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詩詞鑒賞|精品宋詞賞析及精美國畫配圖欣賞(一)

嚴蕊《如夢令》配圖

01、 嚴蕊《如夢令》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與紅紅, 別是東風情味。

曾記, 曾記, 人在武陵微醉。

【詩詞賞析】

對這首小令,

先且不談背景, 直單微欣賞之, 別有逸趣。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發端二句飄然而至, 雖明白如話, 但決非一覽無味, 須細加玩味。

詞人連用梨花、杏花比擬, 可知所詠之物為花。 道是梨花——卻不是, 道是杏花——也不是, 則此花乍一看去, 極易被誤認為梨花, 又極易被誤認為杏花。 仔細一看, 卻並非梨花, 也並非杏花。 因此可知此花之色, 有如梨花之白, 又有如杏花之紅。

“白白與紅紅”緊承發端二句 , 點明此花之為紅、白二色。 連下兩組狀色的疊字, 極簡煉、極傳神地寫出繁花似錦、二色並妍的風采。 一樹花分二色, 確非常見, 此花實在別致啊!

“別是東風情味”上句才略從正面點明花色, 此句詞筆卻又輕靈地宕開, 不再從正面著筆,

而從唱歎之音讚美此花之風韻獨具一格, 超拔於春天眾芳之上。 實在少此一筆不得。 可是, 這究竟是一種什麼花呢?

“曾記, 曾記, 人在武陵微醉 。 ”結筆仍是空際著筆, 不過, 雖未直接點出花名, 卻已作了不管之答。 “ 曾記 。 曾記”, 二語甚妙, 不但引起讀者的注意, 呼喚起讀者的記憶, 且暗將詞境推遠 。 “人在武陵微醉”, 武陵二字 , 暗示出此花之名。 陶淵明《桃花源記》雲:武陵漁人曾“緣溪行, 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 中無雜樹, 芳華鮮美, 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 複前行, 欲窮其林”, 終於來到世外桃源。 原來 , 此花屬桃源之花 , 花名就是桃花。 句中“醉”之一字, 寫出此花之為人所迷戀的感受。 詞境以桃花源結穴, 餘味頗為深長。 它可能意味著女詞人的身份(宋詞習以桃溪、桃源指妓女居處),

也可能有取于桃花源淩越世俗之意。

此詞所詠為紅白桃花, 這是桃花的一種 , “桃品甚多......其花有紅、紫、白、千葉、二色之殊。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部》)紅白桃花, 就是同樹花分二色的桃花。 北宋邵雍有《二色桃》詩 :“施朱施粉色俱好, 傾城傾國豔不同。 疑是蕊宮雙姊妹, 一時攜手嫁東風 。 ”詩雖不及嚴蕊此詞含蘊, 但可借作為此詞的一個極好注腳。

南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二十曾記嚴蕊其人及此詞 :“天臺營妓嚴蕊, 字幼芳, 善琴弈歌舞, 絲竹書畫, 色藝冠一時。 間作詩詞, 有新語, 頗通古今, 善逢迎。 四方聞其名, 有不遠千里而登門者。 唐與正守台日, 酒邊嘗命賦紅白桃花 , 即成《如夢令》。 與正賞之雙縑 。 ”依據這段記載來體味此詞,

不難體會到這位女詞人作這首詠物詞的一番蘊意。 詞顯然體現了作者的情感。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別是東風情味的紅白桃花, 不正是這位色藝冠絕一時的女性自己的寫照嗎?而含蓄地點明此花乃屬桃源之花, 不正是她身陷風塵而心自高潔的象徵嗎?她的《蔔運算元》詞, 有“不是愛風塵, 似被前緣誤”之句, 正可詮釋此意。 孫麟趾《詞逕》雲 :“人之品格高者, 出筆必清 。 ”此詞有清氣, 有新意, 正是詞人品格的自然流露。 尤其這首詠物詞中, 能巧妙地借助于典故的文化意義, 表現詞人自己的高潔懷抱, 似無寄託, 而有寄託, 就境界言, 可以說是詞中的上品。

此詞絕不同于一般滯於物象的詠物詞, 它純然從空際著筆,

空靈蕩漾, 不即不離, 寫出紅白桃花之高標逸韻, 境界愈推愈高遠, 令人玩味無極而神為之一旺。 就藝術而言, 可以說是詞中之逸品。

晏殊《浣溪沙》配圖

02、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台,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詩詞譯文】

我填上一曲新詞,倒上一杯美酒,這時的天氣,與去年相同。當夕陽西下,何時才能回轉?令人無可奈何,看見花兒又殘落了;似曾相識,春燕又飛回。美好的事物無法挽留,只不過是似曾相識而已,想到這些令人感傷。我獨自在小徑裡徘徊,感覺很傷感。

【詩詞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詞的上片通過對眼前景物的詠歎,將懷舊之感、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詞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對酒當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于問津、也樂於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記憶中,最難忘懷的卻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氣”句,點出眼前的陽春煙景既與去年無異,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飲酒聽歌的場所。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夕陽西下”句,不僅是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同時也是慨歎昔日與伊人同樂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二句,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寓意深婉,一向稱為名對。唯其如此,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上句對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對巢燕的歸來興懷舊之感。人間生死,同花開花落一樣,不由自主,所以說“無何奈何”。舊地重遊,前塵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說“似曾相識”。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因此,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後來蘇軾的詞,就大暢此風了。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諡元獻。他一生富貴優遊,所作多吟成於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筆調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

岳飛《滿江紅》配圖

03、岳飛《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注釋】

⑴此調又名《念良遊》、《傷春曲》。格調沉鬱激昂,宜於抒發懷抱,故為蘇、辛派詞人所愛用。雙調,九十三字,仄韻(南宋後始見於平韻體)。

⑵怒髮衝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衝冠。”

⑶抬望眼:抬頭縱目遠望。 ⑷塵與土:謂功名猶如塵土,指報國壯志未能實現而言。

⑸八千里路:作者從軍以來,轉戰南北,征程約有八千里。“八千”與前句中的“三十”都是舉其成數而言。雲和月:指披星戴月,日夜兼程。

⑹等閒:輕易,隨便。 ⑺靖康:甯欽宗趙桓年號。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次年擄徽宗趙佶、欽宗趙桓北去,北宋滅亡。“靖康恥”指此而言。

⑻雪:洗雪。

⑼滅:平息,了結。 ⑽長車:戰車。賀蘭山:在今寧夏西,當時為西夏統治區。此處借為金人所在地。缺:指險隘的關口。

⑾從頭:重新。收拾:整頓。

⑿天闕:宮門。朝天闕:指回京獻捷。

【詩詞譯文】

我怒髮衝冠,獨自登高憑欄,驟急的風雨剛剛停歇。我抬頭遠望天空一片高遠壯闊。禁不住仰天長嘯,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塵土,八千里經過多少風雲人生。好男兒,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不要空空將青春消磨,等年老時徒自悲切。靖康之變的恥辱,至今仍然沒有被洗雪。作為國家臣子的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要駕著戰車向賀蘭山進攻,連賀蘭山也要踏為平地。我滿懷壯志,發誓吃敵人的肉,喝敵人的鮮血。待我重新收復舊日山河,再帶著捷報向國家報告勝利的消息。

【詩詞鑒賞 】

嶽飛的這首詞,激勵著中華民族的愛國心。抗戰期間這首詞曲以其低沉但卻雄壯的歌音,感染了中華兒女。

前四字,即司馬遷寫藺相如“ 怒髮衝冠”的妙,表明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緣獨上高樓,自倚闌幹,縱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熱血滿懷沸騰激昂。——而此時秋霖乍止,風澄煙淨,光景自佳,翻助鬱悶之懷,於是仰天長嘯,以抒此萬斛英雄壯志。著“瀟瀟雨歇”四字,筆鋒微頓,方見氣度淵靜。

開頭淩雲壯志,氣蓋山河,寫來氣勢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十四個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絕,此十四字,如見將軍撫膺自理半生壯志,九曲剛腸,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豈與塵土同埋;馳驅何足言苦,堪隨雲月共賞。(此功名即勳業義,因音律而用,宋詞屢見。)試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識見!

過片前後,一片壯懷,噴薄傾吐:靖康之恥,指徽欽兩帝被擄,猶不得還;故下言臣子抱恨無窮,此是古代君臣觀念。此恨何時得解?功名已委於塵土,三十已去,至此,將軍自將上片歇拍處“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之勉語,說與人體會。雄壯之筆,字字擲地有聲!

以下出奇語,現壯懷,英雄忠憤氣概,凜凜猶若神明。金兵入據中原,亦可能敗退“匈奴”實不足滅,踏破“賀蘭”直搗黃龍並非誇大其辭。“饑餐”、“渴飲”一聯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暢其情、盡其勢。未至有複遝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氣在。

有論者設:賀蘭山在西北,與東北之黃龍府,遙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敵制勝的抗金名臣老趙鼎,他作《花心動》詞,就說:“西北欃槍未滅,千萬鄉關,夢遙吳越”,那忠義慷慨寄敬胡銓的張元幹,他作《虞美人》詞,也說:“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這都是南宋初期的愛國詞作,他們說到金兵時,均用“西北”、“樓蘭”(漢之西域鄯善國,傅介子計斬樓蘭王,典出《漢書·西域傳》),可見嶽飛用“賀蘭山”和“匈奴”,是無可非議。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滿腔忠憤,丹心碧血,傾出肺腑。用文學家眼光視之結束全篇,神氣十足,無複豪發遺憾,令人神往,叫人起舞。然而岳飛頭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於奸計,宋皇朝自棄戰敗。“莫須有”千古奇冤,聞者髮指,豈可指望他率軍協同中原父老齊來朝拜天闕哉?悲夫。

詞不以文字論長短,若以文字論,亦當擊賞其筆力之沉厚,脈絡之條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響,倚聲而歌,乃振興中華之必修音樂藝術課也。

【詩詞簡析】

這是一首氣壯山河、光照日月的傳世名作。此詞即抒發他掃蕩敵寇、還我河山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絕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願。全詞聲情激越,氣勢磅礴。開篇五句破空而來,通過刻劃作者始而怒髮衝冠、繼而仰天長嘯的情態,揭示了他憑欄遠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洶湧激蕩的心潮。接著,“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現了他蔑視功名,唯以報國為念的高風亮節,下句則展現了披星戴人、轉戰南北的漫長征程,隱然有任重道遠、不可稍懈的自勵之意。“莫等頭”二句既是激勵自已,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時光,倍加奮勉,以早日實現匡複大業。耿耿之心,拳拳之意,盡見於字裡行間。下片進一步表現作者報仇雪恥、重整乾坤的壯志豪情。“靖康恥”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韻鏗鏘。“何時滅”,用反詰句吐露其一腔民族義憤,語感強烈,力透字背。“駕長車”句表達自已踏破重重險關、直搗敵人巢穴的決心。“壯志”二句是“以牙還牙,以血還血”式的憤激之語,見出作者對不共戴天的敵寇的切齒痛恨。結篇“待從頭”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復、江山一統之後,再回京獻捷。全詞以雷貫火燃之筆一氣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因而一向廣為傳誦,不斷激發起人們的愛國心與報國情。

小園香徑獨徘徊。

【詩詞譯文】

我填上一曲新詞,倒上一杯美酒,這時的天氣,與去年相同。當夕陽西下,何時才能回轉?令人無可奈何,看見花兒又殘落了;似曾相識,春燕又飛回。美好的事物無法挽留,只不過是似曾相識而已,想到這些令人感傷。我獨自在小徑裡徘徊,感覺很傷感。

【詩詞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詞的上片通過對眼前景物的詠歎,將懷舊之感、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詞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對酒當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于問津、也樂於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記憶中,最難忘懷的卻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氣”句,點出眼前的陽春煙景既與去年無異,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飲酒聽歌的場所。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夕陽西下”句,不僅是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同時也是慨歎昔日與伊人同樂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二句,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寓意深婉,一向稱為名對。唯其如此,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上句對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對巢燕的歸來興懷舊之感。人間生死,同花開花落一樣,不由自主,所以說“無何奈何”。舊地重遊,前塵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說“似曾相識”。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因此,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後來蘇軾的詞,就大暢此風了。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諡元獻。他一生富貴優遊,所作多吟成於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筆調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

岳飛《滿江紅》配圖

03、岳飛《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注釋】

⑴此調又名《念良遊》、《傷春曲》。格調沉鬱激昂,宜於抒發懷抱,故為蘇、辛派詞人所愛用。雙調,九十三字,仄韻(南宋後始見於平韻體)。

⑵怒髮衝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衝冠。”

⑶抬望眼:抬頭縱目遠望。 ⑷塵與土:謂功名猶如塵土,指報國壯志未能實現而言。

⑸八千里路:作者從軍以來,轉戰南北,征程約有八千里。“八千”與前句中的“三十”都是舉其成數而言。雲和月:指披星戴月,日夜兼程。

⑹等閒:輕易,隨便。 ⑺靖康:甯欽宗趙桓年號。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次年擄徽宗趙佶、欽宗趙桓北去,北宋滅亡。“靖康恥”指此而言。

⑻雪:洗雪。

⑼滅:平息,了結。 ⑽長車:戰車。賀蘭山:在今寧夏西,當時為西夏統治區。此處借為金人所在地。缺:指險隘的關口。

⑾從頭:重新。收拾:整頓。

⑿天闕:宮門。朝天闕:指回京獻捷。

【詩詞譯文】

我怒髮衝冠,獨自登高憑欄,驟急的風雨剛剛停歇。我抬頭遠望天空一片高遠壯闊。禁不住仰天長嘯,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塵土,八千里經過多少風雲人生。好男兒,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不要空空將青春消磨,等年老時徒自悲切。靖康之變的恥辱,至今仍然沒有被洗雪。作為國家臣子的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要駕著戰車向賀蘭山進攻,連賀蘭山也要踏為平地。我滿懷壯志,發誓吃敵人的肉,喝敵人的鮮血。待我重新收復舊日山河,再帶著捷報向國家報告勝利的消息。

【詩詞鑒賞 】

嶽飛的這首詞,激勵著中華民族的愛國心。抗戰期間這首詞曲以其低沉但卻雄壯的歌音,感染了中華兒女。

前四字,即司馬遷寫藺相如“ 怒髮衝冠”的妙,表明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緣獨上高樓,自倚闌幹,縱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熱血滿懷沸騰激昂。——而此時秋霖乍止,風澄煙淨,光景自佳,翻助鬱悶之懷,於是仰天長嘯,以抒此萬斛英雄壯志。著“瀟瀟雨歇”四字,筆鋒微頓,方見氣度淵靜。

開頭淩雲壯志,氣蓋山河,寫來氣勢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十四個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絕,此十四字,如見將軍撫膺自理半生壯志,九曲剛腸,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豈與塵土同埋;馳驅何足言苦,堪隨雲月共賞。(此功名即勳業義,因音律而用,宋詞屢見。)試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識見!

過片前後,一片壯懷,噴薄傾吐:靖康之恥,指徽欽兩帝被擄,猶不得還;故下言臣子抱恨無窮,此是古代君臣觀念。此恨何時得解?功名已委於塵土,三十已去,至此,將軍自將上片歇拍處“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之勉語,說與人體會。雄壯之筆,字字擲地有聲!

以下出奇語,現壯懷,英雄忠憤氣概,凜凜猶若神明。金兵入據中原,亦可能敗退“匈奴”實不足滅,踏破“賀蘭”直搗黃龍並非誇大其辭。“饑餐”、“渴飲”一聯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暢其情、盡其勢。未至有複遝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氣在。

有論者設:賀蘭山在西北,與東北之黃龍府,遙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敵制勝的抗金名臣老趙鼎,他作《花心動》詞,就說:“西北欃槍未滅,千萬鄉關,夢遙吳越”,那忠義慷慨寄敬胡銓的張元幹,他作《虞美人》詞,也說:“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這都是南宋初期的愛國詞作,他們說到金兵時,均用“西北”、“樓蘭”(漢之西域鄯善國,傅介子計斬樓蘭王,典出《漢書·西域傳》),可見嶽飛用“賀蘭山”和“匈奴”,是無可非議。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滿腔忠憤,丹心碧血,傾出肺腑。用文學家眼光視之結束全篇,神氣十足,無複豪發遺憾,令人神往,叫人起舞。然而岳飛頭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於奸計,宋皇朝自棄戰敗。“莫須有”千古奇冤,聞者髮指,豈可指望他率軍協同中原父老齊來朝拜天闕哉?悲夫。

詞不以文字論長短,若以文字論,亦當擊賞其筆力之沉厚,脈絡之條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響,倚聲而歌,乃振興中華之必修音樂藝術課也。

【詩詞簡析】

這是一首氣壯山河、光照日月的傳世名作。此詞即抒發他掃蕩敵寇、還我河山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絕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願。全詞聲情激越,氣勢磅礴。開篇五句破空而來,通過刻劃作者始而怒髮衝冠、繼而仰天長嘯的情態,揭示了他憑欄遠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洶湧激蕩的心潮。接著,“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現了他蔑視功名,唯以報國為念的高風亮節,下句則展現了披星戴人、轉戰南北的漫長征程,隱然有任重道遠、不可稍懈的自勵之意。“莫等頭”二句既是激勵自已,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時光,倍加奮勉,以早日實現匡複大業。耿耿之心,拳拳之意,盡見於字裡行間。下片進一步表現作者報仇雪恥、重整乾坤的壯志豪情。“靖康恥”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韻鏗鏘。“何時滅”,用反詰句吐露其一腔民族義憤,語感強烈,力透字背。“駕長車”句表達自已踏破重重險關、直搗敵人巢穴的決心。“壯志”二句是“以牙還牙,以血還血”式的憤激之語,見出作者對不共戴天的敵寇的切齒痛恨。結篇“待從頭”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復、江山一統之後,再回京獻捷。全詞以雷貫火燃之筆一氣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因而一向廣為傳誦,不斷激發起人們的愛國心與報國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