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康得新董事長鐘玉:只有顛覆性創新才有未來

中經金融:follow me!

✦ 《中國經營報》記者 王迎春

十九大期間, 67歲的康得新董事長鐘玉馬不停蹄地在德國、義大利等歐洲各國穿梭, 與多家國際材料行業領軍企業洽談合作。

他所領導的企業康得新(002450.SZ)及其控股股東康得集團已經成為中國新材料行業的標杆, 在多個領域打破國際巨頭的封鎖與壟斷, 爭得產品定價權, 為中國製造贏得世界尊重。

為支撐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 康得新及康得集團走的是全球化佈局, 目前已經在全球8個國家建立了9個研發中心, 並與22個國際頂級高校院所合作。

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過程中, 替代、追趕、創新、引領不斷地被鐘玉提及。 據悉, 每年康得新自有產品自我替代率高達60%。

從替代到超越, 最後走向引領

截至2017年10月17日收盤, 上市僅7年的康得新, 市值已高達808億元, 它將3400餘家上市公司拋在身後, 躋身A股上市公司市值排名前100名之內。

在此前公佈的2017年半年報中, 康得新營業收入超過60億元, 淨利潤超過12億元, 且兩項指標均以兩位數增長, 分別是33.16%和35.32%。

豐厚家底靠什麼掙來的?放眼康得新的產品線, 答案自在其中。

為康得新奠定家底基礎的是2002年投產的預塗膜生產線, “15年過去了, 我們依然領先全球, 產品出口80多個國家, 並且在全球市場擁有定價權。 ”鐘玉介紹道。 把康得新帶入藍海的則是光學膜。 2013年11月, 年產能2億平方米的光學膜生產線通過三年時間打造投產, 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唯一全產業、產品全系列的光學膜生產基地, 直接把公司2014年營業收入從30億帶入50億元階梯。 此外, 康得新與康得集團聯手打造的碳纖維生產基地已於2016年投產, 其技術打破了國際巨頭40年的封鎖與打壓。

“別人做過的, 不做, 別人做得好的, 我們更不做, 我們只做別人沒有的。 ”這句話被鐘玉在多個場合提及。 為什麼堅決避開低端化競爭, 迎難而上爭當世界第一?

在鐘玉看來, 中國經濟以前以資本驅動、以低成本勞動力推動低端產品的發展, 這條路已經走到頭了。 “未來, 創新驅動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根本, 走過30年改革開放的中國經濟, 其製造業與實業也走到了這樣一個發展階段。 ”鐘玉說。

“通過創新轉型, 不斷進行全球高端技術整合, 資源整合, 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縱觀康得新、康得集團的創業創新之路, 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鐘玉總結道。

創新有兩種, 一為改進型, 一為顛覆型, 康得新選擇的是後者,

對此他解釋:“民營企業發展初期, 規模不夠, 沒有優勢, 別人幹得好的, 你沒有可能去做, 你只能靠在冷門行業中去創新, 而且, 只有顛覆性創新, 你才可能有未來”。

以第一個產品預塗膜為例, “那就是中國以前沒有的。 ”他說。 康得新1998年開始推動預塗膜項目, 2002年, 第一條產品線投產, 自2012年起, 超越印度COSMO成為全球第一大預塗膜生產商。

預塗膜全球市場需求總量300億, 空間有限, 康得新上市之後, 如何推動企業升級發展?彼時, 鐘玉開始重新思考企業戰略, 並把眼光瞄向了廣泛應用於工業多個領域的光學膜。 例如, 收音機等電子產品用的鋰電池, 其包裝材料鋁塑膜的基材, 國產化率只有3‰;用於海水淡化的反滲透膜, 國產化率只有10%;汽車隔熱膜之前全部依賴進口;光學膜還廣泛用於醫療、電子、汽車等領域的膠粘帶產品,

中國高端市場需求2000億, 100%依賴進口。 為此, 康得新提出目標:在這個領域, 不斷地進行顛覆性創新, 從替代到超越, 最後走向引領。

然而, 光學膜技術已被國際巨頭壟斷, 國內某機構做了八年都沒有突破。 “2011年我們宣佈進軍光學膜, 提出要打造全球規模最大、唯一全產業鏈、唯一全系列生產線, 當時沒人相信。 ”鐘玉回憶, 結果2013年11月, 光學膜一期宣佈投產, 僅3年就刷新了市場對康得新的認知。

一年前的杭州G20峰會上, 習近平總書記這樣總結中國經濟的發展出路:以創新之鑰, 打開經濟增長之鎖。 以此而論, 康得新的發展正是踏在時代的節拍上。

未來已來, 靠的是前瞻性佈局

“今天,奧迪、寶馬、富豪、賓士以及國內30家汽車廠商的汽車部件碳纖維輕量化都有康得新參與共同設計。”鐘玉說,“我可以驕傲地說,康得新將會壟斷中國汽車輕量化的未來。”鐘玉能做到嗎?

事實上,在光學膜落地投產以後,鐘玉的目光就落在碳纖維材料上。“2012年,我用了一年的時間思考這個事,因為這個項目風險很大、困難很多。”他回憶。

以2016年資料為例,中國碳纖維總需求量1.9萬噸,國產的只有3400噸,其餘1.6萬噸全部靠進口。多年來,國內有幾十家企業從事碳纖維生產,但只能生產出低端產品T300,而這款產品的定價權被國際巨頭牢牢把控,使T300在國內處於地板價。“在高端產品,國際巨頭封鎖你,比如T700、T800,他規定你只能用於某產品生產上。”鐘玉說。

在高低端兩頭重壓下,國內這幾十家企業幾乎沒有盈利,一些生產線已成廢鐵,多家企業的數十億投資折戟。

然而,鐘玉卻敏銳地判斷,碳纖維在民用航空與汽車工業的應用,意味著一個工業時代的到來。2013年寶馬推出全碳纖維汽車,直接帶動碳纖維在汽車工業的應用。“中國鋼產量40%用在汽車上,如果汽車使用碳纖維,這個量不得了。”

一年之後,鐘玉覺得已然看清碳纖維的市場前景與切入口,於是於2013年迅速啟動,並提出目標:通過全球化合作,搶佔碳纖維高端技術,佈局生態平臺,做總體解決方案,佔領汽車輕量化的未來。

在中德兩國總理的支援下,與德國幕尼黑工業大學合作設立康得新歐洲碳纖維研究中心,與德國雷丁公司合資設立汽車輕量化設計中心等。通過三年努力,康得新與康得集團聯手打造的碳纖維輕量化產業生態平臺於2016年投產,技術全球最先進、規模全球最大。

在這條生態平臺落成之前,全球唯一能進行汽車部件碳纖維生產的是寶馬,生產節拍3~4分鐘,一年2萬輛,“我們的生產節拍是2~3分鐘,比他們快了近一倍。我們在廊坊的生產線一年產能5萬輛。”鐘玉介紹。

“當初我們佈局碳纖維時,沒有人相信汽車會把碳纖維進行規模化應用,我們抓住機遇就上了。實質上靠的就是前瞻性佈局,不僅是技術上,更重要的是對行業發展的預測上。”鐘玉總結道。

商業模式創新體現的是競爭力

在採訪中,鐘玉的視野常常在行業的深度與整體經濟的廣度兩個維度切換,並相互參照,這種寬廣視野使他在決策判斷時異常敏銳。他認為,處於資訊經濟時代,中國已經不能以製造為中心,更重要的是以客戶為中心、以服務為中心,提供總體解決方案。提供總體解決方案正是對過去提供單一商品的商業模式的顛覆。自2013年開始,康得新及康得集團開始從材料製造商走向打造總體解決方案平臺,並變成其新的商業模式,鐘玉舉例道,“如果我們只賣碳纖維,現在,客戶到了你這兒,全部都解決了,這就是新的經營模式體現的競爭力。”

“我們不能把自己做成一個產品公司,而要做成一個技術公司,以技術去面對不同的應用領域,去開發研究。”鐘玉介紹,康得新及康得集團構建的全產業鏈佈局,現在面向的是向30多個市場供貨,如顯示、電子、汽車、建築、裝飾、醫療等。這種模式不僅加強了企業成本優勢,並且在技術上能垂直整合、迅速開發、提升創新能力,能夠從各環節去突破。

裸眼3D,康得新做的同樣是全產業鏈,“我們做了光學設計、材料開發、軟體演算法、內容製作、與互聯網內容分發平臺,用顯示、內容、應用這三端齊發來推動市場。”鐘玉介紹。

康得新下一個重要佈局是打造坐落在江蘇張家港的“康得新未來城”。“國外有波音小鎮、3M小鎮等,小鎮可以將人才、技術、產業高度聚焦,成為一個產業發展平臺,”鐘玉介紹,下一步進行全球並購和股權合作,整合全球的技術與產業資源。“將未來城打造成全球領先的產業園區,驅動康得新未來五至十年的增長,形成人才、技術、產業交流的高地,超越3M!”鐘玉稱。

從最初的5個人到現在的5000人,康得新及康得集團依然創新力十足。2017年8月,《福布斯》發佈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100榜單,康得新作為唯一的新材料企業位列第47名,日本3M黯然出局。

中經金融是《中國經營報》旗下專注財經領域新聞的公眾號,內容覆蓋銀行、保險、券商、基金、交易所等多個金融行業,每天多條原創,旨在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服務。

[版權說明]

本文為原創內容,如欲轉載,請聯繫後臺。

“今天,奧迪、寶馬、富豪、賓士以及國內30家汽車廠商的汽車部件碳纖維輕量化都有康得新參與共同設計。”鐘玉說,“我可以驕傲地說,康得新將會壟斷中國汽車輕量化的未來。”鐘玉能做到嗎?

事實上,在光學膜落地投產以後,鐘玉的目光就落在碳纖維材料上。“2012年,我用了一年的時間思考這個事,因為這個項目風險很大、困難很多。”他回憶。

以2016年資料為例,中國碳纖維總需求量1.9萬噸,國產的只有3400噸,其餘1.6萬噸全部靠進口。多年來,國內有幾十家企業從事碳纖維生產,但只能生產出低端產品T300,而這款產品的定價權被國際巨頭牢牢把控,使T300在國內處於地板價。“在高端產品,國際巨頭封鎖你,比如T700、T800,他規定你只能用於某產品生產上。”鐘玉說。

在高低端兩頭重壓下,國內這幾十家企業幾乎沒有盈利,一些生產線已成廢鐵,多家企業的數十億投資折戟。

然而,鐘玉卻敏銳地判斷,碳纖維在民用航空與汽車工業的應用,意味著一個工業時代的到來。2013年寶馬推出全碳纖維汽車,直接帶動碳纖維在汽車工業的應用。“中國鋼產量40%用在汽車上,如果汽車使用碳纖維,這個量不得了。”

一年之後,鐘玉覺得已然看清碳纖維的市場前景與切入口,於是於2013年迅速啟動,並提出目標:通過全球化合作,搶佔碳纖維高端技術,佈局生態平臺,做總體解決方案,佔領汽車輕量化的未來。

在中德兩國總理的支援下,與德國幕尼黑工業大學合作設立康得新歐洲碳纖維研究中心,與德國雷丁公司合資設立汽車輕量化設計中心等。通過三年努力,康得新與康得集團聯手打造的碳纖維輕量化產業生態平臺於2016年投產,技術全球最先進、規模全球最大。

在這條生態平臺落成之前,全球唯一能進行汽車部件碳纖維生產的是寶馬,生產節拍3~4分鐘,一年2萬輛,“我們的生產節拍是2~3分鐘,比他們快了近一倍。我們在廊坊的生產線一年產能5萬輛。”鐘玉介紹。

“當初我們佈局碳纖維時,沒有人相信汽車會把碳纖維進行規模化應用,我們抓住機遇就上了。實質上靠的就是前瞻性佈局,不僅是技術上,更重要的是對行業發展的預測上。”鐘玉總結道。

商業模式創新體現的是競爭力

在採訪中,鐘玉的視野常常在行業的深度與整體經濟的廣度兩個維度切換,並相互參照,這種寬廣視野使他在決策判斷時異常敏銳。他認為,處於資訊經濟時代,中國已經不能以製造為中心,更重要的是以客戶為中心、以服務為中心,提供總體解決方案。提供總體解決方案正是對過去提供單一商品的商業模式的顛覆。自2013年開始,康得新及康得集團開始從材料製造商走向打造總體解決方案平臺,並變成其新的商業模式,鐘玉舉例道,“如果我們只賣碳纖維,現在,客戶到了你這兒,全部都解決了,這就是新的經營模式體現的競爭力。”

“我們不能把自己做成一個產品公司,而要做成一個技術公司,以技術去面對不同的應用領域,去開發研究。”鐘玉介紹,康得新及康得集團構建的全產業鏈佈局,現在面向的是向30多個市場供貨,如顯示、電子、汽車、建築、裝飾、醫療等。這種模式不僅加強了企業成本優勢,並且在技術上能垂直整合、迅速開發、提升創新能力,能夠從各環節去突破。

裸眼3D,康得新做的同樣是全產業鏈,“我們做了光學設計、材料開發、軟體演算法、內容製作、與互聯網內容分發平臺,用顯示、內容、應用這三端齊發來推動市場。”鐘玉介紹。

康得新下一個重要佈局是打造坐落在江蘇張家港的“康得新未來城”。“國外有波音小鎮、3M小鎮等,小鎮可以將人才、技術、產業高度聚焦,成為一個產業發展平臺,”鐘玉介紹,下一步進行全球並購和股權合作,整合全球的技術與產業資源。“將未來城打造成全球領先的產業園區,驅動康得新未來五至十年的增長,形成人才、技術、產業交流的高地,超越3M!”鐘玉稱。

從最初的5個人到現在的5000人,康得新及康得集團依然創新力十足。2017年8月,《福布斯》發佈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100榜單,康得新作為唯一的新材料企業位列第47名,日本3M黯然出局。

中經金融是《中國經營報》旗下專注財經領域新聞的公眾號,內容覆蓋銀行、保險、券商、基金、交易所等多個金融行業,每天多條原創,旨在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服務。

[版權說明]

本文為原創內容,如欲轉載,請聯繫後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