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百家姓,你們和閻羅王一個姓,可以說是很有勇氣了

古人雲:參天之木, 必有其根;懷山之水, 必有其源。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追根溯源、尋根問祖的傳統, 體現了華夏兒女的民族自尊、歷史自重和文化自信。 這種傳統有許許多多的表現, 其中一項就是對姓氏文化的重視。 在中國, 姓氏不僅是社會成員稱呼的一個組成部分, 而且是標明家族來源和血緣關係的一種文字符號;不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而且與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緊密相連。

回顧中國姓氏文化史, 我們會發現每一個姓氏背後, 都有年深月久的歷史和極其豐富的故事。 中國姓氏文化,

不僅直接地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 而且也形象地記載了中華民族交流融合、生成生長的歷程。

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去瞭解一下, 百家姓當中的那個獨特的姓氏文化吧!

閻姓部分出自姬姓, 商末時, 周族首領古公亶父(又稱太王)有三個兒子:泰伯、仲雍和季曆。

小兒子季曆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 頗得太王歡心, 並說:“我世當有興者, 其在昌乎!”長子泰伯為了讓父親的願望實現, 於是就攜二弟仲雍逃避于江南吳地, 建立國家號勾吳。 周武王滅商後, 除了把仲雍之後封于吳外, 又把泰伯的曾孫仲奕封于閻鄉, 至此仲奕的後代就以封邑為氏, 奉仲奕為閻姓的得姓始祖, 又因封仲奕是為了奉祀泰伯, 所以閻姓後人奉泰伯為始祖。 異體字“閆”。

隨著閻氏歷史年代的發展, 閻氏宗族也已形成自己獨特的一些特點, 具體如下

1.各支閻姓之間並沒有形成嚴格界限。 閻姓儘管所出不同, 但都因受封于閻鄉而得姓, 一些由閻姓人自己編修的家譜也不能正確區分自己出自何支, 這說明部分閻姓支脈的早期歷史不可考。

2.閻姓發源於中國北方, 歷代也主要繁衍于中國北方廣大地區, 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

3.閻姓家乘牒譜分支甚多而精細,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有典籍佐證, 記述閻姓起源最詳細的古籍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洋洋灑灑數千字來記述之, 為他姓所罕見。

隨著歷史的發展, 時間的積澱, 閻氏一族發展也日益壯大, 當代閻姓的人口已達490多萬, 為全國第五十位姓氏, 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5%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于河南、山東、河北、山西四省, 大約占閻姓總人口的55%, 其次分佈於安徽、黑龍江、甘肅、陝西、遼寧, 這五省又集中了27%。 河南居住了閻姓總人口的16%, 為閻姓第一大省。

各地分支

閻氏嫡裔——山東德讓堂

吾閻氏一脈乃聖裔神胄, 由泰伯衍派姬姓之分支也。 世系始于人文黃帝, 肇基於神農後稷, 真龍之傳人也。 據唐史載, 太王長子泰伯不從剪商, 采藥荊蠻, 讓位三弟季曆與侄姬昌, 待武王克商後大興封建制度, 為感念伯祖泰伯揖讓之德追封為吳伯。 因此亦被歷代先賢君王奉為至德先聖。 泰伯奔吳遺子於西岐, 後封泰伯曾孫仲奕于閻鄉為伯爵以祀泰伯, 此乃吾閻氏之本源也。

受封閻鄉之仲奕公即為我四世祖, 初創立譜牒, 奠定閻氏之根源, 至今曆傳百世, 昭穆有序, 代代可考。

明朝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我七十九代祖國寶公奉詔自山西平陽攜《閻鄉家乘》率眾東遷,至中都遇寇兄弟失散,獨留甯陽卜居寺頭村,此間歷史歷歷有據。國寶公子一圭公,圭公子五,長子惟一公子十三,延傳六百載,可謂昌盛茂繁,但多數後代因不同原因遷徙甯陽各地及梁山、鄆城、濟寧、汶上、兗州、東平、肥城、泗水、滕縣、曹縣等地。又據家乘記載部分支脈遷居北京、天津、東北、河北、徐州、蕭縣、嶧縣、費縣、魚台等地,因歷史變遷未及詳敘,望後世有志之士查訪合譜。

吾閻氏由來歷經三千餘年,今多數寫作閆,原因為一九七七年第二次漢字簡化將閻簡化為閆,一九八六年廢止,雖廢止但在姓氏中卻繼續使用。因此閻閆並非一字,但為同一姓氏。

汶甯閻氏

閻氏世系考(閻思峻,民國十七年)

按辭源所載,閻氏自周武王時封泰伯曾孫仲奕于閻鄉,因以為氏。後子孫繁衍、遷徙無常、代遠年湮,難以盡考。至唐高宗總童(此處應為總章,第16代孫閻繼甯注)年間,有立本公為唐又相。大元時有閻複公為翰林,承旨加封孔子制,即其所作。至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年-1424年)有德茂公者,由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居汶邑城南三十裡漕流社,傳十餘世。兵燹迭經,書譜無存。附近有廟碑所志,吾族名字雖多,而無徵不信,不敢妄為附會,惟大明天啟時創立五聖堂廟碑所志。

斐然公確有可考,五聖堂地址即其所施,因名為閻家廟。後因連年災荒、兵燹之亂,家業蕩然。即攜其子瑉義公遷黃家店而家為

———裔孫思峻謹志

騰沖閻氏

騰沖閻氏原籍宮音太原郡河南省開封府原武縣人氏。先前歷史不可考,因而不敢妄加攀付,僅就到騰一脈而敘。

閻氏到滇西始祖諱虎山,明朝將領,于明朝洪武十四年編充總甲隨傅友德、藍玉、沐英征戰雲南;洪武十五年駐守金齒(今保山)左所,任總旗;洪武十六年,隨傅友德、郭英征麓川;洪武十八年隨沐英征麓川,並駐守騰越(今騰沖),誥封千戶之職,屯軍玉璧營盤山。

閻虎山定居騰越後,於明洪武二十一年隨都督甯正進剿雲龍州(今雲南大理雲龍縣),攻張在奴土司府。又於明洪武三十一年隨都督何福進剿南甸(今雲南德宏粱河縣)木邦酋長刀幹孟。因屢立戰功,被明皇誥封為騰沖守禦千戶所副千戶指揮使之職,並駐守玉璧。

在其屬地內有一天然池塘,水清如鏡,四季如春,全年水溫三十七攝氏度。此地因原屬閻姓所有,故名閻家塘,今已成為騰沖著名景點之一。閻虎山于明朝永樂十一年故,安葬于閻家塘後營盤山。

二代閻清,蒙兵部官引奏,承襲副千戶職,早歿,遺一女適諸生林鳳,守貞,明天順間旌表;閻清乏嗣,又弟勝升因功升承信校尉、六品百戶,故職除。

二世閻勝升,永樂年間任明軍總旗,駐守騰越屯軍閻家塘。隨後,麓川思氏叛亂,隨軍三征麓川,討孟養、雲州等地。

明正統六年正月,麓川宣慰使思倫法故後由其子思任法襲職。思任法居心叵測,不按時納貢,朝廷稍優容之,他便據麓川發動叛亂,略孟養地,傍及孟定,灣甸,南甸,怒江,並攻陷騰沖,侵潞江,金齒等地。為安定邊陲,防止祖國分裂。明英宗詔命任定西伯蔣貴為平蠻將軍,都督李安,劉聚為副將,兵部尚書王驥總督軍務,發兵十五萬,轉餉半天下,彙集車裡,孟連等地分三路進行征討。左參將冉保從東路攻細甸、灣甸、水寨入鎮康;右參將宮聚自下江攻夾象石;王驥與將貴自由中路至上江、騰越。二代閻勝升也奉命隨軍征討麓川。閻勝升英勇無敵,膽識過人,生擒刀孟項,斬刀放戛父子。而後,思任法逃亡緬甸,麓川遂平。

正統八年,思任法逃亡緬甸後,緬人趁機挾之向其子思機法求地,思機法佔據麓川地區叛亂。英宗覆命王驥,蔣貴二人率軍五萬征討麓川,閻勝升奉調隨征。後緬人與思機法交戰不支,只好將思任法奉獻求和,黔國公沐昂將思任法斬首,函首京師。繼而,思機法乞降,遣頭目刀孟永獻金銀納貢,恩准襲父職。

正統十三年,思機法複據孟養為亂。明英宗再命王驥總督軍務,以宮聚為平蠻將軍,田乾,張禮為副,調軍十三萬征討。十月,明軍與思機法戰于伊落瓦底江貢章,思機法在江西岸立柵寨,明軍從老關屯渡江作戰,一鼓作氣,攻克思機法營寨。思機法敗潰鬼哭山,據險築寨,綿延數十裡。十二月,明軍分兩路進攻,攻克孟養。思機法再次潛逃,明軍撤回後,其弟思洪法在孟養聚舊部建立新政權。這時,明軍糧餉不繼,無力再戰。於是王驥與思洪法締約,封他為孟養首領,自此三征結束,史稱”三征麓川”。閻勝升其間亦隨大軍第三次征麓川,攻佔永帕寨,斬刀孟雷。因作戰勇猛,蒙恩賜予“英”字旗,升任百戶職,封承信校尉。

三世閻騰甫,閻騰宗。正統十年改騰沖守禦千戶所為騰沖軍民指揮使司,轄前,後,左,中,右五千戶所。閻騰甫調任右所百戶,在任上病故,由其弟閻騰宗繼任百戶之職。

四世閻明(閻甫子,後裔不詳),征蠻有功升任百戶職;閻敏襲騰沖右所百戶之職。

閻敏生二子,閻麟,閻宥。五世閻麟于明成化年間任騰沖軍民指揮使司知事,又于明嘉靖初年奉調龍陵平達(今後裔尚未取得聯繫)。閻宥承父職,任右所百戶,約於正德年間奉調鎮守隘地,駐紮石牆。宥祖有五子,閻浩,閻護,閻榮,閻如(又名儒字義欽官名仕員明嘉靖年間中武舉),閻炳。閻宥於嘉靖二年因邊關動亂,奉調率五子由玉璧閻家塘到臘幸鎮守隘地天堂關(今騰沖滇灘早坡栗園)。因明朝中期軍制變動,閻氏從六代起後裔解甲歸田,安居落業于天堂關。閻宥於嘉靖二十年故。

六代祖昆仲五人,浩,榮,如,炳居住天堂關。閻護於嘉靖十六年由天堂關遷居緬箐(今騰沖中和),後裔繁昌,建立閻家沖。

如今騰沖閻氏曆二十六代,萬餘人,遍佈保山,怒江,德宏,迪慶,麗江,北京,上海,香港,澳門,臺灣,緬甸,泰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其間不乏進士,舉人,生員,教授,博士等。

兩廣閻氏

據傳兩廣閻氏原籍山西省太原府太原縣人也,南宋末年,始祖閻慈抗因官廣東省廣州府而遷居當地。閻慈抗生七子,因各種原因唯知三子名“南懷”、諡號“友恭”,約于元朝初年遷居今廣西貴港市港南區湛江鎮雲柳閻村(原興業縣保良鄉)。

明朝時期,閻氏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子孫陸續向周邊地區繁衍播遷。如今單南懷公後裔就一萬多人,遍佈貴港、玉林和桂平的馬戶、瓦塘、瓜素嶺、朱砂嶺、高嶺頭、湛江、石達等二十二個村寨,有的也遷居到新加坡等國家。

兩廣閻氏,今雖只知道南懷公一支的狀況,但是從歷史資料來看亦可查知其他支系的大體狀況。

據清朝同治六年(1867)重修的“元故太始祖號南懷諡友恭閻老大人墓”碑文可知,南懷公有侄孫閻齊為舉人,特授廣東省廣州府清遠縣正堂(縣令);侄孫閻惠為拔貢,候銓儒學正堂(教諭)。進一步說明廣東境內仍有閻慈抗後裔。

兩廣閻氏自南宋末以來,七百多年,族中人文輩起有舉人閻齊、拔貢閻惠、上林縣正堂閻天相、吏員閻運昌、生員閻進良、歲貢閻清等。

今天的姓氏文化就先分享到這,不知道這些有沒有吸引到你呢?

明朝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我七十九代祖國寶公奉詔自山西平陽攜《閻鄉家乘》率眾東遷,至中都遇寇兄弟失散,獨留甯陽卜居寺頭村,此間歷史歷歷有據。國寶公子一圭公,圭公子五,長子惟一公子十三,延傳六百載,可謂昌盛茂繁,但多數後代因不同原因遷徙甯陽各地及梁山、鄆城、濟寧、汶上、兗州、東平、肥城、泗水、滕縣、曹縣等地。又據家乘記載部分支脈遷居北京、天津、東北、河北、徐州、蕭縣、嶧縣、費縣、魚台等地,因歷史變遷未及詳敘,望後世有志之士查訪合譜。

吾閻氏由來歷經三千餘年,今多數寫作閆,原因為一九七七年第二次漢字簡化將閻簡化為閆,一九八六年廢止,雖廢止但在姓氏中卻繼續使用。因此閻閆並非一字,但為同一姓氏。

汶甯閻氏

閻氏世系考(閻思峻,民國十七年)

按辭源所載,閻氏自周武王時封泰伯曾孫仲奕于閻鄉,因以為氏。後子孫繁衍、遷徙無常、代遠年湮,難以盡考。至唐高宗總童(此處應為總章,第16代孫閻繼甯注)年間,有立本公為唐又相。大元時有閻複公為翰林,承旨加封孔子制,即其所作。至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年-1424年)有德茂公者,由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居汶邑城南三十裡漕流社,傳十餘世。兵燹迭經,書譜無存。附近有廟碑所志,吾族名字雖多,而無徵不信,不敢妄為附會,惟大明天啟時創立五聖堂廟碑所志。

斐然公確有可考,五聖堂地址即其所施,因名為閻家廟。後因連年災荒、兵燹之亂,家業蕩然。即攜其子瑉義公遷黃家店而家為

———裔孫思峻謹志

騰沖閻氏

騰沖閻氏原籍宮音太原郡河南省開封府原武縣人氏。先前歷史不可考,因而不敢妄加攀付,僅就到騰一脈而敘。

閻氏到滇西始祖諱虎山,明朝將領,于明朝洪武十四年編充總甲隨傅友德、藍玉、沐英征戰雲南;洪武十五年駐守金齒(今保山)左所,任總旗;洪武十六年,隨傅友德、郭英征麓川;洪武十八年隨沐英征麓川,並駐守騰越(今騰沖),誥封千戶之職,屯軍玉璧營盤山。

閻虎山定居騰越後,於明洪武二十一年隨都督甯正進剿雲龍州(今雲南大理雲龍縣),攻張在奴土司府。又於明洪武三十一年隨都督何福進剿南甸(今雲南德宏粱河縣)木邦酋長刀幹孟。因屢立戰功,被明皇誥封為騰沖守禦千戶所副千戶指揮使之職,並駐守玉璧。

在其屬地內有一天然池塘,水清如鏡,四季如春,全年水溫三十七攝氏度。此地因原屬閻姓所有,故名閻家塘,今已成為騰沖著名景點之一。閻虎山于明朝永樂十一年故,安葬于閻家塘後營盤山。

二代閻清,蒙兵部官引奏,承襲副千戶職,早歿,遺一女適諸生林鳳,守貞,明天順間旌表;閻清乏嗣,又弟勝升因功升承信校尉、六品百戶,故職除。

二世閻勝升,永樂年間任明軍總旗,駐守騰越屯軍閻家塘。隨後,麓川思氏叛亂,隨軍三征麓川,討孟養、雲州等地。

明正統六年正月,麓川宣慰使思倫法故後由其子思任法襲職。思任法居心叵測,不按時納貢,朝廷稍優容之,他便據麓川發動叛亂,略孟養地,傍及孟定,灣甸,南甸,怒江,並攻陷騰沖,侵潞江,金齒等地。為安定邊陲,防止祖國分裂。明英宗詔命任定西伯蔣貴為平蠻將軍,都督李安,劉聚為副將,兵部尚書王驥總督軍務,發兵十五萬,轉餉半天下,彙集車裡,孟連等地分三路進行征討。左參將冉保從東路攻細甸、灣甸、水寨入鎮康;右參將宮聚自下江攻夾象石;王驥與將貴自由中路至上江、騰越。二代閻勝升也奉命隨軍征討麓川。閻勝升英勇無敵,膽識過人,生擒刀孟項,斬刀放戛父子。而後,思任法逃亡緬甸,麓川遂平。

正統八年,思任法逃亡緬甸後,緬人趁機挾之向其子思機法求地,思機法佔據麓川地區叛亂。英宗覆命王驥,蔣貴二人率軍五萬征討麓川,閻勝升奉調隨征。後緬人與思機法交戰不支,只好將思任法奉獻求和,黔國公沐昂將思任法斬首,函首京師。繼而,思機法乞降,遣頭目刀孟永獻金銀納貢,恩准襲父職。

正統十三年,思機法複據孟養為亂。明英宗再命王驥總督軍務,以宮聚為平蠻將軍,田乾,張禮為副,調軍十三萬征討。十月,明軍與思機法戰于伊落瓦底江貢章,思機法在江西岸立柵寨,明軍從老關屯渡江作戰,一鼓作氣,攻克思機法營寨。思機法敗潰鬼哭山,據險築寨,綿延數十裡。十二月,明軍分兩路進攻,攻克孟養。思機法再次潛逃,明軍撤回後,其弟思洪法在孟養聚舊部建立新政權。這時,明軍糧餉不繼,無力再戰。於是王驥與思洪法締約,封他為孟養首領,自此三征結束,史稱”三征麓川”。閻勝升其間亦隨大軍第三次征麓川,攻佔永帕寨,斬刀孟雷。因作戰勇猛,蒙恩賜予“英”字旗,升任百戶職,封承信校尉。

三世閻騰甫,閻騰宗。正統十年改騰沖守禦千戶所為騰沖軍民指揮使司,轄前,後,左,中,右五千戶所。閻騰甫調任右所百戶,在任上病故,由其弟閻騰宗繼任百戶之職。

四世閻明(閻甫子,後裔不詳),征蠻有功升任百戶職;閻敏襲騰沖右所百戶之職。

閻敏生二子,閻麟,閻宥。五世閻麟于明成化年間任騰沖軍民指揮使司知事,又于明嘉靖初年奉調龍陵平達(今後裔尚未取得聯繫)。閻宥承父職,任右所百戶,約於正德年間奉調鎮守隘地,駐紮石牆。宥祖有五子,閻浩,閻護,閻榮,閻如(又名儒字義欽官名仕員明嘉靖年間中武舉),閻炳。閻宥於嘉靖二年因邊關動亂,奉調率五子由玉璧閻家塘到臘幸鎮守隘地天堂關(今騰沖滇灘早坡栗園)。因明朝中期軍制變動,閻氏從六代起後裔解甲歸田,安居落業于天堂關。閻宥於嘉靖二十年故。

六代祖昆仲五人,浩,榮,如,炳居住天堂關。閻護於嘉靖十六年由天堂關遷居緬箐(今騰沖中和),後裔繁昌,建立閻家沖。

如今騰沖閻氏曆二十六代,萬餘人,遍佈保山,怒江,德宏,迪慶,麗江,北京,上海,香港,澳門,臺灣,緬甸,泰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其間不乏進士,舉人,生員,教授,博士等。

兩廣閻氏

據傳兩廣閻氏原籍山西省太原府太原縣人也,南宋末年,始祖閻慈抗因官廣東省廣州府而遷居當地。閻慈抗生七子,因各種原因唯知三子名“南懷”、諡號“友恭”,約于元朝初年遷居今廣西貴港市港南區湛江鎮雲柳閻村(原興業縣保良鄉)。

明朝時期,閻氏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子孫陸續向周邊地區繁衍播遷。如今單南懷公後裔就一萬多人,遍佈貴港、玉林和桂平的馬戶、瓦塘、瓜素嶺、朱砂嶺、高嶺頭、湛江、石達等二十二個村寨,有的也遷居到新加坡等國家。

兩廣閻氏,今雖只知道南懷公一支的狀況,但是從歷史資料來看亦可查知其他支系的大體狀況。

據清朝同治六年(1867)重修的“元故太始祖號南懷諡友恭閻老大人墓”碑文可知,南懷公有侄孫閻齊為舉人,特授廣東省廣州府清遠縣正堂(縣令);侄孫閻惠為拔貢,候銓儒學正堂(教諭)。進一步說明廣東境內仍有閻慈抗後裔。

兩廣閻氏自南宋末以來,七百多年,族中人文輩起有舉人閻齊、拔貢閻惠、上林縣正堂閻天相、吏員閻運昌、生員閻進良、歲貢閻清等。

今天的姓氏文化就先分享到這,不知道這些有沒有吸引到你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