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明天就是清明節了,能不能發清明節快樂?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 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 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 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 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 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2006年5月20日, 經國務院批准, 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傳春秋時期, 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 流亡途中, 在一處杳無人煙的地方, 又累又餓, 再也無力站起來。 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 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 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 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 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 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 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 重耳做了國君, 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

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 唯獨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 勸他面君討賞, 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 他打點好行裝, 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 羞愧莫及, 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 樹木茂密, 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 有人獻計, 從三面火燒綿山, 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 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 火熄後, 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 慟哭。 裝殮時, 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 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 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 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 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 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 並曉諭天下, 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 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從歷史的實際來看, 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跡。

原始社會, 先民們鑽木取火, 火種來之不易, 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 因此, 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 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 要禁止生火。 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 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

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 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 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掃墳墓。 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 上古時候, 家中有人去世時, 只挖墓坑安葬, 不築墳丘標誌, 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 後來在挖墓坑時還築起墳丘, 將祭祖安排在墓地, 便有了物質上的依託。 戰國時期, 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 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 據《漢書》記載, 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 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 在唐代, 不論士人還是平民, 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 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 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 詩人們的作品, 也往往是寒食、清明並提, 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 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鑒於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清明節風俗活動:蕩秋千,蹴鞠,踏青,植樹,放風箏,掃墓,插柳,戴柳,射柳,鬥雞,蠶花會

由於寒食清明節食品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紮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把吃剩的螺螄殼往屋裡拋,據說聲音能嚇跑老鼠,毛毛蟲會鑽進殼裡做巢,不再出來騷擾蠶。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另外在給大家說下關於清明節的誤區,前幾年發生的一件事,移動10086在清明節向用戶發祝福短信,結果被網友罵慘。因為在大家印象裡,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節日,本應是莊重嚴肅的事情,怎麼可以祝福快樂?類似的比如端午節也不能祝福快樂,可以用端午安康。作為祭祀先人節日,清明節我們可以互相說祝福嗎?

北京民俗協會秘書長高巍表示,除了掃墓其它場合說清明節快樂沒問題。清明節是節氣和節日的結合,它的特點是把春天的勃勃生機充分地表現出來,掃墓祭祖讓我們獲得精神上的慰籍和支撐,踏青、蕩秋千、放風箏則讓人們動起來。

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鑒於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清明節風俗活動:蕩秋千,蹴鞠,踏青,植樹,放風箏,掃墓,插柳,戴柳,射柳,鬥雞,蠶花會

由於寒食清明節食品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紮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把吃剩的螺螄殼往屋裡拋,據說聲音能嚇跑老鼠,毛毛蟲會鑽進殼裡做巢,不再出來騷擾蠶。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另外在給大家說下關於清明節的誤區,前幾年發生的一件事,移動10086在清明節向用戶發祝福短信,結果被網友罵慘。因為在大家印象裡,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節日,本應是莊重嚴肅的事情,怎麼可以祝福快樂?類似的比如端午節也不能祝福快樂,可以用端午安康。作為祭祀先人節日,清明節我們可以互相說祝福嗎?

北京民俗協會秘書長高巍表示,除了掃墓其它場合說清明節快樂沒問題。清明節是節氣和節日的結合,它的特點是把春天的勃勃生機充分地表現出來,掃墓祭祖讓我們獲得精神上的慰籍和支撐,踏青、蕩秋千、放風箏則讓人們動起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