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從學生學成老師,老年學霸也“瘋狂”!

攝影班的偶像奶奶戴寶南

陳華全表演書法創作

每天練字6小時, 七旬老人“變身”書畫老師

在四川老年大學裡, 記者見到75歲的陳華全。 以前, 他是該校業餘書法班的學員, 如今變身為書畫授課教師, 下周將迎來自己主講的第一堂“書法課”。

此前, 在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博客小鎮“金秋放歌”書畫作品邀請展中, 陳華全的書法作品, 與來自專業院校的學員作品一起, 受邀同台展出。

不僅如此, 在金沙、寬窄巷子等社區, 也留有他的筆墨。

取得這樣的成績, 離不開刻苦努力。 “我喜歡練字, 現在每天平均要花上6個多小時練習。 ”陳華全告訴記者, 他在5歲左右, 受家庭薰陶便酷愛寫字, 但以前一直都是寫鋼筆字。 退休後, 2002年開始到老年大學學習, 成為一名書法班學員。 不僅幾乎未缺一次課, 每天還堅持在家裡練習。

吃完早飯, 泡杯熱茶, 陳華全便站在書房裡揮毫, 像上班打卡一樣, 極其規律地開啟“6小時練習制”。 他最擅長寫行書和隸書, 常常把自己練習書法的心得做成PPT與同窗交流, 比如, 不同字體的特點、不同筆劃的書寫講究、細節處理造成的不同表達效果等, 還主動參加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的“導師面授”。

認真的學習態度,

讓他進步速度驚人。 目前, 身兼四川老年大學書畫院成員、成都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將軍書畫院理事多職的陳華全, 每天忙得不亦樂乎。

“我不寫醜書, 不炫技。 ”陳華全說, 就算是寫行書, 他也是寫老百姓認識的字, 其書寫的《中華常用4000字》, 卷長38米, 氣勢恢宏如《清明上河圖》。

四川老年大學攝影班《保健品的瘋狂》入選2017第2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

老人也“瘋狂”, 作品入選全國性展覽

如果你認為老年大學是老年人混混日子找找樂子的地方, 那就大錯特錯了。

四川老年大學的攝影班, 分為初級班、中級班、創作班, 學生既要學習相機內部結構、照片成像原理、美學基礎、哲學理論, 還要參與野外攝影采風, 學習照片後期處理, “甚至比有些大學課程還要系統。 ”學員段弘彬說。

段弘彬今年68歲, 是創作班學員。 她所在的攝影二組的作品《保健品的瘋狂》, 剛入選“2017第2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 這是中國攝影家協會舉辦的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全國性高水準攝影展覽。

“白色是高亮背景, 人物衣著以深色拍攝效果最佳。 ”83歲的戴寶南也是攝影班學員, 被同學們稱為“偶像奶奶”, 從photoshop1.0學到photoshopCS, 再到photoshopCC, 都耍得溜溜轉。 滿頭銀髮的她常常穿著藍色衝鋒衣, 一個人背著兩個單反相機, 翻山越嶺拍美景。 專家講座、海螺溝高山營地、樂山雲霧聚散佳境……戴寶南在快門的哢擦聲中享受著快樂的夕陽時光。

退休前戴寶南是一位研究核電的高級工程師,現在這位資深的“潮”婆婆,常常與攝友一起出行,還親自組團,聯繫地接,網購飛機票、火車票……各種網路服務用得十分熟練。

“從小喜歡繪畫,現在終於有時間和條件用鏡頭去圓夢,去看自己想看的世界,況且還能鍛煉身體,開闊視野。”談起攝影,戴寶南總是滿臉神采。

夫妻成同學,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在老年大學裡,既有好友結伴而來,也有夫妻結伴而來,成為同學,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在成都市老年大學,學員楚前和妻子是手風琴、笛子和簫3個班的同班同學。2015年,楚前進入老年大學學習,學了手風琴、葫蘆絲、簫、笛子4門課程。雖然時間不長,但手風琴和笛子都已經順利考級。在他的帶動下,妻子也加入進來。

“她學習時間比我晚,但進步比我快。”楚前告訴記者,自己和妻子都是零基礎,連識譜都不會,但學習勁頭很足,兩人常常一起學習、互相交流、互相督促。“你那個節奏不準確”“這個附點音符沒有拉出來”……倆人經常為了一個問題在家裡爭得面紅耳赤。

“我們一周有3天要到學校上課,其他時候都在家裡練習,每天充實得很。”楚前說。如今,夫妻倆經常一起參加各類文藝演出活動,進社區、進學校等等,還一起參加了省手風琴藝術節等大型比賽和演出。

同樣,朗誦班學員常凱生,也和妻子是朗誦班同學。今年71歲的常凱生,從退休開始就在不同的老年大學學習。2013年,他開始在成都市老年大學朗誦班學習,還把妻子帶動了進來。不僅如此,他們還加入了很多朗誦愛好者平臺,定期舉辦一些活動。

因為住得遠,每次上課,他們都要轉兩趟車,花費一個半小時才能到學校,但每堂課從不缺席。常凱生雖然年紀較大,但能背誦很多篇目,各種詩詞美文,熟稔於心。餘秋雨寫作的《都江堰》,全文共有3000多字,常凱生也背得溜熟。“其實我就是真的喜歡、真的熱愛,願意用心去背誦。我每天散步鍛煉的時候,都會背誦這些文章。”

“學習朗誦,可以說是更加激發了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常凱生告訴記者,如今,他們常常在家裡舉行朗讀會,自己和妻子朗誦,古箏十級的孫女則給他們伴奏,其樂融融。

退休前戴寶南是一位研究核電的高級工程師,現在這位資深的“潮”婆婆,常常與攝友一起出行,還親自組團,聯繫地接,網購飛機票、火車票……各種網路服務用得十分熟練。

“從小喜歡繪畫,現在終於有時間和條件用鏡頭去圓夢,去看自己想看的世界,況且還能鍛煉身體,開闊視野。”談起攝影,戴寶南總是滿臉神采。

夫妻成同學,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在老年大學裡,既有好友結伴而來,也有夫妻結伴而來,成為同學,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在成都市老年大學,學員楚前和妻子是手風琴、笛子和簫3個班的同班同學。2015年,楚前進入老年大學學習,學了手風琴、葫蘆絲、簫、笛子4門課程。雖然時間不長,但手風琴和笛子都已經順利考級。在他的帶動下,妻子也加入進來。

“她學習時間比我晚,但進步比我快。”楚前告訴記者,自己和妻子都是零基礎,連識譜都不會,但學習勁頭很足,兩人常常一起學習、互相交流、互相督促。“你那個節奏不準確”“這個附點音符沒有拉出來”……倆人經常為了一個問題在家裡爭得面紅耳赤。

“我們一周有3天要到學校上課,其他時候都在家裡練習,每天充實得很。”楚前說。如今,夫妻倆經常一起參加各類文藝演出活動,進社區、進學校等等,還一起參加了省手風琴藝術節等大型比賽和演出。

同樣,朗誦班學員常凱生,也和妻子是朗誦班同學。今年71歲的常凱生,從退休開始就在不同的老年大學學習。2013年,他開始在成都市老年大學朗誦班學習,還把妻子帶動了進來。不僅如此,他們還加入了很多朗誦愛好者平臺,定期舉辦一些活動。

因為住得遠,每次上課,他們都要轉兩趟車,花費一個半小時才能到學校,但每堂課從不缺席。常凱生雖然年紀較大,但能背誦很多篇目,各種詩詞美文,熟稔於心。餘秋雨寫作的《都江堰》,全文共有3000多字,常凱生也背得溜熟。“其實我就是真的喜歡、真的熱愛,願意用心去背誦。我每天散步鍛煉的時候,都會背誦這些文章。”

“學習朗誦,可以說是更加激發了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常凱生告訴記者,如今,他們常常在家裡舉行朗讀會,自己和妻子朗誦,古箏十級的孫女則給他們伴奏,其樂融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