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閱讀學人 沈從文:教育從孤獨中得來

“孤獨一點, 在你缺少一切的時節, 你就會發現原來還有個你自己。 ”這是一句真話。 我有我自己的生活與思想, 可以說是皆從孤獨得來的。 我的教育, 也是從孤獨中得來的。 然而這點孤獨, 與水不能分開。

——沈從文

輯選沈從文先生有關治學的經典隨筆結集而成, 分三個部分:青少年時代的讀書和教育經歷;文學創作階段對文學的思考和探索;1949年後停止文學創作, 轉行文物研究階段, 對文物的整理和研究。 全書二十二篇帶有自傳性質的文章, 展現出一個知識份子一生既艱辛又執著的治學道路。

《無從畢業的學校》

作者:沈從文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7年6月

我年輕時讀什麼書

每個人認了不少單字, 到應當讀書的年齡時, 家中大人必為他選擇種種“好書”閱讀。 這些好書在“道德”方面照例毫無瑕疵, 在“興味”方面也照例十分疏忽。

中國的好書其實皆只宜於三四十歲人閱讀,

這些大人的書既派歸小孩子來讀, 自然有很大的影響, 就是使小孩子怕讀書, 把讀書認為是件極其痛苦的事情。 有些小孩從此成為半癡, 有些小孩就永遠不肯讀書了。 一個人真正得到書的好處, 也許是能夠自動看書時, 就家中所有書籍隨手取來一本兩本加以流覽, 因之對書發生濃厚興趣, 且受那些書影響成一個人。

我第一次對於書發生興味, 得到好處, 是五本醫書。 (我那時已讀完了《幼學瓊林》與《龍文鞭影》, “四書”也已成誦。 這幾種書簡直毫無意義。 )從醫書中我知道魚刺卡喉時, 用貓口中涎液可以治癒。 小孩子既富於實驗精神, 家中恰好又正有一隻花貓, 因此凡家中人被魚刺卡著時, 我就把貓捉來, 實驗那丹方的效果。

又知道三種治癬疥的丹方:其一, 用青竹一段, 燒其一端, 就一端取汁, 據說這水汁就了不得;其二, 用古銅錢燒紅淬入醋裡, 又是一種好藥;其三, 燒棗核存性, 用雞蛋黃炒焙出油來, 調棗核末, 專治瘌痢頭。 這部書既充滿了有幻術意味的丹方, 常常可實驗, 並且因這種應用上使我懂得許多藥性, 記得許多病名。

我第二次對於書發生興味, 得到好處, 是一部《西遊記》。 前一書若養成我一點幼稚的實驗的科學精神, 後一書卻培養了我的幻想。 使我明白與科學精神相反那一面種種的美麗。 這本書混合了神的尊嚴與人的諧趣——一種富於泥土氣息的諧趣。 當時覺得它是部好書, 到如今尚以為比許多堂皇大著還好。 它那安排故事刻畫人物的方法,

就是個值得注意的方法。

讀書人千年來, 皆稱讚《項羽本紀》, 說句公道話, 《項羽本紀》中那個西楚霸王, 他的神氣只能活在書生腦子裡。 至於《西遊記》上的豬悟能, 他雖時時刻刻騰雲駕霧(駕的是黑雲!), 依然是個人。 他世故, 膽小心虛, 又貪取一點小便宜, 而且處處還裝模作樣, 卻依然是個很可愛的活人。 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若想在書籍中找尋朋友, 豬悟能比楚霸王好像更是個好朋友。

我第三次看的是一部兵書, 上面有各種套彩陣營的圖說, 各種火器的圖說, 看來很有趣味。 家中原本願意我世襲雲騎尉, 我也以為將門出將是件方便事情。 不過看了那兵書殘本以後, 他給了我一個轉機。 第一, 證明我體力不夠統治人;第二,

證明我行為受拘束忍受不了, 且無拘束別人行為的興味。 而且那書上幾段孫吳治兵的心法, 太玄遠抽象了, 不切於我當前的生活, 從此以後我的機會雖只許可我做將軍, 我卻放下這種機會, 成為一個自由人了。 這三種書幫助我、影響我, 也就形成我性格的全部。

我的寫作與水的關係

在我一個自傳裡, 我曾經提到過水給我的種種印象。 簷溜, 小小的河流, 汪洋萬頃的大海, 莫不對於我有過極大的幫助, 我學會用小小腦子去思索一切, 全虧得是水, 我對於宇宙認識得深一點, 也虧得是水。

年紀六歲七歲時節, 私塾在我看來實在是個最無意思的地方。 我不能忍受那個逼窄的天地, 無論如何總得想出方法到學校以外的日光下去生活。 大六月裡與一些同街比鄰的壞小子,把書籃用草標各作下了一個記號,擱在本街土地堂的木偶身背後,就撒著手與他們到城外去,攢入高可及身的禾林裡,捕捉禾穗上的蚱蜢,雖肩背為烈日所烤炙,也毫不在意。耳朵中只聽到各處蚱蜢振翅的聲音,全個心思只顧去追逐那種綠色黃色跳躍伶便的小生物,到後看看所得來的東西已盡夠一頓午餐了,方到河灘邊去洗濯,拾些乾草枯枝,用野火來燒烤蚱蜢,把這些東西當飯吃。直到這些小生物完全吃盡後,大家於是脫光了身子,用大石壓著衣褲,各自從懸崖高處向河水中躍去。就這樣泡在河水裡,一直到晚方回家去,挨一頓不可避免的痛打。

也是同樣的翹課,有時陰雨天氣,不能向河邊走去,我便上山或到廟裡去,在廟前廟後樹林或竹林裡,爬上了這一株,到上面玩玩後,又溜下來爬另外一株。雨落大了,再不能做這種遊戲時,就坐在楠木樹下或廟門前石階上看雨。雨落得越長,人也就越寂寞。那麼大的雨,回家去說不定還得全身弄濕,不由得有點害怕起來,不敢再想了。我於是走到廟廊下去,為作絲線的人牽絲,為制棕繩的人搖繩車。這些地方每天照例有這種工人做工,而且這種工人照例又還是我很熟悉的人。也就因為這種雨,無從掩飾我的劣行,回到家中時,我便更容易被罰跪在倉屋中。在那間空洞寂寞的倉屋裡,聽著外面簷溜滴瀝聲,我的想像力卻更有了一種很好訓練的機會。我得用回想與幻想補充我所缺少的飲食,安慰我所得到的痛苦。我因恐怖得去想一些不使我再恐怖的生活,我因孤寂又得去想一些熱鬧事情方不至於過分孤寂。

到十五歲以後,我的生活同一條辰河無從離開,我在那條河流邊住下的日子約五年。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無日不與河水發生關係。走長路皆得住宿到橋邊與渡頭,值得回憶的哀樂人事常是濕的。至少我還有十分之一的時間,是在那條河水正流與支流各樣船隻上消磨的。從湯湯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學會了多少知識,見過了多少世界!我的想像是在這條河水上擴大的。我把過去生活加以溫習,或對未來生活有何安排時,必依賴這一條河水。這條河水有多少次差一點兒把我攫去,又幸虧它的流動,幫助我做著那種橫海揚帆的遠夢,方使我能夠依然好好地在人世中過著日子!

再過五年,我手中的一支筆,居然已能夠盡我自由運用了,我雖離開了那條河流,我所寫的故事,卻多數是水邊的故事。故事中我最滿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為背影,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為我在水邊船上所見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點憂鬱氣氛,便因為被過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陰雨天氣影響而來,我文字風格,假若還有些值得注意處,那只因為我記得水上人的言語太多了。再過五年後,我的住處已由乾燥的北京移到一個明朗華麗的海邊。海既那麼寬泛無涯無際,我對人生遠景凝眸的機會便較多了些。海邊既那麼寂寞,它培養了我的孤獨心情。海放大了我的感情與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

沈從文個人資料

沈從文(1902-1988),中國著名作家,文物學家。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璿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人。其祖父沈宏富是漢族,祖母劉氏是苗族,母親黃素英是土家族。因此,沈從文的民族應是漢族,但沈從文本人卻更熱愛苗族,他的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對於苗族風情的描述。

1922年,沈從文脫下軍裝,來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學,可是僅受過小學教育,又沒有半點經濟來源,就在北京大學旁聽。

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作品陸續在《昆報》《語絲》《現代評論》上發表。

1929年,沈從文去吳淞中國公學任教,愛上女學生張兆和。

1930年,沈從文赴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前身)執教,到抗戰前,出版了二十多個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

1934年,沈從文完成了小說《邊城》,這是沈從文小說創作的一個高峰。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

1948年,沈從文開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文物研究。

1949年後,沈從文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長期從事文物研究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壓力而自殺,獲救。

1960年,沈從文發表《龍鳳藝術》等文。

1969年,沈從文去湖北咸寧五七幹校勞動。

1981年,沈從文出版了歷時15年撰寫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1984年,沈從文大病一場,搶救脫險後,說話、行動更加不便。

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從文心臟病復發,搶救無效去世。

大六月裡與一些同街比鄰的壞小子,把書籃用草標各作下了一個記號,擱在本街土地堂的木偶身背後,就撒著手與他們到城外去,攢入高可及身的禾林裡,捕捉禾穗上的蚱蜢,雖肩背為烈日所烤炙,也毫不在意。耳朵中只聽到各處蚱蜢振翅的聲音,全個心思只顧去追逐那種綠色黃色跳躍伶便的小生物,到後看看所得來的東西已盡夠一頓午餐了,方到河灘邊去洗濯,拾些乾草枯枝,用野火來燒烤蚱蜢,把這些東西當飯吃。直到這些小生物完全吃盡後,大家於是脫光了身子,用大石壓著衣褲,各自從懸崖高處向河水中躍去。就這樣泡在河水裡,一直到晚方回家去,挨一頓不可避免的痛打。

也是同樣的翹課,有時陰雨天氣,不能向河邊走去,我便上山或到廟裡去,在廟前廟後樹林或竹林裡,爬上了這一株,到上面玩玩後,又溜下來爬另外一株。雨落大了,再不能做這種遊戲時,就坐在楠木樹下或廟門前石階上看雨。雨落得越長,人也就越寂寞。那麼大的雨,回家去說不定還得全身弄濕,不由得有點害怕起來,不敢再想了。我於是走到廟廊下去,為作絲線的人牽絲,為制棕繩的人搖繩車。這些地方每天照例有這種工人做工,而且這種工人照例又還是我很熟悉的人。也就因為這種雨,無從掩飾我的劣行,回到家中時,我便更容易被罰跪在倉屋中。在那間空洞寂寞的倉屋裡,聽著外面簷溜滴瀝聲,我的想像力卻更有了一種很好訓練的機會。我得用回想與幻想補充我所缺少的飲食,安慰我所得到的痛苦。我因恐怖得去想一些不使我再恐怖的生活,我因孤寂又得去想一些熱鬧事情方不至於過分孤寂。

到十五歲以後,我的生活同一條辰河無從離開,我在那條河流邊住下的日子約五年。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無日不與河水發生關係。走長路皆得住宿到橋邊與渡頭,值得回憶的哀樂人事常是濕的。至少我還有十分之一的時間,是在那條河水正流與支流各樣船隻上消磨的。從湯湯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學會了多少知識,見過了多少世界!我的想像是在這條河水上擴大的。我把過去生活加以溫習,或對未來生活有何安排時,必依賴這一條河水。這條河水有多少次差一點兒把我攫去,又幸虧它的流動,幫助我做著那種橫海揚帆的遠夢,方使我能夠依然好好地在人世中過著日子!

再過五年,我手中的一支筆,居然已能夠盡我自由運用了,我雖離開了那條河流,我所寫的故事,卻多數是水邊的故事。故事中我最滿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為背影,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為我在水邊船上所見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點憂鬱氣氛,便因為被過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陰雨天氣影響而來,我文字風格,假若還有些值得注意處,那只因為我記得水上人的言語太多了。再過五年後,我的住處已由乾燥的北京移到一個明朗華麗的海邊。海既那麼寬泛無涯無際,我對人生遠景凝眸的機會便較多了些。海邊既那麼寂寞,它培養了我的孤獨心情。海放大了我的感情與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

沈從文個人資料

沈從文(1902-1988),中國著名作家,文物學家。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璿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人。其祖父沈宏富是漢族,祖母劉氏是苗族,母親黃素英是土家族。因此,沈從文的民族應是漢族,但沈從文本人卻更熱愛苗族,他的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對於苗族風情的描述。

1922年,沈從文脫下軍裝,來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學,可是僅受過小學教育,又沒有半點經濟來源,就在北京大學旁聽。

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作品陸續在《昆報》《語絲》《現代評論》上發表。

1929年,沈從文去吳淞中國公學任教,愛上女學生張兆和。

1930年,沈從文赴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前身)執教,到抗戰前,出版了二十多個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

1934年,沈從文完成了小說《邊城》,這是沈從文小說創作的一個高峰。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

1948年,沈從文開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文物研究。

1949年後,沈從文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長期從事文物研究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壓力而自殺,獲救。

1960年,沈從文發表《龍鳳藝術》等文。

1969年,沈從文去湖北咸寧五七幹校勞動。

1981年,沈從文出版了歷時15年撰寫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1984年,沈從文大病一場,搶救脫險後,說話、行動更加不便。

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從文心臟病復發,搶救無效去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