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在古代過清明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清明祭祖掃墓, 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 清明節因此也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 不少海外僑胞、華裔, 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 以示不忘先人, 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

作為節日的清明, 大約在先秦到西漢時完成, 後經過漢魏六朝的發展, 至唐與上巳、寒食合而為一, 因此叢聚了許多朝廷與民俗的禮儀與遊戲, 如拔河、泛舟、祭墳、改火, 踏青、秋千等。 唐朝時, 皇家為表親和力, 在清明這天除了曉日晨光中的賜薪火儀式外, 持續進行的還包括宮女出城灑掃、新進士打球宴、宰臣賜酒宴等, 說明至唐朝, 清明的節慶活動已配套出現。 讓我們一起穿越到古代, 看看除了上墳, 古人清明節還幹些什麼。

祭 祀

清明是古人一展孝思之日, 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描述的就是古人外出掃墓祭祖情景。 《新唐書·禮樂志四·拜陵》有"凡國陵之制, 皇祖以上至太祖陵, 皆朔、望上食, 元日、冬至、寒食、伏、臘、社各一祭"的記載。 古人的清明, 已包括帝王的拜陵、王公以下的拜掃、士庶的上墓奠祭和寒食清明的祭墓活動。 如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曰:"十七日, 寒食節, 前後一日, 都三日暇, 家家拜墓",

由此可見古人對清明節之重視。

改 火

古人生火不易, 只好長保火種, 隨時取用。 但長時間燃燒的火對身體不利, 甚至容易引發災害。 因此每年要舉行一次改火儀式。 到了清明, 萬物復蘇, 一年的生活正式開始, 一定要啟用新火。 所以在清明節, 中國有“改火”的習俗,

據《輦下歲時記》所記, 長安每年“至清明, 尚食內園官小兒于殿前鑽火, 先得火者進上, 賜絹三疋、金椀一口”, 得火之後由百官逐一點燃廊下的火炬, 接著由皇帝開展賜新火的儀式。 唐代韓翃《寒食》雲:“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就是對這一景象的描述。 後來清明“改火”與農耕結合, 將“改火”與封田舊燒連結, 使得清明改火有了春日啟耕的含義, 預示著新一年正式開始, 人們要下田勞動了。

拔 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 唐代開始叫"拔河"。 它發明於春秋後期, 開始盛行於軍中, 後來發傳入民間, 但並不盛行。 真正開始大規模盛大是在, 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 使得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寓言在時值春耕春種的清明節舉行撥河, 具有祈求豐收、強身健體的意味。

踏 春

清明時節春光正好,伴隨著清明掃墓的同時,古人也伴以踏春遊樂,宋代之後,清明時節遊春踏春大興起來。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第三首中說:"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就生動地描述了清明踏青的場景。隋代展子虔所作《遊春圖》描繪了貴族士人春日郊野踏青遊樂的場景。

舊時城中人家的女子不輕易出門,清明踏青活動提供了"士女"野外活動的機會,邵長蘅《冶遊》詩雲:"二月春始半,踏春邀女伴",這一日是她們放飛青春的是日子,也是她們邂逅情人的機會。如評彈《白蛇傳》中,許仙與白娘子,就是在清明踏青時,一見鍾情,並就此演繹了一出動人肺腑、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插 柳

古代清明有"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和"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白首"的諺語。在古人的觀念中,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因此,清明插柳戴柳,主要是為了辟邪之用。除此之外,這種習俗在一些地方還有"紀年華"之義,這種習俗是宋代冠禮的遺存,男女戴柳即為成年標誌,後來更是演化成婦女戴柳球於鬢畔以祈紅顏永駐的習俗。

放 風 箏

人放風箏,除了娛樂之外,還有祛除晦氣之意。如《紅樓夢》中,李紈勸黛玉"放風箏圖的就是這一樂,所以叫放晦氣,你該多放些,把病根兒帶去就好了。"因此,在春暖花開,二月風朝上,最適合放風箏之際,人們把自己的疾病與苦難,都寫在風箏上,待風箏飛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隨風而去。

清明放風箏還有其農業意義:清明之前,剛開春,麥苗在長根、長葉的苗期階段,麥田不怕踩踏,可放任兒童玩耍。清明前後,麥苗開始長莖、分蘖,禁不起重壓,不能再踩踏。蘇州一帶有"清明斷鷂,烏龜放鷂"的說法,意思是過了清明,就不能放風箏了,即使是小孩,也要幫大人參與農忙了,如果還放風箏,那就是烏龜,就"不是人",這是一種對孩子的激勵,清明玩過了,已到春忙,要幫著大人幹活。

吃 寒 食

寒食節早於清明節,但至唐之後,兩者漸漸混為一談。有民俗專家表示: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二者便合而為一。寒食節的起源有不同說法,民間流傳最廣的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介子推,介子推隨晉國公子重耳(晉文公)流亡國外十九年,回國之後,介子推避入深山,重耳放火希望逼出介子推,反把他燒死。後人為紀念他,便有禁火之舉,形成寒食節。後明清時期,寒食節期間不禁火,寒食的習慣便漸漸取消了。

吃寒食還有另一種說法,即因為古代火種不易保存,所以用過一年後,要改用新火,而新火要由皇宮裡送出,而送火到平常人家時,已是傍晚,所以當天因為無火而只能吃寒食。

蕩 秋 千

清明節也叫"秋千節",蕩秋千在南北朝時便已流行,唐代以來經過官方推廣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秋千原叫千秋,後為民避忌諱而改為"秋千",古時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古人蕩秋千主要為增進健康,培養勇敢精神,但在唐代韓偓《想得》一詩中,"兩重門裡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嬌羞不肯上秋千。"從牆的另一側設想牆內之人"不肯上秋千"的嬌羞模樣,增加了這一活動的想像空間。古代士女輕易不能出門,把秋千蕩得高些,說不定能看到外面的風光,或是守在門外的情郎……

植 樹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甚至在民國七年一份《呈報七年分清明植樹情形並請核銷經費》的文件中稱:"每年清明植樹節應行植樹典禮,著為定章",由此可見,在民國時清明節曾也是植樹節。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長得快,因此清明時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諺語。清明節時,人們多喜種松樹柏樹於墓前,以寄託思念,而在臺灣和閩南民間,人們更喜種植相思樹,讓逝去的親人有個歸宿,讓在世的人有思念的寄託。

蹴 鞠

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在商代就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三國曹植《名都篇》中就有"連翩擊鞠壤"之句。

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唐代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說明這一活動的普及。而到了宋代,更是盛行,大家所熟悉的《水滸傳》中,高逑就是憑藉球技出眾而得到宋朝皇帝的賞識,宋代愛踢球,在古畫《宋太祖蹴鞠圖》也有體現。

鬥 雞

清明遊戲重在喧鬧,古人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的時間很長,從清明開始,一直鬥到夏至。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可見于《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皇宮裡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床紅羅被當作賭注,可見鬥雞遊戲在當時有多流行,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描述了這一情況:"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禦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

射 柳

射柳是一種時尚高雅的活動。古人講究"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同步發展,射便是其中一項。射柳是在細長搖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縷紅綢,即是被射的目標,大多是青年男子,騎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製的前頭分杈的箭,射斷那枝柳條,待柳條落地之前,飛馬前往,將柳條接住。這是考驗騎射真功夫的一項運動。

清明時節春光正好,伴隨著清明掃墓的同時,古人也伴以踏春遊樂,宋代之後,清明時節遊春踏春大興起來。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第三首中說:"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就生動地描述了清明踏青的場景。隋代展子虔所作《遊春圖》描繪了貴族士人春日郊野踏青遊樂的場景。

舊時城中人家的女子不輕易出門,清明踏青活動提供了"士女"野外活動的機會,邵長蘅《冶遊》詩雲:"二月春始半,踏春邀女伴",這一日是她們放飛青春的是日子,也是她們邂逅情人的機會。如評彈《白蛇傳》中,許仙與白娘子,就是在清明踏青時,一見鍾情,並就此演繹了一出動人肺腑、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插 柳

古代清明有"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和"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白首"的諺語。在古人的觀念中,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因此,清明插柳戴柳,主要是為了辟邪之用。除此之外,這種習俗在一些地方還有"紀年華"之義,這種習俗是宋代冠禮的遺存,男女戴柳即為成年標誌,後來更是演化成婦女戴柳球於鬢畔以祈紅顏永駐的習俗。

放 風 箏

人放風箏,除了娛樂之外,還有祛除晦氣之意。如《紅樓夢》中,李紈勸黛玉"放風箏圖的就是這一樂,所以叫放晦氣,你該多放些,把病根兒帶去就好了。"因此,在春暖花開,二月風朝上,最適合放風箏之際,人們把自己的疾病與苦難,都寫在風箏上,待風箏飛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隨風而去。

清明放風箏還有其農業意義:清明之前,剛開春,麥苗在長根、長葉的苗期階段,麥田不怕踩踏,可放任兒童玩耍。清明前後,麥苗開始長莖、分蘖,禁不起重壓,不能再踩踏。蘇州一帶有"清明斷鷂,烏龜放鷂"的說法,意思是過了清明,就不能放風箏了,即使是小孩,也要幫大人參與農忙了,如果還放風箏,那就是烏龜,就"不是人",這是一種對孩子的激勵,清明玩過了,已到春忙,要幫著大人幹活。

吃 寒 食

寒食節早於清明節,但至唐之後,兩者漸漸混為一談。有民俗專家表示: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二者便合而為一。寒食節的起源有不同說法,民間流傳最廣的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介子推,介子推隨晉國公子重耳(晉文公)流亡國外十九年,回國之後,介子推避入深山,重耳放火希望逼出介子推,反把他燒死。後人為紀念他,便有禁火之舉,形成寒食節。後明清時期,寒食節期間不禁火,寒食的習慣便漸漸取消了。

吃寒食還有另一種說法,即因為古代火種不易保存,所以用過一年後,要改用新火,而新火要由皇宮裡送出,而送火到平常人家時,已是傍晚,所以當天因為無火而只能吃寒食。

蕩 秋 千

清明節也叫"秋千節",蕩秋千在南北朝時便已流行,唐代以來經過官方推廣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秋千原叫千秋,後為民避忌諱而改為"秋千",古時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古人蕩秋千主要為增進健康,培養勇敢精神,但在唐代韓偓《想得》一詩中,"兩重門裡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嬌羞不肯上秋千。"從牆的另一側設想牆內之人"不肯上秋千"的嬌羞模樣,增加了這一活動的想像空間。古代士女輕易不能出門,把秋千蕩得高些,說不定能看到外面的風光,或是守在門外的情郎……

植 樹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甚至在民國七年一份《呈報七年分清明植樹情形並請核銷經費》的文件中稱:"每年清明植樹節應行植樹典禮,著為定章",由此可見,在民國時清明節曾也是植樹節。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長得快,因此清明時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諺語。清明節時,人們多喜種松樹柏樹於墓前,以寄託思念,而在臺灣和閩南民間,人們更喜種植相思樹,讓逝去的親人有個歸宿,讓在世的人有思念的寄託。

蹴 鞠

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在商代就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三國曹植《名都篇》中就有"連翩擊鞠壤"之句。

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唐代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說明這一活動的普及。而到了宋代,更是盛行,大家所熟悉的《水滸傳》中,高逑就是憑藉球技出眾而得到宋朝皇帝的賞識,宋代愛踢球,在古畫《宋太祖蹴鞠圖》也有體現。

鬥 雞

清明遊戲重在喧鬧,古人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的時間很長,從清明開始,一直鬥到夏至。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可見于《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皇宮裡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床紅羅被當作賭注,可見鬥雞遊戲在當時有多流行,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描述了這一情況:"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禦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

射 柳

射柳是一種時尚高雅的活動。古人講究"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同步發展,射便是其中一項。射柳是在細長搖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縷紅綢,即是被射的目標,大多是青年男子,騎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製的前頭分杈的箭,射斷那枝柳條,待柳條落地之前,飛馬前往,將柳條接住。這是考驗騎射真功夫的一項運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