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連周總理聽完都不禁起立鼓掌 這首石柱民歌紅遍大江南北

《太陽出來喜洋洋》是重慶石柱經典民歌, 曲調清新質樸, 悠揚舒展, 郎朗爽口;歌詞蘊涵著勞動人民熱愛家鄉勞動, 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鄉土氣息十足的表現形式深深感染了大家, 以至傳承了近60個春秋, 成為家喻戶曉的一首經典民歌。

《太陽出來喜洋洋》的作者金鼓(原名:李猶龍), 1917年生於重慶市梁平縣。 從小喜愛文學和音樂, 熱愛家鄉生活, 年輕時就寫過許多民歌。 其中最具有代表的就是這首《太陽出來喜洋洋》。

這首歌是金老1942年創作的作品, 曲子是根據當地民間小調(小時候常聽當地人哼上幾句)進行改編, 最後填上歌詞。 在創作時, 為了更好地適合大眾演唱, 在音域上只有6度, 高、中、低音的歌手都能唱。 另外, 歌中摻入大量襯詞“囉兒”“郎郎扯匡扯”等是為了渲染鑼鼓等打擊樂器的熱鬧氣氛。

真正問世是在50年代, 有一天, 金老在和摯友著名歌唱家蔡紹序先生聊天時, 蔡紹序先生突然提出想唱一首韻味的民歌, 於是就請金老替他寫一首, 當時金老就把這首現成的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推薦給他, 並在蔡紹序先生試唱的同時, 金老還作了略微的修改。 之後, 一炮唱紅了大江南北。

1951年第一張唱片問世後,

有人問過金老, 為何曲作者欄裡沒有署上金鼓的名字?金老說:考慮到曲是根據當地民間小調改編而成, 自己只是改編而已, 為此, 就要求唱片公司在出唱片時, 曲作者不提他的名字。

1953年周恩來總理來上海視察時, 在觀看上海蘭心大戲院舉辦的文藝晚會上, 總理點的唯一一首歌就是《太陽出來喜洋洋》, 也是晚會開場的第一首歌。 高亢激越、熱情洋溢的歌聲, 不僅打動了全場觀眾, 也打動了總理, 當著名歌唱家蔡紹序先生剛唱完, 全場觀眾和總理一起站了起來, 久久的掌聲……如今《太陽出來喜洋洋》已成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囉兒調”的代表作。

《太陽出來喜洋洋》的歌詞:

太陽出來(囉兒)喜洋洋(歐啷囉),

挑起扁擔(啷啷扯匡扯)上山崗(毆囉囉)。

手裡拿把(囉兒)開山斧(歐啷囉),

不怕虎豹(啷啷扯匡扯)和豺狼(歐囉囉)。

懸崖陡坎(囉兒)不稀罕(歐啷囉),

唱起歌兒(啷啷扯匡扯)忙砍柴(歐囉囉)。

走了一山(囉兒)又一山(毆啷囉),

這山去了(啷啷扯匡扯)那山來(歐囉囉)。

只要我們(囉兒)多勤快(歐啷囉),

不愁吃來(啷啷扯匡扯)不愁穿(毆囉囉)。

(作者為《太陽出來喜洋洋》原創作者李猶龍之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