好看就行。她們徒手用或大或小的剪刀直接剪出的線條與紋樣刀感味很濃,如張林召的人物剪紙,就是用平常生活所用的大剪刀剪出外形,再以小剪刀剪出紋樣細節,或滯、或流,剪刀口轉折方直,有的還留下剪刀剪紙留下的缺口,具有簡、粗、拙之美,刀味十分明顯。在人物塑造上,她們或以陰剪刀法剪出人物臉部,以陽剪刀法剪出人物的衣褶及紋樣裝飾;或者反之以陽剪手法剪出人物臉部,以陰剪手法表現衣紋和裝飾紋樣;或者均採用陰剪刀法。這種陰、陽兩種剪法形成線面的對比,使得畫面豐富飽滿,如段金梅,其剪紙以工細著稱,以陰剪的方法剪出人物外形,人物臉部或以陰剪法剪出頭髮和眉鼻眼,再以陽剪法剪出人物衣褶,線面結合生動;或以陽剪法剪出人物的五官,再以陰剪法剪出人物衣褶裝飾(圖3、4)。還有安塞曹佃祥的《撚線女》作品也是陰陽剪法的傑出作品,以陰剪方法剪出人物臉部和褲子,以陽剪的方法剪出頭髮、眼睛和衣紋,畫面陰、陽剪法交相呼應,畫面豐富多彩。

(三)巧用色彩

陝西人物剪紙有單色剪紙,也有分色剪紙。分色剪紙先分各色剪出圖像的各個部分,然後再拼貼,亦稱拼貼剪紙。也有染色剪紙,還有其他套色等巧用色彩的方法。染色剪紙主要以寶雞隴縣著稱,多為男性製作,先採用陰、陽刻的方法,然後在刻出的花樣上染色。周至地區的剪紙製作者採用點彩方法進行染色,其中周至的路曉春所作染紙很有特點,作品《戲劇人物》採用點染方法染出人物各部,剪法線條流暢,人物造型與張林召等人有所不同,而具有較濃的現代氣息。

陝西分色剪紙的代表人物是庫淑蘭。她在人物剪紙創作中先剪出人物、植物和動物大的輪廓,再分別剪出人物、植物和動物的各個細部,然後將這些細部逐層粘貼至人物、植物、動物的大外形拼貼而成。其色彩裝飾意味極強,如她的作品《剪花娘子》(圖5)色彩以藍色、紅色、黑色為主,巧妙地運用冷暖色調進行配置,並有色彩的過渡,使得色彩的冷暖、明暗,既對比強烈又和諧統一。有人曾問庫淑蘭有關色彩的搭配,問:“大娘,您在配色上有什麼講究?”“沒講究,為主的色配成上色,其他的配成下色子嘛!”“那麼,什麼是上色,什麼又是下色子呢?”“放在一搭,鮮亮的是上色,不鮮亮的不就成了下色子嘛。”“大娘,您剪的男人,為啥都穿的是花衣裳呢?”她哈哈一笑說:“好看呀!剪下花草是讓人看了高興哩麼,黒糊糊的有啥看頭!”[4] 儘管這位大字不識一個、生活艱辛的農村婦女並不知道她所做的剪紙是一門藝術,但從她的剪紙作品中卻可以感覺到色彩對比與和諧之美。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稱自己是“剪花娘子”的庫淑蘭,既是一位剪紙藝術家,又是一位民歌手,她用自編的民歌和徒手剪出的剪紙作品,道出對生活、民謠、色彩獨到認識和對平常生活的禮贊。

(四)寫意化的人物造型

1. 臉部的刻畫

陝西人物剪紙藝術有的人物臉部寫實,有的卻表現得十分誇張,它們都有拙樸的特點。庫淑蘭的人物造型秀美而拙,彎彎眉、柳葉眉超過眼角,杏仁大眼,大鼻,紅唇,臉型大而圓,頭戴花冠或鳳冠,飄飄若仙女,但又非人們習慣所見的絕世美人,是現實與理想的結合(圖5)。張林召的人物臉部表現出人物的兩個面,而且表情豐富,如《案八仙》(圖6),加上人物動態簡單、誇張的表現,更顯出拙氣。延川高鳳蓮人物剪紙的眼睛的剪法很有特點,據稱她是將男人眼睛剪成牡丹形,女人眼睛剪成蓮花形(圖7)。

2. 變化的人物體態動勢

陝西民間人物剪紙人物造型風格多樣,有的十分誇張、簡單概括,有的又粗中顯出優美體態,變化多樣,稚拙素樸,具有寫意的特徵。如果說劉蘭英的人物體態方正,有拙的特徵(圖1),那麼安塞的李秀芳的作品則表現出流動感,她的《腰鼓》將人物擊打腰鼓的動態表現出來,人物動勢顯得暢快淋漓,有現代的特徵(圖8),另外高鳳蓮的人物體態十分概括簡化(圖7)。比較高鳳蓮、李秀芳,郭如林的人物剪紙(圖11)或可以看到人物體態動勢特點的發展變化,即由粗獷、寫意至精細工整,人物造型圓潤、飽滿一定程度上說明陝西人物剪紙發展到今天,正從粗簡進階到流暢。

三、人物剪紙表達的祈望與審美

陝西民間人物剪紙藝術之所以有如此精彩的美,來源於民眾和製作者個人的祈望,即表達了民眾和個人的美好願望。剪紙藝術來自土民間,散發著土地的芳香,它是由世代耕種土地、樸實無華的勞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創作出來的。他們製作出各種形式的剪紙,將其作為一種符號,祈求能得到各種力量消災避禍,表達他們的祝福。陝西的民間人物剪紙是一種符號,其中有的作為神靈的媒介,有的是勞作者的寫照,均傳達著創作者的祈望。

(一)祈望

陝西剪紙藝人力圖通過人物剪紙祈求消災避禍、多子多福,他們將神靈以及所謂的替身娃娃作為創作對象。唐代詩人杜甫詩《彭衙行》載:“故人有孫宰,高義薄曾雲。延客已曛黑,張燈啟重門。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記述詩人至德二年(757年)因戰亂,在彭衙(今陝西白水東北)得到好友孫縣令的幫助的事件。當詩人被邀請到孫縣令家中時,縣令剪了個剪紙為詩人招魂(可能就是剪了個人形作為替身),以安撫詩人。這說明陝西一帶在唐代就有用人物剪紙招魂,猶如替身娃娃的功用。替身娃娃包括招魂娃娃、送病娃娃等等,陝西有個古老的習俗,小孩子生病昏迷不醒,認為是魂丟了,於是剪個替身娃娃,也稱“招魂娃娃”,將其掛在門前,可以把孩子的靈魂召回來。人物剪紙也被廣泛地運用祈求多子多福,通常還用具有寓意性的植物、動物裝飾人物,如劉蘭英作的祈子剪紙。此外,抓髻娃娃也是這類剪紙(圖 9)。

每遇喜慶,陝西民眾喜愛以剪紙裝飾,表達美好祝福,如庫淑蘭的《江娃拉馬梅香》表達了對美好愛情的祝福。陳書亮先生曾這樣記錄陝北老大娘剪紙:“如要富,剪銅鑼。剪花朵,不怕餓。剪只羊仔過延河。”[5] 唐代李商隱作有《人日即事》詩:“文王喻複今朝是,子晉吹笙此日同。舜格有苗旬太遠,周稱流火月難窮。鏤金作勝傳荊俗,翦彩為人起晉風。獨想道衡詩思苦,離家恨得二年中。”記述了這一古老傳統的流傳。

(二)反映生活

陝西人物剪紙很多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包括日常生活勞作、娛樂等,如戲劇人物,許多剪紙製作者本身就是一個戲迷,如張林召就是一位,她剪了許多戲劇剪紙(圖 10)。反映現實勞作的剪紙亦有許多,剪紙製作者本身就是鍋邊、地頭的勞作者,她們將日常熟知的場景通過剪紙反映出來,如《蒸饃饃》描繪的生活場景。

結語

陝西民間人物剪紙藝術是接地氣的藝術形式,反映民俗、民風。剪紙藝術深深根植于百姓的生活中,陝西民間人物剪紙作為一種符號傳達著創作者和民眾百姓的思想,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認識和對美好生活的祈望。它的藝術取向質樸簡單,自然稚拙,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但它在保持傳統的拙氣、粗獷和寫意藝術風格的同時,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呈現出新的工整細緻的時代審美要求和特色(圖1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