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高三歷史一輪複習: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

一、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是什麼?分析近代兩次中日戰爭不同結局的原因。

1.抗戰勝利的原因

(1)中國方面(主要因素):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空前覺醒;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實現了全民族抗戰;國共兩個戰場相互配合, 協同作戰。

(2)國際方面:世界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的支持及配合;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和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2.近代兩次中日戰爭不同結局的原因

(1)領導者態度不同:前者清政府腐敗無能;後者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

分別開闢了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 共同對敵。

(2)民眾動員不同:前者清政府不發動甚至壓制民眾的抗日;後者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實行全民族抗戰。

(3)戰略戰術不同:前者李鴻章採取避戰自保、消極應戰的方針, 導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後者兩大戰場相互配合, 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持久戰的方針, 最後贏得了勝利。

(4)國際環境不同:前者西方列強偏袒日本, 使日本侵略者有恃無恐;後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中國的抗戰得到了蘇、美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二、比較兩次國共合作的異同。

1.相同點

(1)兩次合作都符合時代的需要和兩黨的利益。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 "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和時代要求。

第二次國共合作時, 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合作抗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2)兩次合作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實現的。 第一次是在中共三大制定了合作的方針的情況下, 説明國民黨改組、實現了合作;第二次是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利益出發, 在確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情況下, 實現了合作。

(3)兩次合作都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革命的發展。 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第二次合作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2.不同點

(1)基礎和任務不同:第一次是兩個革命政黨的合作, 政治基礎是新三民主義, 共同的目標是"打倒列強、除軍閥";第二次是兩個性質對立的政黨的合作, 政治基礎是國共合作宣言, 共同目標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2)合作的方式不同:第一次是黨內合作的方式;第二次是黨外合作的方式, 沒有共同的政治綱領和固定的組織機構。

(3)兩黨的歷史地位不同:第一次合作時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軍隊和政權, 國民黨也只有少量的軍隊和弱小的政權, 國共合作時政權和軍隊基本上都是由國民黨掌握;第二次合作時國共兩黨是中國的兩大政黨, 都有自己的軍隊和政權。

(4)國際條件不同:第一次合作時只有共產國際、蘇聯的支持, 英、美等國都反對中國革命、國共合作;第二次合作時蘇、英、美等國都支持國共合作、中國抗戰。

(5)合作的結果不同:第一次由於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中國共產黨犯了右傾錯誤, 導致合作中途破裂;第二次儘管兩黨存在著矛盾和鬥爭, 但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維護下, 合作堅持到了抗戰的最後勝利。

小編推薦:歷史的學習技巧

和學習其他學科一樣, 學習歷史也需要苦幹加巧幹。 下面幾點, 希望能引起同學們的重視, 或許能幫助同學們少走彎路, 提高學習效率。

一是整理歸納。 學完一段歷史知識後, 結合老師的筆記, 自己動手, 將眾多零散的知識點整理歸納。 或提綱式、或表格式;或寫在筆記本上、或記在卡片上……形式不拘, 適合自己就好。

值得注意的是, 不能簡單抄襲別人整理過的知識, 因為你自己整理知識的過程, 就是消化、吸收、理解的過程。 這個過程是不能省略的。

二是史地結合。 古人讀書有“左圖右史”的習慣, 這是一個好傳統。 我們在歷史學習中, 會經常碰到一些平時並不熟悉的地名, 要及時把這些地名在地圖上落實下來, 尤其是一些古今名稱不一樣的地名。

尤其是一些古今名稱不一樣的地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