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馬超統領的西涼鐵騎為何如此厲害!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馬超又被稱作是“西涼錦馬超”。 這裡的西涼是地名, 就是現如今的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至於錦, 則是漂亮的意思。 歷史上的馬超總是白衣白甲, 長相出眾, 武藝高強, 所以才會得此稱號。 他所統領的西涼鐵騎在整個三國時期, 可謂是赫赫威名。

西涼鐵騎出身於涼州, 此地位於漢、羌邊界地區, 民風彪悍, 是古代兵家極為重視的地方, 素有“通一線於廣漠, 控五郡之咽喉”的說法。 自古隴右精騎便橫行天下, 史稱“涼州大馬, 橫行天下”。 秦始皇得之, 便掃平六國, 唐太宗得之, 便虎視天下。 馬超憑藉西涼鐵騎的威猛, 與曹操六戰渭水, 殺得曹操是丟盔棄甲, 足可見其戰鬥力之強。

那麼究竟是何原因才會造就如此一支戰鬥力超強的軍隊呢?不要著急, 我們慢慢看來。

他的軍隊戰法與其他中原軍隊完全不同, 甚至和同為西涼軍系的董卓也都大不一樣。 董卓重騎兵, 而馬超則多步兵, 可戰鬥力卻遠在董卓之上, 這又和他獨特的作戰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說起這獨特的作戰方式, 那就不得不提另外一支軍隊, 他們便是身處同一時代稱霸歐洲戰場的羅馬軍隊。

話說當年斯巴達克斯大起義失敗之後,

這支沒有祖國的軍隊便流落到了東方, 一度輾轉成為了匈奴的雇傭軍, 大約有6000人左右。 在漢代征匈奴的過程中, 匈奴戰敗, 這支善於“魚鱗陣”的軍隊也被切斷, 向漢朝的西域都護請求保護。 當時馬超的先祖是大名鼎鼎的漢朝伏波將軍馬援, 世代都是西涼的豪強。 於是乎, 便全盤接納了這支羅馬部隊, 再後來, 自家原有的部隊, 無論是建制還是戰法上, 都統統開始完全的羅馬化, 這便是西涼鐵騎的前身。

西涼鐵騎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羅馬軍團建制的技術性部隊。 他們不善弓弩, 而是擅長使用投標, 並且是以脫手長標為特色, 這種脫手飛標實際上脫胎于古羅馬的投槍, 它的殺傷力強, 對於當時甲胄簡陋的輕裝軍隊而言, 其攻擊力遠勝弓弩。

除此之外, 軍陣也完全不同。 前軍是密集的盾牌兵, 盾牌的強度和重量都遠超一般的軍隊, 實際上就是斯巴達希臘式盾牌的翻版, 這種盾牌高度達到1.7米, 寬度80公分, 除了前進的時候, 兵士基本上都是把盾牌立在地上作戰。

騎兵全是輕騎, 配置與步兵分開, 不作為主力, 而是作為奇襲隊使用。 這樣的軍陣, 正是古羅馬前期使用極為廣泛的希臘密集軍陣。

至於他們的編制, 也是典型的軍團化。 比如韓遂部下為八級, 一部約5000名士兵, 這正是和羅馬軍團的編制相符。 按照這樣來計算的話,渭南之戰中馬韓聯軍的總人數應該在7-8萬之間,這也與歷史比較相符。

最後,河西走廊本身就產馬,並且接近以產良駒而聞名的大宛和蒙古。在戰場中,騎兵的速度和裝備是決定戰爭勝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當地半牧半農的羌族人因為善於騎射而成為強悍的軍事力量,也正是在西涼這樣的尚武之鄉,方才誕生出如此善戰的西涼鐵騎。

可惜的是身為如此威名的西涼鐵騎首領,馬超在投靠了劉備之後卻一再被打壓,最後鬱鬱而終,實在是悲哀!

按照這樣來計算的話,渭南之戰中馬韓聯軍的總人數應該在7-8萬之間,這也與歷史比較相符。

最後,河西走廊本身就產馬,並且接近以產良駒而聞名的大宛和蒙古。在戰場中,騎兵的速度和裝備是決定戰爭勝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當地半牧半農的羌族人因為善於騎射而成為強悍的軍事力量,也正是在西涼這樣的尚武之鄉,方才誕生出如此善戰的西涼鐵騎。

可惜的是身為如此威名的西涼鐵騎首領,馬超在投靠了劉備之後卻一再被打壓,最後鬱鬱而終,實在是悲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