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唐」你知道享譽中外的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在哪裡嗎?

唐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 這個我們可以從製作唐三彩高超的技藝中可見一斑。 唐三彩以造型生動、色澤豔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

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 因此又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其實,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陶器的總稱, 因為那時候大多數陶器都用了黃、綠、白三種顏色, 所以有了“三彩”之名, 其實唐朝的陶器還會用到藍、赭、紫、黑等顏色。 唐朝這種燒制陶器的技術是在漢代低溫鉛釉陶工藝的基礎上, 對含有有色金屬元素的各種原料有了新的認識而製作成功的。 而且在發展過程中, 逐漸吸收了唐朝的風格特點, 最終才形成了極具藝術價值的唐三彩。

唐三彩

唐朝經歷過貞觀之治後, 國力日漸強盛, 人們的生活水準也在穩步提高。 不過, 這同時也讓一些官員滋生出腐敗的作風, 厚葬之風逐漸盛行起來, 唐三彩就作為一種冥器, 被很多富有之人當做陪葬品放入墓穴中。 到了後來, 甚至官府都有了明文規定, 不同級別的官員應該隨葬多少件唐三彩, 不過這些規定並不能滿足那些達官顯貴, 他們陪葬的唐三彩的數量要遠遠多於規定。 官員中流行這樣的風氣,

最終也導致民間風氣發生改變, 普通百姓也紛紛效仿。 所以, 那時唐三彩能夠在中原地區快速的發展和興起。

唐三彩陪葬品

既然唐三彩擁有如此高的藝術價值, 它的製作過程也必然不簡單。 唐朝的工匠們在製作唐三彩的時候,

要先將開採到的合適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沉澱、晾乾後, 用模具做成胎放入窯中進行燒制。 唐三彩的燒制採用的是二次燒成法, 需要過火兩次。 從原料上看, 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製成的, 在窯內經過1000到1100攝氏度的素燒, 然後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 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 此時的溫度要維持在850到950攝氏度。 在釉色上, 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 經過煆燒後就會出現各種色彩。

1905年隴海鐵路洛陽段修築期間, 在洛陽北邙山發現一批唐代墓葬, 唐三彩也第一次出現在現代人眼前。 根據後來的考古發現, 唐三彩主要分佈在長安和洛陽兩地, 長安的稱之為西窯, 洛陽的稱之為東窯。

作為唐朝最具代表性的工藝品,

唐三彩盛行了整個唐朝, 到了現代, 依然驚豔了世人。

(全文完)

大家都在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