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民國文豪吃貨誰最強?他們的吃喝路線畫出北平美食地圖

作者 張鵬

“雪白的蔥白正拌炒著肥嫩的羊肉;一碗酒, 四兩肉, 有兩三毛錢就可以混個醉飽。 高粱紅的河蟹, 用席簍裝著, 沿街叫賣,

而會享受的人們會到正陽樓去用小小的木錘, 輕輕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腳。 ”

如今北京正是秋風乍起的時節, 螃蟹肥美, 羊肉飄香, 再看老舍在《四世同堂》中的這一段文字 , 仍然是止不住地動心。 筆者作為一個資深吃貨, 從小看書就有個毛病, 對書中描寫吃的那部分格外留意, 通常多年後連主角名字都忘了, 也忘不了裡面的吃食。 按照我如此的讀書經驗, 描寫美食最生動的還是要數民國時代的那些大文豪, 抗戰之前的北平, 在他們的描述中簡直是一個天堂般的地方, 最後的繁華勝景, 無論是八大樓的佳餚, 還是街頭的小吃, 都有它們的迷人之處, 令人無限懷想。 於是, 忍不住擷取文豪們的一些美文片段以及生活瑣事,

描繪一幅當年的北平美食地圖。

老舍 家宴名菜芥末墩

這第一位當然是老舍。 老舍的散文和小說中描寫美食的地方非常多, 我感覺他似乎更偏愛北平的水果和蔬菜。 他在《想北平》裡寫道:“至於青菜, 白菜, 扁豆, 毛豆角, 黃瓜, 菠菜等等, 大多數是直接由城外擔來而送到家門口的。

雨後, 韭菜葉上還往往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 青菜攤子上的紅紅綠綠幾乎有詩似的美麗。 ”

他在《四世同堂》裡寫香瓜:“那銀白的, 又酥又甜的‘羊角蜜’假若適於文雅的仕女吃取, 那硬而厚的, 綠皮金黃瓤子的‘三白’與‘哈蟆酥’就適於少壯的人們試一試嘴勁, 而‘老頭兒樂’, 顧名思義, 是使沒牙的老人們也不至向隅的。 ”

他寫端陽節的小吃:“在端陽節, 有錢的人便可以嘗到湯山的嫩藕了。 趕到遲一點鮮藕也下市, 就是不十分有錢的, 也可以嘗到“冰碗”了:一大碗冰, 上面覆著張嫩荷葉, 葉上托著鮮菱角, 鮮核桃, 鮮杏仁, 鮮藕, 與香瓜組成的香, 鮮, 清, 冷的, 酒菜兒。 什刹海畔借著柳樹支起的涼棚內, 也可以爽適的吃半天茶,

咂幾塊酸梅糕, 或呷一碗八寶荷葉粥。 ”

他筆下北平的粽子是這樣的:“真正北平的正統的粽子是北平舊式滿漢餑餑鋪賣的, 沒有任何餡子, 而只用頂精美的糯米包成很小, 很小的, 粽子;吃的時候, 只撒上一點白糖。 這種粽子也並不怎麼好吃, 可是它潔白, 嬌小, 擺在彩色美麗的盤子裡顯著非常的官樣。 ”

在家人朋友的回憶中, 老舍熱情好客, 尤愛交友, 經常請客吃飯。 在老舍日記裡, “同飯”這個詞出現過多次, 據統計, 僅1950年1月到3月, “同飯”就有42次之多, 1月份就有16次。 葉聖陶先生在日記中曾寫老舍先生有愛“下小館”的喜好:“老舍嘗謂盛宴共餐, 不如小酒店之有情趣……共謂數十年之老友得以小敘, 彌可珍也。 ”

舍還喜歡叫外賣, 解放後, 老舍常常把小飯館的菜叫到家裡來。

據舒乙說, 有一次, 菊花盛開, 他特意請了趙樹理、歐陽予倩等好友來賞花。 到吃飯的時候, 只見一個老夥計提著兩個大食盒走進院來。 這種大食盒足有三尺直徑, 呈扁圓狀, 內分格。 打開蓋一看, 裡面分裝著火腿、臘鴨、醬肉、熏雞、小肚, 都切成薄片, 很是精緻。 在北京, 這叫做“盒子菜”。 大家吃得興高采烈。

而汪曾祺則回憶, 老舍家的芥末墩是他吃過的最好的芥末墩!“芥末墩”是老舍先生家的名菜, 遠近聞名, 過年時要做一大盆。 這種白菜吃到嘴裡又脆、又甜、又酸、又辣, 別提多爽了!因過年吃葷菜多, 所以這種爽口的白菜最受歡迎。 老舍在客人面前總是含著得意的微笑推薦:“您嘗嘗!”過年時老舍還要把沒有成家的單身漢都請來共用, 大年初二,無數的老朋友相約而來,點著名要芥末墩,老舍把手一揮,“味兒很沖!管夠。”

這樣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如此其樂融融的美好場景,然而,十餘年後,老舍先生卻在孤獨絕望中自沉太平湖,人生之無常,令人唏噓不已。

魯迅 有錢任性愛下館子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了,這位橫眉冷對的文學鬥士,大文豪魯迅先生,是一枚大大的吃貨,而且拿著教授的不菲收入,還有優厚的稿酬,月入數百元,魯迅可謂有錢任性,經常光顧的都是北京的八大堂、八大樓這些名菜館,令人羡慕。

有人統計過,從1912年到1926年,魯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可以從他的日記裡發現他去過的有名的餐館就有65家!這65家北京館子包括:廣和居、致美樓、便宜坊、集賢樓、覽味齋、同和居、東興樓、杏花村等等。這還是不完全的統計,魯迅去過的餐館應該超過一百家。作為文學家中最用功的吃貨,魯迅把吃飯這件事看得很重,在日記中占了非常重要的篇幅。

在眾多餐館裡,魯迅去得最勤快的是廣和居。廣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店址在宣武門外菜市口附近。這裡是北京文人雅士以及官員常常聚會的地方,在民國時代非常有名。其招牌菜之一的“潘魚”,就是晚清翰林潘祖蔭創造的,以前叫做潘氏清蒸魚。還有一道“曾魚”,是曾國藩創造的。當官的和文人都好這口,社會上,附庸風雅的,也喜歡往這兒來。

名菜三不沾

魯迅喜歡廣和居一道叫“三不粘”的菜,是用雞蛋黃、澱粉、白糖、清水加工烹製而成。這道菜講究烹製時動作快,成品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湯匙舀食時,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盤,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還有解酒的功用。

泰豐樓是另一家魯迅常去的店,這是家老字型大小,1876年開業,原來位於北京前門煤市街。民國時期,泰豐樓是孫中山、宋慶齡等一大批國民黨元老常去的地方。他們愛去主要是有油爆肚仁、油爆鱔魚,炸八塊,九蒸鴨子的著名菜式。西城一家叫做和記小館的餐廳是魯迅經常去的地方,基本上相當於他的工作食堂了,與魯迅工作的教育部就隔著一條馬路。這裡的東西可口,價錢便宜。魯迅在1918年正月廿三的日記中提到:“微雪。午二弟來部,並邀陳師曾、齊壽山往和記飯。”實際上和記以賣牛羊肉出名,魯迅最喜歡吃這裡的清湯大塊牛肉麵。

關於魯迅的吃貨屬性在他的日記中表露無疑,他不但愛下館子,還最愛吃甜食,奶油蛋糕、薩其馬、柿餅、糖,都是他的心頭好,這樣的形象實在和他多年的人設有些違和,不過,在文豪、鬥士的標籤之外,吃貨魯迅帶著人間煙火氣,讓人覺得可愛多了。

張恨水 街頭小館吃烤肉

張恨水,一位被嚴重低估的作家,主要是”鴛鴦蝴蝶派“後來受到批判,而他正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說當年受歡迎的程度在今天看來簡直難以置信,他可以同時給五家報紙寫連載小說,每天更新萬餘字,居然人物故事還能不混淆,實在是高人,如今的網路小說大咖們也是望塵莫及,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暢銷一時,堪稱大IP,《金粉世家》、《啼笑姻緣》被不斷翻拍。

張恨水不是北京人,卻寫出了京味兒小說,小時候看他寫的《春明外史》描寫北平風物,極是動人。張恨水熱愛北平美食,最喜歡烤肉。他在文章中提到過老北京秋日的特色美食:松柴烤肉。他對此道美味感觸頗深:“現在街頭上橙黃橘綠,菊花攤子四處擺著,嘗過這異味的人,就會對北平悠然神往。”

“一個高可三尺的圓爐灶,上面罩著一個鐵棍罩子,北方人叫著甑(讀如贈),將二三尺長的松樹柴,塞到甑底下去燒。賣肉的人,將牛羊肉切成像牛皮紙那麼薄,巴掌大一塊(這就是藝術),用碟兒盛著,放在櫃檯或攤板上……這裡爐子四周,圍了四條矮板凳,你走過去,可以將長袍兒大襟一撩,把右腳踏在凳子上。你夾起碟子裡的肉,向醬油料酒裡面一和弄,立刻送到鐵甑的火焰上去烤烙。但別忘了放蔥白,去摻和著,於是肉氣味、蔥氣味、醬油酒氣味、松煙氣味,融合一處,鐵烙罩上吱吱作響,筷子越翻弄越香。趣味還不止此,一個甑,同時可以圍了六七個人吃。大家全是過路人,誰也不認識誰。可是各人在甑上占一塊小地盤烤肉,偶然交上一句話:‘味兒不壞!’於是做個會心的微笑。吃飽了,在店堂裡去喝碗小米稀飯,就著鹽水疙瘩,或者要個天津蘿蔔啃,濃膩了之後再來個清淡,其味無窮。”

可見,張恨水鍾愛的烤肉是街頭小館子的平民美食,他陶醉於這樣濃濃的市井味道中,才能寫出如此接地氣兒的市民文學吧。

季羨林 魂牽夢縈涮羊肉

相比於前邊幾位,季羨林的吃貨經歷有點慘,在抗日戰爭之前,教授的工資非常高,所以有這種閒情雅致,到了抗戰勝利之後,教授的工資就遠不如民國初年,再加上當時通貨膨脹嚴重,所以教授們的生活水準直線下降。

季羨林在文章中回憶了當時在北京的生活情況。1946年深秋,他從海外歸來,在北京大學任教,手頭並不寬裕的他,常去北大紅樓對面的一個小飯鋪裡吃飯。飯鋪極為狹窄,只有四五張桌子。不過,老闆手藝極高,待客又特別和氣,好多北大的教員都到那裡去吃飯。

季羨林有時還會坐到紅樓前馬路旁的長條板凳上,同“引車賣漿者流”擠在一起,在小攤子上喝一碗豆腐腦,吃兩個火燒。季羨林自嘲是天生的“土包子”,雖留洋十餘年,而“土”性難改。季羨林說道,“以大學教授之‘尊’而竟在光天化日之下,端坐在街頭飯攤的長板凳上卻又怡然自得,旁人謂之斯文掃地,我則稱之源於天性。是是非非,由別人去鑽研討論吧。”

當年馬神廟有兩個極小的飯鋪,門臉不大,卻是名聲在外。一個叫“菜根香”,只有一味主菜:清燉雞。然而一到飯點,賓客盈門,川流不息,其中頗有些知名人物,不僅僅是北大的教授們,連馬連良、杜近芳等京劇名家,也會擠進這小小的飯鋪。另一個是四川飯館,門面更小,名聲更大,季羨林常見外交官的汽車停在門口。這兩個飯鋪,對季羨林來說是“山川信美非吾土”,再加上當時通貨膨脹厲害,季羨林只能偶爾去一次。

對季羨林來說,北平是個魂牽夢縈的地方,1946年9月21日,他在日記中寫道:“九點五十分到北平,我在黑暗中,看到北平的城牆,不知為什麼,忽然流下淚來。”豆漿、燒燒餅、涮羊肉是季羨林的最愛。9月24日,他在日記中寫道:“到大陸銀行,領出稿費,到市場去買了個熱水壺,就到東來順去吃飯,羊肉做得真好,心中大樂,真覺得北平是世界上最好的住家的地方了。”

4天后,季羨林又請朋友去吃了涮羊肉。他在日記中寫道:“六點我們到東安市場去,我請他們吃涮羊肉,已經十幾年沒有吃了,真可以說是天下絕美。”原來,季老也是最愛涮羊肉這一口。

梁實秋 描繪北平四季美食圖景

壓軸吃貨,必須是他,只能是他,那就是寫出了《雅舍談吃》的梁思秋。相比于民國時另一位對飲食文化頗有研究的大家林語堂,我更喜歡梁實秋的文字,沒有那麼多文化比較的論證與感慨,只專心於每種吃食的色味與回憶,真吃貨也!

梁實秋說到北平烤鴨,“除了專門賣鴨的餐館如全聚德之外,是由便宜坊(即醬肘子鋪)發售的。在館子裡亦可吃烤鴨,例如在福全館宴客,就可以叫右邊鄰近的一家便宜坊送了過來。自從宜外的老便宜坊關張以後,要以東城的金魚胡同口的寶華春為後起之秀。在家裡打一個電話,寶華春就會派一個小利巴,用保溫的鉛鐵桶送來一隻才出爐的燒鴨,油淋淋的,燙手熱的。附帶著他還管代蒸荷葉餅蔥醬之類。他在席旁小桌上當眾片鴨,手藝不錯,講究片得薄,每一片有皮有油有肉,隨後一盤瘦肉,最後是鴨頭鴨尖,大功告成。主人高興,賞錢兩吊,小利巴歡天喜地稱謝而去。”

他喜歡糖葫蘆,“信遠齋也賣蜜餞、冰糧子兒、糖葫蘆。以糖葫蘆為最出色。正宗是冰糖葫蘆,薄薄一層糖,透明雪亮。材料種類甚多,諸如海棠、山藥、山藥豆、杏幹、葡萄、桔子、荸薺、核桃,但是以山裡紅為正宗。山裡紅,即山楂,北地盛產,味酸,裹糖則極可口。”

他認為“館子裡賣的餛飩,以致美齋的為最出名。好多年前,《同治都門紀略》就有讚美致美齋的餛飩的打油詩: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來方知滋味長。可是我最激賞的是致美齋的煎餛飩,每個餛飩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翹,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入油鍋慢火生炸,炸黃之後再上小型蒸屜猛蒸片刻,立即帶屜上桌。餛飩皮軟而微韌,有異趣。

下面這段文字是我看到的吃貨文中最動人的:“人之最饞的時候是在想吃一樣東西而又不可得得那一段期間。我曾癡想北平羊頭肉的風味,想了七八年;勝利還鄉之後,一個冬夜,聽得深巷賣羊頭肉小販的吆喝聲,立即從被窩裡爬出來,把小販喚進門洞,我坐在懶椅上看著他於暗淡的油燈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橫著刀刃片羊臉子,片得飛薄,然後取出一隻蒙著紗布等羊角,灑上一些焦鹽。我托著一盤羊頭肉,重複鑽進被窩,在枕上一片一片的羊頭肉放進嘴裡,不知不覺的進入了睡鄉,十分滿足的解了饞癮。”

梁實秋為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幅北京四季美食圖景:“開春吃春餅,隨後黃花魚上市,緊接著大頭魚也來了。恰巧這時候後院花椒樹發芽,正好掐下來烹魚。魚季過後,青蛤當令。紫藤花開,吃藤羅餅,玫瑰花開,吃玫瑰餅;還有棗泥大花糕。到了夏季,緊接著是菱角、蓮蓬、藕、豌豆糕、驢打滾、愛窩窩,一起出現。席上常見水晶肘,坊間唱賣燒羊肉,這時候嫩黃瓜,新蒜頭應時而至。秋風一起,先聞到糖炒栗子的氣味,然後就是炮烤涮羊肉,還有七尖八團的大螃蟹。過年前後,食物的豐盛就更不必細說了。

梁實秋最後總結道,北平的生活就是“一年四季的饞,周而復始的吃。”這簡直是吃貨的理想吧!

[說明 : “京味兒”是北京晚報首席記者張鵬的頭條號專欄,全部為原創文章,內容以名人專訪、北京故事、人物特寫為主。如使用請事先聯繫作者,微信號zp535797667。】 大年初二,無數的老朋友相約而來,點著名要芥末墩,老舍把手一揮,“味兒很沖!管夠。”

這樣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如此其樂融融的美好場景,然而,十餘年後,老舍先生卻在孤獨絕望中自沉太平湖,人生之無常,令人唏噓不已。

魯迅 有錢任性愛下館子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了,這位橫眉冷對的文學鬥士,大文豪魯迅先生,是一枚大大的吃貨,而且拿著教授的不菲收入,還有優厚的稿酬,月入數百元,魯迅可謂有錢任性,經常光顧的都是北京的八大堂、八大樓這些名菜館,令人羡慕。

有人統計過,從1912年到1926年,魯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可以從他的日記裡發現他去過的有名的餐館就有65家!這65家北京館子包括:廣和居、致美樓、便宜坊、集賢樓、覽味齋、同和居、東興樓、杏花村等等。這還是不完全的統計,魯迅去過的餐館應該超過一百家。作為文學家中最用功的吃貨,魯迅把吃飯這件事看得很重,在日記中占了非常重要的篇幅。

在眾多餐館裡,魯迅去得最勤快的是廣和居。廣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店址在宣武門外菜市口附近。這裡是北京文人雅士以及官員常常聚會的地方,在民國時代非常有名。其招牌菜之一的“潘魚”,就是晚清翰林潘祖蔭創造的,以前叫做潘氏清蒸魚。還有一道“曾魚”,是曾國藩創造的。當官的和文人都好這口,社會上,附庸風雅的,也喜歡往這兒來。

名菜三不沾

魯迅喜歡廣和居一道叫“三不粘”的菜,是用雞蛋黃、澱粉、白糖、清水加工烹製而成。這道菜講究烹製時動作快,成品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湯匙舀食時,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盤,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還有解酒的功用。

泰豐樓是另一家魯迅常去的店,這是家老字型大小,1876年開業,原來位於北京前門煤市街。民國時期,泰豐樓是孫中山、宋慶齡等一大批國民黨元老常去的地方。他們愛去主要是有油爆肚仁、油爆鱔魚,炸八塊,九蒸鴨子的著名菜式。西城一家叫做和記小館的餐廳是魯迅經常去的地方,基本上相當於他的工作食堂了,與魯迅工作的教育部就隔著一條馬路。這裡的東西可口,價錢便宜。魯迅在1918年正月廿三的日記中提到:“微雪。午二弟來部,並邀陳師曾、齊壽山往和記飯。”實際上和記以賣牛羊肉出名,魯迅最喜歡吃這裡的清湯大塊牛肉麵。

關於魯迅的吃貨屬性在他的日記中表露無疑,他不但愛下館子,還最愛吃甜食,奶油蛋糕、薩其馬、柿餅、糖,都是他的心頭好,這樣的形象實在和他多年的人設有些違和,不過,在文豪、鬥士的標籤之外,吃貨魯迅帶著人間煙火氣,讓人覺得可愛多了。

張恨水 街頭小館吃烤肉

張恨水,一位被嚴重低估的作家,主要是”鴛鴦蝴蝶派“後來受到批判,而他正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說當年受歡迎的程度在今天看來簡直難以置信,他可以同時給五家報紙寫連載小說,每天更新萬餘字,居然人物故事還能不混淆,實在是高人,如今的網路小說大咖們也是望塵莫及,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暢銷一時,堪稱大IP,《金粉世家》、《啼笑姻緣》被不斷翻拍。

張恨水不是北京人,卻寫出了京味兒小說,小時候看他寫的《春明外史》描寫北平風物,極是動人。張恨水熱愛北平美食,最喜歡烤肉。他在文章中提到過老北京秋日的特色美食:松柴烤肉。他對此道美味感觸頗深:“現在街頭上橙黃橘綠,菊花攤子四處擺著,嘗過這異味的人,就會對北平悠然神往。”

“一個高可三尺的圓爐灶,上面罩著一個鐵棍罩子,北方人叫著甑(讀如贈),將二三尺長的松樹柴,塞到甑底下去燒。賣肉的人,將牛羊肉切成像牛皮紙那麼薄,巴掌大一塊(這就是藝術),用碟兒盛著,放在櫃檯或攤板上……這裡爐子四周,圍了四條矮板凳,你走過去,可以將長袍兒大襟一撩,把右腳踏在凳子上。你夾起碟子裡的肉,向醬油料酒裡面一和弄,立刻送到鐵甑的火焰上去烤烙。但別忘了放蔥白,去摻和著,於是肉氣味、蔥氣味、醬油酒氣味、松煙氣味,融合一處,鐵烙罩上吱吱作響,筷子越翻弄越香。趣味還不止此,一個甑,同時可以圍了六七個人吃。大家全是過路人,誰也不認識誰。可是各人在甑上占一塊小地盤烤肉,偶然交上一句話:‘味兒不壞!’於是做個會心的微笑。吃飽了,在店堂裡去喝碗小米稀飯,就著鹽水疙瘩,或者要個天津蘿蔔啃,濃膩了之後再來個清淡,其味無窮。”

可見,張恨水鍾愛的烤肉是街頭小館子的平民美食,他陶醉於這樣濃濃的市井味道中,才能寫出如此接地氣兒的市民文學吧。

季羨林 魂牽夢縈涮羊肉

相比於前邊幾位,季羨林的吃貨經歷有點慘,在抗日戰爭之前,教授的工資非常高,所以有這種閒情雅致,到了抗戰勝利之後,教授的工資就遠不如民國初年,再加上當時通貨膨脹嚴重,所以教授們的生活水準直線下降。

季羨林在文章中回憶了當時在北京的生活情況。1946年深秋,他從海外歸來,在北京大學任教,手頭並不寬裕的他,常去北大紅樓對面的一個小飯鋪裡吃飯。飯鋪極為狹窄,只有四五張桌子。不過,老闆手藝極高,待客又特別和氣,好多北大的教員都到那裡去吃飯。

季羨林有時還會坐到紅樓前馬路旁的長條板凳上,同“引車賣漿者流”擠在一起,在小攤子上喝一碗豆腐腦,吃兩個火燒。季羨林自嘲是天生的“土包子”,雖留洋十餘年,而“土”性難改。季羨林說道,“以大學教授之‘尊’而竟在光天化日之下,端坐在街頭飯攤的長板凳上卻又怡然自得,旁人謂之斯文掃地,我則稱之源於天性。是是非非,由別人去鑽研討論吧。”

當年馬神廟有兩個極小的飯鋪,門臉不大,卻是名聲在外。一個叫“菜根香”,只有一味主菜:清燉雞。然而一到飯點,賓客盈門,川流不息,其中頗有些知名人物,不僅僅是北大的教授們,連馬連良、杜近芳等京劇名家,也會擠進這小小的飯鋪。另一個是四川飯館,門面更小,名聲更大,季羨林常見外交官的汽車停在門口。這兩個飯鋪,對季羨林來說是“山川信美非吾土”,再加上當時通貨膨脹厲害,季羨林只能偶爾去一次。

對季羨林來說,北平是個魂牽夢縈的地方,1946年9月21日,他在日記中寫道:“九點五十分到北平,我在黑暗中,看到北平的城牆,不知為什麼,忽然流下淚來。”豆漿、燒燒餅、涮羊肉是季羨林的最愛。9月24日,他在日記中寫道:“到大陸銀行,領出稿費,到市場去買了個熱水壺,就到東來順去吃飯,羊肉做得真好,心中大樂,真覺得北平是世界上最好的住家的地方了。”

4天后,季羨林又請朋友去吃了涮羊肉。他在日記中寫道:“六點我們到東安市場去,我請他們吃涮羊肉,已經十幾年沒有吃了,真可以說是天下絕美。”原來,季老也是最愛涮羊肉這一口。

梁實秋 描繪北平四季美食圖景

壓軸吃貨,必須是他,只能是他,那就是寫出了《雅舍談吃》的梁思秋。相比于民國時另一位對飲食文化頗有研究的大家林語堂,我更喜歡梁實秋的文字,沒有那麼多文化比較的論證與感慨,只專心於每種吃食的色味與回憶,真吃貨也!

梁實秋說到北平烤鴨,“除了專門賣鴨的餐館如全聚德之外,是由便宜坊(即醬肘子鋪)發售的。在館子裡亦可吃烤鴨,例如在福全館宴客,就可以叫右邊鄰近的一家便宜坊送了過來。自從宜外的老便宜坊關張以後,要以東城的金魚胡同口的寶華春為後起之秀。在家裡打一個電話,寶華春就會派一個小利巴,用保溫的鉛鐵桶送來一隻才出爐的燒鴨,油淋淋的,燙手熱的。附帶著他還管代蒸荷葉餅蔥醬之類。他在席旁小桌上當眾片鴨,手藝不錯,講究片得薄,每一片有皮有油有肉,隨後一盤瘦肉,最後是鴨頭鴨尖,大功告成。主人高興,賞錢兩吊,小利巴歡天喜地稱謝而去。”

他喜歡糖葫蘆,“信遠齋也賣蜜餞、冰糧子兒、糖葫蘆。以糖葫蘆為最出色。正宗是冰糖葫蘆,薄薄一層糖,透明雪亮。材料種類甚多,諸如海棠、山藥、山藥豆、杏幹、葡萄、桔子、荸薺、核桃,但是以山裡紅為正宗。山裡紅,即山楂,北地盛產,味酸,裹糖則極可口。”

他認為“館子裡賣的餛飩,以致美齋的為最出名。好多年前,《同治都門紀略》就有讚美致美齋的餛飩的打油詩: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來方知滋味長。可是我最激賞的是致美齋的煎餛飩,每個餛飩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翹,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入油鍋慢火生炸,炸黃之後再上小型蒸屜猛蒸片刻,立即帶屜上桌。餛飩皮軟而微韌,有異趣。

下面這段文字是我看到的吃貨文中最動人的:“人之最饞的時候是在想吃一樣東西而又不可得得那一段期間。我曾癡想北平羊頭肉的風味,想了七八年;勝利還鄉之後,一個冬夜,聽得深巷賣羊頭肉小販的吆喝聲,立即從被窩裡爬出來,把小販喚進門洞,我坐在懶椅上看著他於暗淡的油燈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橫著刀刃片羊臉子,片得飛薄,然後取出一隻蒙著紗布等羊角,灑上一些焦鹽。我托著一盤羊頭肉,重複鑽進被窩,在枕上一片一片的羊頭肉放進嘴裡,不知不覺的進入了睡鄉,十分滿足的解了饞癮。”

梁實秋為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幅北京四季美食圖景:“開春吃春餅,隨後黃花魚上市,緊接著大頭魚也來了。恰巧這時候後院花椒樹發芽,正好掐下來烹魚。魚季過後,青蛤當令。紫藤花開,吃藤羅餅,玫瑰花開,吃玫瑰餅;還有棗泥大花糕。到了夏季,緊接著是菱角、蓮蓬、藕、豌豆糕、驢打滾、愛窩窩,一起出現。席上常見水晶肘,坊間唱賣燒羊肉,這時候嫩黃瓜,新蒜頭應時而至。秋風一起,先聞到糖炒栗子的氣味,然後就是炮烤涮羊肉,還有七尖八團的大螃蟹。過年前後,食物的豐盛就更不必細說了。

梁實秋最後總結道,北平的生活就是“一年四季的饞,周而復始的吃。”這簡直是吃貨的理想吧!

[說明 : “京味兒”是北京晚報首席記者張鵬的頭條號專欄,全部為原創文章,內容以名人專訪、北京故事、人物特寫為主。如使用請事先聯繫作者,微信號zp535797667。】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