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千年前,此文豪給一摩岩石刻8字評語!千年後,一老者探秘引風波

1915年, 一位白髮老者拄著登山杖, 穿過茂密的樹林, 循著潺潺的流水, 順著曲折的小徑慢慢攀行。 忽然, 前方豁然開朗, 一汪清潭出現在他的眼前。 只是這裡兩山夾峙, 溪流彎曲成潭, 北岸峭壁林立, 老者激動地在岩壁上仔細搜尋著。 終於, 他找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東西——“仙字潭”攀岩石刻。

這位老者就是嶺南大學的黃仲琴教授, 他這次是專為“仙字潭”攀岩石刻而來。

在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沙建鎮內的太溪中游北岸的岩壁上散佈著幾組“怪字”, 這些“怪字”有別于傳統觀念上的文字, 似畫又過於抽象變形, 由於年代久遠, 深奧難懂, 人民便將其訛傳為神仙所書, 故名“仙字潭”。

其實, 早在1000多年前, “仙字潭”摩岩石刻就已被人發現。 據宋代《太平廣記》引唐代張讀《宣室志》雲:“泉州之南, 有山焉, 峻起壁立, 下有潭, 水深可測, 周十餘畝……石壁之上有鑿成文字一十九言, 字勢甚古, 郡中士庶, 無能知者。 ”

據說, 曾經有人拿著這些石刻拓本, 去請教唐代大文學家韓愈。 韓愈在一番潛心精研後, 回復了8個字:“似上帝責蛟螭之辭。 ”也就是說, 這可能是上天責怪一種名叫蛟螭的動物的話。 可韓愈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呢?無人知曉。

黃仲琴教授在這次實地調查之後, 認為攀岩石刻“疑即古代蘭雷民族所用, 為腳爨字或苗文的一種”。 但可惜的是, 黃教授當時僅僅是在潭邊遠遠的觀察, 只發現了十個圖像, 所以不能不說他的結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直到1957年8月, 福建省文管會派專人再次深入實地, 進行了更加詳細的調查, 這次科考活動引起了學術界對“仙字潭”攀岩石刻的重視和熱烈討論。

“仙字潭”摩岩石刻共有六處, 自東往西長30多米。 除一處有“營頭至九龍山南安縣界”的漢字外, 其他五處共有36個符號, 最大的長0.74米、寬0.35米, 最小的長0.15米、寬零點零九米。

他們排列無序, 深淺不一, 多數像一個個人形, 有的還拖著尾巴, 有的則像一條爬蟲, 擺弄著各種姿勢。 這些石刻中最大的有半米見方大小, 其碩大的頭上頂著兩隻小眼睛, 模樣之奇特不由得讓人聯想到外星人。

這些符號是字還是畫, 學術界一直眾說紛紜, 莫衷一是。

持“文字說”的專家認為,崖刻是文字的雛形,基本具備文字的特徵,是類似甲骨文和商周青銅器銘文的一種文字。

持“岩畫說”的專家則認為,這是經過作者藝術誇張,濃縮、符號化了的原始圖畫。例如:圖像最多、面積最大的畫面,是由眾多的人體圖形組成的,專家稱之為舞娛神圖。畫面最高處是一個奇特的圖像,刻畫與眾不同,用圓點表示的頭下,雙臂平伸。專家認為,中間兩個圓點,表示乳房,下肢分開夾一圓點表示女性的生殖器,這應該是母系氏族的圖騰。其左下方是兩個大腹的人形,似乎是酋長;其右下方則是手持飄帶或其他法器的人形,沒有大腹,大概是男性。其他舞者大多雙臂平伸,肘部下垂,雙腿分開坐蹲踞狀,臂下有尾飾,個別舞者做倒立狀。這明顯是一個氏族部落祭祀神的舞蹈場面。如是看來,各種崖化都有其特定內涵,或為祭祀祖先,或為祈神降雨,或為紀念某一酋長和英雄。

此外,這些石刻是哪個民族、在什麼年代用什麼工具刻畫的,目前還是一個待解的謎團。

莫衷一是。

持“文字說”的專家認為,崖刻是文字的雛形,基本具備文字的特徵,是類似甲骨文和商周青銅器銘文的一種文字。

持“岩畫說”的專家則認為,這是經過作者藝術誇張,濃縮、符號化了的原始圖畫。例如:圖像最多、面積最大的畫面,是由眾多的人體圖形組成的,專家稱之為舞娛神圖。畫面最高處是一個奇特的圖像,刻畫與眾不同,用圓點表示的頭下,雙臂平伸。專家認為,中間兩個圓點,表示乳房,下肢分開夾一圓點表示女性的生殖器,這應該是母系氏族的圖騰。其左下方是兩個大腹的人形,似乎是酋長;其右下方則是手持飄帶或其他法器的人形,沒有大腹,大概是男性。其他舞者大多雙臂平伸,肘部下垂,雙腿分開坐蹲踞狀,臂下有尾飾,個別舞者做倒立狀。這明顯是一個氏族部落祭祀神的舞蹈場面。如是看來,各種崖化都有其特定內涵,或為祭祀祖先,或為祈神降雨,或為紀念某一酋長和英雄。

此外,這些石刻是哪個民族、在什麼年代用什麼工具刻畫的,目前還是一個待解的謎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