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位詩人存詩六首,但僅憑一首《涼州詞》就能問鼎詩壇

作為一個詩人, 不在於寫出多少首詩, 關鍵在於寫了幾首後人背得出的詩。 唐代詩人張若虛一生只留下一首詩, 那就是《春江花月夜》,

結果是“以孤篇壓全唐”, 夠氣魄吧!傳世數量少但是詩名很大的詩人, 在唐朝還有一位, 那就是王之渙。

我最早認識王之渙, 那是因為背誦《登鸛雀樓》這首五言詩。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在我上小學那會兒, 這首詩被選錄在語文課本裡。 現在課本裡還沒有沒有, 我沒有查過。 這首小詩前兩句寫景, 蒼涼遼闊, 後兩句說理, 意味無窮。 整首詩通俗淺顯, 但是讓人讀後回味無窮。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經常被人引用。 這首詩的流傳度和李白的《靜夜思》不相上下。

王之渙字季淩, 並州(山西太原)人, 具體生平不詳, 只知道他早年由並州遷居至絳州(今山西新絳縣),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他雖然氣節高, 但是官運不暢,

曾長期遊歷各地名山大川。 他的最後官職是文安縣尉, 在任內期間去世。

王之渙另外一首著名的詩是《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在今甘肅武威, 唐時屬隴右道。 大唐代邊塞, 蒼涼遼闊, 戍守的將士離家千里、有家難回。

這首詩描寫的正是將士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全和邊塞將士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很容易引發人的情感共鳴。 所以這首詩一面世就獲得了人們的喜愛, 在當時流傳度就很廣。 一部專門記載野史趣聞的書《集異記》記載了一個叫“旗亭畫壁”的故事, 就充分說明這個問題:

唐玄宗開元年間, 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位詩人名聲都很大, 又都落魄不遇。 有天, 天下著小雪。 三位詩人在旗亭相遇, 隨即小酌。 (“旗亭”就是酒樓, 古代酒家在道旁築亭, 門前挑著一面旗子, 上面畫著酒罈或寫個大大的“酒”字, 故稱為“旗亭”。 )剛坐下, 就有幾位歌妓到酒樓上賣唱。 唱的都是詩人們寫的詩句。 酒桌上, 王昌齡對高適和王之渙說:我們三人都以詩知名,

每每分不出高下。 現在我們在此偷聽諸歌妓歌唱, 誰的詩入樂被歌最多, 誰就為優。

這是個很好的助興節目, 高王二位欣然答應。

不一會, 一位歌妓唱到:“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王昌齡的詩。

接下來, 又一位歌妓唱到:“開篋淚沾臆, 見君前日書。 夜台何寂寞, 猶是子雲居。 ”這是高適詩詩歌。

第三位歌妓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開, 強將團扇半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 猶帶昭陽日影來”, 這是王昌齡的《長信秋詞》。

三位歌妓唱了三首詩, 王昌齡占了兩首, 而王之渙一首都沒有。 看來這頭名是要被王昌齡占了。 王昌齡舉起酒杯, 喝了一口酒, 露出了得意的笑。

王之渙打趣地說:“這些唱你們詩作的皆是潦倒樂官, , 只會唱一些‘下里巴人’之詞耳。 我的詩是‘陽春白雪’之曲, 俗物敢近哉?”

說完, 三人哈哈大笑。

王之渙站起身, 掀起簾子看了看外面的歌妓, 悠然一笑, 轉身對另外兩位詩人招了招手, 兩位元挨攏到視窗, 然後王之渙指著身穿紫衣、長得最漂亮的歌妓說:“待此子所唱, 如非我詩,吾即終身不敢與諸子爭衡矣。脫是吾詩,子等當須列拜床下,奉吾為師。”

正說間,紫衣女子就唱到 “黃河遠上白雲間…….”

果然是王之渙的詩,這下可把他高興的,笑著對王高二位說:“鄉巴佬,我沒有說錯吧”!

可見,詩人的作品不在多而在精,有精品,就能傳世,就能流芳千古。

如非我詩,吾即終身不敢與諸子爭衡矣。脫是吾詩,子等當須列拜床下,奉吾為師。”

正說間,紫衣女子就唱到 “黃河遠上白雲間…….”

果然是王之渙的詩,這下可把他高興的,笑著對王高二位說:“鄉巴佬,我沒有說錯吧”!

可見,詩人的作品不在多而在精,有精品,就能傳世,就能流芳千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