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要對社群運營抱有太高預期!糾正幾個運營上的錯誤認識!

最近工作有點忙, 很久沒更新了, 很多粉絲來問, 頗為抱歉。 先彙報一下最近的工作情況, 我換了一個新部門, 整體的工作狀態、自信心恢復了很多, 我也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 兄弟部門配合融洽, 所負責的工作模組, 核心資料也一再刷新幾個月以來的新高, 有好幾項資料更是創造了歷史記錄。 7年前, 我稱自己為“資料機器”, 現在有點找到了當年的感覺。

進入正題, 一直以來, 跟很多朋友、同事談及互聯網的一些話題, 我覺得大家有些誤區, 今天在這裡說一下我的看法, 有異議可以交流, 我不介意有反對意見。

一、不要對社群運營抱太高的預期

我不知道誰提的“社群經濟”這個概念, 我也不想知道。 不可否認, 社群是一種很好用的工具, 我們可以用它來幫助工作, 幫助運營, 但在我眼裡, 還上升不到“經濟”的高度。

首先社群不等於社區, 社區是平臺, 社群僅指群、群組一類的產品形態,

社群的運營難度和技術含量遠遠小於社區, 社區我做了10年, 一個社區運營起來非常難, 所以我絕對不會說我是社群運營工作者, 那等於在貶低自己。

其次, 社群本質上只是一種工具而已。 早年騰訊還沒現在這麼大的時候, 我們也很排斥qq, 把它當成潛在的競爭對手, 覺得它會攫走我們的用戶, 但後來發現, 第一趨勢根本擋不住, 第二他們的產品確實好用, 與其抱殘守缺, 不如擁抱變化, 所以我們乾脆把QQ、QQ群當成了我們的運營工具, 想辦法把它玩到極致, 從而最大程度的利於我們的本職工作。 估計我們產生這種思想進化並玩得很溜的時候, 提出“社群經濟”這個概念的人還不知道在哪呢?專家就是專家,

運營工作是講實操的, 踏實一點比什麼都好, 而不是玩概念、包裝概念, 運營工作者應該講良心。 我只相信一句話:實踐出真知。

第三, 社群經濟宣導的所謂各種需求, 根本就是偽需求而已, 即便有, 也不是普遍性的需求。 用戶為什麼進入社群?其最大的需求就是交友、打發無聊時間。 微信為什麼開發微信群這個功能?對於微信而言, 其最大的作用在於夯實用戶關係, 因為一對多和一對一, 本來就是天然的最佳耦合關係。 你真以為往群裡丟個連結, 就會有人點麼?真以為拉我進群, 就會對你的品牌有認知?你想多了!

最後, 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社群如果不能落地, 那轉化率就一定會很低。 所有運營工作, 都是要講落地的。 什麼叫落地?舉個例子。

比如你有自己的app, 你做kol的運營和管理, 群裡聊得再歡, 最終結果不能落到kol在你的app產生的資料上, 則毫無意義, 所以我定kpi, 根本不會考慮群裡一天有多少人在聊天、有多少條消息, 頂多作為活躍的潛在依據。

歸根結底, 社群應該好好加以利用, 最大程度地挖掘它的價值, 比如玩社群矩陣、拆分合、利用紅包、做活動、做用戶調研, 等等, 都很好, 也能提高轉化率, 但工具畢竟是工具, 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心理預期, 多做一點對用戶、對平臺真正有幫助的事情。

我只看結果!

二、全棧運營, 一個正確的廢概念

一個優秀的運營人員, 本來就是講究綜合能力的, 而並不是看單一能力, 所以你會發現, 很多大公司出來的人, 看似很強,

實際上能力模型很單一, 螺絲釘精神, 出來創業會遇到很多瓶頸。 運營工作真的很雜, 產品運營、使用者運營、內容運營、新媒體運營, 等等等等, C端的運營跟B端還不一樣, 所以你會發現, 在很多運營模組都有所涉獵並且做的不錯的人, 能力明顯要更強, 也好用。

所以, 全棧運營這個概念非常正確, 沒有絲毫破綻, 之所以被很多人認可, 其實只是包裝了一個概念而已, 實際上, 這本來就是運營人員應該努力的方向, 天經地義的, 甚至說是一個常識性的概念。

在這裡, 有幾點我需要強調:

1、全棧運營, 不是懂就行, 而在於做

所謂樣樣通, 樣樣稀鬆, 這年頭, 什麼都懂、但就是不會做或者做不出來的人, 實在太多了。 運營不是看書看會的, 也不會聽人家培訓聽會的,也不是看人家做看會的,而是自己去一點點實踐、練出來的。我沒做過的,絕對不會拿來賣弄,更不會用別人的成功經驗來證明我的觀點,第一沒必要,第二壓根就不是我的東西。

2、全棧運營,全的前提一定是先要有自己的專長

什麼叫專長?就是你能做的很好、有成功或者出彩的案例作為支撐的工作模組。這其實並不容易,如果你能在多個模組都能做出成績、並且都成為你的專長,這就更難了。

一個優秀的運營,首先做到專,才是最實際的,也應該以此作為努力的方向。原因很簡單,一個模組專了,做到了最極致、最牛逼,其他模組的突破方法也差不太多。還有一點,你想把一個模組做的最極致,就會逼著你去涉獵與之最相關的其他模組,時間久了,自然通了。

3、全棧運營,不等於打雜

一直以來,很多運營人員都有一個誤區:運營就是打雜的。這句話其實是一個戲謔的說法,說的是運營的工作瑣碎、複雜,還很難出成績。但絕對不能真的把自己幹成了一個打雜的,每天只顧悶頭做事,什麼活兒都接,什麼事都去碰,不屬於運營範疇的工作也幹的樂此不疲,結果小事做了一大堆,大事卻沒做成幾個。

運營應該有個主心骨,有一條主線,目標是什麼,目標怎麼拆分,做的事情究竟在主幹上,還是在細枝末節上。不是不能接活兒,而是要清楚這個活兒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很多運營花了時間,結果被人家當槍使,原因即在此。

4、真正的全棧運營,可能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人

全棧運營,應該是我們努力的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應該以此時時鞭策自己,讓自己變的更全面、更優秀。但無需計較自己是不是一個全棧運營,把工作做好、完成目標、做出成績,才是運營人員應該去思考的。

我接觸的運營模組應該是蠻多了,我也不敢說自己是一個全棧運營,我遇到的很多優秀的運營工作者,也非常謙遜,人家也沒說過。說白了,我覺得我自己未知的領域還太多,時代變化太快了,需要學習,不能落伍。我覺得他們也是一樣的想法。

三、朋友圈不是社區

什麼是社區?“社”是指相互有聯繫、有某些共同特徵的人群,“區”是指一定的地域範圍。所以,“社區”可以說是相互有聯繫、有某些共同特徵的人群共同居住的一定的區域。

說白了,社區就是社會,以互聯網作為載體的交織著人性、人情、人心的複雜的一個平臺。社區運營裡面最核心的模組是使用者運營和內容運營。

朋友圈不是社區,說白了只是一個好友動態清單,連基本的三角關係都沒有,基本的使用者金字塔模型都構不成,在運營模式上,也很難下手。

但不得不說,這個產品做的非常巧妙。如果以微信真的做一個社區,以它這麼大的體量,只能將使用者以產品的方式拆分成無數個小的社區,但如果採用社區運營的模式,就必須要加以引導,這樣將會耗費無比巨大的成本,而以產品運營的模式,指望使用者能夠自運營、自驅動,根本不可能。微信是社交產品,本質上是工具型產品,而不同于社區型的產品,社區是很難做成工具的。

跟社群一樣,朋友圈在運營的角度上,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極大地提升工作效率。這才是我們應該去研究的。

四、運營要不要追求高大上?

我工作了12年,有一件事我一直很糾結,就是關於工作的亮點,每週的週報都想提取亮點,可總是很難提取。後來我對亮點有了重新的認識,那就是:

1、資料上有提升的工作細節;

2、同樣一件工作,第二次究竟有多少比上一次做的出彩的地方,哪些是你真正花了心思去做出來的;

3、正確的方向、並且你堅持努力去做的,終於做出了結果,哪怕有了起色的;

4、真正為用戶設身處地著想、用戶給了你充足認可的工作;

5、創新性的探索和思考,真正訴諸於實踐的;

6、跟兄弟部門配合而做出來的工作結果。

運營有那麼多高大上的東西可做麼?答案是:沒有。一個優秀的運營,基本功的鍛煉才是最重要的,還有一點,運營的很多工作,都是需要長期積累到厚重才能爆發的,只追求短期利益的,基本上不太可能做出多麼牛逼的事情。說白了,運營就是細節,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

高大上只是目標、努力的方向,假使有一天你做出來了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也是建立在你長期積累的基礎之上的。而如果你成天想著做高大上的事情,一屋不掃,可以掃天下,那你註定將會一事無成!

總結

運營是一件長期的工作,在這個過程裡,我們每個人都是學徒,而不是老師。

一個優秀的運營人員,應該踏實,不是不可以創造概念,也不是我類類不會造,我只是說,對於說話的話、造出來的概念,應該有社會責任感,應該對整個運營行業有幫助,對全天下的運營人員有指導意義,而不是為了吸引眼球而造,光打雷,不下雨。

我更欣賞踏踏實實做事的人!

作者:類類,暢銷書《運營筆記》作者,前360手機粉絲運營總監、貓撲網產品運營總監、酷我音樂產品總監。公眾號“類類有話說”(ID:leileitalk520)。

也不會聽人家培訓聽會的,也不是看人家做看會的,而是自己去一點點實踐、練出來的。我沒做過的,絕對不會拿來賣弄,更不會用別人的成功經驗來證明我的觀點,第一沒必要,第二壓根就不是我的東西。

2、全棧運營,全的前提一定是先要有自己的專長

什麼叫專長?就是你能做的很好、有成功或者出彩的案例作為支撐的工作模組。這其實並不容易,如果你能在多個模組都能做出成績、並且都成為你的專長,這就更難了。

一個優秀的運營,首先做到專,才是最實際的,也應該以此作為努力的方向。原因很簡單,一個模組專了,做到了最極致、最牛逼,其他模組的突破方法也差不太多。還有一點,你想把一個模組做的最極致,就會逼著你去涉獵與之最相關的其他模組,時間久了,自然通了。

3、全棧運營,不等於打雜

一直以來,很多運營人員都有一個誤區:運營就是打雜的。這句話其實是一個戲謔的說法,說的是運營的工作瑣碎、複雜,還很難出成績。但絕對不能真的把自己幹成了一個打雜的,每天只顧悶頭做事,什麼活兒都接,什麼事都去碰,不屬於運營範疇的工作也幹的樂此不疲,結果小事做了一大堆,大事卻沒做成幾個。

運營應該有個主心骨,有一條主線,目標是什麼,目標怎麼拆分,做的事情究竟在主幹上,還是在細枝末節上。不是不能接活兒,而是要清楚這個活兒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很多運營花了時間,結果被人家當槍使,原因即在此。

4、真正的全棧運營,可能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人

全棧運營,應該是我們努力的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應該以此時時鞭策自己,讓自己變的更全面、更優秀。但無需計較自己是不是一個全棧運營,把工作做好、完成目標、做出成績,才是運營人員應該去思考的。

我接觸的運營模組應該是蠻多了,我也不敢說自己是一個全棧運營,我遇到的很多優秀的運營工作者,也非常謙遜,人家也沒說過。說白了,我覺得我自己未知的領域還太多,時代變化太快了,需要學習,不能落伍。我覺得他們也是一樣的想法。

三、朋友圈不是社區

什麼是社區?“社”是指相互有聯繫、有某些共同特徵的人群,“區”是指一定的地域範圍。所以,“社區”可以說是相互有聯繫、有某些共同特徵的人群共同居住的一定的區域。

說白了,社區就是社會,以互聯網作為載體的交織著人性、人情、人心的複雜的一個平臺。社區運營裡面最核心的模組是使用者運營和內容運營。

朋友圈不是社區,說白了只是一個好友動態清單,連基本的三角關係都沒有,基本的使用者金字塔模型都構不成,在運營模式上,也很難下手。

但不得不說,這個產品做的非常巧妙。如果以微信真的做一個社區,以它這麼大的體量,只能將使用者以產品的方式拆分成無數個小的社區,但如果採用社區運營的模式,就必須要加以引導,這樣將會耗費無比巨大的成本,而以產品運營的模式,指望使用者能夠自運營、自驅動,根本不可能。微信是社交產品,本質上是工具型產品,而不同于社區型的產品,社區是很難做成工具的。

跟社群一樣,朋友圈在運營的角度上,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極大地提升工作效率。這才是我們應該去研究的。

四、運營要不要追求高大上?

我工作了12年,有一件事我一直很糾結,就是關於工作的亮點,每週的週報都想提取亮點,可總是很難提取。後來我對亮點有了重新的認識,那就是:

1、資料上有提升的工作細節;

2、同樣一件工作,第二次究竟有多少比上一次做的出彩的地方,哪些是你真正花了心思去做出來的;

3、正確的方向、並且你堅持努力去做的,終於做出了結果,哪怕有了起色的;

4、真正為用戶設身處地著想、用戶給了你充足認可的工作;

5、創新性的探索和思考,真正訴諸於實踐的;

6、跟兄弟部門配合而做出來的工作結果。

運營有那麼多高大上的東西可做麼?答案是:沒有。一個優秀的運營,基本功的鍛煉才是最重要的,還有一點,運營的很多工作,都是需要長期積累到厚重才能爆發的,只追求短期利益的,基本上不太可能做出多麼牛逼的事情。說白了,運營就是細節,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

高大上只是目標、努力的方向,假使有一天你做出來了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也是建立在你長期積累的基礎之上的。而如果你成天想著做高大上的事情,一屋不掃,可以掃天下,那你註定將會一事無成!

總結

運營是一件長期的工作,在這個過程裡,我們每個人都是學徒,而不是老師。

一個優秀的運營人員,應該踏實,不是不可以創造概念,也不是我類類不會造,我只是說,對於說話的話、造出來的概念,應該有社會責任感,應該對整個運營行業有幫助,對全天下的運營人員有指導意義,而不是為了吸引眼球而造,光打雷,不下雨。

我更欣賞踏踏實實做事的人!

作者:類類,暢銷書《運營筆記》作者,前360手機粉絲運營總監、貓撲網產品運營總監、酷我音樂產品總監。公眾號“類類有話說”(ID:leileitalk520)。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