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近千年了,蘇軾的《寒食帖》到底經歷了什麼?目前竟存於此處!

北宋元豐三年(1080)二月, 蘇軾四十五歲。

這一天, 因受“烏台詩案”影響, 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

他在精神上感到寂寞, 鬱鬱不得志,

生活上窮愁潦倒。

第三年的寒食節, 蘇軾作寒食詩:

自我來黃州, 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 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 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 泥汙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 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 病起須已白。

春江欲入戶, 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 濛濛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 破灶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 但見烏街紙。 君門深九重, 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 死灰吹不起。

詩寫得蒼涼多情, 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

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 有感而出的。

通篇書法起伏跌宕, 光彩照人, 氣勢奔放, 而無荒率之筆。

《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此卷于同治年間為廣東人馮氏收藏。 後遭遇火災, 所以下端留下火灼痕跡。

清咸豐十年(1860年),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寒食帖》險遭焚毀, 旋即流落民間。 1918年,

轉傳到顏韻伯手中。

1922年, 顏韻伯遊覽日本東京時, 將《寒食帖》高價出售給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

1923年9月, 日本東京大地震, 菊池家遭災, 所藏古代名人字畫幾乎被毀一空。

當時, 菊池惺堂冒著生命危險, 從烈火中將《寒食帖》搶救出來, 一時傳為佳話。

震災之後, 菊池惺堂將《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內藤虎齋中年年有餘。

1924年4月, 內藤虎應菊池惺堂之請, 作跋以記《寒食帖》從中國輾轉遞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京屢遭美國空軍轟炸, 《寒食帖》幸而無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華夏子孫耿耿於懷。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一結束, 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寒食帖》, 當知下落後, 即以重金購回。

至今, 《寒食帖》仍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