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美騎觀察|自行車業上市龍頭經營狀況分析(國內篇)

相比歐美國家, 國內的商業環境較不透明, 各企業間資訊封鎖, 對外宣傳的市場資料多多少少與實情有些出入, 不完全具有可信度。 相對而言, 上市公司的信息更公開、更詳細, 為行業分析提供了較為可靠的論據。 根據上市公司在2015、2016年的年報和2017年上半年的財報, 配合調查訪談, 美騎編輯抽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產業龍頭企業進行分析, 一窺國內自行車業目前的總體發展狀況。

中路股份

中路股份即永久股份有限公司, 原名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 前身系上海自行車廠, 在1994年登陸國內A股, 是中國老牌自行車企業中的代表。 目前中路股份主要參股控股的公司涉及三大業務:中路實業主要從事保齡球設備及相關產品的研製與銷售;永久公司主要從事自行車、助力車、童車、輪椅、電動三輪車、摩托車整車及零配件的生產、銷售與租賃;廣東風能則是在建設高空風能發電站項目。

永久自2008年起就承接政府的有樁公用自行車項目了, 是國內最早進行公共自行車運營的企業之一, 擁有多年供應鏈管理及專案運營經驗。 基於此, 永久在2016年12月入局共用單車——對運營優拜單車的上海軺輅增資650萬元時, 中路股份態度謹慎, 即使這則當時看來是利好的消息讓中路股份大漲, 在12月14日、15日、16日連續三個交易日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超過20%。 中路股份當時發公告稱, 共用單車未來的發展前景及盈利方式尚無法預測, 將很有可能使公司650萬元的投資款形成損失。

永久從2016下半年開始為優拜單車製造共用單車, 讓中路股份的OEM自行車部分在2016年總共獲得了約4.28億元的營業收入, 較2015年增長了15.39%。

雖然總收入十分可觀, 但代工共用單車的利潤較低, 中路股份OEM自行車在2016年的毛利率僅有10.89%, 較2015年下降了1.9%, 成本增長率比收入增長率更高。

共用單車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去庫存”, 中路股份在2016年共生產了約143.3萬輛自行車, 銷售了約143.8萬輛自行車, 庫存量僅有8143輛, 庫存量比2015年減少了96.24%。

隨著共用單車熱潮在2017年逐漸消減, 共用單車訂單為永久公司帶來的影響也開始消減。 永久公司在2017上半年實現的銷售收入約為2.35億元, 較上年同期下降了6.3%, 淨利潤僅為86.13萬元。

從使用者規模的角度看, 與永久合作的優拜單車僅屬行業第三梯隊。 根據資料統計公司 QuestMobile的報告, ofo和摩拜在2017年5月的使用者規模分別達到了3770萬和3454萬, 而優拜單車在同期的使用者規模僅達72.8萬。 目前第二、三梯隊中陸續有共用單車企業宣佈停止運營或處於退押金困難狀態, 預計若沒有與ofo或摩拜簽訂長期大批量供貨的合作, 永久這類依賴低端OEM業務取得業績的整車廠商將在2017年底、2018年初面對共用單車紅利結束的局面。

信隆健康(前信隆實業)

在共用單車的熱潮中, 也許零配件製造商比整車製造商幸運得多。

信隆是有40多年歷史的國內自行車零配件製造巨頭, 全球市占率約10%, 主營業務為生產避震前叉、碟刹、車把、把立、坐管等自行車零配件及管料成型加工, 同時生產經營運動器材、康復輔助器材、電腦配件等。 除規模龐大的代工業務,信隆在自行車領域還有ZOOM和VAXA等自有品牌。有台商背景的它是在國內A股上市的首家自行車零配件生產企業。

2015年時,受工廠搬遷,需支付員工大額補償金影響,信隆全年營業收入約為13.5億元,較2014年下降15%,並錄得多年來的首次虧損。

2016年前三個季度,延續2015年國外經濟形勢複雜,國內經濟增速放緩,自行車市場供過於求的影響,自行車零件需求總量衰退了6.8%,產值衰退了6.3%。業內相關企業陷入惡性競爭,紛紛降價搶單爭奪市場,整車廠也開始生產自給零配件。信隆出現產品銷售量下滑,自行車零配件2016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減少4.8%。

到了2016年第四季度,受益於共用單車需求的迅速膨脹,日常代步車生產從電動車開始轉向共用自行車,國內零件需求由負成長轉為正成長。信隆也從2016年10月陸續開始參與摩拜單車、OFO、小鳴單車、小藍單車等主流共用單車零配件的供應,訂單逐步增加,信隆的三個生產基地(深圳、太倉、天津)均參與其中。

由於合作初期產品設計及生產線均需重新調配,大量模具需製備,各項資源需進行整合,歷經打樣、小批量試產等過程,信隆直至年底方開始正式向摩拜等共用單車運營商出貨,因此這些合作對信隆在2016年的業績影響較小。根據2016年財報,信隆全年實現營業收入約13.82億元,較2015年同比增長1.8%,與上年度基本持平。

到了2017年第二季度,信隆陸續完成部分共用單車訂單的交貨,受益於此部分訂單銷售收入的實現,信隆在2017上半年整體營業收入達約9.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43.1%,實現淨利潤3101.43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70%!

信隆於10月20日發佈2017年業績預告稱,預計公司2017年全年淨利潤為4711萬元~6138萬元,上年同期為2855.17萬元,同比增長65%~115%。

信隆在預測中肯定了共用單車收入對公司整體盈利水準的大幅影響。

巨大機械

共用單車潮對更專注于中高端自行車製造的臺灣廠商影響較小,他們仍普遍處於低潮期。

捷安特母公司巨大機械成立於1972年,並於1994年正式在臺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主要從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整車及零配件製造與銷售。

2016年,巨大集團的營業收入為新臺幣570.9億元(約合125.3億人民幣),較上年同期下滑了5.5%,是五年來首次出現下滑,2016年毛利率為20.67%,稅後淨利潤為新臺幣30.7億元(約合6.7億人民幣),淨利率為5.37%。全年投入研發的費用約有新臺幣8億元(約合1.8億人民幣)。

巨大在全球共有7個自行車/電動車生產廠,2016年總產量合計484萬輛。銷售方面,巨大旗下主力品牌捷安特在日本及澳洲持續穩健增長;在歐洲因電助力車市場紅火,有近五成的增長;在臺灣表現持穩;在美國受競爭對手促銷清庫存影響,營收有小幅減少;在大陸受需求疲軟影響,銷售與2015年相比表現低於預期,成為巨大遭遇營收縮減的主因。

2017上半年,巨大集團實現營業收入新臺幣269.4億元(約合59億人民幣),較上年同期減少了7.4%,依然持下滑趨勢。根據財報所述,到2017年,中國大陸市場目前尚未見到明顯復蘇的跡象。

但2017上半年巨大的電動自行車出貨量較上年同期增加了40%,其中銷往歐美的運動型電助力車平均單價可達2000至6000歐元,預計今年電動自行車方面的收入可占巨大整體營收超過10%,給行業帶來樂觀信號。加上捷安特贊助的太陽網車隊在2017賽季紅得發紫,今年已取得19場勝利,其中迪穆蘭還奪得了環意總冠軍,相信會一定程度地拉動巨大旗下自主品牌的銷量,並在2017年報中有所體現。

美利達

美利達和捷安特一起被寶島媒體稱為“臺灣雙雄”,美利達比捷安特早兩年於台證所上市,同樣主要從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整車及零配件製造與銷售,其中整車銷售比例達92%。

2016年,美利達遭遇較大挫折:全年實現營業收入新臺幣229億元(約合50.2億人民幣),較上年同期減少了18.5%;稅後淨利潤為新臺幣19.2億元(約合4.2億人民幣),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了37.1%;以往傲視臺灣同行的淨利率也同期下降了22.9%,2016年為8.36%;全年銷售量為160萬輛,較上年同期減少了27%。

美利達在年報中對此的解釋是:“本公司2016年度在中國市場進入穀底……”

鑒於歐美電助力車市場正快速穩定成長,美利達在2016年對歐美市場減少了中低價位自行車的供貨,而增加了高端電助力車的出口,獲可觀成果。美利達已於2015~2016年在臺灣工廠新增了相關產品線,完成擴廠,電助力車年產能現可達20萬輛以上,用以滿足後續訂單需求。美利達將這一新品類視為業績增長的新希望。

美利達全年投入研發的費用約有新臺幣5千萬元(約合1千萬人民幣),與兄弟公司捷安特有一定差距。

2017上半年,美利達實現營業收入新臺幣100.4億元(約合23億人民幣),較上年同期減少了9.4%,持下滑趨勢。在大陸市場曾以山地車為優勢的美利達,面對越來越多的公路車愛好者,能否再次抓住機遇力挽狂潮?

愛地雅

這家臺灣代工巨頭主要從事各種自行車、室內外運動車、童車、迷你踏板車整車及零件製造銷售,另外還涉及農業機械、汽機車、輪船、飛機等零件及相關工具的製造銷售。其中自行車整車在所有產品中經營占比83%,以出口為主。

愛地雅的客戶分佈全球各地,2016年,自行車產業籠罩在全球經濟低迷景氣中,愛地雅的海外客戶也受到影響,導致愛地雅也遭遇重挫:全年共錄得營業收入新臺幣45.6億元(約合10億人民幣),較上年同期減少了25%;稅後淨利潤為新臺幣6240萬元(約合1370萬人民幣),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了76%;2016年的淨利率只有1.37%,而2015年時還有4.33%。

全年各廠整車銷售量為34.7萬輛,整車銷售額為新臺幣37.7億元(約合8.3億人民幣)。

2017年上半年情況依然沒有改善,愛地雅實現營業收入新臺幣18.4億元(約合4億人民幣),同比減少14%。

愛地雅以生產高品質、高單價的產品為重,而客戶在遭受需求萎縮的壓力時會變得對價格更為敏感,傾向於更換報價更低,或所處國家有優惠稅收政策的供應商。

近年來不少自行車廠商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東南亞地區,東南亞對外資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吸引力,目前被業界認為是自行車廠密度全球第三高,僅次於中國大陸和臺灣,更是以幫西方企業代工生產起家,分去了一定的市場份額。2016年臺灣自行車出口值較上年減少21.8%,出口量減少26.2%,對愛地雅也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桂盟(KMC)

桂盟是全球最大的鏈條製造集團,在自行車組車市場上市占率位居第一,另外桂盟還生產並銷售摩托車鏈條及鏈輪。無論是在OE還是在修補市場,桂盟的客戶遍佈高中低各檔市場,它的業績表現對全球自行車業都有參考作用。

2016年,桂盟逆勢交出亮麗的成績單,超預期地完成銷售任務:全年實現營業收入新臺幣40.1億元(約合8.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8.9%,達成預算數的103%;獲得稅後淨利潤新臺幣8.6億元(約合1.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2.4%,淨利率高達21.3%。

2016年,桂盟蘇州工廠被整合到上市集團中,與天津桂盟和深圳桂盟一同在中國大陸構成完整的自行車鏈條事業版圖。亞洲是全球自行車製造中心,桂盟的亞洲業務在其所有地區業務中占比80.4%,亞洲地區的業績增長為其2016年度總體業績增長提供了重要幫助。

2017年上半年,桂盟錄得營業收入新臺幣23.6億元(約合5.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5%,形勢大好。

實際上,最近五年來,桂盟的業績都在穩步快速提升。無論外部環境如何,桂盟都在通過不斷推出獨特技術來鞏固自己的龍頭地位。

總體來說,共用單車入局為不太景氣的自行車製造業注入了一針興奮劑,特點是刺激卻短暫。在部分共用單車運營商開始傳出停止運營、退押金困難、被收購的消息之時,接過訂單的不少整車廠已經賺走了一筆“救命錢”,而那些因供求比短時間急劇失衡而讓產品漲價的零配件供應商們恐怕是更大的贏家。無論從業者有沒有在這輪潮流中賺到快錢,要想長遠穩步發展,在瞬息萬變的競爭中站穩腳跟,還需把研發、生產、銷售中的內部條件培養好,才能儘量少被外部因素所左右。

除規模龐大的代工業務,信隆在自行車領域還有ZOOM和VAXA等自有品牌。有台商背景的它是在國內A股上市的首家自行車零配件生產企業。

2015年時,受工廠搬遷,需支付員工大額補償金影響,信隆全年營業收入約為13.5億元,較2014年下降15%,並錄得多年來的首次虧損。

2016年前三個季度,延續2015年國外經濟形勢複雜,國內經濟增速放緩,自行車市場供過於求的影響,自行車零件需求總量衰退了6.8%,產值衰退了6.3%。業內相關企業陷入惡性競爭,紛紛降價搶單爭奪市場,整車廠也開始生產自給零配件。信隆出現產品銷售量下滑,自行車零配件2016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減少4.8%。

到了2016年第四季度,受益於共用單車需求的迅速膨脹,日常代步車生產從電動車開始轉向共用自行車,國內零件需求由負成長轉為正成長。信隆也從2016年10月陸續開始參與摩拜單車、OFO、小鳴單車、小藍單車等主流共用單車零配件的供應,訂單逐步增加,信隆的三個生產基地(深圳、太倉、天津)均參與其中。

由於合作初期產品設計及生產線均需重新調配,大量模具需製備,各項資源需進行整合,歷經打樣、小批量試產等過程,信隆直至年底方開始正式向摩拜等共用單車運營商出貨,因此這些合作對信隆在2016年的業績影響較小。根據2016年財報,信隆全年實現營業收入約13.82億元,較2015年同比增長1.8%,與上年度基本持平。

到了2017年第二季度,信隆陸續完成部分共用單車訂單的交貨,受益於此部分訂單銷售收入的實現,信隆在2017上半年整體營業收入達約9.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43.1%,實現淨利潤3101.43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70%!

信隆於10月20日發佈2017年業績預告稱,預計公司2017年全年淨利潤為4711萬元~6138萬元,上年同期為2855.17萬元,同比增長65%~115%。

信隆在預測中肯定了共用單車收入對公司整體盈利水準的大幅影響。

巨大機械

共用單車潮對更專注于中高端自行車製造的臺灣廠商影響較小,他們仍普遍處於低潮期。

捷安特母公司巨大機械成立於1972年,並於1994年正式在臺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主要從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整車及零配件製造與銷售。

2016年,巨大集團的營業收入為新臺幣570.9億元(約合125.3億人民幣),較上年同期下滑了5.5%,是五年來首次出現下滑,2016年毛利率為20.67%,稅後淨利潤為新臺幣30.7億元(約合6.7億人民幣),淨利率為5.37%。全年投入研發的費用約有新臺幣8億元(約合1.8億人民幣)。

巨大在全球共有7個自行車/電動車生產廠,2016年總產量合計484萬輛。銷售方面,巨大旗下主力品牌捷安特在日本及澳洲持續穩健增長;在歐洲因電助力車市場紅火,有近五成的增長;在臺灣表現持穩;在美國受競爭對手促銷清庫存影響,營收有小幅減少;在大陸受需求疲軟影響,銷售與2015年相比表現低於預期,成為巨大遭遇營收縮減的主因。

2017上半年,巨大集團實現營業收入新臺幣269.4億元(約合59億人民幣),較上年同期減少了7.4%,依然持下滑趨勢。根據財報所述,到2017年,中國大陸市場目前尚未見到明顯復蘇的跡象。

但2017上半年巨大的電動自行車出貨量較上年同期增加了40%,其中銷往歐美的運動型電助力車平均單價可達2000至6000歐元,預計今年電動自行車方面的收入可占巨大整體營收超過10%,給行業帶來樂觀信號。加上捷安特贊助的太陽網車隊在2017賽季紅得發紫,今年已取得19場勝利,其中迪穆蘭還奪得了環意總冠軍,相信會一定程度地拉動巨大旗下自主品牌的銷量,並在2017年報中有所體現。

美利達

美利達和捷安特一起被寶島媒體稱為“臺灣雙雄”,美利達比捷安特早兩年於台證所上市,同樣主要從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整車及零配件製造與銷售,其中整車銷售比例達92%。

2016年,美利達遭遇較大挫折:全年實現營業收入新臺幣229億元(約合50.2億人民幣),較上年同期減少了18.5%;稅後淨利潤為新臺幣19.2億元(約合4.2億人民幣),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了37.1%;以往傲視臺灣同行的淨利率也同期下降了22.9%,2016年為8.36%;全年銷售量為160萬輛,較上年同期減少了27%。

美利達在年報中對此的解釋是:“本公司2016年度在中國市場進入穀底……”

鑒於歐美電助力車市場正快速穩定成長,美利達在2016年對歐美市場減少了中低價位自行車的供貨,而增加了高端電助力車的出口,獲可觀成果。美利達已於2015~2016年在臺灣工廠新增了相關產品線,完成擴廠,電助力車年產能現可達20萬輛以上,用以滿足後續訂單需求。美利達將這一新品類視為業績增長的新希望。

美利達全年投入研發的費用約有新臺幣5千萬元(約合1千萬人民幣),與兄弟公司捷安特有一定差距。

2017上半年,美利達實現營業收入新臺幣100.4億元(約合23億人民幣),較上年同期減少了9.4%,持下滑趨勢。在大陸市場曾以山地車為優勢的美利達,面對越來越多的公路車愛好者,能否再次抓住機遇力挽狂潮?

愛地雅

這家臺灣代工巨頭主要從事各種自行車、室內外運動車、童車、迷你踏板車整車及零件製造銷售,另外還涉及農業機械、汽機車、輪船、飛機等零件及相關工具的製造銷售。其中自行車整車在所有產品中經營占比83%,以出口為主。

愛地雅的客戶分佈全球各地,2016年,自行車產業籠罩在全球經濟低迷景氣中,愛地雅的海外客戶也受到影響,導致愛地雅也遭遇重挫:全年共錄得營業收入新臺幣45.6億元(約合10億人民幣),較上年同期減少了25%;稅後淨利潤為新臺幣6240萬元(約合1370萬人民幣),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了76%;2016年的淨利率只有1.37%,而2015年時還有4.33%。

全年各廠整車銷售量為34.7萬輛,整車銷售額為新臺幣37.7億元(約合8.3億人民幣)。

2017年上半年情況依然沒有改善,愛地雅實現營業收入新臺幣18.4億元(約合4億人民幣),同比減少14%。

愛地雅以生產高品質、高單價的產品為重,而客戶在遭受需求萎縮的壓力時會變得對價格更為敏感,傾向於更換報價更低,或所處國家有優惠稅收政策的供應商。

近年來不少自行車廠商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東南亞地區,東南亞對外資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吸引力,目前被業界認為是自行車廠密度全球第三高,僅次於中國大陸和臺灣,更是以幫西方企業代工生產起家,分去了一定的市場份額。2016年臺灣自行車出口值較上年減少21.8%,出口量減少26.2%,對愛地雅也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桂盟(KMC)

桂盟是全球最大的鏈條製造集團,在自行車組車市場上市占率位居第一,另外桂盟還生產並銷售摩托車鏈條及鏈輪。無論是在OE還是在修補市場,桂盟的客戶遍佈高中低各檔市場,它的業績表現對全球自行車業都有參考作用。

2016年,桂盟逆勢交出亮麗的成績單,超預期地完成銷售任務:全年實現營業收入新臺幣40.1億元(約合8.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8.9%,達成預算數的103%;獲得稅後淨利潤新臺幣8.6億元(約合1.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2.4%,淨利率高達21.3%。

2016年,桂盟蘇州工廠被整合到上市集團中,與天津桂盟和深圳桂盟一同在中國大陸構成完整的自行車鏈條事業版圖。亞洲是全球自行車製造中心,桂盟的亞洲業務在其所有地區業務中占比80.4%,亞洲地區的業績增長為其2016年度總體業績增長提供了重要幫助。

2017年上半年,桂盟錄得營業收入新臺幣23.6億元(約合5.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5%,形勢大好。

實際上,最近五年來,桂盟的業績都在穩步快速提升。無論外部環境如何,桂盟都在通過不斷推出獨特技術來鞏固自己的龍頭地位。

總體來說,共用單車入局為不太景氣的自行車製造業注入了一針興奮劑,特點是刺激卻短暫。在部分共用單車運營商開始傳出停止運營、退押金困難、被收購的消息之時,接過訂單的不少整車廠已經賺走了一筆“救命錢”,而那些因供求比短時間急劇失衡而讓產品漲價的零配件供應商們恐怕是更大的贏家。無論從業者有沒有在這輪潮流中賺到快錢,要想長遠穩步發展,在瞬息萬變的競爭中站穩腳跟,還需把研發、生產、銷售中的內部條件培養好,才能儘量少被外部因素所左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