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聊城:世王大會獲贈王旦板刻像

在王旦墓前, 孟慶雲(右)將王旦板刻像送到王洪林(左)手中。 陳金路 攝

本報訊(記者 陳金路 通訊員 任真)農曆九月初十(10月29日)是北宋名相王旦逝世1000周年紀念日,

11月, 世界各地王氏企業翹楚、社會精英和宗親代表將齊聚莘縣, 召開第十三屆世界王氏懇親聯誼大會。 出於對王旦的敬仰之情, 10月25日, 聊城民間板刻藝術家孟慶雲將自己花費幾個月心血板刻的王旦像, 送到莘縣三槐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洪林手中, 由其轉贈給世王大會。

25日, 孟慶雲參觀了正在建設的莘縣三槐文化園, 瞻仰了王旦陵墓, 對王旦的清廉形象十分敬仰。 隨後, 孟慶雲將自己板刻的王旦像親手送到莘縣三槐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洪林的手中。 王洪林則將刻有“忠、恕、仁、厚”的王旦賢相紀念章以及王旦板刻像收藏證書贈與孟慶雲。

記者注意到, 孟慶雲板刻的“中華民族北宋名相王旦”為藍底黃色輪廓像,

無論是王旦的烏紗帽還是五官輪廓都非常逼真。 儘管是板刻, 但王旦的形象異常傳神。 板刻像下麵注釋詞為“王旦為相十年, 任人唯賢, 清廉, 從未推薦親屬做官, 無私奉獻”。

孟慶雲說, 為了板刻王旦, 他花費了大量精力收集王旦的主流畫像, 而後在木板上勾勒、刀刻、油漆、上色、晾曬、勾紋、磨光, 從開始到完成要經過足足24道工藝。 “刻得逼真這需要背後下很大工夫。 ”不管怎樣, 板刻王旦, 目的是弘揚他的清廉形象以及“忠、恕、仁、厚”的家風, 讓新時期的社會更和諧。

連結

民間板刻藝術家孟慶雲

孟慶雲是東昌府區梁水鎮人, 退休前在聊城市統計局工作。 1974年參軍, 1998年轉業, 有過20餘年的軍旅生涯。 受家庭的薰陶,

他從小就對根雕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 當年入伍時, 他的背包裡還裝有幾件未完成的作品。 1989年春天, 他應邀參加了一個浮雕藝術展, 那些出神入化的藝術形象使他萌發了在五合板上刻畫的想法。 從此, 板刻藝術伴隨他走過20多年。 除了王旦板刻雕像, 他還刻畫了孔子、孟子、荀子、蔡倫、祖沖之等歷史人物以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李大釗、魯迅、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孔繁森等領導及英模人物形象。

北宋名相王旦

王旦(957年-1017年9月10日), 字子明, 今屬山東莘縣人, 北宋名相, 兵部侍郎王祜之子。 著述有《文苑英華》, 監修《兩朝國史》。 因善知人, 多薦用厚重之士, 勸真宗行祖宗之法, 慎所改變, 掌權十八載, 為相十二年, 頗受真宗信賴。

王旦一生清廉,

身居相位從不大擺宴席慶壽。 他常說, 子孫應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家立業, 老輩人多置田宅沒有好處, 弄不好會使他們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 甚至惹出爭鬥來。 因此, 王旦一生居住簡陋。 王旦終生只娶趙氏一妻, 從未納妾。 這在封建社會納妾狎妓成風的官場中是絕無僅有的。

王旦在留給家人的遺囑中告誡子弟:王家素有清名, 今後要保持這種廉潔勤儉的門風, 任何時候都不能奢侈腐化。 死後不厚葬, 棺木中不裝金銀珠寶。

陳金路 整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