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CIIS演講實錄丨顧友良:面向智慧城市的交通大腦IDPS體系與實踐

10月12-13日, 第七屆中國智慧產業高峰論壇在佛山開幕, 在第二天的專題論壇上, 廣州市政協委員, 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 廣東方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顧友良發表了主題為《面向智慧城市的交通大腦IDPS體系與實踐》的精彩演講。

以下是顧友良老師的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業界同仁。 大家上午好!我很榮幸今天給大家分享智慧交通、智慧交通產業。 1999年時很榮幸在深圳工作時, 開始進入智慧交通行業, 我還培訓實習了半年, 後來轉到公共安全領域, 幹了將近18年, 去年佳都科技收購了方緯科技的股份, 共同致力於當下智慧交通產業。

今天給各位彙報的是面向智慧城市交通大腦IDPS的體系與實踐。

作為智慧交通大腦是什麼樣的?我今天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交通系統正在變革。 傳統智慧交通是非常複雜的系統, 一是時變、二是強非線性、三是不連續、四是不可測、五是不可控。

我們很難知道一個人出行的計畫、時段、交通方式, 這些複雜的因素使得交通系統具有本質複雜性。

隨著當下各種新技術的出現, 對於我們現有交通的技術因素影響都有哪些變化?即時通訊, 我們通過這種方式讓我們的出行時間起點和終點, 出行方式及時回饋到系統中來, 物聯網、大資料, 使得我們交通系統變得可測、可分解。 剛才張教授也講了, 可感知、可運營、可管理。 有了可測、可分解, 隨著人、車、路協同, 再通過自動駕駛技術的呈現, 未來交通系統在向著可控的方向發展。

從交通技術來說, 可測性, 主要對車輛個體出行給出完整的觀測, 從他到停車場出來, 經過的路徑, 在哪一些路段,

轉向的細節, 可測。 從交通體系來說, 我們希望可以被分解, 主要從路網到交叉路口, 這裡面我們觀測路段狀況和車輛微觀行為, 系統的可控性, 我們剛才說的傳統交通系統, 更多停留在對路、車之間的關聯, 隨著未來的發展來說, 我們認為更多要關注人在交通系統裡的核心作用, 實現人、車、路的立體協同。 有了這樣一個交通技術的發展, 我們認為智慧交通模型開始升級, 我們提出城市交通DNA概念, 因為DNA裡分為三個方向:一是容量、承載力;二是需求;三是狀態。 圍繞這三點來說, 以前智慧交通系統更多體現在體溫計的感覺, 知道發燒了, 但是為什麼發燒不清楚。 當下來說,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 使得交通資料的採集豐富,
我們認為智慧交通進入2.0時代時, 就像CT一樣, 出現了擁堵、不正常的狀態時, 我們通過CT的方式, 知道哪一個節點出了問題, 為什麼出問題。 有了這樣一個技術, 我們就能夠對症下藥來解決問題。

新一代智慧交通IDPS框架, 我們從四個方面理解:

一是完善的基礎設施, 通過基礎設施, 我們要瞭解交通基本資料;

二是有完備的資料獲取, 通過交通設施把資料獲取下來, 有了這些資料, 我們就根據業務進行解析;

三是搭建智慧的計算平臺;

四是結合我們業務應用, 根據不同的城市設計個性化的系統服務。

這是IDPS的含義與結構(見PPT), 完善的基礎設施, 包括標誌標線、卡口、微波、地磁, GPS、北斗、移動互聯設備(移動檢測), 交通信號控制機, 有了這樣基礎完備的設備後,

我們彙聚交通地理資訊, 被機器視覺識別的視頻流, 分析路段截面交通狀態, GPS定位, 車的密度、運行速度, 有了這樣的資料後, 我們再通過大平臺, 首先核心就是GIS-T交通地理資訊平臺, 這是基於城市交通資訊狀態的基礎平臺, 這也是做好城市交通核心的基礎平臺, 在這個平臺上融入交通容量, 我們要測這個城市到底能容納多少輛車。 對於需求分析, 關於人的分佈、車輛的分佈, 看它的需求。 通過這種情況, 我們可以判斷交通狀態, 通過這些資料後, 我們再建立一個交通模擬平臺, 在實驗室裡所見即所得的狀態, 知道效果如何。 我們再結合實際運用, 怎麼做信號控制優化, 怎麼幫政府做交通運行評價, 什麼時候限什麼車進入哪一個路段,什麼氣候環境下限制什麼方式,可以做出很多交通出行誘導系統方式,引導市民選擇什麼樣的路徑出行,什麼時段出行。這是城市交通大腦IDPS架構的介紹。

交通大腦和傳統的智慧交通系統區別在哪?傳統來說,各個業務系統都是獨立的,相互之間很難打通。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什麼?怎麼把原有基礎系統打通,資料基礎上可以整合、協同、共用的資源體系。IDPS我們的設計思想,面向業務系統設計,通過標準化平臺規劃、標準化資料需求規劃,讓基礎設施按照需求來建,而不是按照哪一個分支,哪一個線上的需求去建設,通過這樣,現在交通流量採集、誘導系統、信號控制,這些系統來說,我們有一個卡口式電警可以實現,再加上信號控制機的資訊,全數據資訊都採集了,就不需要微波流量採集等等很多東西。這來源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沒有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我們以前看錄影,出了一個案子,去派出所看錄影,看得眼睛冒花。現在智慧技術讓機器去識別。

IDPS,我們的理念是把傳統很多種設備聚焦到三個,在GIS-T城市基礎資訊平臺基礎上,一是視頻監控,二是信號控制,三是卡口式電警,這樣相關資料基本上完備了。

我們認為交通大腦最重要的是P和D,一個是完備的資料獲取,這是核心,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些資料,才使計算有結果。首先是資料雲,資料雲上,一個是路網結構,知道容量,知道承載力;二是通過資料平臺的處理來說,知道它的運營狀態。知道容量和需求以及狀態,通過資料平臺呈現出來。有了這樣的呈現後,我們看一下計算結果,在現實模擬下是怎樣的,有了這樣的體系後,我們再對接業務系統介面,連結業務系統,我們公安有很多管理系統,把這些東西放進去,支持政府的效率更加精准。

交通大腦三大關鍵技術:可計算GIS-T,關於智慧交通的地理資訊平臺,這是核心,所有智慧交通在這上面完成,沒有它,智慧交通就沒有意義;二是資料驅動,從資料驅動到模型資料的建立;三是實戰能力,交通分析。

第一,GIS-T分層路網模型:拓撲層,交叉路口、路段的點線拓撲;語義層,交通轉向規則、方位描述;設施層,路閘道聯的交通設施對象;還有就是設備層。

第二,GIS-T可以解決交通容量計算、需求分析、狀態分析、交通模擬,沒有它我們做不了智慧交通。

第三,我們通過交通分析平臺,知道交通路況分析,我們知道路況精細化狀態,知道路況個性化狀態,通過這些狀態做態勢分析,通過歷史資料,會往哪一個方向演變,對我們實戰有很好的幫助。

我們做擁堵成因分析,容量不足、需求過大還是信號控制不當,發生交通事故等等。關於綠波帶線控,基於關鍵流向、關鍵路徑設置綠波帶,而非一味沿著主幹道設置。在區域協調面控,我們以面帶點,以出行為本,引導出行,滿足出行,出行以人為本。以前我們認為以車為本,以管理者思維為本,我們要轉到以人為本的理念上去,溢流片區的車流疏導,區域供需協調。

這是我們在安徽宣城的案例,GIS-T交通地理資訊可計算平臺在“兩化”的應用,使各種標誌標線邏輯關係合理,不像以前經常有矛盾。例如左拐彎是禁行的,地面卻有左轉標線,這時候我們系統自動會呈現。還有微觀交通模擬平臺,通過建模可以直接看到,在這個資料狀態下是怎樣的交通現狀。

我們可以解構路口交通運行,可以知道路口容量,通過這些車,明確資料、身份且區分常發出行和偶發出行。這是兩個路口間的路段,中間只能停68輛車,如果一個週期多來10輛車,就把路口堵了,我們是不是要把這個路設成單行道。我們通過資料可以知道路網承載力1.1萬輛車,現有車輛9千輛,這樣對於這個城市的交通,始終處於相對通暢的狀態。

總結一下,迎接交通革命,要用IDPS體系來建設智慧交通。構建城市交通大腦,可計算的交通,可計算的城市。具備完備的資料獲取,具備GIS-T可計算平臺。新一代智慧交通管理模式,所見即所得,基於GIS-T,自動計算交通組織方案,提高優化效率。自動計算並提示容量、需求、狀態及其存在的問題、成因分析。“今日知明日事”,“先卜先知”。基於卡口式

期待各位專家和老師在論壇後分享交流,也希望大家多給我們指導,謝謝。

CAAI原創 丨 作者顧友良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及翻譯

如需轉載合作請向學會或本人申請

轉發請注明轉自中國人工智慧學會

什麼時候限什麼車進入哪一個路段,什麼氣候環境下限制什麼方式,可以做出很多交通出行誘導系統方式,引導市民選擇什麼樣的路徑出行,什麼時段出行。這是城市交通大腦IDPS架構的介紹。

交通大腦和傳統的智慧交通系統區別在哪?傳統來說,各個業務系統都是獨立的,相互之間很難打通。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什麼?怎麼把原有基礎系統打通,資料基礎上可以整合、協同、共用的資源體系。IDPS我們的設計思想,面向業務系統設計,通過標準化平臺規劃、標準化資料需求規劃,讓基礎設施按照需求來建,而不是按照哪一個分支,哪一個線上的需求去建設,通過這樣,現在交通流量採集、誘導系統、信號控制,這些系統來說,我們有一個卡口式電警可以實現,再加上信號控制機的資訊,全數據資訊都採集了,就不需要微波流量採集等等很多東西。這來源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沒有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我們以前看錄影,出了一個案子,去派出所看錄影,看得眼睛冒花。現在智慧技術讓機器去識別。

IDPS,我們的理念是把傳統很多種設備聚焦到三個,在GIS-T城市基礎資訊平臺基礎上,一是視頻監控,二是信號控制,三是卡口式電警,這樣相關資料基本上完備了。

我們認為交通大腦最重要的是P和D,一個是完備的資料獲取,這是核心,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些資料,才使計算有結果。首先是資料雲,資料雲上,一個是路網結構,知道容量,知道承載力;二是通過資料平臺的處理來說,知道它的運營狀態。知道容量和需求以及狀態,通過資料平臺呈現出來。有了這樣的呈現後,我們看一下計算結果,在現實模擬下是怎樣的,有了這樣的體系後,我們再對接業務系統介面,連結業務系統,我們公安有很多管理系統,把這些東西放進去,支持政府的效率更加精准。

交通大腦三大關鍵技術:可計算GIS-T,關於智慧交通的地理資訊平臺,這是核心,所有智慧交通在這上面完成,沒有它,智慧交通就沒有意義;二是資料驅動,從資料驅動到模型資料的建立;三是實戰能力,交通分析。

第一,GIS-T分層路網模型:拓撲層,交叉路口、路段的點線拓撲;語義層,交通轉向規則、方位描述;設施層,路閘道聯的交通設施對象;還有就是設備層。

第二,GIS-T可以解決交通容量計算、需求分析、狀態分析、交通模擬,沒有它我們做不了智慧交通。

第三,我們通過交通分析平臺,知道交通路況分析,我們知道路況精細化狀態,知道路況個性化狀態,通過這些狀態做態勢分析,通過歷史資料,會往哪一個方向演變,對我們實戰有很好的幫助。

我們做擁堵成因分析,容量不足、需求過大還是信號控制不當,發生交通事故等等。關於綠波帶線控,基於關鍵流向、關鍵路徑設置綠波帶,而非一味沿著主幹道設置。在區域協調面控,我們以面帶點,以出行為本,引導出行,滿足出行,出行以人為本。以前我們認為以車為本,以管理者思維為本,我們要轉到以人為本的理念上去,溢流片區的車流疏導,區域供需協調。

這是我們在安徽宣城的案例,GIS-T交通地理資訊可計算平臺在“兩化”的應用,使各種標誌標線邏輯關係合理,不像以前經常有矛盾。例如左拐彎是禁行的,地面卻有左轉標線,這時候我們系統自動會呈現。還有微觀交通模擬平臺,通過建模可以直接看到,在這個資料狀態下是怎樣的交通現狀。

我們可以解構路口交通運行,可以知道路口容量,通過這些車,明確資料、身份且區分常發出行和偶發出行。這是兩個路口間的路段,中間只能停68輛車,如果一個週期多來10輛車,就把路口堵了,我們是不是要把這個路設成單行道。我們通過資料可以知道路網承載力1.1萬輛車,現有車輛9千輛,這樣對於這個城市的交通,始終處於相對通暢的狀態。

總結一下,迎接交通革命,要用IDPS體系來建設智慧交通。構建城市交通大腦,可計算的交通,可計算的城市。具備完備的資料獲取,具備GIS-T可計算平臺。新一代智慧交通管理模式,所見即所得,基於GIS-T,自動計算交通組織方案,提高優化效率。自動計算並提示容量、需求、狀態及其存在的問題、成因分析。“今日知明日事”,“先卜先知”。基於卡口式

期待各位專家和老師在論壇後分享交流,也希望大家多給我們指導,謝謝。

CAAI原創 丨 作者顧友良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及翻譯

如需轉載合作請向學會或本人申請

轉發請注明轉自中國人工智慧學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