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雜技劇《熊貓尋寶》上演 “新瓶裝舊酒”發掘文藝原創力

四川線上消息作為“復興路上頌黨恩——四川省十月演展季”系列活動的入選劇碼, 10月21日, 由成都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的雜技劇《熊貓尋寶》在東郊記憶連演三場,

給近千位觀眾帶來了充滿童趣的雜技表演。

《熊貓尋寶》的故事發生在美麗的熊貓穀裡, 熊貓奧利弗和小夥伴開心地生活在一起。 可貪心的斑馬布萊克企圖在熊貓穀建造污染環境的造紙廠, 打破了大家的平靜生活。 為了阻止布萊克, 開啟斑馬們被金錢蒙蔽的心靈, 奧利弗踏上了尋找智慧鑰匙的旅程……該劇還結合現代LED、電子音效和舞美設計, 讓柔術、草帽、蹬技、鑽圈、吊環、獨輪車、魔術、變臉等傳統雜技表演形式, 在熊貓奧利弗的故事裡重新煥發生機。

“《熊貓尋寶》加入了不少四川元素。 ”成都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雜技部顧問鄒光榮介紹, 全劇貫穿熊貓、太陽神鳥、木偶、變臉等元素, 讓傳統文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被觀眾感知。 目前, 《熊貓尋寶》已在國內演出了80餘場, 2016年10月還受邀在澳大利亞珀斯市演出20場, 把大熊貓和四川雜技帶到海外。

“傳統的匠人精神固然重要, 但如何挖掘出雜技的文化原創力, 對新一代的文化工作者來說, 是更高的要求。

”成都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唐靜介紹, 創作《熊貓尋寶》之初, 由於傳統雜技重“技”的特點, 演員往往技術過硬卻疏於表演編排。 2015年底, 團隊開始融入音樂、話劇等藝術形式, 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逐漸收穫了一大批鐵杆粉絲。

“文化自信不是說出來的,

這需要文化原創力作為根基。 ”唐靜說, 近年來隨著《熊貓尋寶》的走紅, 不少優秀雜技演員慕名前來, 逐漸擺脫了以往人才流失的局面。 不過他也坦言, 目前傳統雜技在人員結構、表演方式、技術融合等方面, 仍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良空間。 “十九大報告提出‘提升文藝原創力, 推動文藝創新’, 文化工作者不能吃老本, 用老方法, 需要終生學習, 不停止思考。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