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民族文化·柯爾克孜族|琳琅滿目的民族樂器,你認識幾件?

保護·傳承·發展——民族元素文創平臺

民族樂器

古典樂器有小調和大麯之分。 小調稱為“烏般”, 歌手可按調填詞彈唱。 大麯稱為“股衣”, “窮股衣”是規模很大的組曲, 可以用幾十種不同的曲調演奏幾天幾夜。

柯爾克孜族音樂多用民間樂器演奏。 史書記載有:鼓、苗、笙、蓽篥、盤鈴等。 流傳至今的樂器有“考姆孜”(木制羊腸三弦彈撥樂器)、“帕米爾考姆孜”(木制鐵三弦彈撥樂器)、“奧兀孜考姆孜”(鐵制指撥口琴)、“克雅克”(二弦拉琴)、“卻奧爾”(牧笛)、“吐圖克”(鳥翅簫)、“結孜吐圖克”(銅簫)、“蘇乃”(哨呐)、“曾格拉瑪”(笙)“巴斯”(鼓)等。 史詩《瑪納斯》還提到“多兀勒巴斯”(戰鼓)、“多兀勒”(手鼓)、“班達魯”(腰鼓)等。

“考姆孜”

“考姆孜”是柯爾克孜族最古老的樂器, 使用最為廣泛。 據傳, “考姆孜”乃古柯爾克孜語“考吾孜”的音變, “考吾孜”的含義則為美麗的樂器。 最早的“考吾孜”是用紅松樹做成的, 它的形狀與現在的“考姆孜”大體相同,

即頭部橢圓形, 根部細而長。 它既被用來演奏民間音樂, 亦被用來與“多兀勒巴斯”鼓一起演奏戰爭進行曲, 以鼓舞士氣。 後來出現的“考吾孜”是木制的, 上面安四根鐵弦。 據民間傳說, 成吉思汗西征時把這種“考吾孜”傳到了西達克山、喀什米爾、中亞、波斯、阿拉伯等地。 傳統考姆孜用整塊杏木挖制而成, 使用羊腸弦, 共鳴箱為扁葫蘆形成不等邊扁六方形;現代考姆孜常用杏木、桑木和白松製作, 共鳴箱由面、背、框板膠合而成, 為扁葫蘆形。 琴長88釐米, 面寬20釐米。

琴頭圓頂無飾, 左側置3個弦軸, 琴頸細長, 正面為按弦指板, 不設品位。 弦為3條鋼絲弦。 琴上用牛角和牛骨嵌出黑白相間的飾緣, 圖案美觀大方。 演奏時, 將琴體斜置於胸前, 左手持琴頸按弦, 右手彈弦或輪奏, 音色清亮而柔和。 演奏技法有彈、挑、勾、提、掃、滾和按、滑、吟、揉、泛、點等, 並創造了用手的各部位觸弦, 或將琴身倒置, 或抵住兩肩、頭部、背後反彈、反(左扌右芻)等, 真是豐富多彩。 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民歌、說唱伴奏。 柯爾克孜族人民最喜歡邊彈邊唱的表演形式,

即考姆茲彈唱。 著名獨奏曲有《夜鶯曲》、《啄木鳥》、《棗騮馬駒》、《願望》、《白鹿》和《庫爾滿別克》等。 著名演奏家有新疆歌舞團的買買提·托列米西等。

“克雅克”

拉絃樂器克雅克, 用一整段松木或桑木挖制而成, 外形與短把羹匙相像, 全長70釐米。 共鳴箱上部較寬、內腔外露, 下部蒙以駱駝羔皮或羊皮。 琴頭古樸, 左右各置一個弦軸, 琴頸上窄下寬, 正面指板無品, 張兩束馬尾弦。 演奏時將琴箱夾於兩膝間, 左手持琴按弦, 右手執馬尾弓在弦外拉奏。 音色柔和優美, 有如帶弱音器的小號。 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敘事長詩及民歌伴奏, 奏者多自拉自唱。

其他

鷹笛, 柯爾克孜語稱卻奧爾。 管身多用鷲鷹的翅膀骨製作, 管長24釐米, 管內中空無簧, 兩端相通, 下端開有3孔, 演奏時, 左右手指按孔, 嘴對上口, 兼用平吹和超吹, 音色高亢明亮。 常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民間舞蹈《比翼舞》伴奏。

鐵簧,柯爾克孜語稱奧孜考姆茲。簧長7釐米,呈鉗形。左手持簧,右手撥簧尖發音,音色優美,有金屬聲。樂曲有《包脫衣》、《娜西卡提》等,除常在氈房內獨奏或齊奏外,還可與考姆茲或克亞克合奏。

注:以上民族資料與相關圖片來自於網路搜索,如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繫刪除。

保護·傳承·發展——民族元素文創平臺

官方網站——http://www.minzuwc.com/

企鵝媒體平臺ID——民族元素文創平臺

鐵簧,柯爾克孜語稱奧孜考姆茲。簧長7釐米,呈鉗形。左手持簧,右手撥簧尖發音,音色優美,有金屬聲。樂曲有《包脫衣》、《娜西卡提》等,除常在氈房內獨奏或齊奏外,還可與考姆茲或克亞克合奏。

注:以上民族資料與相關圖片來自於網路搜索,如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繫刪除。

保護·傳承·發展——民族元素文創平臺

官方網站——http://www.minzuwc.com/

企鵝媒體平臺ID——民族元素文創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