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在我後來的人生裡,總是想念這部詩一樣的電視劇

【轉載或者合作, 請聯繫作者mszhangziyan@foxmail.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有一部國產電視劇, 自從資源上了B站之後就很多朋友點播過, 現在應該是時候來複習它了。

最近, 這部劇的劇本,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了十五周年紀念版, 李少紅還轉發了。

劇本和臺詞是這部戲裡重要的部分, 的確值得出版來專門閱讀, 看一下評分, 劇本本身的分數高過了電視劇呐。 (下圖為劇本不同版本的評分)

在不同的年紀看《大明宮詞》,

感受是不一樣的。

小時候看《大明宮詞》, 只覺得是一個心碎的愛情故事:一個天真快樂的女孩愛上了錯的人, 就一切都錯了。

長大了再看, 找到了更多小時候沒有懂的情感:弘是喜歡男人的, 宮廷中的權力爭鬥何其恐怖, 站在權力頂端的武則天也很寂寞。

現在再看, 除了故事之外, 還會非常迷戀這部戲的詩意和質感, 無論什麼時候拿出這部戲來, 隨機播放一個段落, 都會為那份美而感動。

————————

我們先從最膚淺的說起吧。

《大明宮詞》的視覺感受很美, 到今天看也還是會有這種感覺。

這是周迅真正的成名作, 小太平的純真靈動令人過目難忘。

播出那一年周迅26歲, 前八集的小太平就把她送上了金鷹節最受歡迎女演員。

成年太平公主美麗哀婉, 眉眼間愁容和寂寞籠罩。 陳紅是大美人, 觀眾似乎就很少對她有演技的要求, 我覺得太平公主應該是陳紅演得最好的角色了。

絕世美男子趙文瑄叔叔, 一人分飾兩角。

薛紹是儒雅深情飽含掙扎。

張易之代表著輕佻又難以割捨的情欲。

配角裡也有好幾個讓人久久懷念的美人。

太子弘,眉目清秀,氣質高貴而憂鬱。

演員叫劉棟,演過《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據說這是收視率最低的海岩劇,劉棟是罕見的沒有紅起來的海岩男主角

胡靜的少年韋氏,漂亮得很明顯,難得還有少女式的精明;

何琳演的魏國夫人賀蘭氏,特別美,少女的魅惑。

對了,還有青澀的李冰冰。

讓我們印象深刻的當然是愛情故事。

上元燈節,少女太平在迷路時分揭開了一張面具,面具下那張臉,誤了她一生。

再見傾心

遇見薛紹之後,太平忽然知道了什麼叫愛情,她告訴自己權傾天下的母親,要嫁給一個叫薛紹的男人。

太平並不知道,皇家賜予薛紹駙馬稱號的同時,同時賜給了薛紹的妻子三尺白綾。

一個細節:這件衣服、這身打扮,梳頭的方式,頭上那朵花,陳紅的成年太平也穿過,這是一個過渡的象徵。

是薛紹讓太平一夜之間長大,是他讓太平在精神上從小女孩變成了女人。

第二個細節:薛紹登場後,《大明宮詞》的片頭曲,從恢弘的《太平》(“細雨中離去再還給世界一世太平”),變為溫柔的《長相守》。

在有薛紹的那幾集,開頭總有一個女聲在輕柔地唱:你像迎送花香的風啊,無辜而自由。

那段心碎的愛情,是太平公主人生最大的悲劇。

五年的夫妻生活中,薛紹因為喪妻之恨而疏遠、折磨著太平;可是太平癡心不改地愛著薛紹,令他動搖,薛紹在這種煎熬中陷入兩難,如果沒有髮妻,如果沒有武后殘忍的賜死,他一定能和太平當一對恩愛的夫妻。

一邊仇恨著皇室,一邊情不自禁愛上太平,薛紹死在了太平懷裡,童年的我大概哭了一個月吧。

由愛情引發的另一個故事主線是母女關係。

有一個站在權力最高點的母親,太平小時候是快樂單純的,她任性放縱無法無天。

母親太愛她,所以不惜殺人來為她製造最完美的初戀和婚配,強迫症一樣的愛毀了太平的終身。

《大明宮詞》讓小時候的我領悟到母女關係是女性話題裡一個重要構成,母親對女兒抱有希翼常常造成女兒的悲劇,女兒想擺脫母親的影響又帶著母親的特質。

這部戲裡,情欲也被拍成得很高級,壓抑的太平公主遇見了像薛紹的張易之,欲望如何被喚醒,是個很精彩的過程。

————————

悲劇是全劇的底色,從主角到配角,生在帝王家全都是劫難。

英俊優秀的太子弘,喜歡的是男人。

對皇子不同性取向的描寫,也是該劇尺度上的突破。

太子弘與戀人合歡可能是宮闈裡最為純粹的愛情。

弘知道自己與母親作對必將招致災厄,勸合歡逃命:“我寧可選擇孤獨,而不能讓你……”

而合歡說:“您把我理解得太簡單了。”

合歡雖然卑微,卻用生命和全部的尊嚴愛著弘,又怎麼會獨活。

太子弘在重壓中死去,合歡大膽地在李治和武則天面前宣稱,自己是弘的愛人,並要求賜死,讓他與弘合葬。

兒子們因被迫要和母親玩宮鬥遊戲而誠惶誠恐,因不得不永遠正確而自我懷疑。

最貪玩又沒出息的顯說,我羡慕太平,真想當您的女兒。

但太平同樣也痛苦啊,孩子們的痛苦,都來自武則天。

歸亞蕾的武則天只有中老年版,沒有那些少女武則天的訓馬和不倫戀故事。

她登場時已經是掌控李唐王朝的王后。

這是我心裡最喜歡的武則天,深究起來應該超過了劉曉慶版本。劉曉慶演的是一種誇張的、戲劇化的、惡女的野心——“啊權力啊,真美好,就是想要啊。”

歸亞蕾演的是更人性化的陰謀家,她誠然有算計、有城府,知道弱肉強食的規則,但也有溫柔的母性的一面。掐死過一個女兒,於是她把所有的愧疚和愛都報償到太平身上。

關於陰謀的演繹,歸亞蕾不是把心思寫在眉眼之間的那種,而是不動聲色的深不可測,隱隱讓人害怕。

即便沒有特寫鏡頭,身段也是有氣場的。

連最受寵愛的女兒太平也知道,母親會讓人感到寒意。在準備滅口和完成滅口之後,她臉上只有微笑。

歸亞蕾內斂克制又複雜的表演,和《大明宮詞》的整體風格是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武則天角色塑造的。

可以再看這個關於“殺人微笑”完整段落。

賀蘭氏侍奉李治左右,質疑自己的姨母武皇后權力太大

她口出驚人之語後,整個宮殿的宮女和太監都誠惶誠恐跪下了,從側面展示了一種不可言說的皇后權威。

不久之後,賀蘭夫人就在一次宮廷聚會上,在眾目睽睽之下,因小船漏水,在太液池中溺死,死前,“豔麗衣裙像百合一樣盛開,頭髮飄散,仿佛夢境中才能降臨的女神,美豔而不祥。 ”

權力鬥爭讓人不寒而慄,而深宮中人卻不是殺紅了眼,而是每個都無奈又別無選擇。

皮影戲這個元素貫穿全劇,是每個人在絕望中抓住的最後一絲溫柔。

這出皮影戲,最開始是唐高宗李治和魏國夫人賀蘭氏一塊演的。

臺詞就是在調戲採桑女:

——這位姑娘,請你停下美麗的腳步,你可知自己犯下什麼樣的錯誤?

——這位官人,明明是你的馬蹄踢翻了我的竹籃,你看這寬闊的道路直通藍天,你卻非讓這可惡的畜生濺起我滿身泥點,怎麼反倒怪罪是我的錯誤?

——你的錯誤就是美若天仙,你婀娜的身姿讓我的手不聽使喚,你蓬鬆的烏髮漲滿了我的眼簾,看不見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你明豔的面頰讓我胯下的這頭畜生傾倒,竟忘記了他的主人是多麼威嚴。

一次連環計後,在武則天身邊挑唆的弄臣被刺,謀殺案被嫁禍給摩拳擦掌要爭奪權力的兒子賢。鏡頭一轉,是深宮不問塵世、專心玩皮影戲《採桑女》的李治。

他輕輕地說:「這位姑娘,請你停下美麗的腳步,你可知自己犯下什麼樣的錯誤?」他想念單純的愛情,想念人間的溫柔,身為皇帝,卻是得不到這些的。

太平像父親一樣喜歡皮影戲,那是一種純潔和救贖的象徵。

最後一集裡:李隆基伏在太平公主的膝頭,二人一起還是要一起演這出皮影戲。

皮影戲還暗示了一脈相承的亂倫愛情(賀蘭氏和她的母親同為李治的寵妾,李隆基則傾慕自己的姑母太平)。

“美麗的錯誤”這句皮影戲對白反復出現,暗合著這劇中的愛情幾乎都是美麗的錯誤。

————————————

《大明宮詞》有很多風格化的設計,服裝是清新淡雅的,畫面是簡潔大氣中透著輝煌,輝煌中還有一絲恐怖。

但若現在讓觀眾回憶它最有風格的部分,相信很多人都會說:臺詞。

《大明宮詞》的臺詞常常被人說有莎士比亞味道,繁複華美一再鋪陳。

旁白無處不在,無一不美,第一集開篇的旁白,已經為這部劇奠定了一種蒼涼傷感的基調:「一連數月的大雨,將大明宮浸泡得仿佛失去了根基。」

但另一方面這些臺詞也不是沒有傳統可循,它也可以理解為古文中華麗辭藻的現代式演繹。

旁白是太平公主觀察世界的視角,有時候冷靜抽離:「那一頭枯發和一方蓋巾裝飾起來的神秘身影,像一個幽靈伴隨在母后左右,令父親陰影下本已動搖的宮廷生活,又平添了幾分魔幻的異彩。」

有時候旖旎淒絕:

「有很長一段時間,賀蘭氏對於我來說,代表著尚顯生疏的整個女性世界全部誘人的內涵。

她那風鈴般的歌聲,蝶一般輕盈的舞步,曾是大明宮所有熱切眼神捕捉的尤物。

她的存在,間隙性地使我父親臉上多了一種微熏的神采。」

《大明宮詞》當然有很多不符合史實的地方,它是歷史的同人文。但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想像力,卻並非無根無據,千百年來封建宮殿裡的血雨腥風,都會指向同一種寂寞和空虛。

—————————

主創們敢用一種反主流的方式寫劇本和演戲,也是令人敬佩的創作執著。

這樣的劇本是怎麼來的呢?當年,編劇鄭重花了兩個小時寫出一個大綱,確立了《大明宮詞》的結構:太平公主與她三任丈夫之間的愛情。

之後另一位編劇王要參與進來,他們選擇了對文學性要求很高的“詩劇”形式,鄭重說:“我們要的是那種小布爾喬亞式地、優美地說話。中國人也要有光榮勁兒、直率的說話習慣,要有深思熟虛、要特別的言之有物。”(《好奇心日報》專訪編劇)

當年的兩位編劇立志要創作一種語言上的革新,王朔曾經創造過新的語言方式,那新的創作者也想試著去做。

鄭重:“寫《大明宮詞》的時候,電視裡在正在重播《我愛我家》和《編輯部的故事》,那是由王朔參與編劇的兩部劇,90 年代末,作家王朔正憑著自己的作品影響著語言,當時有評論說王朔以筆創造了最具現代性和最富生機的現代漢語。但鄭重和王要說,“我們絕對不要這種語言。我們有一種虛榮。當時說王朔有一種語言上的革新,我們也要有。”(《好奇心日報》)

正是這種華麗厚重的劇本和與劇本氣質統一的美術造型、演員表演,成就了這樣一出氣質獨特的宮廷劇。

這部劇的臺詞,在當年就引發過爭議。

2002年《南方日報》說這種語言方式是“嚴重殘疾”,中學生作文。

《大明宮詞》那些失敗的對白讓劇中角色都在用同一種口吻在說話,完全沒有了個性。儘管那些對話像詩一樣華麗,可那不是角色在說話,而是編劇在說話、是導演在說話。《大明宮詞》不過是篇中學生的作文。”

甚至男主角趙文瑄本人也不喜歡這樣的臺詞。

“最不能接受的是,編劇的水準讓人吃驚。《大明宮詞》的臺詞讓人難以接受,不中不洋,湊湊合合,每到拍戲都要讀這些臺詞,實在讓人很難受。”

“我才不認為它是‘莎翁’的寫法呢,優秀的藝術作品是不分國界的,都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而《大明宮詞》是粗糙的模仿,只是一個形式,又不像,更沒有深層次的精神。”

當年媒體對《大明宮詞》華麗臺詞的看法,是有褒有貶,似乎褒揚更占上風

《大明宮詞》敢冒市場之大不韙,其勇氣和責任感可嘉……它至少嘗試從“炸雞漢堡”怪圈中努力地掙脫。市場可能不被看好,但像劇中一個個尊嚴地死 去的生命一樣,有理想在,有激情在,同時喚醒觀眾:還有另一種說話的方式,需要換一種方式來“聽”。(楊成)

當年的輿論場已經無法複刻,但我很確定,那一年,這部戲在我們老家那個蘇北小城裡深受歡迎,全家人鎖定了央視八套黃金檔在追,同學老師們人人都談論劇情。

華麗的不接地氣的劇本寫作方式並沒有被大眾抵制,有資料為證,收視率一路上揚到7%,算熱播劇:

據央視索福瑞收視調查報告,播出以來,收視率從4.3%迅速升為7.7%。(《北京晨報》)

每年我都會把《大明宮詞》翻出來看看,總能看到些新內容,那些長長的臺詞並未隨著時間流逝而令人厭倦,反倒是在某些時刻能重新感動我。

回想起來,很佩服這部戲的編劇鄭重和王要,他們的志向不是收視率,而是創作本身,已經提出了“創造新語言方式”,何其有野心。而導演李少紅敢於把這不同尋常的劇本恰到好處地用圖像演繹出來,同樣是了不起的勇氣和眼光。

更不可思議的是,這樣今天看來是高冷的、風格化的甚至是危險的容易賠錢的電視劇,在那一年是受到市場歡迎的。

自以為聰明的市場分析永遠不知道,人的感動是難以用經濟計算的公式來推導的,那只跟才華和真誠有關。

配角裡也有好幾個讓人久久懷念的美人。

太子弘,眉目清秀,氣質高貴而憂鬱。

演員叫劉棟,演過《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據說這是收視率最低的海岩劇,劉棟是罕見的沒有紅起來的海岩男主角

胡靜的少年韋氏,漂亮得很明顯,難得還有少女式的精明;

何琳演的魏國夫人賀蘭氏,特別美,少女的魅惑。

對了,還有青澀的李冰冰。

讓我們印象深刻的當然是愛情故事。

上元燈節,少女太平在迷路時分揭開了一張面具,面具下那張臉,誤了她一生。

再見傾心

遇見薛紹之後,太平忽然知道了什麼叫愛情,她告訴自己權傾天下的母親,要嫁給一個叫薛紹的男人。

太平並不知道,皇家賜予薛紹駙馬稱號的同時,同時賜給了薛紹的妻子三尺白綾。

一個細節:這件衣服、這身打扮,梳頭的方式,頭上那朵花,陳紅的成年太平也穿過,這是一個過渡的象徵。

是薛紹讓太平一夜之間長大,是他讓太平在精神上從小女孩變成了女人。

第二個細節:薛紹登場後,《大明宮詞》的片頭曲,從恢弘的《太平》(“細雨中離去再還給世界一世太平”),變為溫柔的《長相守》。

在有薛紹的那幾集,開頭總有一個女聲在輕柔地唱:你像迎送花香的風啊,無辜而自由。

那段心碎的愛情,是太平公主人生最大的悲劇。

五年的夫妻生活中,薛紹因為喪妻之恨而疏遠、折磨著太平;可是太平癡心不改地愛著薛紹,令他動搖,薛紹在這種煎熬中陷入兩難,如果沒有髮妻,如果沒有武后殘忍的賜死,他一定能和太平當一對恩愛的夫妻。

一邊仇恨著皇室,一邊情不自禁愛上太平,薛紹死在了太平懷裡,童年的我大概哭了一個月吧。

由愛情引發的另一個故事主線是母女關係。

有一個站在權力最高點的母親,太平小時候是快樂單純的,她任性放縱無法無天。

母親太愛她,所以不惜殺人來為她製造最完美的初戀和婚配,強迫症一樣的愛毀了太平的終身。

《大明宮詞》讓小時候的我領悟到母女關係是女性話題裡一個重要構成,母親對女兒抱有希翼常常造成女兒的悲劇,女兒想擺脫母親的影響又帶著母親的特質。

這部戲裡,情欲也被拍成得很高級,壓抑的太平公主遇見了像薛紹的張易之,欲望如何被喚醒,是個很精彩的過程。

————————

悲劇是全劇的底色,從主角到配角,生在帝王家全都是劫難。

英俊優秀的太子弘,喜歡的是男人。

對皇子不同性取向的描寫,也是該劇尺度上的突破。

太子弘與戀人合歡可能是宮闈裡最為純粹的愛情。

弘知道自己與母親作對必將招致災厄,勸合歡逃命:“我寧可選擇孤獨,而不能讓你……”

而合歡說:“您把我理解得太簡單了。”

合歡雖然卑微,卻用生命和全部的尊嚴愛著弘,又怎麼會獨活。

太子弘在重壓中死去,合歡大膽地在李治和武則天面前宣稱,自己是弘的愛人,並要求賜死,讓他與弘合葬。

兒子們因被迫要和母親玩宮鬥遊戲而誠惶誠恐,因不得不永遠正確而自我懷疑。

最貪玩又沒出息的顯說,我羡慕太平,真想當您的女兒。

但太平同樣也痛苦啊,孩子們的痛苦,都來自武則天。

歸亞蕾的武則天只有中老年版,沒有那些少女武則天的訓馬和不倫戀故事。

她登場時已經是掌控李唐王朝的王后。

這是我心裡最喜歡的武則天,深究起來應該超過了劉曉慶版本。劉曉慶演的是一種誇張的、戲劇化的、惡女的野心——“啊權力啊,真美好,就是想要啊。”

歸亞蕾演的是更人性化的陰謀家,她誠然有算計、有城府,知道弱肉強食的規則,但也有溫柔的母性的一面。掐死過一個女兒,於是她把所有的愧疚和愛都報償到太平身上。

關於陰謀的演繹,歸亞蕾不是把心思寫在眉眼之間的那種,而是不動聲色的深不可測,隱隱讓人害怕。

即便沒有特寫鏡頭,身段也是有氣場的。

連最受寵愛的女兒太平也知道,母親會讓人感到寒意。在準備滅口和完成滅口之後,她臉上只有微笑。

歸亞蕾內斂克制又複雜的表演,和《大明宮詞》的整體風格是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武則天角色塑造的。

可以再看這個關於“殺人微笑”完整段落。

賀蘭氏侍奉李治左右,質疑自己的姨母武皇后權力太大

她口出驚人之語後,整個宮殿的宮女和太監都誠惶誠恐跪下了,從側面展示了一種不可言說的皇后權威。

不久之後,賀蘭夫人就在一次宮廷聚會上,在眾目睽睽之下,因小船漏水,在太液池中溺死,死前,“豔麗衣裙像百合一樣盛開,頭髮飄散,仿佛夢境中才能降臨的女神,美豔而不祥。 ”

權力鬥爭讓人不寒而慄,而深宮中人卻不是殺紅了眼,而是每個都無奈又別無選擇。

皮影戲這個元素貫穿全劇,是每個人在絕望中抓住的最後一絲溫柔。

這出皮影戲,最開始是唐高宗李治和魏國夫人賀蘭氏一塊演的。

臺詞就是在調戲採桑女:

——這位姑娘,請你停下美麗的腳步,你可知自己犯下什麼樣的錯誤?

——這位官人,明明是你的馬蹄踢翻了我的竹籃,你看這寬闊的道路直通藍天,你卻非讓這可惡的畜生濺起我滿身泥點,怎麼反倒怪罪是我的錯誤?

——你的錯誤就是美若天仙,你婀娜的身姿讓我的手不聽使喚,你蓬鬆的烏髮漲滿了我的眼簾,看不見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你明豔的面頰讓我胯下的這頭畜生傾倒,竟忘記了他的主人是多麼威嚴。

一次連環計後,在武則天身邊挑唆的弄臣被刺,謀殺案被嫁禍給摩拳擦掌要爭奪權力的兒子賢。鏡頭一轉,是深宮不問塵世、專心玩皮影戲《採桑女》的李治。

他輕輕地說:「這位姑娘,請你停下美麗的腳步,你可知自己犯下什麼樣的錯誤?」他想念單純的愛情,想念人間的溫柔,身為皇帝,卻是得不到這些的。

太平像父親一樣喜歡皮影戲,那是一種純潔和救贖的象徵。

最後一集裡:李隆基伏在太平公主的膝頭,二人一起還是要一起演這出皮影戲。

皮影戲還暗示了一脈相承的亂倫愛情(賀蘭氏和她的母親同為李治的寵妾,李隆基則傾慕自己的姑母太平)。

“美麗的錯誤”這句皮影戲對白反復出現,暗合著這劇中的愛情幾乎都是美麗的錯誤。

————————————

《大明宮詞》有很多風格化的設計,服裝是清新淡雅的,畫面是簡潔大氣中透著輝煌,輝煌中還有一絲恐怖。

但若現在讓觀眾回憶它最有風格的部分,相信很多人都會說:臺詞。

《大明宮詞》的臺詞常常被人說有莎士比亞味道,繁複華美一再鋪陳。

旁白無處不在,無一不美,第一集開篇的旁白,已經為這部劇奠定了一種蒼涼傷感的基調:「一連數月的大雨,將大明宮浸泡得仿佛失去了根基。」

但另一方面這些臺詞也不是沒有傳統可循,它也可以理解為古文中華麗辭藻的現代式演繹。

旁白是太平公主觀察世界的視角,有時候冷靜抽離:「那一頭枯發和一方蓋巾裝飾起來的神秘身影,像一個幽靈伴隨在母后左右,令父親陰影下本已動搖的宮廷生活,又平添了幾分魔幻的異彩。」

有時候旖旎淒絕:

「有很長一段時間,賀蘭氏對於我來說,代表著尚顯生疏的整個女性世界全部誘人的內涵。

她那風鈴般的歌聲,蝶一般輕盈的舞步,曾是大明宮所有熱切眼神捕捉的尤物。

她的存在,間隙性地使我父親臉上多了一種微熏的神采。」

《大明宮詞》當然有很多不符合史實的地方,它是歷史的同人文。但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想像力,卻並非無根無據,千百年來封建宮殿裡的血雨腥風,都會指向同一種寂寞和空虛。

—————————

主創們敢用一種反主流的方式寫劇本和演戲,也是令人敬佩的創作執著。

這樣的劇本是怎麼來的呢?當年,編劇鄭重花了兩個小時寫出一個大綱,確立了《大明宮詞》的結構:太平公主與她三任丈夫之間的愛情。

之後另一位編劇王要參與進來,他們選擇了對文學性要求很高的“詩劇”形式,鄭重說:“我們要的是那種小布爾喬亞式地、優美地說話。中國人也要有光榮勁兒、直率的說話習慣,要有深思熟虛、要特別的言之有物。”(《好奇心日報》專訪編劇)

當年的兩位編劇立志要創作一種語言上的革新,王朔曾經創造過新的語言方式,那新的創作者也想試著去做。

鄭重:“寫《大明宮詞》的時候,電視裡在正在重播《我愛我家》和《編輯部的故事》,那是由王朔參與編劇的兩部劇,90 年代末,作家王朔正憑著自己的作品影響著語言,當時有評論說王朔以筆創造了最具現代性和最富生機的現代漢語。但鄭重和王要說,“我們絕對不要這種語言。我們有一種虛榮。當時說王朔有一種語言上的革新,我們也要有。”(《好奇心日報》)

正是這種華麗厚重的劇本和與劇本氣質統一的美術造型、演員表演,成就了這樣一出氣質獨特的宮廷劇。

這部劇的臺詞,在當年就引發過爭議。

2002年《南方日報》說這種語言方式是“嚴重殘疾”,中學生作文。

《大明宮詞》那些失敗的對白讓劇中角色都在用同一種口吻在說話,完全沒有了個性。儘管那些對話像詩一樣華麗,可那不是角色在說話,而是編劇在說話、是導演在說話。《大明宮詞》不過是篇中學生的作文。”

甚至男主角趙文瑄本人也不喜歡這樣的臺詞。

“最不能接受的是,編劇的水準讓人吃驚。《大明宮詞》的臺詞讓人難以接受,不中不洋,湊湊合合,每到拍戲都要讀這些臺詞,實在讓人很難受。”

“我才不認為它是‘莎翁’的寫法呢,優秀的藝術作品是不分國界的,都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而《大明宮詞》是粗糙的模仿,只是一個形式,又不像,更沒有深層次的精神。”

當年媒體對《大明宮詞》華麗臺詞的看法,是有褒有貶,似乎褒揚更占上風

《大明宮詞》敢冒市場之大不韙,其勇氣和責任感可嘉……它至少嘗試從“炸雞漢堡”怪圈中努力地掙脫。市場可能不被看好,但像劇中一個個尊嚴地死 去的生命一樣,有理想在,有激情在,同時喚醒觀眾:還有另一種說話的方式,需要換一種方式來“聽”。(楊成)

當年的輿論場已經無法複刻,但我很確定,那一年,這部戲在我們老家那個蘇北小城裡深受歡迎,全家人鎖定了央視八套黃金檔在追,同學老師們人人都談論劇情。

華麗的不接地氣的劇本寫作方式並沒有被大眾抵制,有資料為證,收視率一路上揚到7%,算熱播劇:

據央視索福瑞收視調查報告,播出以來,收視率從4.3%迅速升為7.7%。(《北京晨報》)

每年我都會把《大明宮詞》翻出來看看,總能看到些新內容,那些長長的臺詞並未隨著時間流逝而令人厭倦,反倒是在某些時刻能重新感動我。

回想起來,很佩服這部戲的編劇鄭重和王要,他們的志向不是收視率,而是創作本身,已經提出了“創造新語言方式”,何其有野心。而導演李少紅敢於把這不同尋常的劇本恰到好處地用圖像演繹出來,同樣是了不起的勇氣和眼光。

更不可思議的是,這樣今天看來是高冷的、風格化的甚至是危險的容易賠錢的電視劇,在那一年是受到市場歡迎的。

自以為聰明的市場分析永遠不知道,人的感動是難以用經濟計算的公式來推導的,那只跟才華和真誠有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