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特斯拉年內在華建廠八九不離十,Model 3 來的比以往更早一些

在科技圈, 傳來傳去的消息, 過幾天就成真了。

3 小時之前, 美國著名財經媒體《華爾街日報》獨家披露了特斯拉已經與上海市政府就在上海自貿區內建立工廠達成一致意見。

董車會(微信公眾號搜索:董車會)也在第一時間收到了特斯拉方面的一份暗示性極強的聲明:

為更好地服務中國市場, 特斯拉正與上海市政府探討在該地區建設工廠的可能性。 正如之前所溝通, 到今年年底,

我們的國產化計畫將會更加清晰。 特斯拉一直致力於深耕中國市場。 同時, 為了更好地服務全球各地市場, 我們也不斷在全球範圍內評估潛在的製造工廠的選址。 儘管我們預計大部分生產仍將在美國完成, 但我們需要設立海外工廠以確保更多的當地消費者能負擔得起我們的產品。

如後續的聊天記錄所示, 特斯拉內部也應該是基本確認了這個消息, 只是等待在合適的機會予以宣佈, 而這個時間可能在 12 月份。

雖然產地在中國, 但是還是進口車

這次特斯拉在中國建廠引發如此高級別的關注, 除了特斯拉本身就是一個高話題的品牌外, 更關鍵的是這次的決議很可能成為接下來各路汽車品牌落戶中國的範本。

根據之前中國的有關規定, 國外的汽車品牌入華, 必須與國內企業合作建立由國內品牌控股的合資品牌或企業, 但對於國外品牌來說, 很多都會擔心利潤被分成甚至是關鍵技術的洩露, 而最近中國政府一以貫之的開放態度, 將逐步放鬆對國外品牌入華的限制,

允許其在自貿區建立獨資的工廠。

自由貿易區 (Free Trade Zone, 簡稱 FTZ)是指在貿易和投資等方面比世貿組織有關規定更加優惠的貿易安排;在主權國家或地區的關境以外, 劃出特定的區域, 准許外國商品豁免關稅自由進出。

自從 2013 年 9 月 27 日國務院批復成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之後,

又相繼於 2015 年和 2017 年分別批復成立了 3 個和 7 個自由貿易區, 這 11 個自由貿易區將來都可能會迎來類似於特斯拉的合作建廠模式, 因此我國政府對於特斯拉的此次協議的審批慎之又慎。

由於自由貿易區從法理上在我國的“關境”之外, 特斯拉在上海生產的車輛在中國大陸銷售的話, 仍然要以進口車對待, 要繳納 25% 的進口關稅。

苦苦等待的 Model 3, 來的要更早一些

但由於在上海建廠之後, 工廠生產的特斯拉無需經過遙遠的海運過程, 再加上中國勞動力價格等方面的優勢, 目前很多美國財經媒體預估, 特斯拉在華生產之後能夠讓單車成本下降 20%-30%。

以特斯拉之前“認真”的態度來說, 這部分成本下降應該會體現在車輛的最終售價當中, 最終讓利於消費者。

從銷售和技術兩方面考慮,預估上海工廠有很大的可能要生產 Model 3,一方面中國市場和亞太市場有著極大的訂單壓力,另一方面 Model 3 也是特斯拉在售車型中生產技術難度最低的,便於產能爬坡。

根據特斯拉之前的供貨策略,會按照先美國,後歐洲,再亞太的順序供貨,大陸地區的 Model 3 樂觀估計也得 2019 年才能開始拿到車,且一開始都為昂貴的高配版,而此次國產之後,樂觀估計 2019 年就會有上海工廠的車輛投入銷售,短期看車輛的售價和供貨都要比單純靠美國進口要充裕一些;從長期來,有助於亞太地區穩定持續的拿到特斯拉的在售產品。

國外品牌近距離入駐,或推動新能源市場良性發展

特斯拉入華這事,從今年 6 月各路紛紛闢謠就初見端倪,而到了本月特斯拉專門為了中國市場推出了連模具都要修改的專用充電版車型,就基本可以說是板上釘釘了,如果沒有建廠這麼重大的合作事項,特斯拉犯不上連自己的全部車輛都給動上一刀。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去年一共銷售了 35 萬台新能源車型,而按照中國政務的規劃,這一數字有望在 2025 年被刷新為 700 萬台,如此重要的市場,對各家車企來說都不容有失。

而這種相對快速的市場推進下,在售產品也只能說是良莠不齊,由於進口車型天然的高價格,使得國產新能源車和進口車型之間由於價格差異自然形成了一個市場保護,在產品性能和理念上都存在著極大的優化空間。

這個價格空白,也成了互聯網造車運動品牌看好的“自留地”,但這些言必稱特斯拉的廠商沒有想到,自己的車輛上市之時,可能就要在同價位遇到特斯拉這位老師。

這種趨勢下,新車企要麼提升品質和設計手法,拿更強的產品出來,或者就是打價格戰,但無論哪種結果,受益的都會是消費者。

《華爾街日報》同時表示,本次特斯拉中國建廠的最終落地,也是為了配合下個月初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訪華而準備的一系列雙邊合作協定之一,如此這般,我們看到最終新聞的時間也不會再等待太久了。

最終讓利於消費者。

從銷售和技術兩方面考慮,預估上海工廠有很大的可能要生產 Model 3,一方面中國市場和亞太市場有著極大的訂單壓力,另一方面 Model 3 也是特斯拉在售車型中生產技術難度最低的,便於產能爬坡。

根據特斯拉之前的供貨策略,會按照先美國,後歐洲,再亞太的順序供貨,大陸地區的 Model 3 樂觀估計也得 2019 年才能開始拿到車,且一開始都為昂貴的高配版,而此次國產之後,樂觀估計 2019 年就會有上海工廠的車輛投入銷售,短期看車輛的售價和供貨都要比單純靠美國進口要充裕一些;從長期來,有助於亞太地區穩定持續的拿到特斯拉的在售產品。

國外品牌近距離入駐,或推動新能源市場良性發展

特斯拉入華這事,從今年 6 月各路紛紛闢謠就初見端倪,而到了本月特斯拉專門為了中國市場推出了連模具都要修改的專用充電版車型,就基本可以說是板上釘釘了,如果沒有建廠這麼重大的合作事項,特斯拉犯不上連自己的全部車輛都給動上一刀。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去年一共銷售了 35 萬台新能源車型,而按照中國政務的規劃,這一數字有望在 2025 年被刷新為 700 萬台,如此重要的市場,對各家車企來說都不容有失。

而這種相對快速的市場推進下,在售產品也只能說是良莠不齊,由於進口車型天然的高價格,使得國產新能源車和進口車型之間由於價格差異自然形成了一個市場保護,在產品性能和理念上都存在著極大的優化空間。

這個價格空白,也成了互聯網造車運動品牌看好的“自留地”,但這些言必稱特斯拉的廠商沒有想到,自己的車輛上市之時,可能就要在同價位遇到特斯拉這位老師。

這種趨勢下,新車企要麼提升品質和設計手法,拿更強的產品出來,或者就是打價格戰,但無論哪種結果,受益的都會是消費者。

《華爾街日報》同時表示,本次特斯拉中國建廠的最終落地,也是為了配合下個月初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訪華而準備的一系列雙邊合作協定之一,如此這般,我們看到最終新聞的時間也不會再等待太久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