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廣靈剪紙:傳統技藝蝶變文化產業

廣靈剪紙藝人現場製作廣靈剪紙。

今年的冬天較之往年似乎來得更早一些, 尤其是對鑲嵌在塞外的明珠廣靈而言——雖然胡楊樹還在黃綠之間,

但是氣溫卻是一低再低。

室外冬意嶙峋, 室內暖意融融。 10月17日是第25個世界消除貧困日, 也是第四個中國扶貧日, 這一天, 由八個省級單位主辦的2017年中國技能大賽——山西省工藝美術首屆“廣靈剪紙獎·神工杯”剪紙職業技能大賽在中國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隆重舉行。 省內上百名剪紙藝人齊聚在這個塞外小城比拼技藝, 交流學習。

廣靈剪紙的第四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張多堂看著這番熱鬧景象, 心裡美得真是難以言說。

一張紙凝結張家幾代情

作為我國民間剪紙三大流派之一的廣靈剪紙, 既有西北地方剪紙的粗放勁健之風, 又不乏江南、兩廣一帶剪紙的纖細秀美之情。 三千多年來,

有著頑強生命力的廣靈剪紙藝術就像一朵鄉間小花, 經過了時代的風風雨雨, 仍然執著地在這片孕育她的土地上生長、繁衍, 並不斷發展壯大, 終成今日剪紙園中的一朵奇葩。 而這朵奇葩的成長離不開廣靈張氏家族的精心扶植和培育。

走進中國廣靈剪紙博物館, 位於一層右側的展廳內, 可以讓觀者清楚地瞭解近代以來張氏家族傳承發展廣靈剪紙的發展脈絡。

在明代早期, 張氏一世祖就是當地有名的剪紙藝人。 剪紙這項技藝一直在張氏家族傳承, 從未有過間斷。

到了近代, 張太明和他的夫人(房氏)皆是民間剪紙高手, 其畫樣引領當時的時代潮流, 開始有商販在市場上銷售張家的剪紙, 竟然形成供不應求的態勢。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 張太明夫婦改進了生產工具, 在剪刀的基礎上增加了馬蹄形刻刀, 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

之後張民錦和張仲晨是下一代中的剪紙傑出人才, 二人各有所長, 形成互補之勢。 不僅進一步地改進了生產工具, 從馬蹄形刻刀改成更為好用的月牙刻刀, 還成立了“廣靈美術社”, 專門從事剪紙製作。

張多堂為廣靈剪紙的第四代傳人, 正是在他的手中, 廣靈剪紙重現盛景, 廣為人知。

張多堂的兒子張棟是“廣靈剪紙”新一代的掌門人。 被剪紙藝術耳濡目染的張棟, 8歲時就掌握了廣靈剪紙的全套技藝。 當很多同齡人小覷民間藝術、紛紛到大城市謀求發展時, 張棟反其道而行之, 安心落戶小城, 成為新一代廣靈剪紙藝人中學歷最高的繼承者。

一把剪刀, 一張紅紙, 張家祖祖輩輩都跟剪紙較上了勁, 還較出了名堂。

一份情成就廣靈剪紙路

咬定青山不放鬆。 1999年, 張多堂又組建了廣靈剪紙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 新公司推行“公司+農戶”的運作模式, 公司作為主線, 以公司帶動農戶, 把過去零散的剪紙藝人“串”起來, 這樣既有集中又有分散。 公司作為市場運營的主體, 從市場開發、接收訂單、新產品開發、設計樣稿到技術工藝要求, 都由公司負責, 然後再分發給每個藝人, 按照要求獨立完成, 再由公司統一驗收把關, 合格的產品才能進入市場。 這樣的運作模式, 使公司和藝人能夠充分地各盡所長, 不僅集中了優勢兵力佔領市場的制高點,

又增強了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

在這樣的良性運作下, 公司的剪紙產品由原來的幾十種擴展到五千多種, 內容題材由傳統擴展為全國著名文物古跡、旅遊景點、人物造型、四大名著、《清明上河圖》、五牛圖等傳世名畫、中國書法等各個領域, 其產品擴展為時尚的工藝品、旅遊紀念品、剪紙掛曆、剪紙檯曆、剪紙賀年卡、剪紙郵票、剪紙畫冊、剪紙畫軸、剪紙鏡框、剪紙巨幅珍藏卷等國家級饋贈禮品和外事禮品, 產品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個品牌要成為一個傳奇

作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中國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園區、剪紙藝術博物館幾乎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參觀考察團前來參觀學習, 張多堂也總是毫不保留地傳“經”送“寶”。 中國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園區,確實在全國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

然而當初這個文化園區的興建,卻是一個讓張多堂至今想起來也有些後怕的經歷。

2007年,為了籌備第三屆中國·大同·廣靈國際剪紙藝術展覽盛會,張多堂在當地縣委縣政府的支援下,開始籌建中國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他自籌啟動基金100萬元,爭取到國家開發銀行山西省分行貸款580萬元。在資金不足,建設條件尚未成熟的情況下,他頂著壓力,在2007年3月26日破土動工,組織了全縣四個工程隊一齊上陣,到8月24日,經過五個月的緊張施工,完成了中國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園區一期工程——中國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的建設任務以及配套工程。建設期間的辛苦不多言說,資金的不足才是最大的憂慮。好在盛會舉行前夕,中國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總算是如期竣工了。這次大會辦得很成功,為進一步發展廣靈剪紙文化產業樹起了一座里程碑。

有膽又有識。當年,張多堂為了振興廣靈剪紙文化產業成為我省貸款搞文化產業的第一人;今天,張多堂為了廣靈剪紙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大了文化與旅遊融合的投入,在剪紙產業園區內,加入了採摘、真人4S野戰、演出的項目,希望整個園區能在剪紙產業的帶動下輻射周邊產業。

在廣靈,張多堂是個奇人,老百姓對他的議論很多,有人說他很富有,因為他有一座占地80畝、還是全省為數不多的文化產業園區;也有人說他沒什麼錢,因為他吃的、穿的都很普通。張多堂自己是這樣說的:“廣靈剪紙現在確實是走上了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不過廣靈剪紙每掙的一分錢,我都投入到新的園區建設或運營上了。我是真心希望廣靈剪紙這個品牌在我的手中能成為一個傳奇。”

責編:小白

中國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園區,確實在全國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

然而當初這個文化園區的興建,卻是一個讓張多堂至今想起來也有些後怕的經歷。

2007年,為了籌備第三屆中國·大同·廣靈國際剪紙藝術展覽盛會,張多堂在當地縣委縣政府的支援下,開始籌建中國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他自籌啟動基金100萬元,爭取到國家開發銀行山西省分行貸款580萬元。在資金不足,建設條件尚未成熟的情況下,他頂著壓力,在2007年3月26日破土動工,組織了全縣四個工程隊一齊上陣,到8月24日,經過五個月的緊張施工,完成了中國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園區一期工程——中國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的建設任務以及配套工程。建設期間的辛苦不多言說,資金的不足才是最大的憂慮。好在盛會舉行前夕,中國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總算是如期竣工了。這次大會辦得很成功,為進一步發展廣靈剪紙文化產業樹起了一座里程碑。

有膽又有識。當年,張多堂為了振興廣靈剪紙文化產業成為我省貸款搞文化產業的第一人;今天,張多堂為了廣靈剪紙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大了文化與旅遊融合的投入,在剪紙產業園區內,加入了採摘、真人4S野戰、演出的項目,希望整個園區能在剪紙產業的帶動下輻射周邊產業。

在廣靈,張多堂是個奇人,老百姓對他的議論很多,有人說他很富有,因為他有一座占地80畝、還是全省為數不多的文化產業園區;也有人說他沒什麼錢,因為他吃的、穿的都很普通。張多堂自己是這樣說的:“廣靈剪紙現在確實是走上了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不過廣靈剪紙每掙的一分錢,我都投入到新的園區建設或運營上了。我是真心希望廣靈剪紙這個品牌在我的手中能成為一個傳奇。”

責編:小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