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別了,日本製造!

別了, 日本製造!華說

日本製造, 曾經是品質的代名詞。 說曾經, 是因為而今不再。 這個十月, 因為接踵而至的造假醜聞和事故, 這塊原本開始褪色的金字招牌越發暗淡了。

率先曝出造假醜聞的是“神戶制鋼”。 這家日本第三大鋼鐵生產企業是一家“百年老店”, 除了鋼鐵產品外, 還生產鋁、銅等有色金屬以及工業機械。 最初, 按照神戶制鋼的說法, 該公司因為無法按時滿足客戶的需求, 下屬4家事務所篡改了質檢相關證明, 偽造了強度和尺寸等資料, 造假產品約占鋁和銅業務銷售額的4%。 不過, 這似乎只是冰山一角。 正在進行中的調查發現了更多的子公司、一線工廠牽涉其中, 而篡改、瞞報、捏造質檢資料的產品也已從鋁、銅製品擴大到鐵粉、鋼絲及特殊鋼, 這些材料在汽車、鐵路、航空航太、家電等領域均廣泛使用, 受其“造假門”影響的客戶企業上升至約500家,

可謂害己又害人。

緊接著, 日本製造的高速列車也出現了“狀況”。 10月16日, 由日本日立公司為英國打造的高速列車投入使用。 然而, 在當天投入使用的列車中, 有一節車廂的空調出現大量滲水, 車廂變成了“水簾洞”, 這一場景被乘坐該趟首發列車的乘客拍下後傳到了社交媒體, 成為轉發評論熱點, 有網友諷刺說:“早上來不及洗澡的, 可以在火車上沖一沖了。 ”有趣的是, 英國交通運輸大臣克裡斯·格雷林也是首發列車的乘客之一, 在發車前, 他剛剛向英國媒體表示:“這些列車是目前英國最先進的火車, 也許還是英國歷史上最好的火車”。

屋漏偏逢連夜雨。 三天之後的10月19日, 日本汽車製造商日產宣佈, 將暫停其國內汽車生產線至少2周時間。

原因是, 協力廠商調查團隊在對車輛檢驗過程中發現, 部分生產工廠將車輛最終檢驗項目從出廠檢查線轉移到其他生產線上進行, 並允許公司內部未註冊為最終產品質檢人員的員工進行最終品質檢驗工作。 日產也因此將不得不召回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日本國內生產及銷售的116萬輛汽車, 進行品質複檢。

一家, 兩家, 三家……如果拉開時間軸, 可以在這名單上看到更多的知名企業:去年, 因安全氣囊存在隱患而廣受關注的日本高田公司被發現篡改測試資料;更早一些時候, 三菱汽車和鈴木汽車承認燃油效率測試中存在違規操作, 以美化排放水準;知名的家電企業奧林巴斯和東芝則相繼曝出重大財務舞弊案件。

如此之多而且頻密的造假醜聞和品質事故的發生, 顯示著問題的發生, 並非是偶然的, 而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曾經以高品質聞名於世界的“日本製造”, 已然不復當年之勇。 借用輿論的話說, “日本製造”從神壇跌落了。

自然要問, 究竟發生了什麼, 讓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製造”從神壇跌落了?

涉事的日本企業和日本媒體給出不少答案, 什麼“管理制度”, 什麼“高管品行”, 什麼“業績壓力”云云, 說了等於沒說。 哪個企業沒有“業績壓力”?一貫嚴謹的“管理制度”為什麼出了問題?“高管品行”更是不知所云, 難道所有涉事企業的高管都是壞人, 以生產劣質產品為己任?如此之多的知名大企業前仆後繼地跌落神壇, 可不是什麼企業監管制度缺陷、企業高管的道德品質以及業績壓力所能解釋的。

“日本製造” 金字招牌的褪色, 顯然有著更為深刻的本質因素驅動。

“夫禍之作, 非作於作之日, 亦必有所由兆。 ”以愚觀之, 要解釋“日本製造”金字招牌的褪色, 神戶制鋼和日產汽車這兩家公司提到的具有共性的兩個細節非常關鍵:其一, 企業規定的生產過程中必有的檢測程式沒有做, 卻假裝做了檢測, 在電腦上憑空炮製相關資料;其二, 品質的檢驗檢測是需要持證上崗的, 但這兩家企業均出現了沒有資格的人員或者未註冊為最終產品質檢人員的員工從事最終品質檢驗工作。 而這種現象和行為, 公司的管理層是知曉的。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說, 神鋼從數10年前開始就一直存在造假, 而且是該公司內部“有組織的造假”。 神戶制鋼所副社長梅原尚人也承認,部分產品從10年前開始就一直沿用篡改後的資料,篡改資料也並非個別人所為,而是獲得管理層默許,是公司整體性問題。

問題來了,不知道也就罷了,為什麼明明知道存在造假現象,公司的管理層卻依然默許這一行為的發生?這就帶到了日本國內企業面對的一項重大局限:勞動力的短缺。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高度老齡化的社會。日本總務省發佈的一份報告說,截至今年9月15日,日本全國90歲以上人口數量達206萬,首次突破200萬大關;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數量達3514萬,占總人口的27.7%,人數和比例均創新高。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個最為直接的結果,便是勞動力的短缺。日本總務省的這份報告中提到,日本65歲以上在職人口數量達到770萬人,創下歷年來的最高紀錄。而從比例來看,全體在職人員中,65歲以上者占到11.9%,足見在勞動力短缺之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退而求其次,不得不接受老年員工。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另一個直接後果,是整個社會的養老和醫療費用支出激增,現有醫療保險和養老金制度維持成本正在越來越高。

對日本企業而言,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推升了勞動力的工資水準;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和醫療費用支出激增,導致企業需要承擔和繳納更多的社會保障費用;兩者合併,意味著企業用工成本的攀升,加上日本特有的企業終身雇傭制度,迫使企業盡可能減少雇傭員工的數量。即便要招聘員工,也以非正規就業員工和臨時工為上——因為不用為非正規工人和臨時工上保險,正規工人的成本是非正規工人的2.4倍。日本企業雇傭如此多非正規工人、臨時工,可不是偶然的。

然則盡可能減少企業用工數量和大量雇傭非正規工人、臨時工,與企業產品品質的下降有何關係?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瞭解日本的企業品質管制體系。與美國企業為代表的西方企業不同,日本企業的品質管制體系獨具特色,也在日本產品品質的提升和“日本製造”的崛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日本企業的品質管制體系,一言以概括之,是一種大眾主義的全面品質管制,其核心是全員參加品質管制,即把品質控制工作落實到每一名員工,每一個人都要參與品質改進活動。蜚聲業界的QC小組便是全面品質管制的一個典型產物。很顯然,在全面品質管制體系下,訓練有素的員工尤其是一線員工的品質行為貫徹,是企業產品品質得以保持的關鍵所在。當日本企業為降低盡可能減少員工數量,或者大量雇傭非正規工人、臨時工之時,全面品質管制體系實際上已經無法得到貫徹:接了客戶的訂單要及時交付,員工不足,忙不過來,於是索性將檢測檢驗之類的工序故意忽略了,在電腦上憑空炮製相關資料完事;又或者讓非正規工人、臨時工這些沒有資質的人員去從事品質檢驗工作,敷衍了事。企業管理層當然知道,但苦於員工數量和品質不足,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直至“造假門”事發而後已。

是的,一路追蹤到底,“日本製造”金字招牌的褪色,起自於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日本人口的老齡化趨勢還在繼續,而其引以為傲的全面品質管制體系又非短時間內可以改變,因此可以肯定,造假醜聞不會止步於今日之神戶制鋼和日產汽車。“日本製造”從神壇跌落,固其宜矣。

別了,日本製造!

2017/10/22

而且是該公司內部“有組織的造假”。 神戶制鋼所副社長梅原尚人也承認,部分產品從10年前開始就一直沿用篡改後的資料,篡改資料也並非個別人所為,而是獲得管理層默許,是公司整體性問題。

問題來了,不知道也就罷了,為什麼明明知道存在造假現象,公司的管理層卻依然默許這一行為的發生?這就帶到了日本國內企業面對的一項重大局限:勞動力的短缺。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高度老齡化的社會。日本總務省發佈的一份報告說,截至今年9月15日,日本全國90歲以上人口數量達206萬,首次突破200萬大關;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數量達3514萬,占總人口的27.7%,人數和比例均創新高。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個最為直接的結果,便是勞動力的短缺。日本總務省的這份報告中提到,日本65歲以上在職人口數量達到770萬人,創下歷年來的最高紀錄。而從比例來看,全體在職人員中,65歲以上者占到11.9%,足見在勞動力短缺之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退而求其次,不得不接受老年員工。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另一個直接後果,是整個社會的養老和醫療費用支出激增,現有醫療保險和養老金制度維持成本正在越來越高。

對日本企業而言,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推升了勞動力的工資水準;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和醫療費用支出激增,導致企業需要承擔和繳納更多的社會保障費用;兩者合併,意味著企業用工成本的攀升,加上日本特有的企業終身雇傭制度,迫使企業盡可能減少雇傭員工的數量。即便要招聘員工,也以非正規就業員工和臨時工為上——因為不用為非正規工人和臨時工上保險,正規工人的成本是非正規工人的2.4倍。日本企業雇傭如此多非正規工人、臨時工,可不是偶然的。

然則盡可能減少企業用工數量和大量雇傭非正規工人、臨時工,與企業產品品質的下降有何關係?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瞭解日本的企業品質管制體系。與美國企業為代表的西方企業不同,日本企業的品質管制體系獨具特色,也在日本產品品質的提升和“日本製造”的崛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日本企業的品質管制體系,一言以概括之,是一種大眾主義的全面品質管制,其核心是全員參加品質管制,即把品質控制工作落實到每一名員工,每一個人都要參與品質改進活動。蜚聲業界的QC小組便是全面品質管制的一個典型產物。很顯然,在全面品質管制體系下,訓練有素的員工尤其是一線員工的品質行為貫徹,是企業產品品質得以保持的關鍵所在。當日本企業為降低盡可能減少員工數量,或者大量雇傭非正規工人、臨時工之時,全面品質管制體系實際上已經無法得到貫徹:接了客戶的訂單要及時交付,員工不足,忙不過來,於是索性將檢測檢驗之類的工序故意忽略了,在電腦上憑空炮製相關資料完事;又或者讓非正規工人、臨時工這些沒有資質的人員去從事品質檢驗工作,敷衍了事。企業管理層當然知道,但苦於員工數量和品質不足,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直至“造假門”事發而後已。

是的,一路追蹤到底,“日本製造”金字招牌的褪色,起自於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日本人口的老齡化趨勢還在繼續,而其引以為傲的全面品質管制體系又非短時間內可以改變,因此可以肯定,造假醜聞不會止步於今日之神戶制鋼和日產汽車。“日本製造”從神壇跌落,固其宜矣。

別了,日本製造!

2017/10/2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