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師承林風眠、潘天壽的跨洋畫家三巨頭,漂泊的文脈終於回國

鄭月波、王昌傑、劉業昭輾轉到了臺灣

又同在五、六十歲的年紀, 遷居美國

劉業昭《貓頭鷹》

就在前幾天, 浙江美術館2017年度大展之一「跨洋三傑——鄭月波、王昌傑、劉業昭作品展」開幕。

這次的展覽中三位畫家, 有著頗為相似的人生和藝術經歷。

雖然三位元藝術家如今已經不在, 但作品卻重逢到了三人共同的起點——杭州。 除了作品之外, 館方甚至還把幾位畫家最純真的多幅作品做成了動圖。

鄭月波《母子貓》

所以這是一場「同學會」, 八十多年前, 他們同在杭州國立藝專(中國美術學院前身)求學, 是學校最早的一批畢業生。 之後, 三人又渡海臺灣, 成為傳統藝術的傳道授業者, 最後又到北美, 從杭州承襲的藝術傳統從未割斷。

國立藝專的前十年,

是最好的十年。 國立藝專昔日的教務長林文錚曾說, 既有林風眠、李可染這樣的老師, 也出了趙無極、吳冠中、朱德群這樣的學生。

還有一些人, 今天的我們或許已不熟悉, 但那只是歲月的隔膜, 在他們的生命中, 也始終閃耀著這所學校所賦予的光彩。

鄭月波作品

而四年之前, 英國著名藝術史家蘇立文教授

最後的彌留之際在美國

看到王昌傑的《三藩市全景圖》時,

驚訝地說:

「我怎麼會不知道這個畫家呢?」

蘇立文

Michael Sullivan, 1916-2013

王昌傑《春上黃山》高97cm寬183cm 紙本水墨

其實, 鄭月波(1907-1991)、王昌傑(1910-1999)和劉業昭(1910-2003)均為杭州國立藝專的早期畢業生, 曾經跟隨大藝術家林風眠、潘天壽學習繪畫。

在他們入學時國立藝專成立才不久, 當時設有國畫、西畫、雕塑、圖案四系, 半年後, 國畫和西畫合併為繪畫系。 所以, 鄭月波、王昌傑、劉業昭都同時受過西畫和國畫教育。

劉業昭《有朋自遠方來》 高68cm寬40cm 紙本水墨

不難看出他們三位都承襲了林風眠、潘天壽的“兼收並蓄、中西繪畫拉開距離”的精神與畫風。

但由於諸多原因,三位畫家從1940年代之後就遷到臺灣後來定居美國,也使得他們成為20世紀海外中國畫畫家的代表。

國立藝專第一學霸

「001」號畢業證持有者

鄭月波是三人中的「學霸」。1933年,作為杭州國立藝專第一批畢業生,他文憑上的編號是1,這個順序是按照成績排列的。

學的是西畫和圖案,學生時代鄭月波的鉛筆素描《萬物皆吾與也》就獲得了美國動物保護協會舉辦的國際美展金獎。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大門(現杭州平湖秋月附近)

生於1908年,祖籍廣東東莞。鄭月波因受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等影響,不但有扎實的國畫基礎,還獨具風格。作畫時用筆酣暢,擅長以寥寥數筆勾勒出駿馬、貓、遊魚等動物的姿態,體現出以少勝多的表現力。

鄭月波《酣睡》 高33cm寬68cm 紙本水墨

上面那副就描繪了一隻正在酣睡的貓。以墨色暈染出貓柔軟的肢體,再逐漸細畫花紋及細節,展現了一隻天真可愛、心無戒備的小貓形象。

右下角有鄭月波自題名款,鈐“鄭月波”白文印。左側有傅狷夫題“酣睡”並題落名款,鈐“傅狷夫印”白文印。

鄭月波與張大千合作的《黑貓墨荷圖》

他還曾與張大千合作繪製《貓荷圖》、《遊魚圖》等畫作。

張大千不僅是他們住在加州卡梅爾小鎮時的鄰里,還是父親的「飯友」。在鄭月波女兒的記憶裡,父親愛美食,而張大千家有很好的廚師。

鄭月波《母子貓》 高26cm寬59cm 紙本水墨

此畫描繪了母貓哺乳小貓的情景。大片墨色暈染出一隻全身黑毛的母貓,唯有臉上有一小片白色。

小貓則是三色花貓,側臥背對畫面。母貓望向畫面左側,貓眼瞪圓,瞳孔呈一條分隔號,神色警覺,似乎在擔心有人驚擾了它們的寧靜。

鄭月波 桃之夭夭(指畫) 高69cm寬45cm 紙本水墨

而這一副《逃之夭夭》展現了一枝垂落,兩顆紅彤彤的果實壓彎了枝頭的景象。果實周圍綠葉映襯,十分突出。右側有兩隻小鳥飛來,愉快祥和。

右下方題“不鬥老人指寫,時年七十有四”,鈐“鄭”字朱文印,“月波”白文印,“福祿壽”朱文印。

鄭月波《趨之若鶩》 高69cm寬44cm 紙本水墨

溫潤的面目之下別有風骨

海上的筆墨與氣韻

而另一位“三傑”王昌傑,他的畫卻以花鳥為主兼擅山水,將國畫的筆墨、氣韻與西畫的色調和構圖形式圓融地結合,色調沖淡,老筆紛披。

1910年出生于浙江遂安(今千島湖),受李可染鼓勵,進入國立藝專接受系統美術教育。抗戰時期還曾放下畫筆拿起槍桿過,後來回歸藝術,他的一草一木,一石一葉,都能折射出獨特的心靈體驗和人生境界。

王昌傑《九魚圖》高89cm寬269cm 紙本水墨

王昌傑的畫裡,芭蕉、荷花、蒼鷹、勁松、牡丹作品具宏大優雅之美,即使移居美國多年,仍然保留著純正的民國時期海上畫家的味道。

融合西畫的強烈視覺效果,造型立體感強,墨彩色調柔和優雅,形成具有裝飾性意味的繪畫風格。但又基本保持傳統繪畫的筆墨形式,繼承中國畫的筆墨、氣韻,注重學習任伯年和吳昌碩的繪畫境界。

王昌傑《荷竹自在香》 高91cm寬142cm 紙本水墨

在他的《荷竹自在香》中,王昌傑以墨色為主,輔以赭石、石青暈染荷葉,曙紅勾勒荷花,畫面層次分明,節奏處理得當。此畫作於1984年,王昌傑已經74歲。

不以奇取勝,所以第一次看到未必覺得印象深刻。但細細觀察畫面就會發現筆墨濃郁,溫潤的面目之下別有風骨,似乎可以體會另一種人生情懷。

王昌傑 《萬里鵬歸》 高71cm寬135cm 紙本水墨

上面這幅畫作於1994年,王昌傑當時正值耄耋之年84歲的高齡。畫面中蒼鷹和松樹是中國畫中,常常是剛勁與氣節的含義。

筆蒼墨潤,構圖縱橫相交,遒勁有力,蒼鷹神態高遠。似乎是畫家王昌傑在暮年依舊是壯心不已,氣勢與胸襟都在這幅畫上。

被國立藝專的教授驚為天人

劉業昭同樣是融合中西繪畫技法,善於描繪山水、人物、花鳥等題材的作品。1910年生於湖南長沙,在國立藝專期間油畫國畫兼修,得到林風眠、吳大羽、蔡威廉、潘天壽等名師的悉心教導。

他以山水為師,以天地為畫布,尤擅畫墨梅,很有氣勢,又不全是中國潑墨,教授們驚為天人。

劉業昭《往來如梭》 高33cm寬40cm 紙本水墨

1935年畢業後,赴日本明治大學和帝國美術學校深造油畫。他的筆墨融合中西技法,水墨酣暢淋漓,無論山水還是花鳥、人物,都能真氣充沛,自然可愛。

1993年美國政府發行生肖郵票,專請劉業昭配畫,廣受歡迎,持續了十年之久,有力促進了中華文化在美國的傳播。

劉業昭《貓頭鷹之一》高67cm寬43cm 紙本水墨

劉業昭的山水作品和王昌傑截然不同。大塊的色彩,簡潔的造型,可以看出他吸收的西畫技法,但用的花青、赭石和藤黃顏色,使畫作依然有著中國畫的氣息。

劉業昭《輕舟萬重山》 高101cm寬71cm 紙本水墨

客居海外近半個世紀,心系故土,但在生前未能歸國。以至於兼修油畫的王昌傑在創作《三藩市全景》畫的是美國的金門大橋,卻依舊一派國畫氣質。

不過這個未盡的心願,如今終於寄予畫作實現。與自己同樣經歷的國立藝專的摯友一起,讓作品回國一同展出,而且還是在杭州的浙江美術館。

這次展覽中,三位畫家分別佔據三個展廳。遊走其中,很容易感受他們的和而不同。三人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但又都未曾遺失承襲於中國的味道。

鄭月波、王昌傑、劉業昭是全才型的畫家,他們的成就代表了美院早年的教學成果。他們這一代,出國以後接觸的東西比國內開放很多。在中西結合的過程中,立足的始終是傳統的技法,這蘊含了他們自己的選擇。

——陳永怡

潘天壽紀念館館長陳永怡是位嚴謹的學者,但還是用了好幾遍“太厲害了”來形容鄭月波,稱之繪畫能力極強。

而展覽的名稱「跨洋三傑」並作為鄭月波、王昌傑、劉業昭的稱號,也是在這次展覽中誕生的。

浙江美術館館長斯舜威說,梳理「跨洋三傑」是研究中國藝術史的要求:

1949年之後從大陸到海外的藝術家還有不少,他們為中國書畫的發展做出了各自的貢獻,然而,我們對他們的藝術探求、藝術成就可能認識還沒有到位。

一部近現代中國繪畫史,不能缺了包括臺灣在內的海外中國書畫家的一頁。

我們提出‘跨洋三傑’,出發點也就在此。

1964年劉業昭、王昌傑、鄭月波與三藩市州大校長

“他們三位是潘天壽的弟子,

到臺灣以後,文化也是代代傳承。

這個展覽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問題,

比如他們在文脈繼承中起到什麼作用?”

文 編輯 _ 譜妹 | 圖片來自網路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新媒體旗下分類媒體「靠譜」

- THE END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外灘TheBund(the-bund)"

劉業昭《有朋自遠方來》 高68cm寬40cm 紙本水墨

不難看出他們三位都承襲了林風眠、潘天壽的“兼收並蓄、中西繪畫拉開距離”的精神與畫風。

但由於諸多原因,三位畫家從1940年代之後就遷到臺灣後來定居美國,也使得他們成為20世紀海外中國畫畫家的代表。

國立藝專第一學霸

「001」號畢業證持有者

鄭月波是三人中的「學霸」。1933年,作為杭州國立藝專第一批畢業生,他文憑上的編號是1,這個順序是按照成績排列的。

學的是西畫和圖案,學生時代鄭月波的鉛筆素描《萬物皆吾與也》就獲得了美國動物保護協會舉辦的國際美展金獎。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大門(現杭州平湖秋月附近)

生於1908年,祖籍廣東東莞。鄭月波因受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等影響,不但有扎實的國畫基礎,還獨具風格。作畫時用筆酣暢,擅長以寥寥數筆勾勒出駿馬、貓、遊魚等動物的姿態,體現出以少勝多的表現力。

鄭月波《酣睡》 高33cm寬68cm 紙本水墨

上面那副就描繪了一隻正在酣睡的貓。以墨色暈染出貓柔軟的肢體,再逐漸細畫花紋及細節,展現了一隻天真可愛、心無戒備的小貓形象。

右下角有鄭月波自題名款,鈐“鄭月波”白文印。左側有傅狷夫題“酣睡”並題落名款,鈐“傅狷夫印”白文印。

鄭月波與張大千合作的《黑貓墨荷圖》

他還曾與張大千合作繪製《貓荷圖》、《遊魚圖》等畫作。

張大千不僅是他們住在加州卡梅爾小鎮時的鄰里,還是父親的「飯友」。在鄭月波女兒的記憶裡,父親愛美食,而張大千家有很好的廚師。

鄭月波《母子貓》 高26cm寬59cm 紙本水墨

此畫描繪了母貓哺乳小貓的情景。大片墨色暈染出一隻全身黑毛的母貓,唯有臉上有一小片白色。

小貓則是三色花貓,側臥背對畫面。母貓望向畫面左側,貓眼瞪圓,瞳孔呈一條分隔號,神色警覺,似乎在擔心有人驚擾了它們的寧靜。

鄭月波 桃之夭夭(指畫) 高69cm寬45cm 紙本水墨

而這一副《逃之夭夭》展現了一枝垂落,兩顆紅彤彤的果實壓彎了枝頭的景象。果實周圍綠葉映襯,十分突出。右側有兩隻小鳥飛來,愉快祥和。

右下方題“不鬥老人指寫,時年七十有四”,鈐“鄭”字朱文印,“月波”白文印,“福祿壽”朱文印。

鄭月波《趨之若鶩》 高69cm寬44cm 紙本水墨

溫潤的面目之下別有風骨

海上的筆墨與氣韻

而另一位“三傑”王昌傑,他的畫卻以花鳥為主兼擅山水,將國畫的筆墨、氣韻與西畫的色調和構圖形式圓融地結合,色調沖淡,老筆紛披。

1910年出生于浙江遂安(今千島湖),受李可染鼓勵,進入國立藝專接受系統美術教育。抗戰時期還曾放下畫筆拿起槍桿過,後來回歸藝術,他的一草一木,一石一葉,都能折射出獨特的心靈體驗和人生境界。

王昌傑《九魚圖》高89cm寬269cm 紙本水墨

王昌傑的畫裡,芭蕉、荷花、蒼鷹、勁松、牡丹作品具宏大優雅之美,即使移居美國多年,仍然保留著純正的民國時期海上畫家的味道。

融合西畫的強烈視覺效果,造型立體感強,墨彩色調柔和優雅,形成具有裝飾性意味的繪畫風格。但又基本保持傳統繪畫的筆墨形式,繼承中國畫的筆墨、氣韻,注重學習任伯年和吳昌碩的繪畫境界。

王昌傑《荷竹自在香》 高91cm寬142cm 紙本水墨

在他的《荷竹自在香》中,王昌傑以墨色為主,輔以赭石、石青暈染荷葉,曙紅勾勒荷花,畫面層次分明,節奏處理得當。此畫作於1984年,王昌傑已經74歲。

不以奇取勝,所以第一次看到未必覺得印象深刻。但細細觀察畫面就會發現筆墨濃郁,溫潤的面目之下別有風骨,似乎可以體會另一種人生情懷。

王昌傑 《萬里鵬歸》 高71cm寬135cm 紙本水墨

上面這幅畫作於1994年,王昌傑當時正值耄耋之年84歲的高齡。畫面中蒼鷹和松樹是中國畫中,常常是剛勁與氣節的含義。

筆蒼墨潤,構圖縱橫相交,遒勁有力,蒼鷹神態高遠。似乎是畫家王昌傑在暮年依舊是壯心不已,氣勢與胸襟都在這幅畫上。

被國立藝專的教授驚為天人

劉業昭同樣是融合中西繪畫技法,善於描繪山水、人物、花鳥等題材的作品。1910年生於湖南長沙,在國立藝專期間油畫國畫兼修,得到林風眠、吳大羽、蔡威廉、潘天壽等名師的悉心教導。

他以山水為師,以天地為畫布,尤擅畫墨梅,很有氣勢,又不全是中國潑墨,教授們驚為天人。

劉業昭《往來如梭》 高33cm寬40cm 紙本水墨

1935年畢業後,赴日本明治大學和帝國美術學校深造油畫。他的筆墨融合中西技法,水墨酣暢淋漓,無論山水還是花鳥、人物,都能真氣充沛,自然可愛。

1993年美國政府發行生肖郵票,專請劉業昭配畫,廣受歡迎,持續了十年之久,有力促進了中華文化在美國的傳播。

劉業昭《貓頭鷹之一》高67cm寬43cm 紙本水墨

劉業昭的山水作品和王昌傑截然不同。大塊的色彩,簡潔的造型,可以看出他吸收的西畫技法,但用的花青、赭石和藤黃顏色,使畫作依然有著中國畫的氣息。

劉業昭《輕舟萬重山》 高101cm寬71cm 紙本水墨

客居海外近半個世紀,心系故土,但在生前未能歸國。以至於兼修油畫的王昌傑在創作《三藩市全景》畫的是美國的金門大橋,卻依舊一派國畫氣質。

不過這個未盡的心願,如今終於寄予畫作實現。與自己同樣經歷的國立藝專的摯友一起,讓作品回國一同展出,而且還是在杭州的浙江美術館。

這次展覽中,三位畫家分別佔據三個展廳。遊走其中,很容易感受他們的和而不同。三人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但又都未曾遺失承襲於中國的味道。

鄭月波、王昌傑、劉業昭是全才型的畫家,他們的成就代表了美院早年的教學成果。他們這一代,出國以後接觸的東西比國內開放很多。在中西結合的過程中,立足的始終是傳統的技法,這蘊含了他們自己的選擇。

——陳永怡

潘天壽紀念館館長陳永怡是位嚴謹的學者,但還是用了好幾遍“太厲害了”來形容鄭月波,稱之繪畫能力極強。

而展覽的名稱「跨洋三傑」並作為鄭月波、王昌傑、劉業昭的稱號,也是在這次展覽中誕生的。

浙江美術館館長斯舜威說,梳理「跨洋三傑」是研究中國藝術史的要求:

1949年之後從大陸到海外的藝術家還有不少,他們為中國書畫的發展做出了各自的貢獻,然而,我們對他們的藝術探求、藝術成就可能認識還沒有到位。

一部近現代中國繪畫史,不能缺了包括臺灣在內的海外中國書畫家的一頁。

我們提出‘跨洋三傑’,出發點也就在此。

1964年劉業昭、王昌傑、鄭月波與三藩市州大校長

“他們三位是潘天壽的弟子,

到臺灣以後,文化也是代代傳承。

這個展覽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問題,

比如他們在文脈繼承中起到什麼作用?”

文 編輯 _ 譜妹 | 圖片來自網路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新媒體旗下分類媒體「靠譜」

- THE END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外灘TheBund(the-bu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