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看臺灣手藝「36技」

臺灣, 吸引藝文愛好者一次又一次前往的, 不僅僅是美食、美景、美好生活, 更因為這些滿懷熱情、精益求精、默默堅守, 用一輩子詮釋著「職人精神」的手藝人。

陶瓷

今天的霧峰, 因為有臺灣陶藝先驅

蔡榮佑四十餘年的辛勤耕耘,

已然成為臺灣現代陶藝的“新鄉”。

但蔡榮佑卻從未放棄過對美和藝術的追求。

對於臺灣現代陶藝來講, 蔡榮佑是一座高峰。 20世紀70年代, 臺灣現代陶藝界一片沉寂。

蔡榮佑以開風氣之先的個展, 點燃了臺灣現代陶藝蓬勃發展的火炬。 他創立的廣達藝苑為臺灣中部地區培養出大批現代陶藝者。

多年來, 蔡榮佑從生活的陶罐出發, 捕捉平民生活中素樸憨厚的精神本質, 但不受固定形制的束縛。 他的陶藝通過樸實的造型和絢爛的釉彩, 呈現故鄉泥土美麗的容顏, 展現出豐美動人的深刻內蘊與精緻的品質。

《歸巢》是一件金雕與瓷藝結合的作品, 充滿生氣與禪意。

這些年, 許朝宗和他的吉洲窯名氣大增

但並沒有因此飛速擴張,

只求在種子發芽的地方執著堅守。

如吉洲窯出品的陶瓷,都出自許朝宗之手。拉坯、雕塑、釉藥、彩繪、窯爐,每個工序他都自己完成。他有一個理念,要讓貼著吉洲窯標籤的產品,件件都貨真價實。因此,儘管他的作品的價位在75萬新臺幣左右(約合人民幣16.5萬),市場上還是供不應求。

可誰又能想到,這個如今在陶瓷界赫赫有名的藝術家,曾對陶瓷完全陌生。憑一股不認輸、不氣餒的傻勁,許朝宗將陶瓷創作這項一技之長,發揮得淋漓盡致。

許朝宗最擅長的技巧是釉藥。30多年來,他嘗試過五萬多種藥的組合,結合各種金屬特性、溫度、土質來進行試驗,但最終用於創作並能展現特色的釉藥不超過10種。

這其中,“鐵銹花釉”是最讓許朝宗滿意的巔峰之作。“鐵銹花釉”屬於一種極難掌控的窯變釉,以鐵發色,灰色調中有些絲綢的質感,同時綴以亮金和霧金,脫俗而頗具禪意。

木雕

粗布的質地的帆布包裹著飯盒,

破洞處探出筷頭,粘著飯粒和菜屑,

幾隻小螞蟻尋味而來。

呂美麗的作品題材和靈感大多來自市井生活,散發出的質樸氣息模糊了真與假的界線,喚起記憶深處最真實的感動。在得知所有主體物品全由黃楊木雕刻而成後,除了感動,還有抑制不住的內心的澎湃。

即使用放大鏡看她的木雕作品,也難尋破綻。自然的褶皺、精細的帆布壓花紋理、未上好的拉鍊、細密的針腳……一個塞得飽滿的“老式書包”宛若天成,栩栩如生,就連向上提的包帶也柔軟真實。作品由整塊黃楊木雕刻,無任何拼接。再看那件平躺的“毛衣”,根本就是一針一線手工編織而成。而如此繁複的細節,全是呂美麗親自手工下刀完成。

竹編

“我是一個傳統的人,

只希望用傳統的技藝製作傳統點的東西,

追求傳統的純粹。”

在眾多的竹藝家中,葉寶蓮是最早獲得臺灣最高級別工藝獎的一位,也是最恬靜淡然、與世無爭的一位。

葉寶蓮並沒有上過專業的設計課,但誰又能想到,這個幾乎連設計稿都不會畫的竹藝家,只憑著一腔熱愛和執著,想到一個花樣就直接編,不好看就拆掉,一直拆然後一直編,在不斷地自我挑戰和修煉中完成了蛻變。當許多藝文界人士尚不知葉寶蓮為何許人時,2002年,她一鳴驚人,榮獲臺灣地區最高級別的綜合工藝比賽一等獎。

成名後,許多機會也找上門來,葉寶蓮總是婉言拒絕。這對講究效率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現代人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她只是一心一意地磨練著自己的手藝,絲毫不受外界的干擾。

錫雕

“昨日的創新,就是今日的傳統;

今日的創新,就是明日的傳統。

時間一直在走,不會停下來等我們。

唯有不停下腳步地努力創新,

才能開創自己的路。”

20歲退伍回家時,陳萬能發現鹿港的錫業幾近絕跡。但他堅持在傳統中尋求創新,一路挺了過來。如今,陳萬能的錫鋪是臺灣錫藝面臨衰亡之虞卻得以一息尚存的關鍵。

經過無數次實驗與改良,陳萬能獨創出一種錫片冷鍛技法。以錫片冷鍛塑型、焊接的作品,表面呈現細緻的紋理,更有宛如月光的銀白光澤。

此外,他還改良傳統形制、大膽突破題材限制,憑著對民間故事、宗教文化的熟稔,他將濟公、鍾馗、達摩等形象都用錫雕的技法來表現。從人物延伸到花鳥、走獸、魚龍……從裝飾性工藝品到生活實用品,包羅萬象。創作出許多富有藝術性的立體錫雕,將錫器提升為錫藝,開拓出臺灣百年錫工藝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格局。

皮塑

活脫脫的螃蟹、下圍棋的螳螂、

白玉無瑕的苦瓜……

一塊塊平淡無奇的牛皮,在葉發原手裡,

化作熱鬧的生命組合,“真”得令人驚歎!

在8平方米的工作室敲打、捏塑皮革,葉發原開啟了皮雕創作生涯,8個月後,就在臺北新生畫廊開了個展。聽起來,美好的未來就在不遠處了。然而,在開個展之後,有整整3年,他都過著入不敷出、吃住靠家裡的日子。

正當他懷疑自己的時候,士林夜市裡賣螃蟹的場景為他打開了一扇創意的大門。不久後,螃蟹皮雕組合誕生,精細的鉗子,光潤的色澤,普通的皮革仿佛被他賜予了全新的生命。

從此他開始了從大自然和生活人情味中汲取靈感的皮塑創作。以螳螂活為主角,雕刻出“揮杆打高爾夫球”、“對弈”等各種形態。“田園”系列,將對母親的思念融入到作品中,《瓜瓞綿延三連作》更是其中佳作,將田園景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也把皮的可塑性推向藝術境界。

草編

手指穿梭于藺草間,不一會兒工夫,

一個人、一匹馬的場景造型就出現了。

常採用平面編織做成日常用品的藺草編,

在鄭梅玉手裡,成了立體造型的藝術作品。

藺草編織是臺灣一項傳統技藝,已有200多年歷史,但因其慣常採用平面編織做成席子、草帽等日常用品,進入工業時代後便日漸式微。鄭梅玉另闢蹊徑,將製作實用物品的傳統技法融入藝術創作的領域,以立體造型的作品,來訴說草編的另一種風情。

想將平面的草編表現出立體造型,且有雕塑感,一開始鄭梅玉感到困難重重。為此,她專程從台東前往大甲鎮向草編工藝師柯莊屘學技,也造訪鹿港黃志農老師,向他學習“柴絲草”編織。歷經多方學藝和不懈的嘗試,她的織法多變,轉折自然,收放自如,頭髮、手指等細節也越發精細,編出的作品栩栩如生。

纏花

別人開拓新事業大多為了賺錢,

而陳惠美的第二“職業”春仔花不僅不賺

還需要她用做皮藝的收入來扶持。

這一切都源於

她對春仔花的熱愛與傳承的責任。

在遇見春仔花之前,陳惠美已經是臺灣著名的皮藝大師,而當時纏春仔花這門傳統手藝也在新時代中逐漸沒落。要怎麼做才能挽救這項美好得讓她怦然心動的手藝呢?

陳惠美見到當時已90高齡,且還精通春仔花各項工藝的陳愛玉阿嬤。愛玉阿嬤將春仔花的12種技法毫無保留地教給了陳惠美等學員。感恩于恩師的傾囊相授,以推廣技藝為目的,她成立了春仔花工作室,鼓勵學生跳出傳統樣式,把這項技藝運用到生活中,與時尚流行相結合。

經過陳惠美的不斷研習,春仔花從平面走向立體,她的作品,宛如注入一股生命力般永葆鮮活。形式上也跳脫出最初的大紅色和婚嫁用品的局限,頭花、發飾、胸針、掛畫,甚至裝置藝術……她讓春仔花不僅僅是藝術品,而是成為生活美學的一部分。

漆藝

“大概天生註定要吃這碗飯。”

許多碰生漆的人都會過敏,

需要花上很長時間去適應。

可黃麗淑卻從來沒被漆“咬”過,

從此她便一頭紮進了漆藝的世界。

黃麗淑,是談及臺灣漆藝時無法忽略的人物,其漆藝創作結合傳統與新意,在豔彩中有其簡潔與典雅,被公認為當代臺灣漆藝最具代表性的創作者之一。

黃麗淑擅長各種漆藝技法、學術研究涉獵廣博。基於對藝術創作的熱愛與工藝發展的使命感,除了向陳火慶學習漆藝,她還向更多的人請教:跟黃塗山學竹編、到日本向中裡壽克學蒔繪、到琉球工藝指導所學堆錦、到福建學習中國傳統漆器技法……這些學習不僅讓她的作品結合了木、竹、藤、漆等多項媒材的技藝,獨具匠心,也充實了她創作與教學的深度與廣度。

鑄字

“只要還有一家印刷廠需要鑄字行,

日星就會陪他們撐到最後。”

日星,臺灣最後的一家鑄字行。10多年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但依然每天點燃鑄字機的爐火,堅持手工鑄字,為我們留住鉛字的體溫。

當你走進日星,會輕易地感受到鉛字帶來的視覺和觸感上的震撼。一排排以鋼鐵搭起的鉛字架整齊地排列,楷體、宋體、黑體等不同字體依字典部首順序存放,從初號至六號,每種字體有數千個到近萬個,加起來近30萬個字形。

張介冠相信,即使在追求效率的現代社會,仍有像他這樣重視傳統工藝及歷史質感的職人的立足之地。相信在更多人的支持和成全之下,日星鑄字行的微光將更加明亮,而張介冠的鑄字工藝也將不再孤單。

制鼓 王錫坤

竹雕 陳銘堂

文物修復 蔡舜任

微雕 陳顯逢

臺灣,

有初心堅守的手藝人,

有多樣化的文創產業生態,

有中華文化一脈相連的根。

《中華手工》,先後10次前往臺灣,正是希望讓更多人感受海峽彼岸的造物美學與職人精神。用手藝,連接與促進兩岸民間文化交流。

於是我們編輯、整理了多年來對臺灣手工藝的採訪精華,將36位臺灣手藝人的故事集結成這本《職人帖》,將他們的人生故事、風格不同的經典作品、精湛的工藝細節等一一呈現,與我們一脈相承的手工藝,如今在臺灣地區是什麼模樣,有哪些運用?

文章裡,我們也附上聯繫位址、電話及路線圖。希望您除了去日月潭、101大廈、墾丁、誠品等地之外,也去看看、感受一下當地的手工藝,她,定能為您帶來不一樣的體悟。

如吉洲窯出品的陶瓷,都出自許朝宗之手。拉坯、雕塑、釉藥、彩繪、窯爐,每個工序他都自己完成。他有一個理念,要讓貼著吉洲窯標籤的產品,件件都貨真價實。因此,儘管他的作品的價位在75萬新臺幣左右(約合人民幣16.5萬),市場上還是供不應求。

可誰又能想到,這個如今在陶瓷界赫赫有名的藝術家,曾對陶瓷完全陌生。憑一股不認輸、不氣餒的傻勁,許朝宗將陶瓷創作這項一技之長,發揮得淋漓盡致。

許朝宗最擅長的技巧是釉藥。30多年來,他嘗試過五萬多種藥的組合,結合各種金屬特性、溫度、土質來進行試驗,但最終用於創作並能展現特色的釉藥不超過10種。

這其中,“鐵銹花釉”是最讓許朝宗滿意的巔峰之作。“鐵銹花釉”屬於一種極難掌控的窯變釉,以鐵發色,灰色調中有些絲綢的質感,同時綴以亮金和霧金,脫俗而頗具禪意。

木雕

粗布的質地的帆布包裹著飯盒,

破洞處探出筷頭,粘著飯粒和菜屑,

幾隻小螞蟻尋味而來。

呂美麗的作品題材和靈感大多來自市井生活,散發出的質樸氣息模糊了真與假的界線,喚起記憶深處最真實的感動。在得知所有主體物品全由黃楊木雕刻而成後,除了感動,還有抑制不住的內心的澎湃。

即使用放大鏡看她的木雕作品,也難尋破綻。自然的褶皺、精細的帆布壓花紋理、未上好的拉鍊、細密的針腳……一個塞得飽滿的“老式書包”宛若天成,栩栩如生,就連向上提的包帶也柔軟真實。作品由整塊黃楊木雕刻,無任何拼接。再看那件平躺的“毛衣”,根本就是一針一線手工編織而成。而如此繁複的細節,全是呂美麗親自手工下刀完成。

竹編

“我是一個傳統的人,

只希望用傳統的技藝製作傳統點的東西,

追求傳統的純粹。”

在眾多的竹藝家中,葉寶蓮是最早獲得臺灣最高級別工藝獎的一位,也是最恬靜淡然、與世無爭的一位。

葉寶蓮並沒有上過專業的設計課,但誰又能想到,這個幾乎連設計稿都不會畫的竹藝家,只憑著一腔熱愛和執著,想到一個花樣就直接編,不好看就拆掉,一直拆然後一直編,在不斷地自我挑戰和修煉中完成了蛻變。當許多藝文界人士尚不知葉寶蓮為何許人時,2002年,她一鳴驚人,榮獲臺灣地區最高級別的綜合工藝比賽一等獎。

成名後,許多機會也找上門來,葉寶蓮總是婉言拒絕。這對講究效率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現代人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她只是一心一意地磨練著自己的手藝,絲毫不受外界的干擾。

錫雕

“昨日的創新,就是今日的傳統;

今日的創新,就是明日的傳統。

時間一直在走,不會停下來等我們。

唯有不停下腳步地努力創新,

才能開創自己的路。”

20歲退伍回家時,陳萬能發現鹿港的錫業幾近絕跡。但他堅持在傳統中尋求創新,一路挺了過來。如今,陳萬能的錫鋪是臺灣錫藝面臨衰亡之虞卻得以一息尚存的關鍵。

經過無數次實驗與改良,陳萬能獨創出一種錫片冷鍛技法。以錫片冷鍛塑型、焊接的作品,表面呈現細緻的紋理,更有宛如月光的銀白光澤。

此外,他還改良傳統形制、大膽突破題材限制,憑著對民間故事、宗教文化的熟稔,他將濟公、鍾馗、達摩等形象都用錫雕的技法來表現。從人物延伸到花鳥、走獸、魚龍……從裝飾性工藝品到生活實用品,包羅萬象。創作出許多富有藝術性的立體錫雕,將錫器提升為錫藝,開拓出臺灣百年錫工藝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格局。

皮塑

活脫脫的螃蟹、下圍棋的螳螂、

白玉無瑕的苦瓜……

一塊塊平淡無奇的牛皮,在葉發原手裡,

化作熱鬧的生命組合,“真”得令人驚歎!

在8平方米的工作室敲打、捏塑皮革,葉發原開啟了皮雕創作生涯,8個月後,就在臺北新生畫廊開了個展。聽起來,美好的未來就在不遠處了。然而,在開個展之後,有整整3年,他都過著入不敷出、吃住靠家裡的日子。

正當他懷疑自己的時候,士林夜市裡賣螃蟹的場景為他打開了一扇創意的大門。不久後,螃蟹皮雕組合誕生,精細的鉗子,光潤的色澤,普通的皮革仿佛被他賜予了全新的生命。

從此他開始了從大自然和生活人情味中汲取靈感的皮塑創作。以螳螂活為主角,雕刻出“揮杆打高爾夫球”、“對弈”等各種形態。“田園”系列,將對母親的思念融入到作品中,《瓜瓞綿延三連作》更是其中佳作,將田園景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也把皮的可塑性推向藝術境界。

草編

手指穿梭于藺草間,不一會兒工夫,

一個人、一匹馬的場景造型就出現了。

常採用平面編織做成日常用品的藺草編,

在鄭梅玉手裡,成了立體造型的藝術作品。

藺草編織是臺灣一項傳統技藝,已有200多年歷史,但因其慣常採用平面編織做成席子、草帽等日常用品,進入工業時代後便日漸式微。鄭梅玉另闢蹊徑,將製作實用物品的傳統技法融入藝術創作的領域,以立體造型的作品,來訴說草編的另一種風情。

想將平面的草編表現出立體造型,且有雕塑感,一開始鄭梅玉感到困難重重。為此,她專程從台東前往大甲鎮向草編工藝師柯莊屘學技,也造訪鹿港黃志農老師,向他學習“柴絲草”編織。歷經多方學藝和不懈的嘗試,她的織法多變,轉折自然,收放自如,頭髮、手指等細節也越發精細,編出的作品栩栩如生。

纏花

別人開拓新事業大多為了賺錢,

而陳惠美的第二“職業”春仔花不僅不賺

還需要她用做皮藝的收入來扶持。

這一切都源於

她對春仔花的熱愛與傳承的責任。

在遇見春仔花之前,陳惠美已經是臺灣著名的皮藝大師,而當時纏春仔花這門傳統手藝也在新時代中逐漸沒落。要怎麼做才能挽救這項美好得讓她怦然心動的手藝呢?

陳惠美見到當時已90高齡,且還精通春仔花各項工藝的陳愛玉阿嬤。愛玉阿嬤將春仔花的12種技法毫無保留地教給了陳惠美等學員。感恩于恩師的傾囊相授,以推廣技藝為目的,她成立了春仔花工作室,鼓勵學生跳出傳統樣式,把這項技藝運用到生活中,與時尚流行相結合。

經過陳惠美的不斷研習,春仔花從平面走向立體,她的作品,宛如注入一股生命力般永葆鮮活。形式上也跳脫出最初的大紅色和婚嫁用品的局限,頭花、發飾、胸針、掛畫,甚至裝置藝術……她讓春仔花不僅僅是藝術品,而是成為生活美學的一部分。

漆藝

“大概天生註定要吃這碗飯。”

許多碰生漆的人都會過敏,

需要花上很長時間去適應。

可黃麗淑卻從來沒被漆“咬”過,

從此她便一頭紮進了漆藝的世界。

黃麗淑,是談及臺灣漆藝時無法忽略的人物,其漆藝創作結合傳統與新意,在豔彩中有其簡潔與典雅,被公認為當代臺灣漆藝最具代表性的創作者之一。

黃麗淑擅長各種漆藝技法、學術研究涉獵廣博。基於對藝術創作的熱愛與工藝發展的使命感,除了向陳火慶學習漆藝,她還向更多的人請教:跟黃塗山學竹編、到日本向中裡壽克學蒔繪、到琉球工藝指導所學堆錦、到福建學習中國傳統漆器技法……這些學習不僅讓她的作品結合了木、竹、藤、漆等多項媒材的技藝,獨具匠心,也充實了她創作與教學的深度與廣度。

鑄字

“只要還有一家印刷廠需要鑄字行,

日星就會陪他們撐到最後。”

日星,臺灣最後的一家鑄字行。10多年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但依然每天點燃鑄字機的爐火,堅持手工鑄字,為我們留住鉛字的體溫。

當你走進日星,會輕易地感受到鉛字帶來的視覺和觸感上的震撼。一排排以鋼鐵搭起的鉛字架整齊地排列,楷體、宋體、黑體等不同字體依字典部首順序存放,從初號至六號,每種字體有數千個到近萬個,加起來近30萬個字形。

張介冠相信,即使在追求效率的現代社會,仍有像他這樣重視傳統工藝及歷史質感的職人的立足之地。相信在更多人的支持和成全之下,日星鑄字行的微光將更加明亮,而張介冠的鑄字工藝也將不再孤單。

制鼓 王錫坤

竹雕 陳銘堂

文物修復 蔡舜任

微雕 陳顯逢

臺灣,

有初心堅守的手藝人,

有多樣化的文創產業生態,

有中華文化一脈相連的根。

《中華手工》,先後10次前往臺灣,正是希望讓更多人感受海峽彼岸的造物美學與職人精神。用手藝,連接與促進兩岸民間文化交流。

於是我們編輯、整理了多年來對臺灣手工藝的採訪精華,將36位臺灣手藝人的故事集結成這本《職人帖》,將他們的人生故事、風格不同的經典作品、精湛的工藝細節等一一呈現,與我們一脈相承的手工藝,如今在臺灣地區是什麼模樣,有哪些運用?

文章裡,我們也附上聯繫位址、電話及路線圖。希望您除了去日月潭、101大廈、墾丁、誠品等地之外,也去看看、感受一下當地的手工藝,她,定能為您帶來不一樣的體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