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這部外行拍的紀錄片土得掉渣,我笑完感動了……

紀錄片裡的一股泥石流

今天來安利一部豆瓣只有700人打分的紀錄片:《尋找手藝》。

和我們印象中展示手藝的典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完全不同,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那種規整的、系統的、美麗的、有主角和故事線的紀錄片。

在“手藝”這個主題上, 央視也有一套名叫《留住手藝》的紀錄片, 口碑很好(豆瓣8.7), 畫風是大氣精緻的央視范兒, 帶著磁性播音腔解說的那種。

《尋找手藝》呢, 不足之處十分明顯, 是只有三個人拍出來的“外行”紀錄片。 根據導演的自述:攝影本來是個司機;錄音第一次摸答錄機;導演是第一次拍攝大型紀錄片。

而片子在B站上的UP主, 是導演本人……

本片的畫風, 從片頭字幕可見一斑, 再多加兩種顏色就是“如何逼死你的設計師朋友”系列了。

片尾字幕也很質樸。

因為攝影師不是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 偶爾會出現沒什麼構圖講究的畫面。

導演經常入畫。

但看下來覺得粗糙是另外一種可看性:粗糲的真實也同樣震撼。

不修邊幅的匠人也同樣可愛。

鮮為人知的手藝也同樣精妙。

關鍵是,好久沒看到這麼好笑的紀錄片了啊。

開頭字幕就出現了這種汪峰式的叩問:真摯得引人發笑(但看下去你會相信這種真摯的)。

導演是不想當鹹魚的夢想家,立志拍一部偉大的紀錄片。

並為此賣掉了在北京的一套房,是不是彪呼呼的?!(彈幕都在說這兩年賣房子虧大了)

上路以後馬上就有神展開:頭三天的拍攝一無所獲,拍到的第一個攝影師要治療鼻炎,他們順帶拍了醫生。

然後,攝影師小蔣家裡有事,治好了鼻炎就退出了。

彈幕都在2333:小蔣就是搭順風車來治鼻炎的吧?

然後司機開始當攝影師了,這麼隨意的嗎???

豆瓣網友給《尋找手藝》加的tag是“紀錄片裡的一股清流”,其實是一股泥石流吧

但他們拍到的手藝的確很有可看性了,比如羊皮筏子的製作過程。

上來就告訴你,羊皮都臭掉了,這是一部有味道的、對真實不加以修飾的紀錄片。

製作工藝:用針線縫補羊皮上一切可能漏氣的地方、繩子捆住四肢和肚臍,充氣封口,再往裡面灌上鹽、油、水。做完了還不是一勞永逸,羊皮筏子要曬太陽,否則容易腐爛;又得潑水,因為會被日光曬裂,麻煩得不行。

這就是羊皮筏子,幾十年前黃河中上游兩岸的人們的重要水運工具,它一點都不美,但曾經非常有用,現在是瀕臨失傳的手藝。

也有很精深的技藝,比如他們還拍到了整個藏區水準最高的佛像製作團隊。

一整張銅板一錘一錘打出一尊佛像。

連佛像裡面的紋理也完美無瑕。

做油紙傘,傘頭是匠人完全憑感覺鋸開的,最後總能鋸成30等份。

與此同時,攝製組本身也是紀錄片的主角,他們也有自己的手藝。

司機小哥一個星期之後就上道了,在車前安裝微型攝像機,試圖拍下“新疆的風”。

除了手藝,紀錄片也會出現亮眼的人物。

沒受過專業演奏培訓的小男孩,在做樂器的父親的薰陶下,彈得一手好琴。

這種樂器叫做“彈布林” 。

熱情的維吾爾族土豪大叔,四年來見到扛攝影機的就往家裡請……

因為他家的房子是蓋得最高的,視野好。大叔人也太可愛了!

還有藝術家風采的樂器匠人老爺爺,彈幕都被他的彈唱表演折服。

但老爺爺的兒子卻完全不會吹奏父親製作的樂器。

彈幕說:手藝當場失傳

從新疆走到西藏,團隊也在進步,記錄手藝時,能從表面昇華到意義了。

這個21歲的少年,從13歲開始用木板刻佛經。

問他刻的越多是不是越賺錢,他趕緊搖頭否認:不能想著刻得多,要好好刻,不好好刻,等死的時候會害怕,良心過意不去。

製作佛像水準最高的大師土旦,如果論能力獲得報酬,他早已腰纏萬貫。

但他並不有錢。寺廟向他預訂佛像時,他不收工錢。

有時候還倒給寺廟捐佛像,鍍金的那種,成本就要三十萬。

“有時候捐金子,有時候捐菩薩,有時候錢多的話就這樣捐,全部都捐,沒錢的話沒辦法,是吧?”看土旦說話時的笑容,他大概是是精神上的富翁吧。

拍攝完土旦的故事,導演表示他心靈受到了震撼,開始反省自己的夢想目的不純,“以為是為了夢想,其實仍然是為了錢”。

還湧起了一些想哭的傷感

彈幕都好可愛地在安慰導演:憑本事賺錢有什麼錯?

而且攝製組也不容易啦,拍攝過程中,睡在這樣衛生狀況堪憂的招待所裡。

彈幕還在激烈地討論信仰和掙錢矛不矛盾的時候,導演又換了一番心情,突然開始思念自己的女兒。

後來真的把女兒帶上一塊拍了。

真是想到哪兒是哪兒啊。

就是這麼一樁看上去缺乏規劃 (開拍三天沒有找到素材、攝影師第四天退出、最終因錄音師腳趾骨折而結束),想到哪兒是哪兒的紀錄片,居然跑了大半個中國,從北京到甘肅再到新疆,再到西藏、雲南甚至海南,一共拍攝了199種手藝。

但紀錄片的導演表示,拍完這些手藝人,再也不好意思談夢想。

不管怎樣,這碗關於夢想的雞湯,我先幹為敬啦~

導演經常入畫。

但看下來覺得粗糙是另外一種可看性:粗糲的真實也同樣震撼。

不修邊幅的匠人也同樣可愛。

鮮為人知的手藝也同樣精妙。

關鍵是,好久沒看到這麼好笑的紀錄片了啊。

開頭字幕就出現了這種汪峰式的叩問:真摯得引人發笑(但看下去你會相信這種真摯的)。

導演是不想當鹹魚的夢想家,立志拍一部偉大的紀錄片。

並為此賣掉了在北京的一套房,是不是彪呼呼的?!(彈幕都在說這兩年賣房子虧大了)

上路以後馬上就有神展開:頭三天的拍攝一無所獲,拍到的第一個攝影師要治療鼻炎,他們順帶拍了醫生。

然後,攝影師小蔣家裡有事,治好了鼻炎就退出了。

彈幕都在2333:小蔣就是搭順風車來治鼻炎的吧?

然後司機開始當攝影師了,這麼隨意的嗎???

豆瓣網友給《尋找手藝》加的tag是“紀錄片裡的一股清流”,其實是一股泥石流吧

但他們拍到的手藝的確很有可看性了,比如羊皮筏子的製作過程。

上來就告訴你,羊皮都臭掉了,這是一部有味道的、對真實不加以修飾的紀錄片。

製作工藝:用針線縫補羊皮上一切可能漏氣的地方、繩子捆住四肢和肚臍,充氣封口,再往裡面灌上鹽、油、水。做完了還不是一勞永逸,羊皮筏子要曬太陽,否則容易腐爛;又得潑水,因為會被日光曬裂,麻煩得不行。

這就是羊皮筏子,幾十年前黃河中上游兩岸的人們的重要水運工具,它一點都不美,但曾經非常有用,現在是瀕臨失傳的手藝。

也有很精深的技藝,比如他們還拍到了整個藏區水準最高的佛像製作團隊。

一整張銅板一錘一錘打出一尊佛像。

連佛像裡面的紋理也完美無瑕。

做油紙傘,傘頭是匠人完全憑感覺鋸開的,最後總能鋸成30等份。

與此同時,攝製組本身也是紀錄片的主角,他們也有自己的手藝。

司機小哥一個星期之後就上道了,在車前安裝微型攝像機,試圖拍下“新疆的風”。

除了手藝,紀錄片也會出現亮眼的人物。

沒受過專業演奏培訓的小男孩,在做樂器的父親的薰陶下,彈得一手好琴。

這種樂器叫做“彈布林” 。

熱情的維吾爾族土豪大叔,四年來見到扛攝影機的就往家裡請……

因為他家的房子是蓋得最高的,視野好。大叔人也太可愛了!

還有藝術家風采的樂器匠人老爺爺,彈幕都被他的彈唱表演折服。

但老爺爺的兒子卻完全不會吹奏父親製作的樂器。

彈幕說:手藝當場失傳

從新疆走到西藏,團隊也在進步,記錄手藝時,能從表面昇華到意義了。

這個21歲的少年,從13歲開始用木板刻佛經。

問他刻的越多是不是越賺錢,他趕緊搖頭否認:不能想著刻得多,要好好刻,不好好刻,等死的時候會害怕,良心過意不去。

製作佛像水準最高的大師土旦,如果論能力獲得報酬,他早已腰纏萬貫。

但他並不有錢。寺廟向他預訂佛像時,他不收工錢。

有時候還倒給寺廟捐佛像,鍍金的那種,成本就要三十萬。

“有時候捐金子,有時候捐菩薩,有時候錢多的話就這樣捐,全部都捐,沒錢的話沒辦法,是吧?”看土旦說話時的笑容,他大概是是精神上的富翁吧。

拍攝完土旦的故事,導演表示他心靈受到了震撼,開始反省自己的夢想目的不純,“以為是為了夢想,其實仍然是為了錢”。

還湧起了一些想哭的傷感

彈幕都好可愛地在安慰導演:憑本事賺錢有什麼錯?

而且攝製組也不容易啦,拍攝過程中,睡在這樣衛生狀況堪憂的招待所裡。

彈幕還在激烈地討論信仰和掙錢矛不矛盾的時候,導演又換了一番心情,突然開始思念自己的女兒。

後來真的把女兒帶上一塊拍了。

真是想到哪兒是哪兒啊。

就是這麼一樁看上去缺乏規劃 (開拍三天沒有找到素材、攝影師第四天退出、最終因錄音師腳趾骨折而結束),想到哪兒是哪兒的紀錄片,居然跑了大半個中國,從北京到甘肅再到新疆,再到西藏、雲南甚至海南,一共拍攝了199種手藝。

但紀錄片的導演表示,拍完這些手藝人,再也不好意思談夢想。

不管怎樣,這碗關於夢想的雞湯,我先幹為敬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