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走進玻璃的二次元空間,搭建手工藝與藝術的橋樑

玻璃

常常會給人帶來一種冰冷尖銳的感覺, 讓人難以靠近。 然而10月21日在重慶貳廠文創公園真理客廳舉行的“極樂淨土”荷蘭玻璃藝術展覽卻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溫度。

簡潔柔滑的線條, 搭配色彩與光亮的互動, 呈現出一場玻璃的藝術饗宴。

中:謝亞平老師

在開幕式中, 策展人之一四川美院手工藝術學院副院長謝亞平老師跟大家分享到, “今天我們重新去看待手工藝的時候,

它在當下語境中展現出了不一樣的價值。 它不再是一個物質產品, 而是包含著更多的體驗和精神期待在其中, 甚至還承載了新的人與物的關係。 我在手工藝的研究中發現, 隨著經濟的發展, 工業化的產品越來越無法滿足人的審美情趣。 而此時手工藝就創造了一個非常不一樣的語境, 它既是藝術品, 也是生活美學的載體”。

Tomas Hillebrand 作品一覽

而玻璃作為一門傳統的手工藝, 如何躍出人類日常生活的範疇, 上升為藝術的形態, 是我們值得深思和學習的地方。

手藝君有幸採訪到本次展覽的荷蘭藝術家Tomas Hillebrand以及策展人之一高毅先生, 共同尋找手工藝與藝術之間的橋樑。

對話 X 荷蘭藝術家

Tomas Hillebrand

Tomas Hillebrand

畢業于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藝術學院Gerrit Rietveld Academy Amsterdam, 歐洲的浪漫主義更是深深影響了他的藝術創作, 作品線條簡潔流暢, 通過對材質的巧妙運用呈現出了獨特的光彩變幻。

問:很高興您來到重慶, 對本次展覽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嗎?

Tomas(後簡稱為T):我很喜歡這個場地!雖然空間不大, 但很合理。 細節上的設計也很用心, 比如室內的木制材質和瓷盤都跟手工藝有關, 它們和我的作品相得益彰。 而且我很感謝來參觀的人, 他們非常關注我和我的作品。 他們會認真地欣賞, 並給予回饋, 這是讓我欣慰的地方, 讓我感受到了我的作品和觀眾建立了一種聯繫。

“極樂淨土”玻璃藝術展覽現場

問:看來大家都很喜歡您的作品呢, 那您做玻璃藝術創作到現在, 有遇到過什麼瓶頸嗎?

T:當然有, 曾經遇到過很多的瓶頸。 但每次做新作品都是一件令我興奮的事情。 即使遇到困難, 當你一步步尋找解決方案後, 回頭再看, 你會有進一步的提升。所以我很喜歡接受挑戰。

問:那您作品的靈感主要來自於哪裡,以及想通過這些作品傳遞怎樣的理念或情感呢?

T:我的靈感很多都來源於大自然,而且我選擇的材料也都和自然有關。自然之美是難以複製的,我想盡力通過藝術去表達。很多時候我不太想明確告訴觀眾我作品的含義,或者提供給觀眾單一的解讀方式。正如你在現場看到的,我的作品與周邊環境和光線有不斷的互動。一天之中光線和環境的變化都會影響作品的展出效果,而這也正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每個人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吹制鍍銀玻璃 Blown silvered glass / Tomas

吹制鍍銀玻璃 Blown silvered glass / Tomas

展覽現場 / 作品在不同光照下呈現出各異的效果

問:什麼因素會促使您想要去創作呢?

T:對於我來說,很難說清究竟哪個確切的時刻或動機想要去創作。某些情況下並不是萬事俱備才去做一件事,有時憑著直覺也會遭遇挫敗,但是藝術家需要從不斷的嘗試中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

問:如何想到用玻璃作為藝術的載體呢?

T:這其實是個巧合。我也是荷蘭美術館的一個策展人,在工作中接觸到了許多玻璃藝術。這些作品很啟發我,所以便開始嘗試用玻璃創作。玻璃很單純而且純淨透明,我不喜歡添加太多的東西。而且玻璃在造型上的自由和多變也深深吸引著我,它很有可塑性,是一種未知的狀態,只有在創作中慢慢的摸索。這其實和中國的山石景觀藝術很相似,它沒有一個定義和標準。

在Van Vlissingen藝術基金會的支持下,Tomas在日本創作的作品

問:那您對自己後期作品有什麼想法嗎?

T:說實話,我並沒有想好。但我能肯定的是我的創作離不開自然,自然是我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嘗試不同的材料,在玻璃上進行繪畫,我還在摸索過程中,但相信將會很有趣。

對話 X 策展人 高毅

高毅

199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2006年取得柏林藝術大學設計碩士學位。曾為多家藝術設計機構工作,曾擔任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文化項目部主任、今日美術館副館長,2017年與四川美院油畫系共同策劃國家基金資助項目——“從西部出發——中國新現實藝術2017年歐洲巡展”專案。

策展/《從西部出發——中國新現實藝術展》/德國達姆施塔特美術館

問:是怎樣的因緣讓您想到邀請這兩位藝術家來做展覽的呢?

高毅:我是去年認識的Tomas,當時在北京看過他的展覽。他對玻璃的獨特運用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很少見到中國藝術家用玻璃進行創造,大多數我們看到的都是工業產品或工藝品,一個司空見慣的造型,比如花瓶、盤子等。而Tomas的作品賦予了玻璃很強的實驗性,他的作品既可以說是裝置,也可以說是雕塑,此外他還結合了其他綜合材料鏡面、金屬等材質,運用光線的變化,讓人耳目一新。

刊文/德國設計雜誌form/《Design studieren in China(中國設計藝術教育)》/高毅

我自己是學習設計的,從清華美院畢業,之後在柏林藝術大學學習視覺傳達。我很關注利用不同文化背景創作的藝術家。在做這個展覽前,我瞭解到四川美院手工藝術學院剛剛成立,很多專業方向都在探索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東西,比如編織、陶瓷等,而利用玻璃來創作並不普遍,畢竟這個材質是一個舶來品。所以很想讓學習手作的中國學生接觸到像Tomas這樣的藝術家。

書籍/《在德國學習平面設計》:全面介紹德國五大知名設計學府/高毅

不少人羡慕歐洲的當代設計與傳統的創造性結合。對於很多人來說,德國似乎把匠人精神發揮到極致,然而在手工藝方面,德國似乎缺少一種浪漫主義情懷和對傳統價值的追隨,這也許源自於二戰後德國人的精神包袱,所以德國當代設計中的傳統元素與義大利,法國,捷克這些國家相比,缺少溫情溫暖的一面,所以當我看到Tomas作品以後,尤其是他在日本用漆和玻璃進行創作,我看到了他對東方“自然之道”的一種創新型轉化。

之後我認識了另一位元也是以自然為鑒的藝術家Barbara。他們兩人其實是兩代人,創作方式和造型語言也截然不同。Barbara更注重傳統和技術的精益求精。她的作品更像器皿,有陶藝的影子在裡面。對於材料特性和色彩運用更為豐富。當我把風格迥異的兩組作品放在一起時,他們之間又產生了一種互動。一個光怪陸離,一個虛靈寧靜。但全都基於傳統的工藝,卻又突破了傳統的條條框框。

策展/《I SEE 國際錄影藝術展映》2016/北京,重慶,上海,柏林

問:您當前組織的展覽多偏向於當代藝術,那應該如何理解當代藝術與手工藝之間的聯繫呢?

高毅:首先關於“當代藝術”這個概念很多人都會有疑惑,從藝術發展階段來看,它既可以是一個時間性概念,也可以是一個獨立的藝術概念。當代藝術作品是對社會的問題,矛盾,處境,現象的一種回應,而當代手工藝作品多是基於對傳統價值的認可和繼承,可能面對的更多是美學,甚至技術的問題,他們的工作方式各不相同,但毫無疑問,這兩個概念都源自生活,和我們日常息息相關。

策展/《對畫——色彩與音符的一次邂逅》石煜作品展/北京橋藝術空間

國內這兩年一直在提傳統手工藝復興,很多人,包括藝術家、設計師都在探索傳統手工藝的價值和應用。如果藝術家,設計師,工藝匠人能夠放下偏見,打開思路,突破各自固守的概念和工作方式,那會產生更多的可能性和新的啟示。

結語:

在手藝君看來,手工藝的發展是值得期待的,而與藝術之間的轉化更多是需要手藝人思想上的轉變。傳承而不拘泥于傳統,才能讓手工藝獲得更多的價值。

你會有進一步的提升。所以我很喜歡接受挑戰。

問:那您作品的靈感主要來自於哪裡,以及想通過這些作品傳遞怎樣的理念或情感呢?

T:我的靈感很多都來源於大自然,而且我選擇的材料也都和自然有關。自然之美是難以複製的,我想盡力通過藝術去表達。很多時候我不太想明確告訴觀眾我作品的含義,或者提供給觀眾單一的解讀方式。正如你在現場看到的,我的作品與周邊環境和光線有不斷的互動。一天之中光線和環境的變化都會影響作品的展出效果,而這也正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每個人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吹制鍍銀玻璃 Blown silvered glass / Tomas

吹制鍍銀玻璃 Blown silvered glass / Tomas

展覽現場 / 作品在不同光照下呈現出各異的效果

問:什麼因素會促使您想要去創作呢?

T:對於我來說,很難說清究竟哪個確切的時刻或動機想要去創作。某些情況下並不是萬事俱備才去做一件事,有時憑著直覺也會遭遇挫敗,但是藝術家需要從不斷的嘗試中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

問:如何想到用玻璃作為藝術的載體呢?

T:這其實是個巧合。我也是荷蘭美術館的一個策展人,在工作中接觸到了許多玻璃藝術。這些作品很啟發我,所以便開始嘗試用玻璃創作。玻璃很單純而且純淨透明,我不喜歡添加太多的東西。而且玻璃在造型上的自由和多變也深深吸引著我,它很有可塑性,是一種未知的狀態,只有在創作中慢慢的摸索。這其實和中國的山石景觀藝術很相似,它沒有一個定義和標準。

在Van Vlissingen藝術基金會的支持下,Tomas在日本創作的作品

問:那您對自己後期作品有什麼想法嗎?

T:說實話,我並沒有想好。但我能肯定的是我的創作離不開自然,自然是我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嘗試不同的材料,在玻璃上進行繪畫,我還在摸索過程中,但相信將會很有趣。

對話 X 策展人 高毅

高毅

199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2006年取得柏林藝術大學設計碩士學位。曾為多家藝術設計機構工作,曾擔任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文化項目部主任、今日美術館副館長,2017年與四川美院油畫系共同策劃國家基金資助項目——“從西部出發——中國新現實藝術2017年歐洲巡展”專案。

策展/《從西部出發——中國新現實藝術展》/德國達姆施塔特美術館

問:是怎樣的因緣讓您想到邀請這兩位藝術家來做展覽的呢?

高毅:我是去年認識的Tomas,當時在北京看過他的展覽。他對玻璃的獨特運用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很少見到中國藝術家用玻璃進行創造,大多數我們看到的都是工業產品或工藝品,一個司空見慣的造型,比如花瓶、盤子等。而Tomas的作品賦予了玻璃很強的實驗性,他的作品既可以說是裝置,也可以說是雕塑,此外他還結合了其他綜合材料鏡面、金屬等材質,運用光線的變化,讓人耳目一新。

刊文/德國設計雜誌form/《Design studieren in China(中國設計藝術教育)》/高毅

我自己是學習設計的,從清華美院畢業,之後在柏林藝術大學學習視覺傳達。我很關注利用不同文化背景創作的藝術家。在做這個展覽前,我瞭解到四川美院手工藝術學院剛剛成立,很多專業方向都在探索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東西,比如編織、陶瓷等,而利用玻璃來創作並不普遍,畢竟這個材質是一個舶來品。所以很想讓學習手作的中國學生接觸到像Tomas這樣的藝術家。

書籍/《在德國學習平面設計》:全面介紹德國五大知名設計學府/高毅

不少人羡慕歐洲的當代設計與傳統的創造性結合。對於很多人來說,德國似乎把匠人精神發揮到極致,然而在手工藝方面,德國似乎缺少一種浪漫主義情懷和對傳統價值的追隨,這也許源自於二戰後德國人的精神包袱,所以德國當代設計中的傳統元素與義大利,法國,捷克這些國家相比,缺少溫情溫暖的一面,所以當我看到Tomas作品以後,尤其是他在日本用漆和玻璃進行創作,我看到了他對東方“自然之道”的一種創新型轉化。

之後我認識了另一位元也是以自然為鑒的藝術家Barbara。他們兩人其實是兩代人,創作方式和造型語言也截然不同。Barbara更注重傳統和技術的精益求精。她的作品更像器皿,有陶藝的影子在裡面。對於材料特性和色彩運用更為豐富。當我把風格迥異的兩組作品放在一起時,他們之間又產生了一種互動。一個光怪陸離,一個虛靈寧靜。但全都基於傳統的工藝,卻又突破了傳統的條條框框。

策展/《I SEE 國際錄影藝術展映》2016/北京,重慶,上海,柏林

問:您當前組織的展覽多偏向於當代藝術,那應該如何理解當代藝術與手工藝之間的聯繫呢?

高毅:首先關於“當代藝術”這個概念很多人都會有疑惑,從藝術發展階段來看,它既可以是一個時間性概念,也可以是一個獨立的藝術概念。當代藝術作品是對社會的問題,矛盾,處境,現象的一種回應,而當代手工藝作品多是基於對傳統價值的認可和繼承,可能面對的更多是美學,甚至技術的問題,他們的工作方式各不相同,但毫無疑問,這兩個概念都源自生活,和我們日常息息相關。

策展/《對畫——色彩與音符的一次邂逅》石煜作品展/北京橋藝術空間

國內這兩年一直在提傳統手工藝復興,很多人,包括藝術家、設計師都在探索傳統手工藝的價值和應用。如果藝術家,設計師,工藝匠人能夠放下偏見,打開思路,突破各自固守的概念和工作方式,那會產生更多的可能性和新的啟示。

結語:

在手藝君看來,手工藝的發展是值得期待的,而與藝術之間的轉化更多是需要手藝人思想上的轉變。傳承而不拘泥于傳統,才能讓手工藝獲得更多的價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