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銀行業應對3.0時代挑戰

中國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表示, 銀行3.0時代已經來臨, 銀行業要利用金融科技, 依託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技術, 創新服務方式和流程, 整合傳統服務資源, 聯動線上線下優勢, 提升整個銀行業資源配置效率, 以更先進、更靈活、更高效地響應客戶需求和社會需求。

面對3.0時代的新變化、新挑戰, 銀行業應當如何應對行業內外的全面競爭, 順利實現轉型升級?

金融科技倒逼銀行業變革

據統計, 中國活躍移動設備數量已突破10億, 95%的企業已投資於移動設備和應用, AppStore應用總數已接近15萬。

超過六成的應用移動將與資料分析整合,

大資料技術已促成全球製造業產品研發成本下降50%, 近50%的CIO(首席資訊官)計畫優先發展資料項目目。

據統計, 近年來, 中國的網上銀行交易規模突破600萬億元人民幣, 交易規模環比增長率保持在較高水準。 網上銀行與網上支付用戶群體的數量迅速攀升, 2016年末已分別突破3.5億人和4.5億人。

在金融科技倒逼銀行業變革的背景下, 中國銀行業對互聯網金融等新經營模式的發展日益重視, 絕大多數銀行家都將其作為發展重點。 在互聯網金融的各類業態中, 網路銀行、移動支付和直銷銀行最受中國銀行業關注。

盈利模式面臨轉型挑戰

利率市場化下銀行收入結構在競爭中趨於多元化, 淨息差持續收窄。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完成, 銀行業淨息差不斷下降, 2016年第三季度商業銀行整體的息差收窄30個基點, 息差收窄意味著銀行向企業與居民部門讓渡收益, 也倒逼銀行業提高風險定價能力, 調整業務結構。 存貸利差不斷收窄, 加劇商業銀行的競爭, 刺激業務範圍的擴張, 對銀行金融創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提高金融仲介效率, 銀行收入結構得到改善, 也加大金融市場的波動性。

金融脫媒趨勢顯著, 直接融資占比不斷提升。 隨著中國內地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 優質企業的融資管道日益多元化, 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規模中比重上升, 銀行貸款管道受到擠壓, 銀行間競爭加劇。 在互聯網金融、大資管的時代背景下,

銀行客戶投資管道得到擴展, 伴隨著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 存款分流對商業銀行的客戶存款造成衝擊, 銀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也有所弱化。

非金融部門杠杆率高企, 銀行不良率承壓。 近年來, 中國內地非金融部門(企業)杠杆率居高不下, 導致企業財務成本不斷增加, 積累系統性風險的火苗, 因而“去杠杆”成為當前中國內地經濟轉型中一項重要任務。 在2016年的調查中, 有73.2%的銀行家認為產能過剩行業貸款風險是目前中國銀行業最主要的信用風險, 顯著高於其他選項, 表明銀行業對產能過剩行業的擔憂。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 資本專案開放穩步推進。 人民幣入籃增加人民幣資產需求, 對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深遠影響。

在2016年調查中, 75.8%的銀行家認為人民幣入籃將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53.9%的銀行家認為會加大對人民幣資產配置。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 為正在受到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盈利放緩、利率市場化推進擠壓利差空間等多重因素考驗的中國銀行業提供難得的新增長點, 也對風險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特別是“8·11”匯改以來, 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加大, 離岸、在岸人民幣價差波動加劇, 匯率波動及後續的不確定性為商業銀行的人民幣業務帶來新的挑戰。 近年來, 中國內地資本專案開放穩步推進。 2016年12月5日, 深港通正式開通, 加強內地市場與香港市場的互聯互通, 境內外資本市場互動更加頻繁, 銀行業風險管理水準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三大發展趨勢

智慧化銀行

——技術領先的業務體系

未來智慧化銀行的出現, 將給未得到充分銀行金融服務的消費者提供便利, 同時給中小企業帶來更豐富的金融服務。 與傳統銀行不同, 分析與IT技術將會成為智慧化銀行最重要的發展基石, 一家智慧化銀行的成敗將主要取決於其科技力量, 而非金融產品。

零售消費者層面:更加全面的整體定制體驗, 基於無紙化申請與認證的點對點數位服務, 國內與國際移動電子支付, 安全性更高的生物識別技術, 基於大資料消費習慣模型的電子信用卡。

投資者層面:支援移動與線上支付的數位化支付, 基於數位化貿易與生態系統的數位錢包服務, 存款、借款與抵押貸款等銀行產品的數位化銷售,人工智慧資產管理與投資顧問,基於大資料信用模型的信用評級體系。

銀行層面:先進與靈活的IT基礎建設,基於新型網路科技與分析方法的資料庫設計能力,基於大資料消費模型的資料分析能力,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掌握更加動態的使用者資訊,網路安全系統建設與客戶資訊保護。

在未來資訊系統建設的過程中,中國銀行家將重點聚焦在核心交易系統、信貸管理系統和風險管理系統。在資訊化技術的各領域中,移動互聯網技術、大資料技術和安全可控資訊技術最受中國銀行家的關注。

根據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的統計,對於資訊化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管理精細化與客戶行銷等基於大資料技術的領域最受關注。而在資訊化技術的應用過程中,中國銀行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在於內部資料整合不夠、外部資料可獲得性較差和尚未掌握資料採擷處理技術,突顯出資料庫建設與大資料模型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輕型化銀行

——靈活高效的經營理念

規模增速與利潤增速脫鉤。中國銀行業的傳統發展模式是:融資(補充資本金)-放貸(擴大資產規模)-收入增長(實現收入增長)-再融資。然而,自2015年以來,中國銀行業的規模增長與利潤增長開始脫鉤,以招行為代表的部分銀行風險加權資產與總資產的比重不斷下降,輕型化轉型初現效果。

資產更輕,收入更輕。資產方面,表外資產(理財為主)增速高於資產負債表增速,同時,資本耗用低的零售業務占比不斷提升。收入方面,儘管中國銀行業非息收入占比仍相對較低,不過近年呈現不斷增長趨勢。

綜合化經營。大資管和大投行業務成為重點發展方向。截至2016年6月底,剔除重複計算因素,中國內地資產管理業務規模約為60萬億左右,其中,理財產品規模26.28萬億,為規模最大的子行業。據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對中間業務收入來源的調查統計,投行、理財收入穩居商業銀行中收來源前兩位。資管業務發展的主要方向為回歸資產管理業務本質,提高資產配置能力。投行業務主要圍繞產業基金、PPP項目等創新股權融資產品,同時做強債券承銷、投融資顧問、銀團貸款等基礎類投行業務。

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資產,發行規模不斷擴大,定價機制仍在摸索中。2016年,不良資產證券化重啟,全年共發行不良ABS14單,金額156.1億元。不良ABS成為不良資產處置的新途徑。此外,資產證券化能夠有效調整銀行資產結構,盤活存量資產。與此同時,信貸資產證券化發行規模不斷上升,2016年共發行108單,金額3908.53億元。底層資產以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和企業貸款為主,合計占比超過70%。國開行市場佔有率較高,超過25%。不過,由於二級市場缺乏流動性,以市場詢價定價機制為主,市場定價機制仍在摸索中。

交易銀行。公司業務轉型新趨勢。在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跨境交易以及互聯網金融等加速發展的背景下,發展交易銀行業務日益成為傳統商業銀行轉型發展、拓展收入管道與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關鍵。交易銀行重點的發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支付結算、現金管理、供應鏈金融和貿易金融等。發展交易銀行的主要出發點在於獲得新的業務增長點、拓展低成本負債來源、提升客戶服務黏度、獲得穩定的收益、降低業務風險、轉變經營服務模式以及拓展交叉業務。當前,制約交易發展的主要自身因素主要包括產品研發能力、跨地區\過境、跨部門、跨產品條線的協同能力、風險控制能力、總分行架構下的協同能力以及基礎設施建設。

國際化銀行

——高瞻遠矚的全球視野

近年來,儘管與外資大行相比仍存差距,不過中國銀行業國際化正不斷加深。總體來講,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目前仍處於初級階段,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擴張、惡性競爭、求多求全等現象。

2015年五大行合併BII(銀行國際化指數)為8.9,5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合併BII為2.7,普遍低於外資大行的國際化程度。其中,中國銀行BII最高,為21.57,此後依次為工商銀行(8.94)、交通銀行(7.15)、建設銀行(4.33)、農業銀行(3.41)。

不同類型的銀行在境外佈局差異較大,五大行境外佈局範圍更廣,股份制商業銀行仍在起步,境外機構主要佈局為香港及東南亞地區。截至2015年,五大行境外分行的全球佈局中亞歐占比達71.4%,僅亞洲地區分佈機構占比就高達44.4%。在整體數量上,依然由中國銀行引領整體發展,境外分行占比超過一半。

2017年銀行業發展展望

監管趨緊,貨幣政策穩健中性+宏觀審慎不斷完善。2017年,國內貨幣政策將邊際收緊,貨幣市場利率中樞提升,金融去杠杆持續。同時,MPA將不斷完善,從理論走向實踐,廣義信貸約束銀行資產擴張回歸理性。

信用風險,不良資產生成放緩,處置多管齊下,關注企業盈利狀況。2016年起,全國不良資產生成明顯放緩近期,上海(0.68%)、浙江(2.17%)等地不良資產率實現“雙降”,全國不良率1.74%,基本保持穩定。同時,各地區不良資產處置多管齊下,市場化債轉股遍地開花。2017年需持續觀察補庫存短週期與企業盈利狀況的趨勢。

信貸結構調整趨勢,向基建+新興產業領域傾斜。2017年,在國內整體偏緊的流動性環境下,信貸增速將回歸平穩,月間波動性有所降低,PPP與產業基金模式預計將成為銀行參與基建投資的重要途徑。

盈利預測,淨息差有望企穩,規模平穩增長,盈利增速見底回升。2017年,受益於資產重定價因素削弱,營改增影響降低,以及流動性趨緊使市場利率上行,國內銀行業的淨息差降幅有限,並有望企穩。盈利方面,2016年銀行業盈利弱復蘇,淨利潤增長3.54%,2017年增速有望繼續提升。

(作者巴曙松系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 國際金融報 》( 2017年04月03日 第 08 版)

存款、借款與抵押貸款等銀行產品的數位化銷售,人工智慧資產管理與投資顧問,基於大資料信用模型的信用評級體系。

銀行層面:先進與靈活的IT基礎建設,基於新型網路科技與分析方法的資料庫設計能力,基於大資料消費模型的資料分析能力,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掌握更加動態的使用者資訊,網路安全系統建設與客戶資訊保護。

在未來資訊系統建設的過程中,中國銀行家將重點聚焦在核心交易系統、信貸管理系統和風險管理系統。在資訊化技術的各領域中,移動互聯網技術、大資料技術和安全可控資訊技術最受中國銀行家的關注。

根據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的統計,對於資訊化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管理精細化與客戶行銷等基於大資料技術的領域最受關注。而在資訊化技術的應用過程中,中國銀行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在於內部資料整合不夠、外部資料可獲得性較差和尚未掌握資料採擷處理技術,突顯出資料庫建設與大資料模型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輕型化銀行

——靈活高效的經營理念

規模增速與利潤增速脫鉤。中國銀行業的傳統發展模式是:融資(補充資本金)-放貸(擴大資產規模)-收入增長(實現收入增長)-再融資。然而,自2015年以來,中國銀行業的規模增長與利潤增長開始脫鉤,以招行為代表的部分銀行風險加權資產與總資產的比重不斷下降,輕型化轉型初現效果。

資產更輕,收入更輕。資產方面,表外資產(理財為主)增速高於資產負債表增速,同時,資本耗用低的零售業務占比不斷提升。收入方面,儘管中國銀行業非息收入占比仍相對較低,不過近年呈現不斷增長趨勢。

綜合化經營。大資管和大投行業務成為重點發展方向。截至2016年6月底,剔除重複計算因素,中國內地資產管理業務規模約為60萬億左右,其中,理財產品規模26.28萬億,為規模最大的子行業。據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對中間業務收入來源的調查統計,投行、理財收入穩居商業銀行中收來源前兩位。資管業務發展的主要方向為回歸資產管理業務本質,提高資產配置能力。投行業務主要圍繞產業基金、PPP項目等創新股權融資產品,同時做強債券承銷、投融資顧問、銀團貸款等基礎類投行業務。

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資產,發行規模不斷擴大,定價機制仍在摸索中。2016年,不良資產證券化重啟,全年共發行不良ABS14單,金額156.1億元。不良ABS成為不良資產處置的新途徑。此外,資產證券化能夠有效調整銀行資產結構,盤活存量資產。與此同時,信貸資產證券化發行規模不斷上升,2016年共發行108單,金額3908.53億元。底層資產以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和企業貸款為主,合計占比超過70%。國開行市場佔有率較高,超過25%。不過,由於二級市場缺乏流動性,以市場詢價定價機制為主,市場定價機制仍在摸索中。

交易銀行。公司業務轉型新趨勢。在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跨境交易以及互聯網金融等加速發展的背景下,發展交易銀行業務日益成為傳統商業銀行轉型發展、拓展收入管道與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關鍵。交易銀行重點的發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支付結算、現金管理、供應鏈金融和貿易金融等。發展交易銀行的主要出發點在於獲得新的業務增長點、拓展低成本負債來源、提升客戶服務黏度、獲得穩定的收益、降低業務風險、轉變經營服務模式以及拓展交叉業務。當前,制約交易發展的主要自身因素主要包括產品研發能力、跨地區\過境、跨部門、跨產品條線的協同能力、風險控制能力、總分行架構下的協同能力以及基礎設施建設。

國際化銀行

——高瞻遠矚的全球視野

近年來,儘管與外資大行相比仍存差距,不過中國銀行業國際化正不斷加深。總體來講,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目前仍處於初級階段,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擴張、惡性競爭、求多求全等現象。

2015年五大行合併BII(銀行國際化指數)為8.9,5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合併BII為2.7,普遍低於外資大行的國際化程度。其中,中國銀行BII最高,為21.57,此後依次為工商銀行(8.94)、交通銀行(7.15)、建設銀行(4.33)、農業銀行(3.41)。

不同類型的銀行在境外佈局差異較大,五大行境外佈局範圍更廣,股份制商業銀行仍在起步,境外機構主要佈局為香港及東南亞地區。截至2015年,五大行境外分行的全球佈局中亞歐占比達71.4%,僅亞洲地區分佈機構占比就高達44.4%。在整體數量上,依然由中國銀行引領整體發展,境外分行占比超過一半。

2017年銀行業發展展望

監管趨緊,貨幣政策穩健中性+宏觀審慎不斷完善。2017年,國內貨幣政策將邊際收緊,貨幣市場利率中樞提升,金融去杠杆持續。同時,MPA將不斷完善,從理論走向實踐,廣義信貸約束銀行資產擴張回歸理性。

信用風險,不良資產生成放緩,處置多管齊下,關注企業盈利狀況。2016年起,全國不良資產生成明顯放緩近期,上海(0.68%)、浙江(2.17%)等地不良資產率實現“雙降”,全國不良率1.74%,基本保持穩定。同時,各地區不良資產處置多管齊下,市場化債轉股遍地開花。2017年需持續觀察補庫存短週期與企業盈利狀況的趨勢。

信貸結構調整趨勢,向基建+新興產業領域傾斜。2017年,在國內整體偏緊的流動性環境下,信貸增速將回歸平穩,月間波動性有所降低,PPP與產業基金模式預計將成為銀行參與基建投資的重要途徑。

盈利預測,淨息差有望企穩,規模平穩增長,盈利增速見底回升。2017年,受益於資產重定價因素削弱,營改增影響降低,以及流動性趨緊使市場利率上行,國內銀行業的淨息差降幅有限,並有望企穩。盈利方面,2016年銀行業盈利弱復蘇,淨利潤增長3.54%,2017年增速有望繼續提升。

(作者巴曙松系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 國際金融報 》( 2017年04月03日 第 08 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