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茂名素有“兩廣戲劇特區”之稱 粵劇歸來

粵劇, 一種文化的生成與記憶。 小東江畔的唱腔宛轉, 春苑公園裡的揚琴淙淙, 鄉村呼朋引伴熱熱鬧鬧的“睇大戲”, 是茂名人永恆的家鄉印記。 聽到一段熟悉的粵劇旋律, 隨口就能接上兩句, 是茂名人生活中的小樂趣。

在一些地方劇種漸漸被歲月的風沙侵蝕的年代, 茂名的粵劇卻在兩廣等地上演得紅紅火火, 每年的春班和秋班演出活動幾乎貫穿全年, 成為了廣大農村喜慶活動的核心元素。 其中, 去年12月, 茂名市民營藝術團體桃花粵劇團還獲得了中宣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的“第六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稱號, 擦亮了茂名文化品牌, 在全國揚名立萬。 “粵劇”這一富於地方特色的戲曲文化, 正在破繭重生, 強勢歸來。

2016年1月21日, 中共茂名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向欣率隊到桃花粵劇團進行調研座談, 鼓勵劇團堅持走好群眾路線,

深入挖掘本土優秀題材, 與時俱進, 打造精品, 為推動茂名文藝事業大繁榮大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近日, 小編專訪了桃花粵劇團團長李曉, 聽這位溫文爾雅的女士, 細細將三年來白手起家直至劇團聞名四方的經歷一一道來, 說盡粵劇人的新故事。

從白手起家到聞名四方

粵劇是一個古老而富於魅力的劇種, 它的歷史可以遠溯明朝中期, 名列2006年5月20日公佈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廣東人善於吸納、善於創新的精神, 讓粵劇在這個全民娛樂化的年代煥發出不一樣的美。

李曉就是新時代廣東粵劇人的一個代表。 李曉13歲入行, 16歲成為廉江劇團刀馬旦, 18歲成為茂名市粵劇團擔綱刀馬旦與分管業務副團長。 直至2012年文化體制改革, 有著25年工齡的李曉依然對粵劇愛得執著, 她決定跳出體制, 抵押房產, 自籌資金, 自辦劇團。 2012年11月, 茂名市桃花粵劇團正式成立。

劇團重金聘請了原茂名市粵劇團退休的文武生梁華傑、花旦林文華和原信宜市粵劇團文武生鄧超華、花旦曾華萍等老演員,

招攬了眾多科班出身的藝術高超、功底扎實、年紀最輕只有18歲的青年演員, 投資130多萬購買了進口燈光音響道具……這支新成立的粵劇隊伍擁有超豪華的陣容和實力, 在袂花的首場演出後, 一炮打響, 訂戲單紛至遝來。 桃花粵劇團成立的第二年, 為廣大基層群眾演出339場;去年, 為廣大基層群眾演出349場, 創造了茂名粵劇演出場次最高的紀錄, 足跡遍佈兩廣大地。

演出的戲受到群眾歡迎, 是桃花粵劇團全員最大的驕傲。 粵劇團司機林峰說, 走在茂名的路上, 經常有戲迷認出他是桃花粵劇團的一員, 走過來熱情地與他打招呼, 說你們團的戲真好看。 李曉也自豪地說, 下鄉時, 當地的群眾看完戲意猶未盡, 不時會有戲迷送油送米送雞蛋等物給心儀的演員, 順便聊聊這齣戲如何如何, 那出戲怎樣怎樣。 還有湛江、廣州、澳門等地的戲迷, 聽說桃花粵劇團在哪裡上戲, 有的還會專門開車過來“追星”。

獲得全國文化建設先進集團稱號後, 桃花粵劇團美名遠揚,更是接訂單接到忙不過來,目前排期已經排到三月開外。李曉說,訂戲的人還在不斷上門。

他們眼中的變與不變

“薛馬爭雄”的粵劇黃金時代之後,為什麼茂名粵劇還會這麼“火”?李曉以桃花粵劇團為例,解說粵劇為何能在充斥著卡拉OK、電影電視、動漫網遊的大環境中成功逆襲。

粵劇要讓觀眾接受,內容就要貼近大眾生活,讓人們更容易引起共鳴。剛開始,劇團經驗不足,花了一個月時間排演的《此恨綿綿》上座率不高。此後,每次拿到新劇本,李曉和團員們都要反復琢磨,綜合此前演出時採集到的各方面觀眾回饋,適當增刪場次。後來,他們重新排演的《寶蓮燈》,因為通俗易懂、詞曲優美,新增加的母子夢會片段感人肺腑,演員扮相出眾,文戲入心,武戲靈動,觀眾非常喜歡,一炮而紅。

吸納京劇、話劇等諸多劇種的舞臺經驗,李曉等人下大力氣進行創新,讓劇情更加緊湊,觀眾“追劇”追得欲罷不能;用先進表演道具模擬霧雨、飄雪、打雷、燃香等真實生活場景,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在傳統服飾的基礎上於領口、袖口等處進行細微改動,讓觀眾看起來更有親切感……李曉說,不少80後、90後,對粵劇仍舊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興趣和眷戀,只是他們沒有找到粵劇的打開方式,在傳統藝術的基礎上融合更多現代元素的粵劇,更容易吸引年輕人的關注。事實證明,李曉的嘗試是成功的,粵劇團現在擁有不少的年輕觀眾,上文提及的“追星族”就有來自湛江的阿雲、胖仔等二十來歲的年輕人。

這,就是李曉眼中粵劇活力來源的“變”。然而,粵劇之所以被視為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因為粵劇裡有著廣東人的風骨。想起張愛玲說的,每一出歷史濃縮而成的戲劇,都是一個“狹小整潔的道德系統”。粵劇自然也是, 《荊釵奇緣》的癡情, 《漢文皇后》的大義,《女兒香》的肝膽,至今不損。世事洞明,人情練達,都是中國人的高深學問,而戲劇,何曾不是最初的啟蒙課程?李曉說,這些,都是粵劇的“不變”,無論如何改編劇本,這些骨子裡的東西“不會變,也不能變”。

為更好地傳承與表演粵劇藝術,桃花粵劇團保持著每天早起練功的習慣。不論寒暑,哪怕前一天正奔波在崎嶇的鄉道上,淩晨兩三點才回到駐地,第二天早上,演員們都會自覺起床唱念做打,苦練手、眼、身、步、法基本功。

文武生鄧超華說,為確保字正腔圓,一小段臺詞,他們有時會練十遍、百遍乃至千遍,直到將這段臺詞的喜怒哀樂表達得淋漓盡致,才算滿意。

今年才24歲的吳尚典,11歲開始練功,一天不拉。他打番(粵劇術語,意為“打筋斗”)打得又急又高,落地平穩輕盈,很受觀眾捧場。廣東省粵劇一團到茂名演出時都曾經慕名到桃花粵劇團“借人”,讓吳尚典作為粵劇保留節目《六國大封相》“六番”的壓軸出場。

薪火相傳 再攀高峰

桃花粵劇團為傳承粵劇藝術的不懈努力讓人感動。1月21日,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向欣率隊到劇團調研座談,與團長、演員們親切交談,並提出了“打造精品,服務群眾,不斷創新”三點要求,鼓勵他們為推廣傳統文化、推動茂名文藝事業大繁榮大發展作出新的貢獻,讓桃花粵劇團全員充滿了信心與幹勁,

李曉告訴小編,他們正在向上級遞交申請,準備在兩年內投入280萬元,籌建一個1000平方米的茂名地區粵劇藝術培訓基地,為粵劇培訓更多專業人才。同時,他們還將繼續投入資金,更新劇團燈光、音響、道具、景幕,並配備演員專用車,為下鄉演出創造更好的條件。目前,劇團正在組建粵劇創作組,以貫徹向常委的指示,深入挖掘本土優秀題材,創作優秀劇碼,更好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給廣大人民群眾奉獻更多喜聞樂見的粵劇精品。

茂名素有“兩廣戲劇特區”之稱。逢年過節,農民都喜歡湊錢請戲班演出,尤其是農曆新年正月至三月的“年例”期間,歷來有睇大戲的傳統風俗,每年春班演出,已經成為茂名春節文化大餐。李曉說,他們先後排演了20多部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劇碼,都很受歡迎。在此基礎上,他們希望繼續推陳出新,積極對外交流。李曉對此信心滿滿,因為粵劇不僅在茂名本土、兩廣地區有相對龐大的市場需求,還有遍佈海內外的受眾群體。她表示,未來桃花粵劇團將致力於擴大茂名粵劇的知名度,力爭到港澳和出國演出,在藝術上邁向更高峰。

桃花粵劇團美名遠揚,更是接訂單接到忙不過來,目前排期已經排到三月開外。李曉說,訂戲的人還在不斷上門。

他們眼中的變與不變

“薛馬爭雄”的粵劇黃金時代之後,為什麼茂名粵劇還會這麼“火”?李曉以桃花粵劇團為例,解說粵劇為何能在充斥著卡拉OK、電影電視、動漫網遊的大環境中成功逆襲。

粵劇要讓觀眾接受,內容就要貼近大眾生活,讓人們更容易引起共鳴。剛開始,劇團經驗不足,花了一個月時間排演的《此恨綿綿》上座率不高。此後,每次拿到新劇本,李曉和團員們都要反復琢磨,綜合此前演出時採集到的各方面觀眾回饋,適當增刪場次。後來,他們重新排演的《寶蓮燈》,因為通俗易懂、詞曲優美,新增加的母子夢會片段感人肺腑,演員扮相出眾,文戲入心,武戲靈動,觀眾非常喜歡,一炮而紅。

吸納京劇、話劇等諸多劇種的舞臺經驗,李曉等人下大力氣進行創新,讓劇情更加緊湊,觀眾“追劇”追得欲罷不能;用先進表演道具模擬霧雨、飄雪、打雷、燃香等真實生活場景,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在傳統服飾的基礎上於領口、袖口等處進行細微改動,讓觀眾看起來更有親切感……李曉說,不少80後、90後,對粵劇仍舊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興趣和眷戀,只是他們沒有找到粵劇的打開方式,在傳統藝術的基礎上融合更多現代元素的粵劇,更容易吸引年輕人的關注。事實證明,李曉的嘗試是成功的,粵劇團現在擁有不少的年輕觀眾,上文提及的“追星族”就有來自湛江的阿雲、胖仔等二十來歲的年輕人。

這,就是李曉眼中粵劇活力來源的“變”。然而,粵劇之所以被視為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因為粵劇裡有著廣東人的風骨。想起張愛玲說的,每一出歷史濃縮而成的戲劇,都是一個“狹小整潔的道德系統”。粵劇自然也是, 《荊釵奇緣》的癡情, 《漢文皇后》的大義,《女兒香》的肝膽,至今不損。世事洞明,人情練達,都是中國人的高深學問,而戲劇,何曾不是最初的啟蒙課程?李曉說,這些,都是粵劇的“不變”,無論如何改編劇本,這些骨子裡的東西“不會變,也不能變”。

為更好地傳承與表演粵劇藝術,桃花粵劇團保持著每天早起練功的習慣。不論寒暑,哪怕前一天正奔波在崎嶇的鄉道上,淩晨兩三點才回到駐地,第二天早上,演員們都會自覺起床唱念做打,苦練手、眼、身、步、法基本功。

文武生鄧超華說,為確保字正腔圓,一小段臺詞,他們有時會練十遍、百遍乃至千遍,直到將這段臺詞的喜怒哀樂表達得淋漓盡致,才算滿意。

今年才24歲的吳尚典,11歲開始練功,一天不拉。他打番(粵劇術語,意為“打筋斗”)打得又急又高,落地平穩輕盈,很受觀眾捧場。廣東省粵劇一團到茂名演出時都曾經慕名到桃花粵劇團“借人”,讓吳尚典作為粵劇保留節目《六國大封相》“六番”的壓軸出場。

薪火相傳 再攀高峰

桃花粵劇團為傳承粵劇藝術的不懈努力讓人感動。1月21日,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向欣率隊到劇團調研座談,與團長、演員們親切交談,並提出了“打造精品,服務群眾,不斷創新”三點要求,鼓勵他們為推廣傳統文化、推動茂名文藝事業大繁榮大發展作出新的貢獻,讓桃花粵劇團全員充滿了信心與幹勁,

李曉告訴小編,他們正在向上級遞交申請,準備在兩年內投入280萬元,籌建一個1000平方米的茂名地區粵劇藝術培訓基地,為粵劇培訓更多專業人才。同時,他們還將繼續投入資金,更新劇團燈光、音響、道具、景幕,並配備演員專用車,為下鄉演出創造更好的條件。目前,劇團正在組建粵劇創作組,以貫徹向常委的指示,深入挖掘本土優秀題材,創作優秀劇碼,更好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給廣大人民群眾奉獻更多喜聞樂見的粵劇精品。

茂名素有“兩廣戲劇特區”之稱。逢年過節,農民都喜歡湊錢請戲班演出,尤其是農曆新年正月至三月的“年例”期間,歷來有睇大戲的傳統風俗,每年春班演出,已經成為茂名春節文化大餐。李曉說,他們先後排演了20多部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劇碼,都很受歡迎。在此基礎上,他們希望繼續推陳出新,積極對外交流。李曉對此信心滿滿,因為粵劇不僅在茂名本土、兩廣地區有相對龐大的市場需求,還有遍佈海內外的受眾群體。她表示,未來桃花粵劇團將致力於擴大茂名粵劇的知名度,力爭到港澳和出國演出,在藝術上邁向更高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