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買房難,難於上青天!

白居易:京城的房價永遠這麼貴嗎?還是從近些年才開始?

子曰:始終都這麼貴。

白居易:我什麼時候能買得起房子?

子曰: 不用沮喪, 大家都買不起。

01

“京漂”屌絲白居易的買房之路

白居易初到唐朝的京城長安, 跟許多懷揣夢想去京城打拼的青年一樣, 興奮、滿懷希望而雄心勃勃。

他拿著自己的詩作去拜訪當時的名士顧況。

顧況看著詩卷上的署名開玩笑說:最近米又漲價了, 京城居, 大不易啊。

等他讀到“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的時候, 立刻換了口氣, 讚歎:以你的才華, 在京城紮根沒什麼問題。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白居易

如果沒有後續報導, 我們可能就認為從此白居易一詩成名, 出任CEO, 迎娶白富美, 走上人生巔峰。

然而, 理想是豐滿的, 現實是悲慘的。

如果有人告訴你, 白居易在唐朝京城長安漂了二十多年都買不起房子, 你信嗎?

白居易在《卜居》一詩中提到自己的“京漂”生活:

遊宦京都二十春, 貧中無處可安貧。

長羨蝸牛猶有舍, 不如碩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錐頭地, 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廬心便足, 敢辭湫隘與囂塵。

詩裡的“京都”是指當時大唐的首都長安

在一個城市生活, 有房子與沒有房子的心態是不一樣的。 沒有房子就沒有安全感, 內心戚戚, 總覺得沒有真正融入進這座城市。

有了房子, 就有了歸屬感, 不管住房條件如何, 哪怕是蝸居在四十平的老房子裡, 都會踏實而幸福——不管怎樣, 我終於有家了。

這也是“京漂”青年白居易的想法。

據記載, 白居易去拜訪顧況時十六歲;二十八歲時中舉人;三十二歲時正式參加工作, 從志得意滿的少年步入中年, 他逐漸認清楚了一個殘酷的現實:不管他有多高的才華,

不管他身後有多少崇拜他的粉絲追捧, 在高昂的長安城房價面前, 他都是屌絲一枚。

有時候才華跟買不買得起房子沒有半毛錢關係。

最近很多城市限購政策不斷升級, 其實, 古代唐朝政府限購也非常嚴格。 普通百姓買蓋房的土地, 三口人不能超過一畝, 超過就要受懲罰。 這樣一來, 幾乎沒人敢捂盤惜售, 而且那時候沒有房地產開發商, 能出售的房源很少。

大唐西市

而長安作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每年都聚集著大量來自五湖四海, 甚至海外的商人、進京趕考的士子、在京當差的官員、進京述職的官員等, 對住房的需求可想而知。

在人多房少的長安, 想要購買一套住房的困難也能想像。

後來白居易還是買上了房子, 不過不是在長安, 而是在京師長安的郊區渭南縣, 距離長安有點遠, 那時候也沒有往返城際的公交大巴, 更沒有地鐵。 工作日他依然住在長安城中租來的房子裡, 到了節假日他才能回家。

不管怎麼樣, 他終於在京師安家了。

不管他以後的仕途是否一帆風順, 是升遷還是罷免, 他都有一個地方可以棲身。

《賣炭翁》插圖

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願天寒。

——白居易·《賣炭翁》

自古以來, 無安居,不樂業。買了房的白居易並沒有因此蝸居簷下,高枕無憂。憂國憂民的他寫了許多揭露了官場腐敗,同情人民悲慘生活的詩歌,《賣炭翁》便是其中一首。

心懷天下、憂心百姓的他不畏權貴,直言上書,直陳時弊,被貶官至江州司馬。

千年以後的我們再回頭看他的時候,卻沒人知道即使他才高八斗,卻也只能在郊區買房,沒人再關心他的房子有多大,公攤多少,買了之後升值多少,人們只記住他令人驚歎的才華——

比如,寫唐明皇與楊貴妃千古哀怨的感情的《長恨歌》。

《長恨歌》插圖

千古傳誦,被譽為唐詩中描寫音樂最好的三首詩之一的《琵琶行》

《琵琶行》插圖

02

比學區房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

說起歐陽修,就算你的語文知識都還給了語文老師(或者體育老師)也能隱約記起他是個很有才華的網紅。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這是《醉翁亭記》開篇第一句,作者正是歐陽修,他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還不到四十歲。

明 · 仇英 《醉翁亭》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單說他文學方面的成就就令人咂舌:

1、他是北宋文學史上開創一代新文風的文壇領袖,曾鞏、蘇軾、蘇轍、王安石等人的文風都受他影響。

這四個“學生”+ 歐陽修+ 蘇軾蘇轍的父親蘇洵 =宋六家(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這八人。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為中國的文學史做出了巨大貢獻。)

2、除了革新古文,他在詩詞創作方面也有所革新;

3、中國的二十四史,有兩部(《新唐書》、《新五代史》)是他主編的;

4、他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各體兼備,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包括被我們熟知的有《醉翁亭記》、《秋聲賦》等;

5、他在農學方面也有研究,他曾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栽培歷史、種植技術、品種、花期以及賞花習俗等作了詳盡的考察和總結,撰寫了《洛陽牡丹記》一書,這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有關牡丹的論著。

......

......

要培養出這樣的孩子,現代的父母要耗費多少心血呢?比如先買一套北大附小的學區房?

但歐陽修的父母並沒有能力買重點小學的學區房。

父親在他四歲時就去世了。家中貧困買不起筆墨,母親就以荻稈為筆,以土地為紙,教他識字。

在母親的教導下,歐陽修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後來終成一代文學大師。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說的就是家教的重要性。

現在的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責任寄託到學校身上,認為只要給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那子女就一定不會輸在起跑線上,一定會遙遙領先,扶搖直上。

的確,發達地區的教育資源跟不發達的地區比起來確實有著各種各樣的優勢,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一個孩子的成長,他要接受的教育難道只有老師教的那些書本上的知識嗎?

一個人三觀的形成來自他所接觸的一切人和事,一部分來自學校和社會,另一部分來自家庭和父母。家庭,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學校。

如今,一個普通的中層家庭,月收入按2萬來計算,買一套800萬的學區房,貸款400萬,貸款30年,每月還款1萬2左右,這還不考慮可能出現的風險,不考慮家裡有人生病,或者出現意外情況收入忽然減少。賭上下半生的幸福,背著這麼大的壓力,你還能耐心去陪伴孩子成長,還有耐心去傾聽他們那些幼稚而童趣的觀點嗎?你還會有耐心及時去發現他身上的不足,及時給他糾正嗎?他缺失的那部分家教由誰來承擔?

歐陽修家境貧寒,沒錢讀私塾,更沒錢請家教,只能讓母親來充當老師。但是他的母親,言傳身教,使沒錢讀重點小學的歐陽修終成棟樑。

類似歐陽修的例子,自古至今,不勝枚舉。

《清明上河圖》中描繪了東京汴梁的繁華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歐陽修為官多年,德高望重,到老也沒錢在東京汴梁(現在的開封)買房。

他在做主考官錄取蘇軾等人的那一年,給好朋友梅堯臣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描述了自己租房的悲慘生活:“嗟我來京師,庇身無弊廬。閑坊僦古屋,卑陋雜裡閭。”一到下雨天,污水灌滿房屋,蛤蟆在爐灶間鳴叫,他還自我調侃,說幸好沒有多餘的糧食,不然就全淹了。

你能想像那個心憂天下,為國家錄取了一批棟樑的老者住在這麼窘迫的房子嗎?

03

沒錢買房的王禹偁依然住得漂亮

第三個故事的主人公跟歐陽修是同時代的人,名叫 王禹偁(chēng)。

論知名度,他不是白居易那樣的千古網紅;論才華,他也沒有歐陽修學富五車,名滿四海。把他的經歷放在這裡,是因為即使作為一個買不起房的屌絲,他依然有值得我們借鑒的生活態度。

王禹偁

王禹偁在京城為官,因為剛正不阿,屢遭貶黜,自然也沒錢買房。

王禹偁曾經這樣來描述開封的地價:“重城之下,雙闕之下,尺地寸土,與金同價......非勳戚世家,居無隙地。”

這句話的大意是說:京城的土地寸土寸金,除了豪門貴族,普通百姓根本身無立錐之地。

王禹偁在京城當官自然也只能租房住了,他在《賃宅》詩中提到了自己租房的心酸:“老病形容日日衰,十年賃宅住京師”。

詩人跟普通人的區別大概就是:普通人掉進坑裡會咒駡,而詩人掉進坑裡則看到了滿天的星星。

儘管買不起房,王禹偁依然表現出了對生活的熱愛:“人生榮賤須知分,會買茅庵映槿籬”。

木槿花

就算我買不起開封的房子,只能買一所茅草屋的小院,我也要種上木槿花當籬笆。

後來他因為剛正直言,觸犯權貴,被貶官黃州,他發現當地的竹子很便宜,適合蓋房子,就興致勃勃地搭建了一座竹樓,並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美文《黃岡竹樓記》。

建好的竹樓,夏天能聽雨,冬天能聽雪,能彈琴,能吟詩,能下棋,能投壺,生活愜意,詩意盎然。

《黃岡竹樓記》節選

下班回家之後,他換上衣服頭巾,焚香讀書。

《黃岡竹樓記》節選

透過竹樓的窗戶能欣賞明月當空的美景。

《黃岡竹樓記》節選

蓋房子的時候,竹工告訴他,竹樓的屋頂如果只蓋一層竹瓦,房子只能住十年;如果蓋兩層竹瓦,就能住二十年,不知道主人想蓋幾層呢?

王禹偁笑道,我從貶離京城,這四年裡東奔西走,去了許多地方,誰知道明年我在哪兒呢?我不怕蓋一層瓦房子會壞。

兩年之後,王禹偁去世。

他一生也沒買得起京城的房子,但他依然活得有滋有味,情趣盎然。

生命的意義從來不是你能住多大的房子,也不在於能活多久,人固有一死,如果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豁達坦蕩,便不枉此生。

04

買房之難,自古無解

買不起房子也沒什麼好沮喪的,畢竟這個問題困擾的不僅僅是我們這些人。

回溯歷史就會發現:

➤ 白居易在京城漂泊了二十多年還沒能買上房子;

➤ 歐陽修人到晚年,門生遍佈天下,還住在租來的房子;

➤ 王禹偁為官多年也買不起房.....

買不起房的還有他們:

➤ 北宋的大文豪蘇軾沒錢給兒子買婚房;

➤ 蘇軾的弟弟,同樣才華橫溢的蘇轍也因為買不起房被兒子埋怨;

➤ 明朝的大才子徐渭也買不起房;

......

......

各朝各代買不起房的都大有人在,買房就像生老病死一樣,不管是誰都要過這道坎。

古人為買不起房子憂心,今人為買不起房子煩惱,後人依然會為買不起房子輾轉反側。

自古至今,買房難,難於上青天。可有些人,即使沒房,依然能活得灑脫自在;而有些人,有再多、再大的房子,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一日不過三餐,夜眠不過七尺,忙碌一生,究竟為何?

最後,用另一位唐代網紅杜甫的一句詩結尾吧,這位兄台因為買不起房,無奈在成都西郊蓋了間茅草屋,結果還被一場秋分刮走了屋頂,結果就有了流傳千古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無安居,不樂業。買了房的白居易並沒有因此蝸居簷下,高枕無憂。憂國憂民的他寫了許多揭露了官場腐敗,同情人民悲慘生活的詩歌,《賣炭翁》便是其中一首。

心懷天下、憂心百姓的他不畏權貴,直言上書,直陳時弊,被貶官至江州司馬。

千年以後的我們再回頭看他的時候,卻沒人知道即使他才高八斗,卻也只能在郊區買房,沒人再關心他的房子有多大,公攤多少,買了之後升值多少,人們只記住他令人驚歎的才華——

比如,寫唐明皇與楊貴妃千古哀怨的感情的《長恨歌》。

《長恨歌》插圖

千古傳誦,被譽為唐詩中描寫音樂最好的三首詩之一的《琵琶行》

《琵琶行》插圖

02

比學區房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

說起歐陽修,就算你的語文知識都還給了語文老師(或者體育老師)也能隱約記起他是個很有才華的網紅。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這是《醉翁亭記》開篇第一句,作者正是歐陽修,他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還不到四十歲。

明 · 仇英 《醉翁亭》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單說他文學方面的成就就令人咂舌:

1、他是北宋文學史上開創一代新文風的文壇領袖,曾鞏、蘇軾、蘇轍、王安石等人的文風都受他影響。

這四個“學生”+ 歐陽修+ 蘇軾蘇轍的父親蘇洵 =宋六家(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這八人。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為中國的文學史做出了巨大貢獻。)

2、除了革新古文,他在詩詞創作方面也有所革新;

3、中國的二十四史,有兩部(《新唐書》、《新五代史》)是他主編的;

4、他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各體兼備,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包括被我們熟知的有《醉翁亭記》、《秋聲賦》等;

5、他在農學方面也有研究,他曾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栽培歷史、種植技術、品種、花期以及賞花習俗等作了詳盡的考察和總結,撰寫了《洛陽牡丹記》一書,這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有關牡丹的論著。

......

......

要培養出這樣的孩子,現代的父母要耗費多少心血呢?比如先買一套北大附小的學區房?

但歐陽修的父母並沒有能力買重點小學的學區房。

父親在他四歲時就去世了。家中貧困買不起筆墨,母親就以荻稈為筆,以土地為紙,教他識字。

在母親的教導下,歐陽修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後來終成一代文學大師。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說的就是家教的重要性。

現在的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責任寄託到學校身上,認為只要給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那子女就一定不會輸在起跑線上,一定會遙遙領先,扶搖直上。

的確,發達地區的教育資源跟不發達的地區比起來確實有著各種各樣的優勢,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一個孩子的成長,他要接受的教育難道只有老師教的那些書本上的知識嗎?

一個人三觀的形成來自他所接觸的一切人和事,一部分來自學校和社會,另一部分來自家庭和父母。家庭,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學校。

如今,一個普通的中層家庭,月收入按2萬來計算,買一套800萬的學區房,貸款400萬,貸款30年,每月還款1萬2左右,這還不考慮可能出現的風險,不考慮家裡有人生病,或者出現意外情況收入忽然減少。賭上下半生的幸福,背著這麼大的壓力,你還能耐心去陪伴孩子成長,還有耐心去傾聽他們那些幼稚而童趣的觀點嗎?你還會有耐心及時去發現他身上的不足,及時給他糾正嗎?他缺失的那部分家教由誰來承擔?

歐陽修家境貧寒,沒錢讀私塾,更沒錢請家教,只能讓母親來充當老師。但是他的母親,言傳身教,使沒錢讀重點小學的歐陽修終成棟樑。

類似歐陽修的例子,自古至今,不勝枚舉。

《清明上河圖》中描繪了東京汴梁的繁華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歐陽修為官多年,德高望重,到老也沒錢在東京汴梁(現在的開封)買房。

他在做主考官錄取蘇軾等人的那一年,給好朋友梅堯臣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描述了自己租房的悲慘生活:“嗟我來京師,庇身無弊廬。閑坊僦古屋,卑陋雜裡閭。”一到下雨天,污水灌滿房屋,蛤蟆在爐灶間鳴叫,他還自我調侃,說幸好沒有多餘的糧食,不然就全淹了。

你能想像那個心憂天下,為國家錄取了一批棟樑的老者住在這麼窘迫的房子嗎?

03

沒錢買房的王禹偁依然住得漂亮

第三個故事的主人公跟歐陽修是同時代的人,名叫 王禹偁(chēng)。

論知名度,他不是白居易那樣的千古網紅;論才華,他也沒有歐陽修學富五車,名滿四海。把他的經歷放在這裡,是因為即使作為一個買不起房的屌絲,他依然有值得我們借鑒的生活態度。

王禹偁

王禹偁在京城為官,因為剛正不阿,屢遭貶黜,自然也沒錢買房。

王禹偁曾經這樣來描述開封的地價:“重城之下,雙闕之下,尺地寸土,與金同價......非勳戚世家,居無隙地。”

這句話的大意是說:京城的土地寸土寸金,除了豪門貴族,普通百姓根本身無立錐之地。

王禹偁在京城當官自然也只能租房住了,他在《賃宅》詩中提到了自己租房的心酸:“老病形容日日衰,十年賃宅住京師”。

詩人跟普通人的區別大概就是:普通人掉進坑裡會咒駡,而詩人掉進坑裡則看到了滿天的星星。

儘管買不起房,王禹偁依然表現出了對生活的熱愛:“人生榮賤須知分,會買茅庵映槿籬”。

木槿花

就算我買不起開封的房子,只能買一所茅草屋的小院,我也要種上木槿花當籬笆。

後來他因為剛正直言,觸犯權貴,被貶官黃州,他發現當地的竹子很便宜,適合蓋房子,就興致勃勃地搭建了一座竹樓,並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美文《黃岡竹樓記》。

建好的竹樓,夏天能聽雨,冬天能聽雪,能彈琴,能吟詩,能下棋,能投壺,生活愜意,詩意盎然。

《黃岡竹樓記》節選

下班回家之後,他換上衣服頭巾,焚香讀書。

《黃岡竹樓記》節選

透過竹樓的窗戶能欣賞明月當空的美景。

《黃岡竹樓記》節選

蓋房子的時候,竹工告訴他,竹樓的屋頂如果只蓋一層竹瓦,房子只能住十年;如果蓋兩層竹瓦,就能住二十年,不知道主人想蓋幾層呢?

王禹偁笑道,我從貶離京城,這四年裡東奔西走,去了許多地方,誰知道明年我在哪兒呢?我不怕蓋一層瓦房子會壞。

兩年之後,王禹偁去世。

他一生也沒買得起京城的房子,但他依然活得有滋有味,情趣盎然。

生命的意義從來不是你能住多大的房子,也不在於能活多久,人固有一死,如果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豁達坦蕩,便不枉此生。

04

買房之難,自古無解

買不起房子也沒什麼好沮喪的,畢竟這個問題困擾的不僅僅是我們這些人。

回溯歷史就會發現:

➤ 白居易在京城漂泊了二十多年還沒能買上房子;

➤ 歐陽修人到晚年,門生遍佈天下,還住在租來的房子;

➤ 王禹偁為官多年也買不起房.....

買不起房的還有他們:

➤ 北宋的大文豪蘇軾沒錢給兒子買婚房;

➤ 蘇軾的弟弟,同樣才華橫溢的蘇轍也因為買不起房被兒子埋怨;

➤ 明朝的大才子徐渭也買不起房;

......

......

各朝各代買不起房的都大有人在,買房就像生老病死一樣,不管是誰都要過這道坎。

古人為買不起房子憂心,今人為買不起房子煩惱,後人依然會為買不起房子輾轉反側。

自古至今,買房難,難於上青天。可有些人,即使沒房,依然能活得灑脫自在;而有些人,有再多、再大的房子,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一日不過三餐,夜眠不過七尺,忙碌一生,究竟為何?

最後,用另一位唐代網紅杜甫的一句詩結尾吧,這位兄台因為買不起房,無奈在成都西郊蓋了間茅草屋,結果還被一場秋分刮走了屋頂,結果就有了流傳千古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