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開國領袖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祭祖往事

導語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 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開國領袖是怎樣掃墓上墳的呢?

文史e家(ID:wenshiyijia2016)原創, 轉載務必獲取授權。

1959年毛澤東淚光閃閃,

對著父母墳墓

深深地鞠了三個躬

毛澤東是湖南長沙湘潭韶山人, 自1915年以後, 他一生只回過韶山五次。 1921年春回家鄉是教育全家鬧革命, 1925年夏回家鄉是建韶山黨支部, 1927年回家鄉是考察農民運動。 自1927年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以後到新中國成立, 毛主席一直沒有回過家鄉。 直到1959年, 才重歸闊別32年的故土。

△毛澤東故居

新中國成立後, 毛澤東就想到了回家鄉看看。 由於當國事繁忙, 大兒子毛岸英代他回韶山省親。 臨行前, 毛澤東很關切地對毛岸英說:

“這次回湖南, 一定要謙虛謹慎,

你要代我去給你母親掃墓,

帶上些東西, 為你外婆楊老太太上壽。 ”

1959年6月25日午後, 毛澤東乘汽車踏上回鄉的路。 66歲的毛澤東在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公安部部長羅瑞卿,

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和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等陪同下, 從長沙乘專列到湘潭市轉乘汽車, 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 在短短3天時間裡, 毛澤東看了自己的舊居, 走訪了農民家庭, 接見了鄉親們, 召開了老人座談會, 同韶山學校師生一起照相, 去韶山水庫游泳, 到父母墳上掃墓。

△1959年6月, 毛澤東在韶山與鄉親們親切交談。

據《毛澤東傳》敘述, 第二天清早, 毛澤東逕自朝附近的小山上走去。 隨從人員不知道他要到哪裡去, 緊跟而行。 順著一條小道, 毛澤東來到父母的墓前。 身邊工作人員將采自路邊的一束松枝遞給他。 他接過來, 神情肅穆, 敬送到父母墓前, 深深地鞠了三個躬, 輕聲地說:

“前人辛苦, 後人幸福。 ”

言語中滿含著無限思念和感慨。 當地幹部問他, 要不要把墳修一下。 他說:“不要了, 填一下土就行了。 ”

△1959年毛澤東回到故鄉湖南韶山沖為父母親掃墓。

據李銀橋後來回憶,

“毛主席繞到了村子對面的一個山坡上。 他在一座孤零零的墳包前駐足立定, 默默地低下頭去。 我恍然大悟, 這座墳包是毛主席父母的合葬墓。 警衛局處長沈同連忙到周圍折來一把青翠的松柏枝交給了我。 毛主席的眼圈紅了, 淚光閃爍。 他對著墳墓深深地鞠了三個躬。 我把松柏枝遞給了毛主席, 他接過去, 恭恭敬敬地放在墳頭上。

又默立了幾分鐘, 長長地呼了一口氣, 才轉身緩緩地離去了。 ”

△毛澤東在父母墓前鞠躬行禮

這座墓曾在1927年被湖南省主席何健下令掘開, 時任湘潭縣長王英兆負責挖墳之事。 王就派了保安團長羅夔, 率領一個分隊到韶家坤執行命令。 不料消息洩露, 毛澤東得悉後,派人通知族人將祖墳鏟平,並“偽裝”一番。羅夔無法找到墓穴,結果只掘了幾家不相干的毛姓古墳。何健知道後,乃改派龔澍直接去挖掘。

毛澤東對隨同的羅瑞卿說:

“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

不迷信什麼鬼神。

但生我者父母……還得承認。”

“我下次來,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

△毛澤東回故鄉韶山

6月27日下午,毛澤東來到毛震公祠,進去行三鞠躬禮。毛澤東說講:菩薩是迷信,但烈士墓和祖宗牌子是個紀念。

6月28日中午,毛澤東有請來幾家親戚吃午飯。重回故鄉的毛澤東思緒萬千,夜晚他寫下了一首詩,這就是有名的七律《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毛澤東回故鄉韶山。寫下《到韶山》

他還寫了一個小序: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

離別這個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1939年抗戰期間

周恩來祭掃祖墳,

行三鞠躬禮

周恩來是江蘇淮安人,祖籍浙江紹興。未滿周歲就過繼給嗣母陳氏,1907年生母去世後不久,嗣母陳氏也去世,周恩來在淮安親手安葬嗣母陳氏。1939年3月29日,周恩來回祖籍地紹興祭祖掃墳。1942年7月,周恩來父親在重慶去世,周恩來為其樹塚立碑。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平掉淮安、重慶、紹興的3處祖墳。

紹興縣平水鎮獅子山埋葬著周氏十七世祖周笑岩(周恩來高祖)和周氏十八世祖周樵水(周恩來曾祖)。據《周恩來年譜》記載,1939年3月14日,周恩來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身份赴浙江觀察,同時回紹興探親。3月28日晨抵達紹興。3月29日,周恩來在族人陪同下乘船來到獅子山祭掃祖墳。周恩來為定掃墓之事,先派秘書邱南章赴百歲堂周希農太公處,送去現金100元和一張便條,上面寫道:

希農太公公賜鑒:

茲派人呈上國幣百元,

請代辦明晨祭席四桌,

並於午間代請寶祐橋本家各長幼午餐,

煩瀆之請,容明晨面謝。

專稟,敬請晚安。

曾侄孫周恩來叩,即晚。

第2天,周恩來從縣商會回寶祐橋百歲堂老家,與周氏曾祖希農等10餘人同往掃墓祭祖,包括塗山鴨嘴橋、石旗唐家岱、外王獅子山等周家的祖墳。每到一處墓地,周恩來都親自上香,行三鞠躬禮,給管墳人一些錢作酬謝。周恩來此行還翻閱周族家譜。3月31日晨離開紹興。新中國成立後,紹興的周家遵照周恩來的意見,將周家在紹興的幾處祖墳都平了,棺木全部就地深埋。

1942年7月10日,父親周貽能去世時,周恩來悲痛欲絕。7月18日,周貽能被安葬在沙坪壩小龍坎伏園寺墓地。伏園寺墓地裡又一座新塚立起,墓碑中間豎刻著:

父親周懋臣大人之墓

落款是:

男 周恩來 媳 鄧穎超

民國卅一年七月十八日敬立

周恩來在墓前向父親默哀,並深深地叩首、叩首、再叩首。

1952年2月,周恩來途經重慶,時任市委書記任白戈向他彙報了擬把小龍坎墓地擴建成一處革命公墓的想法。周恩來當即明確表態:

“兩位老人

(周恩來的岳母、鄧穎超的母親楊振德

也安葬在這裡)的墓地是我私人墓地,

不能稱為公墓。如建公墓,

我的父親和岳母應該從墓地移出火化,

平墳還耕。”

1958年11月,周恩來委派童小鵬等前去重慶,並交代說:

“老人的墳是我私墳,不能放在革命公墓。而且現在都提倡死後火化,不占地,墳墓也沒有再保留的必要,應平掉深埋,讓出這塊地。”

童小鵬來到小龍坎伏園寺公墓後,讓工人把離該墓地約30米遠的一塊水田裡的水放幹,挖出一口5米深的墓坑,然後一一挖開墳墓,從墓穴中挖出13具棺材,再用卡車送到火葬場開棺火化,將骨灰裝入13個罐子中,並寫上死者的姓名,最後運回墓地放入坑中,蓋上石板,填土夯實,放水還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周恩來12歲以後,再未到過淮安。1953年,周恩來請人向家鄉淮安縣委和縣政府轉達他的意見:平掉周家祖墳,把墳地交集體耕種。以後他又多次鄭重表明以上意見,強烈要求地方政府按他的意見辦。在1958年6月29日的那封信中,他即寫道:我家有一點墳地,落在何方,我已經記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墳,有人認出,請即採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徵求我的意見。我先此函告為證。1965年,周恩來安排親屬專程回淮安,並敦促淮安縣委和家鄉的親屬平墳。那年農曆除夕,周恩來的親屬周爾萃、孫桂雲以及30多位當地生產隊的農民,來到周恩來祖塋地,平掉了墳頭,深埋了棺木。周恩來後來得知後非常滿意,從工資中拿出70元錢給生產隊寄去,匯款人一欄裡端端正正地寫上“周恩來”3個字,在附言一欄內還有幾行清晰的小字:“此款支付生產隊平墳工資和賠償青苗損失費。”此後,全國上下掀起了大規模的“平墳還田”運動。

據周恩來親屬周秉鈞回憶說,

“這裡曾是我們的十七、十八世祖的墳塋。1977年,我還在部隊工作的時候,我接到了七媽鄧穎超的信,說是伯伯的遺願要平掉紹興的祖墳。當年9月,七媽委託居住在杭州的本家叔叔周毓燕和嬸嬸劉淑媛,在當地政府的協助下平去了祖墳。

伯伯一生不相信迷信,1964年除夕,伯伯囑託侄兒周爾萃,把淮安的祖墳也平掉了,那個祖墳裡埋著伯伯的生母等13位親屬。伯伯考慮到祖墳佔用耕地,影響農業生產,一定要平掉祖墳,將墳地交公。

伯伯還讓人平去了在重慶紅岩村的親人的墳地。作為共和國的總理,他平去祖墳,一是移風易俗,為國家保留可貴的耕地資源,二是繼承五四新風。”

周恩來曾經說過的:“這樣,肥沃的土地就可以用來耕種……農民的土地太少了,墳地太多了……”

1960年朱德回鄉祭祖,

“母親,你的孩兒回來了!”

據《朱德年譜》記載,1960年3月9日,朱德和夫人康克清一起回到了他離別了50多年的故鄉——四川省隴縣馬鞍場。這是他離鄉後第一次回去,也是最後一次。

△1960年3月,朱德在故居(今父母故居)與鄉親們座談

3月10日,朱德觀賞了家鄉的景貌。上午,觀看了童年時就讀過的私塾舊址。隨後,觀看了大壪舊居和柏林嘴的父母舊居,看望親友和社員。

當晚,朱德賦詩《到大壪》:

五二年前別六親,離時笑語記猶真。

松青柏翠故鄉景,李白桃紅大地春。

社會一清人享樂,乾坤兩造政初新。

連根蔓草芟夷盡,好種佳禾不患貧。

據《朱德傳》敘述,朱德回到家鄉後,用祖上傳下的客家話問堂兄弟:“你們為啥都這麼黃皮寡瘦,說話都吊不起氣?”堂兄弟說:“還不是因為肚子吃不飽!”朱德聽後,搖搖頭說:“我知道了。”

△1960年3月,朱德,康克清在馬鞍席家砭私塾

據朱德故居紀念館的楊恢所撰寫的《朱德回故鄉紀實》介紹,朱德這次回鄉步行到鐘家灣他父親的墓地和許家嘴他母親的墓地,一邊走一邊對隨行人員講:

“我要去憑弔我的父母”

“我父母都是正直、勤勞、樸實的普通農民。”

朱德在父親、母親墓前,未帶花圈、鞭炮等,只將隨行人員遞給他的幾隻松、柏、柳枝插在墓前,表示悼念。在他母親墓前,朱德站立了很久,只見他輕聲說道:“母親,你的孩兒回來了!”

1961年,劉少奇攜妻

祭掃母親墳墓,

在墓前三鞠躬

劉少奇是湖南寧鄉人,從1920年去上海赴俄國投身革命以後,到1961年,已經40多年沒有回鄉了。1961年5月3日,劉少奇到寧鄉縣城。在故鄉,劉少奇進行了農村調查研究。他謝絕縣裡為他安排的住所,住進了炭子沖舊居小時候住過的房子。據《劉少奇年譜》記載,5月5日,劉少奇在談到群眾住房問題時說:

“紀念館(故居)不要辦了,

你以為我喜歡辦紀念館嗎?我不喜歡。

把這些房子分給社員住。”

△1961年4月,劉少奇在舊居與多年不見的親友們交談。

劉少奇9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因為他在家中最小,全家都很疼愛他,尤其是母親,對他格外疼愛。5月7日,利用工作間隙,劉少奇到首子沖祭掃母親墳墓。據王光美回憶:

在炭子沖的日子裡,通常白天只要沒有約人來談話,少奇同志就各處隨便走走看看,或者是走村串戶,或者是上山看山林和田地。有一天我們跟他在山林裡走,他說想找找他母親的墳墓。結果找了一圈沒有找著。母親逝世的時候,少奇不在家,所以墳建在哪裡不知道。少奇說:“問問李強同志,他可能知道。”……果然,在李強同志帶領下,我們找到了母親的墳墓。它在一個山窪裡,周圍稀稀拉拉沒有什麼樹。墓很小,就是幾塊石頭壘了一下。有一塊石頭墓碑,很簡單,上面刻了劉魯氏之墓幾個字,底下是子孫們的署名。署名的人當中也有少奇,用的是他小時候的名字“紹選”。可見是他的哥哥們為母親立碑的時候代他署上了。

我們去找母親墳墓之前事先沒有準備。到了那裡,李強同志臨時折了一把樹枝,遞給我。我就明白了,又把樹枝交給少奇。少奇把樹枝端端正正放在墳墓上。我跟著他一起在墓前三鞠躬。當時李強同志說:“是不是把墓修一修?”少奇說:

“不要修。這裡是荒坡,

將來搞綠化,在山上種樹倒可以。

如果今後有什麼公共設施要從這裡經過,

去了也沒關係。”

少奇同志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對處理他母親墳墓的問題明確表了態:

不要重修,也不要影響建設。

5月8日,劉少奇去看了姐姐劉紹德(又稱劉少白)。5月9日,劉少奇沒有驚動鄉親們,悄然離開了炭子沖。直到去世,再也沒能回到故鄉。

作者 | 文華

編輯 | 陳曉燕 楊鏑霏

好文推薦:點擊文字,立即查閱

喜歡今天的內容嗎

請給我一個大大的

毛澤東得悉後,派人通知族人將祖墳鏟平,並“偽裝”一番。羅夔無法找到墓穴,結果只掘了幾家不相干的毛姓古墳。何健知道後,乃改派龔澍直接去挖掘。

毛澤東對隨同的羅瑞卿說:

“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

不迷信什麼鬼神。

但生我者父母……還得承認。”

“我下次來,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

△毛澤東回故鄉韶山

6月27日下午,毛澤東來到毛震公祠,進去行三鞠躬禮。毛澤東說講:菩薩是迷信,但烈士墓和祖宗牌子是個紀念。

6月28日中午,毛澤東有請來幾家親戚吃午飯。重回故鄉的毛澤東思緒萬千,夜晚他寫下了一首詩,這就是有名的七律《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毛澤東回故鄉韶山。寫下《到韶山》

他還寫了一個小序: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

離別這個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1939年抗戰期間

周恩來祭掃祖墳,

行三鞠躬禮

周恩來是江蘇淮安人,祖籍浙江紹興。未滿周歲就過繼給嗣母陳氏,1907年生母去世後不久,嗣母陳氏也去世,周恩來在淮安親手安葬嗣母陳氏。1939年3月29日,周恩來回祖籍地紹興祭祖掃墳。1942年7月,周恩來父親在重慶去世,周恩來為其樹塚立碑。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平掉淮安、重慶、紹興的3處祖墳。

紹興縣平水鎮獅子山埋葬著周氏十七世祖周笑岩(周恩來高祖)和周氏十八世祖周樵水(周恩來曾祖)。據《周恩來年譜》記載,1939年3月14日,周恩來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身份赴浙江觀察,同時回紹興探親。3月28日晨抵達紹興。3月29日,周恩來在族人陪同下乘船來到獅子山祭掃祖墳。周恩來為定掃墓之事,先派秘書邱南章赴百歲堂周希農太公處,送去現金100元和一張便條,上面寫道:

希農太公公賜鑒:

茲派人呈上國幣百元,

請代辦明晨祭席四桌,

並於午間代請寶祐橋本家各長幼午餐,

煩瀆之請,容明晨面謝。

專稟,敬請晚安。

曾侄孫周恩來叩,即晚。

第2天,周恩來從縣商會回寶祐橋百歲堂老家,與周氏曾祖希農等10餘人同往掃墓祭祖,包括塗山鴨嘴橋、石旗唐家岱、外王獅子山等周家的祖墳。每到一處墓地,周恩來都親自上香,行三鞠躬禮,給管墳人一些錢作酬謝。周恩來此行還翻閱周族家譜。3月31日晨離開紹興。新中國成立後,紹興的周家遵照周恩來的意見,將周家在紹興的幾處祖墳都平了,棺木全部就地深埋。

1942年7月10日,父親周貽能去世時,周恩來悲痛欲絕。7月18日,周貽能被安葬在沙坪壩小龍坎伏園寺墓地。伏園寺墓地裡又一座新塚立起,墓碑中間豎刻著:

父親周懋臣大人之墓

落款是:

男 周恩來 媳 鄧穎超

民國卅一年七月十八日敬立

周恩來在墓前向父親默哀,並深深地叩首、叩首、再叩首。

1952年2月,周恩來途經重慶,時任市委書記任白戈向他彙報了擬把小龍坎墓地擴建成一處革命公墓的想法。周恩來當即明確表態:

“兩位老人

(周恩來的岳母、鄧穎超的母親楊振德

也安葬在這裡)的墓地是我私人墓地,

不能稱為公墓。如建公墓,

我的父親和岳母應該從墓地移出火化,

平墳還耕。”

1958年11月,周恩來委派童小鵬等前去重慶,並交代說:

“老人的墳是我私墳,不能放在革命公墓。而且現在都提倡死後火化,不占地,墳墓也沒有再保留的必要,應平掉深埋,讓出這塊地。”

童小鵬來到小龍坎伏園寺公墓後,讓工人把離該墓地約30米遠的一塊水田裡的水放幹,挖出一口5米深的墓坑,然後一一挖開墳墓,從墓穴中挖出13具棺材,再用卡車送到火葬場開棺火化,將骨灰裝入13個罐子中,並寫上死者的姓名,最後運回墓地放入坑中,蓋上石板,填土夯實,放水還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周恩來12歲以後,再未到過淮安。1953年,周恩來請人向家鄉淮安縣委和縣政府轉達他的意見:平掉周家祖墳,把墳地交集體耕種。以後他又多次鄭重表明以上意見,強烈要求地方政府按他的意見辦。在1958年6月29日的那封信中,他即寫道:我家有一點墳地,落在何方,我已經記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墳,有人認出,請即採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徵求我的意見。我先此函告為證。1965年,周恩來安排親屬專程回淮安,並敦促淮安縣委和家鄉的親屬平墳。那年農曆除夕,周恩來的親屬周爾萃、孫桂雲以及30多位當地生產隊的農民,來到周恩來祖塋地,平掉了墳頭,深埋了棺木。周恩來後來得知後非常滿意,從工資中拿出70元錢給生產隊寄去,匯款人一欄裡端端正正地寫上“周恩來”3個字,在附言一欄內還有幾行清晰的小字:“此款支付生產隊平墳工資和賠償青苗損失費。”此後,全國上下掀起了大規模的“平墳還田”運動。

據周恩來親屬周秉鈞回憶說,

“這裡曾是我們的十七、十八世祖的墳塋。1977年,我還在部隊工作的時候,我接到了七媽鄧穎超的信,說是伯伯的遺願要平掉紹興的祖墳。當年9月,七媽委託居住在杭州的本家叔叔周毓燕和嬸嬸劉淑媛,在當地政府的協助下平去了祖墳。

伯伯一生不相信迷信,1964年除夕,伯伯囑託侄兒周爾萃,把淮安的祖墳也平掉了,那個祖墳裡埋著伯伯的生母等13位親屬。伯伯考慮到祖墳佔用耕地,影響農業生產,一定要平掉祖墳,將墳地交公。

伯伯還讓人平去了在重慶紅岩村的親人的墳地。作為共和國的總理,他平去祖墳,一是移風易俗,為國家保留可貴的耕地資源,二是繼承五四新風。”

周恩來曾經說過的:“這樣,肥沃的土地就可以用來耕種……農民的土地太少了,墳地太多了……”

1960年朱德回鄉祭祖,

“母親,你的孩兒回來了!”

據《朱德年譜》記載,1960年3月9日,朱德和夫人康克清一起回到了他離別了50多年的故鄉——四川省隴縣馬鞍場。這是他離鄉後第一次回去,也是最後一次。

△1960年3月,朱德在故居(今父母故居)與鄉親們座談

3月10日,朱德觀賞了家鄉的景貌。上午,觀看了童年時就讀過的私塾舊址。隨後,觀看了大壪舊居和柏林嘴的父母舊居,看望親友和社員。

當晚,朱德賦詩《到大壪》:

五二年前別六親,離時笑語記猶真。

松青柏翠故鄉景,李白桃紅大地春。

社會一清人享樂,乾坤兩造政初新。

連根蔓草芟夷盡,好種佳禾不患貧。

據《朱德傳》敘述,朱德回到家鄉後,用祖上傳下的客家話問堂兄弟:“你們為啥都這麼黃皮寡瘦,說話都吊不起氣?”堂兄弟說:“還不是因為肚子吃不飽!”朱德聽後,搖搖頭說:“我知道了。”

△1960年3月,朱德,康克清在馬鞍席家砭私塾

據朱德故居紀念館的楊恢所撰寫的《朱德回故鄉紀實》介紹,朱德這次回鄉步行到鐘家灣他父親的墓地和許家嘴他母親的墓地,一邊走一邊對隨行人員講:

“我要去憑弔我的父母”

“我父母都是正直、勤勞、樸實的普通農民。”

朱德在父親、母親墓前,未帶花圈、鞭炮等,只將隨行人員遞給他的幾隻松、柏、柳枝插在墓前,表示悼念。在他母親墓前,朱德站立了很久,只見他輕聲說道:“母親,你的孩兒回來了!”

1961年,劉少奇攜妻

祭掃母親墳墓,

在墓前三鞠躬

劉少奇是湖南寧鄉人,從1920年去上海赴俄國投身革命以後,到1961年,已經40多年沒有回鄉了。1961年5月3日,劉少奇到寧鄉縣城。在故鄉,劉少奇進行了農村調查研究。他謝絕縣裡為他安排的住所,住進了炭子沖舊居小時候住過的房子。據《劉少奇年譜》記載,5月5日,劉少奇在談到群眾住房問題時說:

“紀念館(故居)不要辦了,

你以為我喜歡辦紀念館嗎?我不喜歡。

把這些房子分給社員住。”

△1961年4月,劉少奇在舊居與多年不見的親友們交談。

劉少奇9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因為他在家中最小,全家都很疼愛他,尤其是母親,對他格外疼愛。5月7日,利用工作間隙,劉少奇到首子沖祭掃母親墳墓。據王光美回憶:

在炭子沖的日子裡,通常白天只要沒有約人來談話,少奇同志就各處隨便走走看看,或者是走村串戶,或者是上山看山林和田地。有一天我們跟他在山林裡走,他說想找找他母親的墳墓。結果找了一圈沒有找著。母親逝世的時候,少奇不在家,所以墳建在哪裡不知道。少奇說:“問問李強同志,他可能知道。”……果然,在李強同志帶領下,我們找到了母親的墳墓。它在一個山窪裡,周圍稀稀拉拉沒有什麼樹。墓很小,就是幾塊石頭壘了一下。有一塊石頭墓碑,很簡單,上面刻了劉魯氏之墓幾個字,底下是子孫們的署名。署名的人當中也有少奇,用的是他小時候的名字“紹選”。可見是他的哥哥們為母親立碑的時候代他署上了。

我們去找母親墳墓之前事先沒有準備。到了那裡,李強同志臨時折了一把樹枝,遞給我。我就明白了,又把樹枝交給少奇。少奇把樹枝端端正正放在墳墓上。我跟著他一起在墓前三鞠躬。當時李強同志說:“是不是把墓修一修?”少奇說:

“不要修。這裡是荒坡,

將來搞綠化,在山上種樹倒可以。

如果今後有什麼公共設施要從這裡經過,

去了也沒關係。”

少奇同志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對處理他母親墳墓的問題明確表了態:

不要重修,也不要影響建設。

5月8日,劉少奇去看了姐姐劉紹德(又稱劉少白)。5月9日,劉少奇沒有驚動鄉親們,悄然離開了炭子沖。直到去世,再也沒能回到故鄉。

作者 | 文華

編輯 | 陳曉燕 楊鏑霏

好文推薦:點擊文字,立即查閱

喜歡今天的內容嗎

請給我一個大大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