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在孩子面前要謙卑

今天是幸福教練成長培訓的第五次課程, 題目為《親子關係三件事》。 一是認識孩子, 二是認識自己, 三是親子溝通。

一看李淑紅老師給的這個題目,

好簡單啊!在親子關係中真的就三件事情嗎?在我近16個年頭的養育孩子歷程裡, 咋覺得在親子關係中的事情有一火車呢?一天一夜也掰扯不完。

孩子的成長有5個黃金期, 李老師先讓我們每一個組分析一個年齡段的孩子, 從年齡區間、發展任務、需要、生活中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案四個方面去認識每個成長階段的孩子的特點。

我們三組分析的是4到5歲的寶貝, 正好劉洋妹妹的寶貝就處在這個年齡段, 她最有發言權, 也自然成為了我們小組的代表。

我們一方面通過理論上的學習, 明白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主要要完成的成長任務就是主動性和創造性, 如果在這個階段, 家長未能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

孩子會心生內疚感。 另一方面, 劉洋妹妹分享了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讓孩子嘗試熱和涼的感受的經歷, 很生動地說明了保護孩子的主動性和探索、創新精神有多重要。

主要是兒子正好處在第五個成長黃金期, 所以自己對五組的分享格外走心。 在分享的過程中, 李老師說的幾句話, 讓我很受用, 她說,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是有秘密的孩子, 作為家長還是不知道的好, 沒有秘密的孩子是長不大的。 在這個階段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不斷成長和同伴的認可, 孩子是通過自己的特質來吸引同伴, 也是通過遴選他喜歡的同伴的特質類型, 來選擇朋友。 孩子需要不斷地在現實中確認自己的身份定位, 探索自己的社會角色,

孩子要的是來自父母的鼓勵、肯定和擁抱, 而不是沒完沒了的說教、命令和比較。 父母對孩子未來的焦慮, 只是一種想法, 一種對看不見摸不著的不確定性的不安, 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反而轉嫁到了孩子的身上。 自己的焦慮, 自己解決, 把焦慮落實到行動上, 焦慮就消失了。

自己有情緒的時候, 不要和孩子溝通。 上星期五, 孩子在學校把他哥哥剛給他買的一件剛穿了三天價值不菲的外套, 給丟了。 當他下晚自習回到家, 吞吞吐吐把這件事告訴我的時候, 我有點生氣, 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雖沒說什麼過分的話, 但面部表情明顯是生氣的, 孩子能感受到。 等孩子喝完奶, 大約過了10分鐘左右。 我的情緒平復了很多, 在心裡告訴自己, 孩子就是孩子, 他也不想丟東西, 何況還是他很喜歡的東西。 本來丟了東西, 孩子已經很難過了, 孩子一回家就把事情告訴了我, 孩子是信任自己, 孩子是想在我這裡得到理解和安慰的, 可我沒有給孩子, 孩子焦慮的心情就不會平復, 會影響他的睡眠,

甚至是第二天的學習。 想到這裡, 我意識到要馬上糾正自己剛才的錯誤做法。

於是, 我和兒子說:

“兒子, 衣服丟了, 是不是很難過?心裡不是滋味, 對吧?”

“嗯。 ”

“是啊, 媽媽也這樣, 前兩天去早市, 不知道咋搞的, 媽媽丟了10塊錢, 還難過了一陣子哪!可後來又想, 丟了就丟了, 也找不回來了, 反正那10塊錢有和沒有, 都不會影響正常生活的, 無所謂啦!”

“哦, 可是我很喜歡那件衣服, 我已經告訴政教處了, 老師說會幫我查監控的。 ”

“兒子, 你太棒了, 遇到問題知道自己想辦法解決, 真是了不起。 不管衣服是否找得到, 都不再管它了, 因為它是否存在, 對我們的生活基本沒啥影響。 ”

“知道了, 媽媽, 我去睡覺了。 ”

看得出來, 剛才一臉緊張和難過的兒子, 輕鬆了很多,讓孩子有效地把負面的情緒釋放出來,很重要。

語言暴力給人的感覺很沉重,所以與孩子的溝通一定要講究技巧。溝通不等於說教,而是和孩子一起處理問題,是有效陪伴,不是指手畫腳。父母對孩子的評價,甚至是無意中說出的一句話,有可能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認識孩子,認識自己,感受孩子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瞭解孩子。對我來說,孩子的5個成長黃金期,已經過去了4個,過去了,就不會再回來。記得聽過這樣一句話,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你欠下的,總是要還的。原來不是很明白,現在明白了,就是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同的階段是有不同的成長任務的,該完成的時候,沒完成,或者說是父母沒給孩子成長的土壤,耽誤了嫩芽的萌出,被扼殺在繈褓中。那麼,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就會出問題,即使長大後,孩子也是需要補回缺失的這一段成長密碼的,但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人生代價。

因為孩子在媽媽的眼裡看到的是自己,媽媽對孩子的態度,就是孩子自我評價的尺規,決定了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媽媽微笑、溫暖、平和,孩子就有安全感,就有信心。父母能不能做自己,是對孩子很好的榜樣。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比做什麼更重要。我們在孩子們面前要謙卑,要相信孩子的未來很精彩,會比我們的精彩。假設我們成為和孩子一樣的同齡人,你真的就能保證比孩子做的更優秀嗎?我們不能用自己的老掉牙的閱歷來丈量孩子的未來,我們沒有資格。大事孩子做主,小事父母做主,只有孩子從內心體會到是在為自己學習,他才會動力十足。

在親子關係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不斷地內省、覺察、成長,才能跟上孩子一天一個樣的成長速度。

輕鬆了很多,讓孩子有效地把負面的情緒釋放出來,很重要。

語言暴力給人的感覺很沉重,所以與孩子的溝通一定要講究技巧。溝通不等於說教,而是和孩子一起處理問題,是有效陪伴,不是指手畫腳。父母對孩子的評價,甚至是無意中說出的一句話,有可能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認識孩子,認識自己,感受孩子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瞭解孩子。對我來說,孩子的5個成長黃金期,已經過去了4個,過去了,就不會再回來。記得聽過這樣一句話,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你欠下的,總是要還的。原來不是很明白,現在明白了,就是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同的階段是有不同的成長任務的,該完成的時候,沒完成,或者說是父母沒給孩子成長的土壤,耽誤了嫩芽的萌出,被扼殺在繈褓中。那麼,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就會出問題,即使長大後,孩子也是需要補回缺失的這一段成長密碼的,但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人生代價。

因為孩子在媽媽的眼裡看到的是自己,媽媽對孩子的態度,就是孩子自我評價的尺規,決定了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媽媽微笑、溫暖、平和,孩子就有安全感,就有信心。父母能不能做自己,是對孩子很好的榜樣。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比做什麼更重要。我們在孩子們面前要謙卑,要相信孩子的未來很精彩,會比我們的精彩。假設我們成為和孩子一樣的同齡人,你真的就能保證比孩子做的更優秀嗎?我們不能用自己的老掉牙的閱歷來丈量孩子的未來,我們沒有資格。大事孩子做主,小事父母做主,只有孩子從內心體會到是在為自己學習,他才會動力十足。

在親子關係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不斷地內省、覺察、成長,才能跟上孩子一天一個樣的成長速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